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四川都江堰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它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存在独立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消失。其中有一小部分入声调字,有比较特殊的声韵组合,即有一组卷舌声母,只出现在[ə]韵母前,且只有入声调。本文从音韵学和语音学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在都江堰话中的发展演变趋势。
关键词:西南官话 卷舌音 中古来源 演变趋势
一、引言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世界水利明珠都江堰而得名、享誉中外。全市面积1207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都江堰方言内部以岷江为界,分河东和河西两片,有一定差别。本文研究以河东为准。
都江堰话有5个声调、25个声母和38个韵母。其五类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分别是:
调类 中古 调值 例字
阴平 清平 35 东toŋ35兵pin35 丹tæ35
阳平 浊平 31 铜 tʰoŋ31 平pʰin31弹tʰæ31
上声 清上
次浊上 53 懂 toŋ53丙 pin35掸tæ53
拢loŋ53 领lin35 懒læ53
去声 全浊上
清去
浊去 213 动 toŋ213 诞tæ213
冻 toŋ213 併 pin213旦tæ213
洞 toŋ213 病 pin213但tæ213
入声 清入
浊入 33 督to33 壁pie33 獭tʰæ33
读to33 别pie33 达tæ33
都江堰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其特色之一就是存在独立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中古入声字在今天的都江堰话中虽然自成一调,但声母、韵母大部分与从中古舒声韵发展来的字的声韵母相同。如“答”[tæ33]与“耽”[tæ35]、“协”[ɕie33]与“谐”[ɕie31]两组字除声调不同外,声母韵母都完全相同。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入声调字,有比较特殊的声韵调组合。即有一组卷舌声母,包括[tʂ]、[tʂʰ]、[ʂ]、[ʐ],只与韵母[ə]相拼,且只有入声一调。其中,[ə]韵母主要来自中古缉、质、职、昔四个开口三等韵的知、章组入声字。
二、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韵母[ə]的音值特点
(一)都江堰话的[ə]不同于都江堰话的零声母卷舌元音[ɚ]
都江堰话有一类零声母的卷舌音字,主要来源于止摄日母,如:“而”[ɚP31P]、“耳”[ɚP53P]、“饵”[ɚP53P]、“儿”[ɚP31P]等。在听感上,都江堰话的[ə]与这类零声母的卷舌元音[ɚ]很接近,但在发音特点和声学特点上,二者却有明显的不同。
从发音方法上看,卷舌元音[ɚ]的舌尖位置靠后,接近硬腭与软腭的交接处,而特殊入声调字的韵母[ə]的舌尖位置靠前,且有一个从硬腭往前滑动的过程。
从二者的声学属性来看,也有不同的声学特征。笔者利用praat软件对这些语音进行了语图分析。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语图对比(见图1和图2)。
由图可见,[ɚ]的F3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而[ə]的F3恰恰相反,有略微上升的趋势。语图上,在辅音和元音之间有明显的变化,元音段是滑动的,F2从高下降,说明辅音到元音舌位是滑动的,音值上可能更接近于[ʅə]。即前面的卷舌声母延长得到ʅ,ʅ后紧跟一个滑音ə,由于卷舌声母和时长增加的滑音成分影响,我们在听感上容易忽略ʅ。但是,为求简洁,我们还是将其记作[ə]。
图1:都江堰话的[ə]
都江堰话的[ə]元音稳定段共振峰1(F1)在500Hz左右,共振峰2(F2)在1500Hz左右,共振峰3(F3)在2300Hz左右。
图2:都江堰话的[ɚ]
图3:普通话的[ə]
当然,在方言的音位处理上,因为这两个音出现的环境不同,[ɚ]只出现在零声母字中,而[ə]只出现在卷舌声母后。环境互补、语音相近,可以将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二)都江堰话中的[ə]不同于普通话的轻声韵母[ə]
在普通话中,当一个字读轻声时,往往其韵母会弱化甚至脱落,失去本来的读音,一般我们将其记作[ə]。如“看着”中的“着”读作轻声,韵母弱化为[ə],舌位靠近中央。从记音的角度看,这里的[ə]与都江堰话中的[ə]用了同一个国际音标符号,但二者仍然有细微的差别。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语图对比(见图1和图3)。
