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专业人才需求,明确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根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提出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能力的培养;课赛结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做实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52-03
国家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
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激烈。2017年2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若干共识,加快新工科建设,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2]。在该背景下,为培养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众多高校开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和改革,积极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称“电信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俗称“万金油”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新建的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科院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我校目前致力于建立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升本后,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向“应用型”本科转变,成为近几年来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这几年来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等方面,均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究[4]。
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于2013年首届招生,其主干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EDA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主要专业实验有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EDA技术实验、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实验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习、电子电路实验、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修业4年,修满不低于175学分,本科毕业,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达到要求即授予工学学士学位[5]。到目前为止,共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学生就业方向有企业、研究所、教师、公务员等,大部分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均能展示在校四年所学的工程专业知识。受限于专业培养的深度,部分学生的就业单位不够好,岗位不够拔尖。这些皆因培养计划还不够与时俱进,所以需要探究更适合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方案。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有助于电信专业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助于学校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二、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思考[6]
(一)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是主体,遵循预定的教学计划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全凭教师的个人安排。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偶尔还会出现厌学的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及专业外语、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各种上岗就业技能,实现学校到单位、学生到新应用型人才的快速过渡,提高就业率。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新工科要求的各项工程能力。但不能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就一味缩减课堂教学的理论学时,这样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电信专业,就存在此类问题。比如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课程的理论学时一减再减,从72学时变成64学时;观察学校大趋势,理论课时还会继续减少。对于这3门核心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理论指导实践;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只有把原理掌握清楚,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一味减少理论学时,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都掌握不了,根本突显不了增强实践能力的方案,这样的设置极其不科学。参照武汉理工大学等其他211、985高校, 其核心课程的理论课时不变,重在打牢基础,并重新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但开课时间稍后,实践课时同比增多。这样学生对这几门核心基础专业课程的掌握更为扎实,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构建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主要是更新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课程内容。理论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包含了思政教育、英语、数学、物理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级学科专业大类共有的课程,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专业课程主要是针对就业需求所设置的。合理的理论体系构建,还应融入“三全育人”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述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信息论与编码等。以上所课程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体系,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3.实施示范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通过构建合格课、重点课、优质课、精品课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展各级课程建设;按照其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制定对应的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一批直接影响电信专业本科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较为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及评审机制,推出高水平的精品课程,提高电信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丰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除了采用如多媒体投影、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外,还需要丰富教学手段,将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翻转课堂”等运用到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电子行业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让课堂学习密切结合实际。
(二)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重点在于电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的培养,这是每个专业都必须完成的教育。建议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将电信专业本科课程进行整合,相互渗透,打造更多相关的通修通选课程。
在新工科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电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实现文化精神与科学涵养的统一,而且要“入得了厨房”(能做科研项目),“出得了厅堂”(能与人无障碍交流,清楚介绍项目细则)。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此外,建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大学生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学校各部门应分工协作,由共青团牵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育人文化,加强自身诚信、法制及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赛结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课赛结合,以赛促进教与学,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完美体现。目前,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的比赛有:各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创业大赛等。可以通过各类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应依托校团委及各学院、各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使竞赛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以电信专业为例,电子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拥有电子协会、通信协议、自动化协会等,从大一开始就招收有志之士,学生从进校就开始接触与竞赛有关的内容。这种培养方式针对性极强,竞赛储备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远比普通学生强。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后,自然能带动周边同学的动手能力。这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觉醒的过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及知识跨界整合实践能力也要在各类比赛中体现。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立足于企业领导者的视角,从项目的全局考虑,准确应对一切大小事务。有比赛,才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象地展示现实社会百态。身边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学校团委扶持的飞机咖啡休闲吧、电信应届毕业生多功能打印店等案例,都是学生成功实践的范例,这极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传统工科下的工程育人模式,一般强调专业的专,对学生进行较为封闭的细分学科专业培养,这不利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在新工科背景下,主张知识跨届交叉融合,主张以学科核心共融为中心,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师,这就需要同步加强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实践及创新的工程能力。只有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建议学校加强培养教师机制,多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多设立各种培训项目,让教师到企业、国内外各高校学习与深造,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实践工程知识。能力更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势必能教出更具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五)做实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已引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未落到实处。其所谓的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更多是通过让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式地见习、打杂等形式完成,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就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面对新工科的全新要求,要解决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问题,切实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中去实践,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及时将企业的工程技能要求“请进来”(学校),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实现电信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指既有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能动手实践,手脑能并用,上岗后能迅速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实践能力為培养中心,以技术应用为目的,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其要求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比高职高专学生更有深度,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比传统本科生强,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应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国家新工科导向下做长远规划;在主线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与更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允许的条件下修订本学校的教学制度,这是实现该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必经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 国发[2014]19号.
[2] 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R]. 上海,2017.
[3] 电子信息工程[EB/OL]. [2018-09-23]. https://baike.baidu.com/item.
[4] 欧先锋,张国云,何伟,等.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1):94-97.
[5]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 桂林,2017.
