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电影海报,有一种说法是,自从Photoshop问世那天起它就死了。在还需要笔和纸的年代,每幅海报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要说比尔·戈德(《卡萨布兰卡》《发条橙子》)、索尔·巴斯(《眩晕》《闪灵》)这些大师了,电影院自己画海报本来就是传统,甚至随便一家荒僻之所的小影院没准都有自己的画师。这不是盲目念旧,因为不少现在的海报在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渐渐少了那份醇厚的艺术气质。如果说只找一张好看的剧照当背景,把明星大头贴摆舒服点(他们懒到连真站在一起拍照都不肯),把皮肤弄嫩点,再找个顺眼的颜色和字体——这算什么?
要知道,那些真正精美的电影海报,完全可以称得上我们的映画记忆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电影携手并进
最早的电影海报在人们开始公开在放映厅里播放电影之后就很快应运而生了。那是用油漆在木板上注明的放映信息,由绳子连接起两块广告板挂在广告员身上,看起来非常像夹着肉饼的三明治,所以它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三明治板”。这种笨重的海报很快就被淘汰掉了,法国招贴画家朱尔斯·查尔特率先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商业招贴画之中,成为了被广告界公认的现代海报之父。那时的文盲率很高,因此电影海报几乎都由很少的词语和尽量活跃的色彩组成。
由于海报促进了电影的销售,于是电影公司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海报上。1900年,美国娱乐公司开始生产电影海报,他们制作的海报规格为28 x 42英寸。为了补充电影海报的单一和不足,电影人们又推出了更多新类型的电影海报。一种型号比较大的海报也开始出现,叫做“三开海报”,从这个名子你就可以知道它的规格刚好是一开海报的三倍大小,这样推算的话我们也就知道了另外一种六开海报的大小。这些比较大的海报得以诞生是为了方便在更大的区域进行电影宣传和展示。
到了20世纪的默片黄金时期,雄伟的电影放映厅替代了老式的影戏院,粗糙的老海报也开始走向第一次辉煌。在纽约,大部分的电影制片厂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广告部门。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海报的颜色开始从一种颜色进化到三色(黄、红和蓝)。随着电影魅力的进一步发挥,人们对电影海报的需求唤来它在技术上的革新,一种新的彩色胶印印刷技术被当时的摩根石印公司发明,这种技术通过屏幕颜色分离,使得翻拍由制片厂提供的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可以说,那时的电影海报和电影是携手并进的。
手绘装饰艺术到滑滑的照片
30年代,美国人陷入了“装饰艺术”的狂热之中,好莱坞电影海报也逐渐展现出“装饰艺术”的外观风格。厚重的背景被删去,代之以更多的留白,字母和字体风格被广泛地使用,字母的放置位置更加创新。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0年代的电影工业不得不首先在海报等广告方面调整预算,再加上战时世界范围的纸张缺乏,许多电影制片厂只能利用非常紧张的纸张资源来印刷电影海报,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将电影海报印在旧的战争地图的背面。
随着从二战归来的美国兵的军靴再次踏上美国国土,电影制片厂又把银幕从炸弹和鲜血之地变成了充满幻想的乐园。电影公司开始用流行明星塞满电影,而不久电影海报看上去也就越来越像这些花里胡哨的照片了。
到了60年代,手绘海报越来越多地被照片取代。这时的电影海报是被印在粘土涂布纸上的,印刷的最后一个工序是上膜,上了膜的海报摸起来滑滑的。
随后,电影制作厂发现了另外一条牟取利润的康庄大道,录像海报。它是专门放在租赁录像带的店面来展示的。许多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录像发行海报产品,以便赚取更多的利润。
从90年代开始到如今,电影录像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电影行业仍然继续着利润神话,而电影海报也仍然在闪现着身影。电影人们虔诚地相信,无论是从前的手绘作品还是如今“摸起来滑滑的”精致照片,电影海报将仍然演绎自己的历史,为商业和艺术,或是为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
何止是爱屋及乌
