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节选)

来源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著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瑪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哐里哐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了。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
  (节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丁老师点读】
  《葡萄月令》是写一年十二个月里葡萄的生长过程。汪曾祺曾在《蒲桥集》的自序里说要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的语言恰恰是这种白描式的写实笔墨,寓情于景、寓情于事。比如,“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在这句简练平淡的描述中,透出春的无限生机。语言极具本色,很少修饰,似乎和老朋友聊天儿,拉家常,简单明白。有时汪老的白描式叙事语言,看似平淡无味,细品却别有韵味。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笔墨精简到极致,把六月份种植葡萄的各项工作交代得程序分明,有条不紊。再如,写葡萄采摘:“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通过“剪下来”“去掉”“放在”这几个词简洁又清楚地写出把葡萄果子采摘下来放到筐里的步骤。而“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这种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又是汪曾祺白描式语言的一大特点。语言空灵淡远,使他的散文臻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父亲是个职员,他的一半工资都用在医药费以及比我们还穷的亲戚身上了。  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天,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它將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我多么想入非非,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幸运女神会厚待我们家。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我
期刊
一夜间,湖面上静了下来。昨日还微波粼粼的湖面,变成一整块。那些正要扬起的水波,被定格了,仿佛老人脸上的皱纹。那些被拍打上岸的湖水,在草上结成白花,枯草被裹在里面,亮晶晶的。  树林里,一片荒芜。秃了头的树,散着枝条,一片叶子悬在那里,枯黄枯黄的,边缘已经发黑,结满白霜,在枝条尖儿上一颤一颤的。几株青松,孤独地绿着,对着天空一抹冻住的云凝望。  巷子空无一人,角落结着脏兮兮的黑冰。一只猫在屋檐下,把
期刊
应海标,浙江省钱塘江学校校务办主任,海宁市第六批骨干教师,一级教师。曾荣获嘉兴市初中语文阅读竞赛优秀指导奖及海宁市“整本书阅读专题设计”一等奖。获得2018—2019年“海宁市家庭教育指导先进个人”称号。在教学之余创建了“钱塘江学校微信公众号”和“海宁市钱塘心语社工事务所”。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已经耕耘了二十多年,对于写作,力求真实写作,用心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以下学生均来自浙江省钱塘江学
期刊
老沈,他爱抽烟,他的口袋里总是会有那么一包“中华”。没事的时候抽一根,开心的时候抽一根,有难题无法解决时也抽一根……他经常在晚饭后,站在阳台上,望著远方,边吹风,边抽着烟。他似乎有好多猜不透的烦恼,也许是工作压力太大了,也许是这几年熬夜熬太多了,再也许他又在为我的学业发愁了。  老沈,他,就是我的爸爸。  我和妈妈总劝他戒烟,可他却说:“你们女人懂什么?”可我发现他在偷偷地戒烟。他在家很少抽烟了,
期刊
王伟珍,浙江省青田县伯温中学高级教师,丽水市学科带头人。曾获丽水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全国“教育艺术杯”初中语文课堂大赛一等奖。在《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均发表过论文。潜心课堂教学研究,对课堂教学热情如一,追求“简约、灵动、文气”的语文课堂。  古人写章回小说,每到一章结尾,常有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后事究竟如何?就
期刊
王雅红,浙江省平湖市文涛中学语文教师,现交流于平湖市林埭中学,嘉兴市第十三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贾龙弟名师网络工作室成员、平湖市初中语文“智慧教育空中课堂”讲师团成员。  (注:以下學生均来自浙江省平湖市文涛中学,文中不再标注)  一 列提纲:《 二三事》的写作提纲  《老沈二三事》的写作提纲  文章的中心:老沈爱抽烟,他很爱我。  1. 开门见山,简单交代老沈爱抽烟,但在家却很少抽,并选取一个
期刊
在这个世界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我的家乡——一座顶小的城,名叫慈城。  慈城分新、旧两个城区,新开发的城区当地人都叫“新城那边”。而我真正熟悉的是老慈城,或者说是老慈城的一条街几条巷罢了。  历史总是很神奇,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宁绍平原的一个拐弯处,筑了这座城。于是,有了现在一大串的人、一大串的房子和一溜儿一溜儿的田地。而恰好,我的祖辈在这里早早安了家,于是,那些人,他们成了我的亲
期刊
“什么,采访?”当语文老师布置完本周写作实践,教室里顿时炸开了窝。“学校那么多的老师,该找谁呢?”思来想去,我决定选择严厉、较真的闫老师,作为我采访的首选对象。  午餐一结束,我一路小跑,兴冲冲地来到闫老师的办公室,刚想敲门,突然发现手不自觉地有点抖。要知道闫老师在我们心中一直都是很“威严”的。我深深吸了三口气,再轻轻地叩了三下门。  “请进!”一声清脆的声音传来,我打开门的那一刻,我的手脚有点不
期刊
曾黎明,杭州天外教育集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持集团名师工作室,杭州市教育科研大众评审专家,浙江省级、杭州市级精品课程获得者,主持多项省级、杭州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曾获省市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浙江省中小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在初中和高中語文教学一线实践研究颇有心得,倡导学生写作要以文化的名义,绽放生命的精彩。  (注:以下学生均来自杭州天目双语实验学校,文中不再标注)
期刊
弹唱会上漂亮姑娘真多,全是从城里来的。老头儿们也着实修饰了一番,不约而同地戴上了豪华隆重的传统帽子。一顶一顶蒙着绸缎的面子,翻着狐狸皮的金毛,又高又沉,也不管会不会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小孩子们一个个被包裹得花花绿绿,闪闪发光。尤其是刚刚举行过割礼仪式的孩子,还披着金丝绒斗篷,背后挂着猫头鹰或白天鹅的羽毛,神气活现。最出风头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穿着一件半旧的蓝色条绒坎肩,坎肩前前后后竟然密密麻麻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