由图可见,图3中,普通话的[ə],在辅音和元音之间,F2音轨略微下降,F3音轨略微上升,但总体看比较稳定。而图1中,F2、F3音轨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说明都江堰话中的[ə],辅音到元音舌位是滑动的,而普通话中的[ə],辅音到元音的舌位基本保持不变。
三、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声韵配合及中古来源
(一)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声韵配合特点
这类特殊的卷舌声母入声调字不但韵母音值独特,其声韵配合也很特别。
都江堰话与成都话语音接近,大部分来源于中古舌齿音的字都属于舌尖前声母,并无普通话中的舌尖前、后声母的对立。如“租”[ʦuP35P]与“猪”[ʦuP35P]、“丝”[sɿP35P]与“师”[sɿP35P]读音完全相同,并没有形成对立。然而,都江堰话与成都话语音又有不同。成都话完全没有卷舌声母,而都江堰话存在卷舌声母,但出现环境单一,只出现在[ə]音前,反过来,[ə]韵母也只出现在卷舌声母后。也就是说,都江堰话中有卷舌声母的音节只有四种:[tʂəP33P][tʂʰəP33P] [ʂəP33P][ʐəP33P],且都属于入声调。二者的一对一关系决定了它们的独特性。
(二)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中古来源
卷舌声母入声调字主要来自中古缉、质、职、昔四个开口三等韵。
1.来自中古深摄开口三等入声缉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执 tʂə33 章
汁 tʂə33 章
湿 ʂə33 书
十 ʂə33 禅
拾 ʂə33 禅
2.来自中古臻摄开口三等入声质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姪 tʂə33 澄
秩 tʂə33 澄
质 tʂə33 章
实 ʂə33 船
失 ʂə33 书
室 ʂə33 书
日 ʐə33 日
3.来自中古曾摄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直 tʂə33 澄
值 tʂə33 澄
织 tʂə33 章
职 tʂə33 章
食 ʂə33 船
蚀 ʂə33 船
识 ʂə33 书
殖 tʂə33 禅
植 tʂə33 禅
4.来自中古梗摄开口三等入声昔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赤 tʂʰə33 昌
斥 tʂʰə33 昌
尺 tʂʰə33 昌
适 ʂə33 书
释 ʂə33 书
石 ʂə33 禅
5.来自中古其他韵摄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中古韵摄
吃 tʂʰə33 溪 梗摄开口四等锡韵
齿 tʂʰə33 昌 止摄开口三等止韵
从上表可以看出,卷舌声母基本来源于知组和章组。来自知组的如“直”[tʂəP33P]、“侄”[tʂəP33P],来自章组的相对多一些,如“质”[tʂəP33P]、“实”[ʂəP33P]、“尺”[tʂʰəP33P]等。只有一个“吃”字和“日”字比较特殊,“吃”来源于见组,“日”来源于日母。而且,因为避讳的原因,都江堰话中“日”没有同音字,也即是读[ʐəP33P]的只有一个“日”字。
[ə]韵母基本来源于深摄、臻摄、曾摄和梗摄的开口三等入声韵。来自深摄的如“执”[tʂəP33P]、“十”[ʂəP33P]等,来自臻摄的如“质”[tʂəP33P]、“失”[ʂəP33P]等,来自曾摄的如“职”[tʂəP33P]、“食”[ʂəP33P]等,来自梗摄的如“尺”[tʂʰəP33P]、“石”[ʂəP33P]等。只有“吃”和“齿”的来源不同。“吃”来源于中古梗摄开口四等入声锡韵,“齿”来源于止摄开口三等止韵。
四、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原因
通过对新老两代人口中的这类入声调字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类字在新派口中虽然大部分与老派读音一样,都是卷舌声母入声调,但也有一部分已经读成舌尖前音声母,也即是这类特殊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在不断减少。我们来看看新老对比表。
例字 新派读音 老派读音
痴 tsʰɿP35P tʂʰəP33P
只 tsɿP35P tʂəP33P
掷 tsɿP213P tʂəP33P
饬 tsʰɿP213P tʂʰəP33P
式 sɿP213P ʂəP33P
饰 sɿP213P ʂəP33P
从新老对比表中可以看到,这类入声调字的声母有向舌尖前音改变的趋势,即一部分特殊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声母在新派口中已经变成舌尖前音声母,其卷舌读法只保留在老一代的口中。