有人说当我们欣赏电影海报的时候,总是会忽略它的商业本质,而只把它当成一种爱屋及乌的爱好。可是,狂热的电影粉丝会说,我们对海报何止是爱屋及乌呢?海报这件精妙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比电影本身更令人着迷好吗?瞧瞧那些限量发行的海报,再瞧瞧那些珍贵海报被拍卖出的天价,你就会明白了,海报这件艺术品是如何像璀璨明珠一样镶嵌在一部电影中并且闪耀着它自己的光芒了。
正因为这闪耀光芒,电影海报产生商业功能就是理所当然且轻而易举的事情。电影海报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广告促销用的,主要用做电影公司的广告、影院招贴、观众的赠品。不过这种功能的电影海报是不能用作销售的。而另外一种则是可以销售的,比如在很多影院的周边产品店里我们常常看到的电影海报,以及明信片、钥匙圈、纪念卡、马克杯、T恤等都属于电影的衍生产品。电影和电影的衍生产品,比如海报,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走进千千万万人的生活。正如粉丝们说的那样,这何止是爱屋及乌呢。
从隐形到独创:内地电影海报的逆袭
当国内影迷的眼球被好莱坞大片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海报吸引时,恐怕你也曾诟病过华语片海报一度跟“山寨”、“抄袭”为伴,但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很少有人知道很多写着英文字母的海外版电影海报,其实都是国内小黑屋里的宅男影迷们琢磨出来的。他们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隐形人走向独立者,正展示着国产海报原创力量从无到有的过程。
概念海报的无限遐想
代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太阳照常升起》威尼斯版海报:血色天地中,周韵伸出的那一只光脚,够自在。
《让子弹飞》“羽毛子弹”版概念海报:极简到这种程度,海报设计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一片羽毛、一粒子弹、一只气球,姜文的几款“极简”海报跟他的电影一样酷劲儿十足,似乎什么也没说,却任你联想到爱、自由……它可能让你摸不着头脑,但你确实被下了钩…… 从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开始,姜文电影的海报都由国内远山公司的一些“影迷设计师”设计。2010年的《让子弹飞》“羽毛和子弹”海报、2013年威尼斯纪念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气球”海报,寥寥几笔却勾起无限联想,噱头十足。
极简创意也都不是灵光一闪的结果,而是基于对导演、作品的足够认知上完成的。事实证明,这几款“特立独行”的海报获得了影迷的极大肯定,也为姜文的电影增添了新话题。
特立独行+流行元素
代表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听风者》《窃听风云3》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威尼斯版海报:东方式的鬼魅。
《听风者》正式海报:女主角竟然被隐没在背景人群中。
《窃听风云3》“土豪金”版海报:谁说海报不能放“大坏蛋”?
宅男王宁原本学视频后期制作,尤其对香港电影如数家珍,于是成立工作室。他的第一款“正式海报”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威尼斯电影节版,幽深的鬼市水景中央,小小的狄仁杰侧面身影屹立船上,很难辨认出是由刘德华所扮演,两边的龙爪和刘嘉玲饰演的武则天侧脸剪影则若隐若现,整个海报充满神秘气息。
在海报的“创意方面”,王宁也做了很多突破,比如《听风者》周迅和其他特工隐藏在人群中,成为梁朝伟的“背景”;《窃听风云3》首张海报更是“大坏蛋”的集合,该系列还结合了荒诞夸张的“土豪金”流行元素。
特立独行的设计思路加上流行元素,深深打动了导演的心。
精益求精的“黄金时代”
代表影片:《武侠》《寒战》《一代宗师》《黄金时代》
《寒战》“冰封”版海报:“冰封”的概念完美诠释“寒战”的酷劲。
《一代宗师》海外版海报:什么是大师?就是这个味儿。
《黄金时代》“泼墨”版海报:白雪黑墨,乱世佳人。
2011年,陈可辛的《武侠》海报上并没有突出主演甄子丹、金城武,其主角是两个毛笔书法大字 “武侠”。这两个字写得形神兼备,仿佛两个伸臂弹腿的拳师拉开架势准备对打,准确地传达出了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精神。
电影《寒战》的“冰封”版海报因为素材受限,难以平衡四位主演的站位,一度受到雪藏。但设计师坚持不改设计,最终这款海报因为“冰封”的概念与片名“寒战”的高度契合,得到片方的认可,得以推出,也成为影片诸多海报中最亮眼的一款。
