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校园建设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然而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质量却存在许多问题。文章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文脉及学科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探讨色彩规划在当前乃至未来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阐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规划
一、概述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园扩建和改建的力度,然而校园环境建设的质量问题也不断涌现,引起各界关注。高校作为知识传承、思想流变及科技蕴生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校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校园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改善和提高校园环境建设质量也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热点问题。在影响高校校园环境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色彩对于视觉感官有着最为直接、显著和深层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能够强化校内不同建筑设施的功能差异,明确校园空间的区分和导向性,从整体上建立和谐统一的校园色彩秩序;同时,适宜的校园色彩环境能够放松人的身心,缓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使大学校园成为健康、效率、优雅、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空间。基于色彩因素在高校建设中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和探讨高校校园的色彩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建设一直以实践为主的摸索状态下进行,对校园建筑风格、结构和格局的重视远甚于校园色彩环境的建设规划,其建设成效良莠不齐。近几年,随着对高校校园色彩系统的专题研究逐步开展,有不少院校建设敢于打破藩篱,勇于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新建的中国美术学院的砖瓦白墙与竹木本色的组合搭配,复旦大学的砖红色墙体以及武汉大学的白墙蓝瓦等等都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比较成功的范例,其个性鲜明的色彩特征已经成为各院校的“色彩名片”,并且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更多的院校面对高校扩招、校园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变革,其校园建设没有根植于自身环境特色和发展需要,因此走进重重误区,暴露出来的校园环境杂、乱、俗等问题日益明显。许多院校往往只关注一时的校园建设需要,忽略了建立科学、细致和长远的校园色彩体系的重要性,造成校园新旧建筑之间的循环重复式割裂,从整体上破坏了校园环境的协调统一,导致校园色彩文化的断层;许多院校的校园建设为了追求“时尚和品味”,一味的机械模仿其他的建设模式,建筑色彩也多是照搬所谓 “经典”的学院灰、典雅灰,盲目生搬硬套使得校园环境毫无自身特色和色彩美感可言;还有一些院校为了追求新意和个性,采用夸张的色彩和新潮的材料及技术搭配,完全忽略了校园环境建设应该结合实际“量体裁衣”,结果只能使校园环境变得杂乱、商业化、缺少人文学术气氛。透过这些高校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现状所折射的,是校园建设缺少自我定位和创新意识的客观现实,也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审美和自身发展的不自信。
三、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原则
高校校园色彩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综合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时代审美等多方面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从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色彩关系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谈道:“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生活之中,人们对事物的美丑印象往往是从整体观感上得来,对一所高校的校园环境质量的评价首先也取决于其整体视觉效果是否协调统一。高校校园的建筑、路面、植被等形态差异较大,运用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因素进行调节能够直接有效的从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校园色彩秩序。在形式美的追求中,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整体会呈现局部各自为政的混乱无序,而只注重整体又容易缺少细节没有视觉亮点。对于高校校园这个多元化的空间,单一的色调远不能满足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的需要,所以通常会根据校园自身的基本情况设计出主要色调、辅色调及点睛的亮色或对比色相互衬托协调的组合式色彩关系。顾名思义,主色调即校园建筑中视觉面积最大的色彩基调,是高校建筑的代表性色彩,一般两三种即可,不宜过多;辅色调面积小于主色调,能协调和搭配主色调,起到衬托和帮助过渡主体色的作用,更能避免主色调重复带来的校园色彩环境单一的情况;点睛色通常是亮色或其周围色彩的对比色,往往能够突出建筑及景观的细节或质感等局部的效果,是校园色彩系统中的亮点,如门窗框、指示牌、雕塑景观等。校园的整体色彩秩序有赖于以上三种色调的协调搭配,至于桥梁、路面、照明、绿化等都应服务于大的色彩体系,使高校校园的色彩环境主次分明,协调统一又不失细节层次变化。
高校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建或改建,因此校园的色彩环境建设还需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才能符合校园建设的不同需求。
(二)重视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影响
1.地域环境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关系