入声调字的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本来按方言发展规律读为卷舌声母的字,因为普通话的强势渗透,逐渐向普通话的方向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单一的直接转变,而是结合了本方言的特点,用本方言的声韵配合方式去对应转化。本方言的声韵配合基本不存在卷舌声母,只存在舌尖前音声母,所以在声母上,这类字转化为都江堰话的舌尖前音声母,而其韵母也相应地变为舌尖前元音[ɿ],声调则规则地按照普通话与都江堰话同调类对应转化调值。
如上例中的“只”字,在老派口中仍读[tʂəP33P],但新派受普通话影响,变成与从舒声发展来的字同音,即“只”=“之”=“资”[tsɿP35P]。又比如“掷”字,在老派口中仍读[tʂəP33P],但新派受普通话影响,变为与从舒声发展来的字同音,即“掷”=“字”=“治”[tsɿP213P]。同理,在新派口中,“饬”=“刺”=“智”[tsʰɿP213P];“式”=“饰”=“寺”=“事”[sɿP213P]。
这样一来,这类特殊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在新派口中,一部分变为了分布在各个调类的舌尖前音声母字,见下表:
老派声调 新派声调 例字
入声33 阴平35 痴 只
阳平31
上声53
去声213 掷 饬 式 饰
理论上,入声在新派口中应分化为各个声调,但由于这些字数量有限,事实上只有阴平、去声两个调类有例字。
因此,在新派口中,只有一小部分字仍保留卷舌声母,读为入声调值33,它们主要是一些口语常用字,如:“吃”[tʂʰəP33P]、“十”[ʂəP33P]、“尺”[tʂʰəP33P]、“直”[tʂəP33P]等。这些字在新老派口中读法一致,都有特殊的声韵配合方式,并且自成一个入声调类。
总的来说,这种因普通话渗透而引致转变的趋势仍然在不断扩大,卷舌音声母字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减少。
五、结语
本文在较为详细而专门的调查基础上,描写了四川都江堰方言中存在的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并从语音学和音韵学两个方面对这些字进行了研究。
一方面,运用praat软件,对这些字的韵母音值进行了语图分析,证实它虽然记作[ə],但它的音值既不同于都江堰话的零声母卷舌元音[ɚ],也不同于普通话的轻声韵母[ə]。同时,通过中古音对照,发现这些字都有比较固定的中古来源,即来自中古缉、质、职、昔四个开口三等韵的知、章组入声字。
语音是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的。通过对新老两代的调查发现,这些字在今天的都江堰方言中由于受到普通话的渗透,正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方言调查工作组.四川方言音系[J].四川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60,(3).
[2]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3]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孙越川杭州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310028)
关键词:西南官话 卷舌音 中古来源 演变趋势
一、引言
都江堰市地处四川成都平原西北部,因世界水利明珠都江堰而得名、享誉中外。全市面积1207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都江堰方言内部以岷江为界,分河东和河西两片,有一定差别。本文研究以河东为准。
都江堰话有5个声调、25个声母和38个韵母。其五类声调的调类和调值分别是:
调类 中古 调值 例字
阴平 清平 35 东toŋ35兵pin35 丹tæ35
阳平 浊平 31 铜 tʰoŋ31 平pʰin31弹tʰæ31
上声 清上
次浊上 53 懂 toŋ53丙 pin35掸tæ53
拢loŋ53 领lin35 懒læ53
去声 全浊上
清去
浊去 213 动 toŋ213 诞tæ213
冻 toŋ213 併 pin213旦tæ213
洞 toŋ213 病 pin213但tæ213
入声 清入
浊入 33 督to33 壁pie33 獭tʰæ33
读to33 别pie33 达tæ33
都江堰话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其特色之一就是存在独立入声调,但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中古入声字在今天的都江堰话中虽然自成一调,但声母、韵母大部分与从中古舒声韵发展来的字的声韵母相同。如“答”[tæ33]与“耽”[tæ35]、“协”[ɕie33]与“谐”[ɕie31]两组字除声调不同外,声母韵母都完全相同。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入声调字,有比较特殊的声韵调组合。即有一组卷舌声母,包括[tʂ]、[tʂʰ]、[ʂ]、[ʐ],只与韵母[ə]相拼,且只有入声一调。其中,[ə]韵母主要来自中古缉、质、职、昔四个开口三等韵的知、章组入声字。
二、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韵母[ə]的音值特点