《黄金时代》“泼墨”版首款海报中的“泼墨”象征乱世,而主角汤唯的表情准确地透露出与乱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淡定”。最终,“泼墨”版海报受到肯定。
由以上这些影片海报可见,华语片电影海报如今已做得精益求精,设计师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尽可能体现中国的美学特色,为影迷们创作出值得收藏的有艺术价值的海报。
Mondo:让手绘海报复活
本文开头说,海报在Photoshop出现后就已死去。这让念旧的人感到伤感。好在, “复古”是这几年的风尚,手绘海报也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引领这股潮流的,就是Mondo。
Mondo是美国Alamo Drafthouse电影院旗下的艺术收藏精品店,因为每年举办的奇幻电影节、僵尸电影节等著名。他们的手绘海报有的简洁复古、有的繁复怪诞,因片而异,却都能精准地抓住电影的神髓。
繁复美与极简主义
插画家泰勒·斯图特的作品几乎是Mondo海报的代名词。他偏爱用细腻的线条勾绘尽可能多的经典角色,构图复杂、空间多层、细节繁复,令人百看不厌。而同样作为Mondo的代表艺术家,英国的年轻画家奥利·摩斯却处在另一个极端——他是极简主义海报风潮的缔造者之一。他总离不开剪影(通常为片中角色或关键道具的轮廓),他的海报如同高明的智力游戏,总能准确搔到铁杆影迷心底的痒处。
抢手的艺术收藏品
在这个一切都太多太快的时代,Mondo始终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的格调。毫不夸张地说,每张Mondo海报一问世,就变成了艺术收藏品——因为很多时候你根本就买不到。而越来越多好莱坞电影也会邀请Mondo为自己制作官方海报。
Mondo的所有海报都编号限量发行,大部分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份。而且发售时间从不固定,所以总是瞬间卖空。如果你真想搞到一幅Mondo海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花大价钱。据说,泰勒·斯图特的三联张《星战》海报的上起拍价就是2899.99美元。
要知道,那些真正精美的电影海报,完全可以称得上我们的映画记忆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电影携手并进
最早的电影海报在人们开始公开在放映厅里播放电影之后就很快应运而生了。那是用油漆在木板上注明的放映信息,由绳子连接起两块广告板挂在广告员身上,看起来非常像夹着肉饼的三明治,所以它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三明治板”。这种笨重的海报很快就被淘汰掉了,法国招贴画家朱尔斯·查尔特率先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商业招贴画之中,成为了被广告界公认的现代海报之父。那时的文盲率很高,因此电影海报几乎都由很少的词语和尽量活跃的色彩组成。
由于海报促进了电影的销售,于是电影公司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海报上。1900年,美国娱乐公司开始生产电影海报,他们制作的海报规格为28 x 42英寸。为了补充电影海报的单一和不足,电影人们又推出了更多新类型的电影海报。一种型号比较大的海报也开始出现,叫做“三开海报”,从这个名子你就可以知道它的规格刚好是一开海报的三倍大小,这样推算的话我们也就知道了另外一种六开海报的大小。这些比较大的海报得以诞生是为了方便在更大的区域进行电影宣传和展示。
到了20世纪的默片黄金时期,雄伟的电影放映厅替代了老式的影戏院,粗糙的老海报也开始走向第一次辉煌。在纽约,大部分的电影制片厂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广告部门。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海报的颜色开始从一种颜色进化到三色(黄、红和蓝)。随着电影魅力的进一步发挥,人们对电影海报的需求唤来它在技术上的革新,一种新的彩色胶印印刷技术被当时的摩根石印公司发明,这种技术通过屏幕颜色分离,使得翻拍由制片厂提供的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可以说,那时的电影海报和电影是携手并进的。
手绘装饰艺术到滑滑的照片