何镜堂曾说:“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差和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对高校色彩规划有直接的影响。在多山地区,高校建设规划与校园周边的山势走向、山体植被等自然色彩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而在南方平原地区,水系发达,对水体的合理利用能够很好的突出高校校园环境的魅力和地区性特征;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周期长、降雪较多,高校校园建筑的色彩设计不适宜选用白色或高明度的外墙色彩,以避免雪地和建筑的外墙面在太阳光作用下对人的视觉造成强光刺激。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校园建筑设施不适合太深的色彩,以免加剧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不同地区和气候环境,植被特征也有所区别,绿化植被作为环境规划中重要的自然色彩,需要和校园建筑设施相互协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地区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虽然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地域文化传统不再像过去那样鲜明的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依然能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到地域文化的烙印,如西藏、印度等地区受佛教影响在建筑和服饰上钟爱黄色和红色,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居民喜爱白色建筑等等。高校建设要融入周边的环境,必然受地域文化和习俗的作用。 地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设计者的创作增加了难度,但地域特有的审美习惯、文化底蕴同时也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重视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使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也体现了现代高校建设规划“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2.历史文脉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关系
一所校史悠久的高校其校园色彩凝缩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校园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传统用色。如清华大学校园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于1914年主持规划建设的,以原有自然环境、园林为基础,采用桔红色清水砖墙为主体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温暖、亲切、古朴的感觉,在后来一段时期的校园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依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我们所熟知的其他的众多百年高校如剑桥、哈佛、北大、等除了因其学术水平称著于世,同样令人神往的还有这些院校的久远历史及那些历史性建筑的厚重色彩。这样的校园色彩景观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内涵,不仅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来认识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这些都是典型的色彩艺术的暗示,同时也是色彩文化的隐性教育。
(三)色彩与校园建筑功能性分区的有效结合
大学校园内的建筑群落众多,建筑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运用色彩的冷暖、色相和明度差异来规划调节不同功能分区有着切实可行的效果。
1.色彩与心理情感
色彩是最丰富生动的艺术语言。能够传递信息、影响心理、引起不同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联想。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本没有感情,然而当人们看到色彩或有色物体时,颜色的刺激通过视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却形成奇妙的情感体验。同时色彩的情感体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色彩环境、文本背景和个体因素对色彩的解读会存在多样的差异。通过对色彩的搭配设计,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效应。例如鲜艳明亮的暖色系传递华丽、欢快的印象,而色彩属性相近、色彩倾向不强烈、对比层次弱的色彩则给人以低调、朴素的印象。
2.色彩与高校校园功能分区的内在联系
因为色彩的心理情感效应,通过巧妙的设计便能够强化和突出校园的不同区域的功能差异。在进行高校校园色彩整体规划时,如图书馆、科研办公区等要求安静,在遵循校园整体色调的同时,尽量减少跳跃性的、过于吸引人注意力的色彩,可以调节色彩的明度及色相以减少过大面积的强对比,营造一个和谐、安静的、适合专心工作学习的色彩心理环境。而校园体育场馆的色彩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恰恰相反,为了调动人的活力和运动激情,在色彩的搭配应尽量体现活跃、动感的气息。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多以红色塑胶场地和绿色草坪为主要色调,看台往往以红、黄、蓝等高纯度色彩为主,都是对比比较强烈的色彩,能够呈现给人充满活力、欢快的感受。为了调节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节奏变化,避免长时间精神紧绷的状态,高校的宿舍、服务设施建筑(食堂、活动中心)等生活场所适合以明朗、温馨、活泼的中性或暖色基调为主。
就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色彩与被传递的信息在涵义与形式上能够实现完美的契合,鲜明直观、令人印象深刻。色彩分区规划设计使校园整体色彩关系变得更加有序,并从视觉上增强了校园不同功能片区的识别和导向性。
(四)以人为本,突出校园的特色
在当下积极倡导创新意识的时代精神要求下,院校明确定位和发掘自身校园色彩特色是目前高校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的一大方向。对于不同学科类型的院校,其校园色彩需要根据其学科特性进行有针对性、人性化的设计。例如理工科院校多以自然科学研究专业为主,日常教学和科研都需要冷静的头脑,因此教学楼、科研实验楼等建筑色彩适宜冷灰色系基调为主,从而在环境上为理工科院校的师生们创造一个冷静、严谨的学习工作环境;而文科类型的院校则适合以温和厚重的暖色系作为校园的主体色,以烘托和强化文科类院校的人文学术气氛。艺术类高校有别于文理科类院校,其学科分类、校园规模相对集中,校园色彩设计更倾向于突出强化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多元化取向的艺术氛围。
不盲目照搬、也不标新立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文脉、学科类型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是实现校园色彩规划人性化和特色化的基本途径。
四、结语
校园环境建设不仅只是给教学和科研提供物质需求保障,它同时也反映这所高校对文化和审美品味的追求。 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走过不少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高校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建筑师、规划师通力合作,共同遵循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深入挖掘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才可能找到适合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哈罗德·林顿,建筑色彩[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贵杰,解旭东,色彩在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结合中的运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7(09)
