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现代秘书学自上世纪80年代初诞生以来,恰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急需大量的秘书人才,“急功近利”使得秘书学(文秘方向)既取得一定成就,也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首先表现在秘书学地位没有确立,导致社会对秘书学(文秘方向)认识欠到位;其次,在专业发展上的人才培养设置、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误区。2012年秘书学专业“名正言顺”后,面临着新专业的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挑战。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挖掘教育教学资源、充实学科理论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对高校秘书学专业秘书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建设作出探讨,以期根据“新文科”理论对秘书学专业教育模式、内涵建设进行不断的变革与优化。
关键词:当代秘书学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历经“文革”动乱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百废待举的年代。由于刚提出改革开放,各行各业急需相关人才,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以上海大学率先设立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为标志,全国有很多高校跟风似地办起了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截止到2006年,全国开设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的院校达800多所。这对缓解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秘书学没有立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以很多高校把它挂靠在中文、工商管理等专业下,成为文秘方向。而相关高校相关专业更多的是注重培养人的量的发展。2012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赫然列入秘书学专业,代码为050107T,属“05文学”大类下“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T”指“特设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家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布局而专门设置的专业,也可以理解为热门专业。秘书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授文学学士学位。秘书学专业开设后,人们在追求形式的同时,更关注秘书学专业的内涵建设,从学科设置上,不再是中文与管理等的组合,而是贴紧市场、社会需求选择课程,在培养模式上不断改进优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综合研究,还可以看到高校秘书学专业秘书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建设上,尚存在着一些短板。不在这方面加以研究,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那么应在哪些方面补齐短板呢?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明确地位,但如何提升专业地位,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也就是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否对接人才市场,因为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是高规格、高品位、高境界的。所以现在的秘书学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市场需求,把握秘书工作的收集信息、参与决策、贯彻指令、起草文件、管理文书档案、准备会议、协调督查、接待信访等内容,也就是其基本职能“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立足就业终端,改良教学用书、改革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首先,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因为现代秘书学专业于2012年才在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首次出现。虽然从80年代就有很多高校开设文秘方向,但那时的教材谈不上体系,只是临时仓促编写以应对彼时之需。几十年后,秘书学专业上马。市面上虽有一些教材,但总体不如人意,沿用套袭,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内容、体例大同小异,理论性过强,重在表述秘书学的基本原理,关于秘书实务的教材更是缺乏鲜明个性和启发性,缺乏人文关照,叙述视角倾向于领导视角,缺少秘书视角的研究,也就是缺乏与现实联系的“魂”。然而学生对这些教材缺少参与热情、缺乏感情。我们说教材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要鼓励教师根据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讲义。”[1]好的教材可以引领学生在特定的平臺自学,汲取营养。建议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市场需求、学校实际,认真编写教学讲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推敲完善、吸纳学生的建议,把章与节、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系,逻辑性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思索、思辨中求得活学活用,学得真知。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需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探索,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反馈,认真打磨教学。秘书学专业的好多课程如秘书学、秘书实务、文档处理、秘书写作等等,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基础上,要紧扣行政秘书、企业秘书的工作实际,引进“项目式”“案例式”“比较式”“讨论式”“纠错式”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专注听课。兴趣是一种动力。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理论地探索、把握,并联想未来的工作需要,促发他们只有用心才能有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特别营造,教师有了“教”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学”的获得感,只有教学相长,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最后,注重训练素质,提升实际操作技能。“新文科”建设意味着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文科训练中。从多维视野下及综合性目标出发,利用“国际秘书节”组织相关比赛、讨论会、文娱活动、讲座等系列活动;参加各类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自编校内秘书学刊物,鼓励发表秘书学研究论文并结集公开出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各种竞赛如写作、礼仪、演讲和办公技能;支持学生参与校内事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秘书实验室建设是课程实训质量的保证;鼓励企业“订单化”的实践教学。
二.挖掘教育教学资源