30年代,美国人陷入了“装饰艺术”的狂热之中,好莱坞电影海报也逐渐展现出“装饰艺术”的外观风格。厚重的背景被删去,代之以更多的留白,字母和字体风格被广泛地使用,字母的放置位置更加创新。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40年代的电影工业不得不首先在海报等广告方面调整预算,再加上战时世界范围的纸张缺乏,许多电影制片厂只能利用非常紧张的纸张资源来印刷电影海报,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将电影海报印在旧的战争地图的背面。
随着从二战归来的美国兵的军靴再次踏上美国国土,电影制片厂又把银幕从炸弹和鲜血之地变成了充满幻想的乐园。电影公司开始用流行明星塞满电影,而不久电影海报看上去也就越来越像这些花里胡哨的照片了。
到了60年代,手绘海报越来越多地被照片取代。这时的电影海报是被印在粘土涂布纸上的,印刷的最后一个工序是上膜,上了膜的海报摸起来滑滑的。
随后,电影制作厂发现了另外一条牟取利润的康庄大道,录像海报。它是专门放在租赁录像带的店面来展示的。许多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录像发行海报产品,以便赚取更多的利润。
从90年代开始到如今,电影录像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电影行业仍然继续着利润神话,而电影海报也仍然在闪现着身影。电影人们虔诚地相信,无论是从前的手绘作品还是如今“摸起来滑滑的”精致照片,电影海报将仍然演绎自己的历史,为商业和艺术,或是为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
何止是爱屋及乌
有人说当我们欣赏电影海报的时候,总是会忽略它的商业本质,而只把它当成一种爱屋及乌的爱好。可是,狂热的电影粉丝会说,我们对海报何止是爱屋及乌呢?海报这件精妙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比电影本身更令人着迷好吗?瞧瞧那些限量发行的海报,再瞧瞧那些珍贵海报被拍卖出的天价,你就会明白了,海报这件艺术品是如何像璀璨明珠一样镶嵌在一部电影中并且闪耀着它自己的光芒了。
正因为这闪耀光芒,电影海报产生商业功能就是理所当然且轻而易举的事情。电影海报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供广告促销用的,主要用做电影公司的广告、影院招贴、观众的赠品。不过这种功能的电影海报是不能用作销售的。而另外一种则是可以销售的,比如在很多影院的周边产品店里我们常常看到的电影海报,以及明信片、钥匙圈、纪念卡、马克杯、T恤等都属于电影的衍生产品。电影和电影的衍生产品,比如海报,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走进千千万万人的生活。正如粉丝们说的那样,这何止是爱屋及乌呢。
从隐形到独创:内地电影海报的逆袭
当国内影迷的眼球被好莱坞大片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海报吸引时,恐怕你也曾诟病过华语片海报一度跟“山寨”、“抄袭”为伴,但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变化。很少有人知道很多写着英文字母的海外版电影海报,其实都是国内小黑屋里的宅男影迷们琢磨出来的。他们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隐形人走向独立者,正展示着国产海报原创力量从无到有的过程。
概念海报的无限遐想
代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
《太阳照常升起》威尼斯版海报:血色天地中,周韵伸出的那一只光脚,够自在。
《让子弹飞》“羽毛子弹”版概念海报:极简到这种程度,海报设计者的功力可见一斑。
一片羽毛、一粒子弹、一只气球,姜文的几款“极简”海报跟他的电影一样酷劲儿十足,似乎什么也没说,却任你联想到爱、自由……它可能让你摸不着头脑,但你确实被下了钩…… 从20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开始,姜文电影的海报都由国内远山公司的一些“影迷设计师”设计。2010年的《让子弹飞》“羽毛和子弹”海报、2013年威尼斯纪念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气球”海报,寥寥几笔却勾起无限联想,噱头十足。
极简创意也都不是灵光一闪的结果,而是基于对导演、作品的足够认知上完成的。事实证明,这几款“特立独行”的海报获得了影迷的极大肯定,也为姜文的电影增添了新话题。
特立独行+流行元素
代表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听风者》《窃听风云3》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威尼斯版海报:东方式的鬼魅。
《听风者》正式海报:女主角竟然被隐没在背景人群中。
《窃听风云3》“土豪金”版海报:谁说海报不能放“大坏蛋”?