(一)都江堰话的[ə]不同于都江堰话的零声母卷舌元音[ɚ]
都江堰话有一类零声母的卷舌音字,主要来源于止摄日母,如:“而”[ɚP31P]、“耳”[ɚP53P]、“饵”[ɚP53P]、“儿”[ɚP31P]等。在听感上,都江堰话的[ə]与这类零声母的卷舌元音[ɚ]很接近,但在发音特点和声学特点上,二者却有明显的不同。
从发音方法上看,卷舌元音[ɚ]的舌尖位置靠后,接近硬腭与软腭的交接处,而特殊入声调字的韵母[ə]的舌尖位置靠前,且有一个从硬腭往前滑动的过程。
从二者的声学属性来看,也有不同的声学特征。笔者利用praat软件对这些语音进行了语图分析。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语图对比(见图1和图2)。
由图可见,[ɚ]的F3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而[ə]的F3恰恰相反,有略微上升的趋势。语图上,在辅音和元音之间有明显的变化,元音段是滑动的,F2从高下降,说明辅音到元音舌位是滑动的,音值上可能更接近于[ʅə]。即前面的卷舌声母延长得到ʅ,ʅ后紧跟一个滑音ə,由于卷舌声母和时长增加的滑音成分影响,我们在听感上容易忽略ʅ。但是,为求简洁,我们还是将其记作[ə]。
图1:都江堰话的[ə]
都江堰话的[ə]元音稳定段共振峰1(F1)在500Hz左右,共振峰2(F2)在1500Hz左右,共振峰3(F3)在2300Hz左右。
图2:都江堰话的[ɚ]
图3:普通话的[ə]
当然,在方言的音位处理上,因为这两个音出现的环境不同,[ɚ]只出现在零声母字中,而[ə]只出现在卷舌声母后。环境互补、语音相近,可以将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
(二)都江堰话中的[ə]不同于普通话的轻声韵母[ə]
在普通话中,当一个字读轻声时,往往其韵母会弱化甚至脱落,失去本来的读音,一般我们将其记作[ə]。如“看着”中的“着”读作轻声,韵母弱化为[ə],舌位靠近中央。从记音的角度看,这里的[ə]与都江堰话中的[ə]用了同一个国际音标符号,但二者仍然有细微的差别。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语图对比(见图1和图3)。
由图可见,图3中,普通话的[ə],在辅音和元音之间,F2音轨略微下降,F3音轨略微上升,但总体看比较稳定。而图1中,F2、F3音轨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说明都江堰话中的[ə],辅音到元音舌位是滑动的,而普通话中的[ə],辅音到元音的舌位基本保持不变。
三、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声韵配合及中古来源
(一)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声韵配合特点
这类特殊的卷舌声母入声调字不但韵母音值独特,其声韵配合也很特别。
都江堰话与成都话语音接近,大部分来源于中古舌齿音的字都属于舌尖前声母,并无普通话中的舌尖前、后声母的对立。如“租”[ʦuP35P]与“猪”[ʦuP35P]、“丝”[sɿP35P]与“师”[sɿP35P]读音完全相同,并没有形成对立。然而,都江堰话与成都话语音又有不同。成都话完全没有卷舌声母,而都江堰话存在卷舌声母,但出现环境单一,只出现在[ə]音前,反过来,[ə]韵母也只出现在卷舌声母后。也就是说,都江堰话中有卷舌声母的音节只有四种:[tʂəP33P][tʂʰəP33P] [ʂəP33P][ʐəP33P],且都属于入声调。二者的一对一关系决定了它们的独特性。
(二)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中古来源
卷舌声母入声调字主要来自中古缉、质、职、昔四个开口三等韵。
1.来自中古深摄开口三等入声缉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执 tʂə33 章
汁 tʂə33 章
湿 ʂə33 书
十 ʂə33 禅
拾 ʂə33 禅
2.来自中古臻摄开口三等入声质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姪 tʂə33 澄
秩 tʂə33 澄
质 tʂə33 章
实 ʂə33 船
失 ʂə33 书
室 ʂə33 书
日 ʐə33 日
3.来自中古曾摄开口三等入声职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直 tʂə33 澄
值 tʂə33 澄
织 tʂə33 章
职 tʂə33 章
食 ʂə33 船
蚀 ʂə33 船
识 ʂə33 书
殖 tʂə33 禅
植 tʂə33 禅
4.来自中古梗摄开口三等入声昔韵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赤 tʂʰə33 昌
斥 tʂʰə33 昌
尺 tʂʰə33 昌
适 ʂə33 书
释 ʂə33 书
石 ʂə33 禅
5.来自中古其他韵摄的字
例字 今音 中古声母 中古韵摄
吃 tʂʰə33 溪 梗摄开口四等锡韵
齿 tʂʰə33 昌 止摄开口三等止韵