在高校老牌专业往往吃香,它们在招生、资金投入、项目申报等方面都占有特定的优势。在理工科学校的文科专业往往被边缘化。管理者不看重,因为各种评比都由理工科专业支撑,所以在文科投入上会很吝啬,比如新兴的秘书学专业更显得可怜。领导以为不建实验室、白手办专业,由着它吧。这样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连锁反应导致招生数被挤压。再者,从教者大多来自中文专业,没有人是秘书学科班出身,也没有机会接受培训。由于职称评聘没有秘书学系列,逼迫秘书学老师们还在中文园地耕耘,写作职称论文。在项目申报上,由于没有或较少秘书学方面的科研投入和积累,很难组成学术团队。只能在中文的各自兴趣领域各自为战。这实际上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要保证秘书学专业的迅猛发展,只有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秘书学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秘书学专业才能由边缘而张望中心,也因此而抢占教育资源,包括招生、投入、学术研究等资源。只有挤占教育资源才能谈得上分享教学资源。
关键词:当代秘书学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历经“文革”动乱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百废待举的年代。由于刚提出改革开放,各行各业急需相关人才,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以上海大学率先设立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为标志,全国有很多高校跟风似地办起了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截止到2006年,全国开设秘书学专业(文秘方向)的院校达800多所。这对缓解人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秘书学没有立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以很多高校把它挂靠在中文、工商管理等专业下,成为文秘方向。而相关高校相关专业更多的是注重培养人的量的发展。2012年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赫然列入秘书学专业,代码为050107T,属“05文学”大类下“0501中国语言文学类”。“T”指“特设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家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布局而专门设置的专业,也可以理解为热门专业。秘书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授文学学士学位。秘书学专业开设后,人们在追求形式的同时,更关注秘书学专业的内涵建设,从学科设置上,不再是中文与管理等的组合,而是贴紧市场、社会需求选择课程,在培养模式上不断改进优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综合研究,还可以看到高校秘书学专业秘书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建设上,尚存在着一些短板。不在这方面加以研究,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那么应在哪些方面补齐短板呢?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明确地位,但如何提升专业地位,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目标定位,也就是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否对接人才市场,因为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是高规格、高品位、高境界的。所以现在的秘书学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市场需求,把握秘书工作的收集信息、参与决策、贯彻指令、起草文件、管理文书档案、准备会议、协调督查、接待信访等内容,也就是其基本职能“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立足就业终端,改良教学用书、改革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首先,建立科学的教材体系。因为现代秘书学专业于2012年才在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首次出现。虽然从80年代就有很多高校开设文秘方向,但那时的教材谈不上体系,只是临时仓促编写以应对彼时之需。几十年后,秘书学专业上马。市面上虽有一些教材,但总体不如人意,沿用套袭,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内容、体例大同小异,理论性过强,重在表述秘书学的基本原理,关于秘书实务的教材更是缺乏鲜明个性和启发性,缺乏人文关照,叙述视角倾向于领导视角,缺少秘书视角的研究,也就是缺乏与现实联系的“魂”。然而学生对这些教材缺少参与热情、缺乏感情。我们说教材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教材的改革与更新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要鼓励教师根据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讲义。”[1]好的教材可以引领学生在特定的平臺自学,汲取营养。建议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现实、市场需求、学校实际,认真编写教学讲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推敲完善、吸纳学生的建议,把章与节、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联系,逻辑性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思维、思索、思辨中求得活学活用,学得真知。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需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探索,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反馈,认真打磨教学。秘书学专业的好多课程如秘书学、秘书实务、文档处理、秘书写作等等,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基础上,要紧扣行政秘书、企业秘书的工作实际,引进“项目式”“案例式”“比较式”“讨论式”“纠错式”情境模拟式等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让学生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专注听课。兴趣是一种动力。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理论地探索、把握,并联想未来的工作需要,促发他们只有用心才能有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需要教师特别营造,教师有了“教”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学”的获得感,只有教学相长,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最后,注重训练素质,提升实际操作技能。“新文科”建设意味着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文科训练中。从多维视野下及综合性目标出发,利用“国际秘书节”组织相关比赛、讨论会、文娱活动、讲座等系列活动;参加各类秘书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自编校内秘书学刊物,鼓励发表秘书学研究论文并结集公开出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定期举办各种竞赛如写作、礼仪、演讲和办公技能;支持学生参与校内事务性和服务性的工作。秘书实验室建设是课程实训质量的保证;鼓励企业“订单化”的实践教学。
二.挖掘教育教学资源
在高校老牌专业往往吃香,它们在招生、资金投入、项目申报等方面都占有特定的优势。在理工科学校的文科专业往往被边缘化。管理者不看重,因为各种评比都由理工科专业支撑,所以在文科投入上会很吝啬,比如新兴的秘书学专业更显得可怜。领导以为不建实验室、白手办专业,由着它吧。这样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连锁反应导致招生数被挤压。再者,从教者大多来自中文专业,没有人是秘书学科班出身,也没有机会接受培训。由于职称评聘没有秘书学系列,逼迫秘书学老师们还在中文园地耕耘,写作职称论文。在项目申报上,由于没有或较少秘书学方面的科研投入和积累,很难组成学术团队。只能在中文的各自兴趣领域各自为战。这实际上造成了教师资源的浪费。要保证秘书学专业的迅猛发展,只有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秘书学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秘书学专业才能由边缘而张望中心,也因此而抢占教育资源,包括招生、投入、学术研究等资源。只有挤占教育资源才能谈得上分享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