宅男王宁原本学视频后期制作,尤其对香港电影如数家珍,于是成立工作室。他的第一款“正式海报”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威尼斯电影节版,幽深的鬼市水景中央,小小的狄仁杰侧面身影屹立船上,很难辨认出是由刘德华所扮演,两边的龙爪和刘嘉玲饰演的武则天侧脸剪影则若隐若现,整个海报充满神秘气息。
在海报的“创意方面”,王宁也做了很多突破,比如《听风者》周迅和其他特工隐藏在人群中,成为梁朝伟的“背景”;《窃听风云3》首张海报更是“大坏蛋”的集合,该系列还结合了荒诞夸张的“土豪金”流行元素。
特立独行的设计思路加上流行元素,深深打动了导演的心。
精益求精的“黄金时代”
代表影片:《武侠》《寒战》《一代宗师》《黄金时代》
《寒战》“冰封”版海报:“冰封”的概念完美诠释“寒战”的酷劲。
《一代宗师》海外版海报:什么是大师?就是这个味儿。
《黄金时代》“泼墨”版海报:白雪黑墨,乱世佳人。
2011年,陈可辛的《武侠》海报上并没有突出主演甄子丹、金城武,其主角是两个毛笔书法大字 “武侠”。这两个字写得形神兼备,仿佛两个伸臂弹腿的拳师拉开架势准备对打,准确地传达出了这部电影最主要的精神。
电影《寒战》的“冰封”版海报因为素材受限,难以平衡四位主演的站位,一度受到雪藏。但设计师坚持不改设计,最终这款海报因为“冰封”的概念与片名“寒战”的高度契合,得到片方的认可,得以推出,也成为影片诸多海报中最亮眼的一款。
《黄金时代》“泼墨”版首款海报中的“泼墨”象征乱世,而主角汤唯的表情准确地透露出与乱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淡定”。最终,“泼墨”版海报受到肯定。
由以上这些影片海报可见,华语片电影海报如今已做得精益求精,设计师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尽可能体现中国的美学特色,为影迷们创作出值得收藏的有艺术价值的海报。
Mondo:让手绘海报复活
本文开头说,海报在Photoshop出现后就已死去。这让念旧的人感到伤感。好在, “复古”是这几年的风尚,手绘海报也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引领这股潮流的,就是Mondo。
Mondo是美国Alamo Drafthouse电影院旗下的艺术收藏精品店,因为每年举办的奇幻电影节、僵尸电影节等著名。他们的手绘海报有的简洁复古、有的繁复怪诞,因片而异,却都能精准地抓住电影的神髓。
繁复美与极简主义
插画家泰勒·斯图特的作品几乎是Mondo海报的代名词。他偏爱用细腻的线条勾绘尽可能多的经典角色,构图复杂、空间多层、细节繁复,令人百看不厌。而同样作为Mondo的代表艺术家,英国的年轻画家奥利·摩斯却处在另一个极端——他是极简主义海报风潮的缔造者之一。他总离不开剪影(通常为片中角色或关键道具的轮廓),他的海报如同高明的智力游戏,总能准确搔到铁杆影迷心底的痒处。
抢手的艺术收藏品
在这个一切都太多太快的时代,Mondo始终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的格调。毫不夸张地说,每张Mondo海报一问世,就变成了艺术收藏品——因为很多时候你根本就买不到。而越来越多好莱坞电影也会邀请Mondo为自己制作官方海报。
Mondo的所有海报都编号限量发行,大部分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份。而且发售时间从不固定,所以总是瞬间卖空。如果你真想搞到一幅Mondo海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花大价钱。据说,泰勒·斯图特的三联张《星战》海报的上起拍价就是2899.9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