[6] 卞咸杰. 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档案管理,2018(1):60-62.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9-0152-03
国家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
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激烈。2017年2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若干共识,加快新工科建设,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2]。在该背景下,为培养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众多高校开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索和改革,积极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称“电信专业”)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俗称“万金油”专业。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信息、通信领域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新建的航空航天特色的工科院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我校目前致力于建立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升本后,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向“应用型”本科转变,成为近几年来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这几年来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等方面,均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究[4]。
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于2013年首届招生,其主干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EDA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主要专业实验有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EDA技术实验、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实验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习、电子电路实验、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修业4年,修满不低于175学分,本科毕业,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达到要求即授予工学学士学位[5]。到目前为止,共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学生就业方向有企业、研究所、教师、公务员等,大部分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学生均能展示在校四年所学的工程专业知识。受限于专业培养的深度,部分学生的就业单位不够好,岗位不够拔尖。这些皆因培养计划还不够与时俱进,所以需要探究更适合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方案。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有助于电信专业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助于学校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二、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思考[6]
(一)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出发点,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1.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是主体,遵循预定的教学计划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全凭教师的个人安排。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偶尔还会出现厌学的抵触情绪,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及专业外语、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各种上岗就业技能,实现学校到单位、学生到新应用型人才的快速过渡,提高就业率。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新工科要求的各项工程能力。但不能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就一味缩减课堂教学的理论学时,这样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电信专业,就存在此类问题。比如将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课程的理论学时一减再减,从72学时变成64学时;观察学校大趋势,理论课时还会继续减少。对于这3门核心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理论指导实践;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只有把原理掌握清楚,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一味减少理论学时,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都掌握不了,根本突显不了增强实践能力的方案,这样的设置极其不科学。参照武汉理工大学等其他211、985高校, 其核心课程的理论课时不变,重在打牢基础,并重新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但开课时间稍后,实践课时同比增多。这样学生对这几门核心基础专业课程的掌握更为扎实,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 构建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主要是更新符合现代人才需求的课程内容。理论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包含了思政教育、英语、数学、物理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级学科专业大类共有的课程,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专业课程主要是针对就业需求所设置的。合理的理论体系构建,还应融入“三全育人”机制,营造良好氛围,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述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信息论与编码等。以上所课程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体系,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3.实施示范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通过构建合格课、重点课、优质课、精品课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展各级课程建设;按照其基本条件和建设方向,制定对应的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重点建设一批直接影响电信专业本科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通过较为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及评审机制,推出高水平的精品课程,提高电信专业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丰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除了采用如多媒体投影、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外,还需要丰富教学手段,将项目教学、实践教学、“翻转课堂”等运用到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体,拓宽学生思维,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电子行业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让课堂学习密切结合实际。
(二)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重点在于电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的培养,这是每个专业都必须完成的教育。建议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同时,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将电信专业本科课程进行整合,相互渗透,打造更多相关的通修通选课程。
在新工科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电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实现文化精神与科学涵养的统一,而且要“入得了厨房”(能做科研项目),“出得了厅堂”(能与人无障碍交流,清楚介绍项目细则)。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
此外,建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大学生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学校各部门应分工协作,由共青团牵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学校的育人文化,加强自身诚信、法制及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赛结合,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课赛结合,以赛促进教与学,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完美体现。目前,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参加的比赛有:各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创业大赛等。可以通过各类比赛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校应依托校团委及各学院、各协会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使竞赛体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以电信专业为例,电子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拥有电子协会、通信协议、自动化协会等,从大一开始就招收有志之士,学生从进校就开始接触与竞赛有关的内容。这种培养方式针对性极强,竞赛储备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远比普通学生强。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后,自然能带动周边同学的动手能力。这也是学生主观能动性觉醒的过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及知识跨界整合实践能力也要在各类比赛中体现。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立足于企业领导者的视角,从项目的全局考虑,准确应对一切大小事务。有比赛,才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象地展示现实社会百态。身边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学校团委扶持的飞机咖啡休闲吧、电信应届毕业生多功能打印店等案例,都是学生成功实践的范例,这极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传统工科下的工程育人模式,一般强调专业的专,对学生进行较为封闭的细分学科专业培养,这不利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在新工科背景下,主张知识跨届交叉融合,主张以学科核心共融为中心,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工程师,这就需要同步加强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实践及创新的工程能力。只有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建议学校加强培养教师机制,多制订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多设立各种培训项目,让教师到企业、国内外各高校学习与深造,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实践工程知识。能力更全面的“双师型”教师,势必能教出更具专业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五)做实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已引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未落到实处。其所谓的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更多是通过让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式地见习、打杂等形式完成,学生真正需要掌握的就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加强。面对新工科的全新要求,要解决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问题,切实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案,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中去实践,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及时将企业的工程技能要求“请进来”(学校),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实现电信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指既有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能动手实践,手脑能并用,上岗后能迅速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实践能力為培养中心,以技术应用为目的,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其要求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比高职高专学生更有深度,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比传统本科生强,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应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国家新工科导向下做长远规划;在主线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与更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允许的条件下修订本学校的教学制度,这是实现该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必经之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 国发[2014]19号.
[2] 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R]. 上海,2017.
[3] 电子信息工程[EB/OL]. [2018-09-23]. https://baike.baidu.com/item.
[4] 欧先锋,张国云,何伟,等. 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1):94-97.
[5]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Z]. 桂林,2017.
[6] 卞咸杰. 普通高校档案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档案管理,2018(1):60-62.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