[4]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杜珺,李鑫,色彩与校园文化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6(06)
[6]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校园建设上进一步加大了力度。然而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质量却存在许多问题。文章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文脉及学科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探讨色彩规划在当前乃至未来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阐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规划
一、概述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加大了校园扩建和改建的力度,然而校园环境建设的质量问题也不断涌现,引起各界关注。高校作为知识传承、思想流变及科技蕴生发展的重要场所,其校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校园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如何改善和提高校园环境建设质量也成为当前高校建设的热点问题。在影响高校校园环境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色彩对于视觉感官有着最为直接、显著和深层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色彩规划,能够强化校内不同建筑设施的功能差异,明确校园空间的区分和导向性,从整体上建立和谐统一的校园色彩秩序;同时,适宜的校园色彩环境能够放松人的身心,缓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压力,使大学校园成为健康、效率、优雅、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空间。基于色彩因素在高校建设中的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和探讨高校校园的色彩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建设一直以实践为主的摸索状态下进行,对校园建筑风格、结构和格局的重视远甚于校园色彩环境的建设规划,其建设成效良莠不齐。近几年,随着对高校校园色彩系统的专题研究逐步开展,有不少院校建设敢于打破藩篱,勇于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新建的中国美术学院的砖瓦白墙与竹木本色的组合搭配,复旦大学的砖红色墙体以及武汉大学的白墙蓝瓦等等都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比较成功的范例,其个性鲜明的色彩特征已经成为各院校的“色彩名片”,并且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更多的院校面对高校扩招、校园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变革,其校园建设没有根植于自身环境特色和发展需要,因此走进重重误区,暴露出来的校园环境杂、乱、俗等问题日益明显。许多院校往往只关注一时的校园建设需要,忽略了建立科学、细致和长远的校园色彩体系的重要性,造成校园新旧建筑之间的循环重复式割裂,从整体上破坏了校园环境的协调统一,导致校园色彩文化的断层;许多院校的校园建设为了追求“时尚和品味”,一味的机械模仿其他的建设模式,建筑色彩也多是照搬所谓 “经典”的学院灰、典雅灰,盲目生搬硬套使得校园环境毫无自身特色和色彩美感可言;还有一些院校为了追求新意和个性,采用夸张的色彩和新潮的材料及技术搭配,完全忽略了校园环境建设应该结合实际“量体裁衣”,结果只能使校园环境变得杂乱、商业化、缺少人文学术气氛。透过这些高校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现状所折射的,是校园建设缺少自我定位和创新意识的客观现实,也是对地域传统文化审美和自身发展的不自信。
三、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原则
高校校园色彩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综合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时代审美等多方面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从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色彩关系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谈道:“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生活之中,人们对事物的美丑印象往往是从整体观感上得来,对一所高校的校园环境质量的评价首先也取决于其整体视觉效果是否协调统一。高校校园的建筑、路面、植被等形态差异较大,运用色彩的明度、纯度及色相因素进行调节能够直接有效的从整体上建立协调、统一的校园色彩秩序。在形式美的追求中,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整体会呈现局部各自为政的混乱无序,而只注重整体又容易缺少细节没有视觉亮点。对于高校校园这个多元化的空间,单一的色调远不能满足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的需要,所以通常会根据校园自身的基本情况设计出主要色调、辅色调及点睛的亮色或对比色相互衬托协调的组合式色彩关系。顾名思义,主色调即校园建筑中视觉面积最大的色彩基调,是高校建筑的代表性色彩,一般两三种即可,不宜过多;辅色调面积小于主色调,能协调和搭配主色调,起到衬托和帮助过渡主体色的作用,更能避免主色调重复带来的校园色彩环境单一的情况;点睛色通常是亮色或其周围色彩的对比色,往往能够突出建筑及景观的细节或质感等局部的效果,是校园色彩系统中的亮点,如门窗框、指示牌、雕塑景观等。校园的整体色彩秩序有赖于以上三种色调的协调搭配,至于桥梁、路面、照明、绿化等都应服务于大的色彩体系,使高校校园的色彩环境主次分明,协调统一又不失细节层次变化。
高校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建或改建,因此校园的色彩环境建设还需要有一个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才能符合校园建设的不同需求。
(二)重视地域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影响
1.地域环境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关系
何镜堂曾说:“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温差和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对高校色彩规划有直接的影响。在多山地区,高校建设规划与校园周边的山势走向、山体植被等自然色彩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而在南方平原地区,水系发达,对水体的合理利用能够很好的突出高校校园环境的魅力和地区性特征;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冬季周期长、降雪较多,高校校园建筑的色彩设计不适宜选用白色或高明度的外墙色彩,以避免雪地和建筑的外墙面在太阳光作用下对人的视觉造成强光刺激。