从上表可以看出,卷舌声母基本来源于知组和章组。来自知组的如“直”[tʂəP33P]、“侄”[tʂəP33P],来自章组的相对多一些,如“质”[tʂəP33P]、“实”[ʂəP33P]、“尺”[tʂʰəP33P]等。只有一个“吃”字和“日”字比较特殊,“吃”来源于见组,“日”来源于日母。而且,因为避讳的原因,都江堰话中“日”没有同音字,也即是读[ʐəP33P]的只有一个“日”字。
[ə]韵母基本来源于深摄、臻摄、曾摄和梗摄的开口三等入声韵。来自深摄的如“执”[tʂəP33P]、“十”[ʂəP33P]等,来自臻摄的如“质”[tʂəP33P]、“失”[ʂəP33P]等,来自曾摄的如“职”[tʂəP33P]、“食”[ʂəP33P]等,来自梗摄的如“尺”[tʂʰəP33P]、“石”[ʂəP33P]等。只有“吃”和“齿”的来源不同。“吃”来源于中古梗摄开口四等入声锡韵,“齿”来源于止摄开口三等止韵。
四、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原因
通过对新老两代人口中的这类入声调字的调查,我们发现,这类字在新派口中虽然大部分与老派读音一样,都是卷舌声母入声调,但也有一部分已经读成舌尖前音声母,也即是这类特殊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在不断减少。我们来看看新老对比表。
例字 新派读音 老派读音
痴 tsʰɿP35P tʂʰəP33P
只 tsɿP35P tʂəP33P
掷 tsɿP213P tʂəP33P
饬 tsʰɿP213P tʂʰəP33P
式 sɿP213P ʂəP33P
饰 sɿP213P ʂəP33P
从新老对比表中可以看到,这类入声调字的声母有向舌尖前音改变的趋势,即一部分特殊卷舌声母入声调字的声母在新派口中已经变成舌尖前音声母,其卷舌读法只保留在老一代的口中。
入声调字的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是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本来按方言发展规律读为卷舌声母的字,因为普通话的强势渗透,逐渐向普通话的方向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单一的直接转变,而是结合了本方言的特点,用本方言的声韵配合方式去对应转化。本方言的声韵配合基本不存在卷舌声母,只存在舌尖前音声母,所以在声母上,这类字转化为都江堰话的舌尖前音声母,而其韵母也相应地变为舌尖前元音[ɿ],声调则规则地按照普通话与都江堰话同调类对应转化调值。
如上例中的“只”字,在老派口中仍读[tʂəP33P],但新派受普通话影响,变成与从舒声发展来的字同音,即“只”=“之”=“资”[tsɿP35P]。又比如“掷”字,在老派口中仍读[tʂəP33P],但新派受普通话影响,变为与从舒声发展来的字同音,即“掷”=“字”=“治”[tsɿP213P]。同理,在新派口中,“饬”=“刺”=“智”[tsʰɿP213P];“式”=“饰”=“寺”=“事”[sɿP213P]。
这样一来,这类特殊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在新派口中,一部分变为了分布在各个调类的舌尖前音声母字,见下表:
老派声调 新派声调 例字
入声33 阴平35 痴 只
阳平31
上声53
去声213 掷 饬 式 饰
理论上,入声在新派口中应分化为各个声调,但由于这些字数量有限,事实上只有阴平、去声两个调类有例字。
因此,在新派口中,只有一小部分字仍保留卷舌声母,读为入声调值33,它们主要是一些口语常用字,如:“吃”[tʂʰəP33P]、“十”[ʂəP33P]、“尺”[tʂʰəP33P]、“直”[tʂəP33P]等。这些字在新老派口中读法一致,都有特殊的声韵配合方式,并且自成一个入声调类。
总的来说,这种因普通话渗透而引致转变的趋势仍然在不断扩大,卷舌音声母字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减少。
五、结语
本文在较为详细而专门的调查基础上,描写了四川都江堰方言中存在的卷舌声母入声调字,并从语音学和音韵学两个方面对这些字进行了研究。
一方面,运用praat软件,对这些字的韵母音值进行了语图分析,证实它虽然记作[ə],但它的音值既不同于都江堰话的零声母卷舌元音[ɚ],也不同于普通话的轻声韵母[ə]。同时,通过中古音对照,发现这些字都有比较固定的中古来源,即来自中古缉、质、职、昔四个开口三等韵的知、章组入声字。
语音是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的。通过对新老两代的调查发现,这些字在今天的都江堰方言中由于受到普通话的渗透,正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方言调查工作组.四川方言音系[J].四川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60,(3).
[2]吴宗济,林茂灿.实验语音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3]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孙越川杭州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