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校园建筑设施不适合太深的色彩,以免加剧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不同地区和气候环境,植被特征也有所区别,绿化植被作为环境规划中重要的自然色彩,需要和校园建筑设施相互协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地区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虽然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地域文化传统不再像过去那样鲜明的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依然能从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到地域文化的烙印,如西藏、印度等地区受佛教影响在建筑和服饰上钟爱黄色和红色,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居民喜爱白色建筑等等。高校建设要融入周边的环境,必然受地域文化和习俗的作用。 地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设计者的创作增加了难度,但地域特有的审美习惯、文化底蕴同时也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重视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使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也体现了现代高校建设规划“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
2.历史文脉与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关系
一所校史悠久的高校其校园色彩凝缩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校园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每所学校在孕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因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形成本校独特的传统用色。如清华大学校园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于1914年主持规划建设的,以原有自然环境、园林为基础,采用桔红色清水砖墙为主体色的建筑风格,给人以温暖、亲切、古朴的感觉,在后来一段时期的校园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依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我们所熟知的其他的众多百年高校如剑桥、哈佛、北大、等除了因其学术水平称著于世,同样令人神往的还有这些院校的久远历史及那些历史性建筑的厚重色彩。这样的校园色彩景观及由此延伸的文化内涵,不仅能给学生以深深的艺术感染,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来认识和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这些都是典型的色彩艺术的暗示,同时也是色彩文化的隐性教育。
(三)色彩与校园建筑功能性分区的有效结合
大学校园内的建筑群落众多,建筑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运用色彩的冷暖、色相和明度差异来规划调节不同功能分区有着切实可行的效果。
1.色彩与心理情感
色彩是最丰富生动的艺术语言。能够传递信息、影响心理、引起不同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联想。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本没有感情,然而当人们看到色彩或有色物体时,颜色的刺激通过视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却形成奇妙的情感体验。同时色彩的情感体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色彩环境、文本背景和个体因素对色彩的解读会存在多样的差异。通过对色彩的搭配设计,能够传递不同的情感效应。例如鲜艳明亮的暖色系传递华丽、欢快的印象,而色彩属性相近、色彩倾向不强烈、对比层次弱的色彩则给人以低调、朴素的印象。
2.色彩与高校校园功能分区的内在联系
因为色彩的心理情感效应,通过巧妙的设计便能够强化和突出校园的不同区域的功能差异。在进行高校校园色彩整体规划时,如图书馆、科研办公区等要求安静,在遵循校园整体色调的同时,尽量减少跳跃性的、过于吸引人注意力的色彩,可以调节色彩的明度及色相以减少过大面积的强对比,营造一个和谐、安静的、适合专心工作学习的色彩心理环境。而校园体育场馆的色彩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则恰恰相反,为了调动人的活力和运动激情,在色彩的搭配应尽量体现活跃、动感的气息。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多以红色塑胶场地和绿色草坪为主要色调,看台往往以红、黄、蓝等高纯度色彩为主,都是对比比较强烈的色彩,能够呈现给人充满活力、欢快的感受。为了调节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节奏变化,避免长时间精神紧绷的状态,高校的宿舍、服务设施建筑(食堂、活动中心)等生活场所适合以明朗、温馨、活泼的中性或暖色基调为主。
就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色彩与被传递的信息在涵义与形式上能够实现完美的契合,鲜明直观、令人印象深刻。色彩分区规划设计使校园整体色彩关系变得更加有序,并从视觉上增强了校园不同功能片区的识别和导向性。
(四)以人为本,突出校园的特色
在当下积极倡导创新意识的时代精神要求下,院校明确定位和发掘自身校园色彩特色是目前高校校园色彩环境建设的一大方向。对于不同学科类型的院校,其校园色彩需要根据其学科特性进行有针对性、人性化的设计。例如理工科院校多以自然科学研究专业为主,日常教学和科研都需要冷静的头脑,因此教学楼、科研实验楼等建筑色彩适宜冷灰色系基调为主,从而在环境上为理工科院校的师生们创造一个冷静、严谨的学习工作环境;而文科类型的院校则适合以温和厚重的暖色系作为校园的主体色,以烘托和强化文科类院校的人文学术气氛。艺术类高校有别于文理科类院校,其学科分类、校园规模相对集中,校园色彩设计更倾向于突出强化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多元化取向的艺术氛围。
不盲目照搬、也不标新立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域环境、历史文脉、学科类型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是实现校园色彩规划人性化和特色化的基本途径。
四、结语
校园环境建设不仅只是给教学和科研提供物质需求保障,它同时也反映这所高校对文化和审美品味的追求。 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我国高校校园建设走过不少弯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高校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建筑师、规划师通力合作,共同遵循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总体原则,深入挖掘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才可能找到适合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逸湖 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哈罗德·林顿,建筑色彩[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贵杰,解旭东,色彩在建筑设计与地域环境结合中的运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7(09)
[4]施淑文,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杜珺,李鑫,色彩与校园文化的关系[J],美术大观,2006(06)
[6]谢林,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