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予传统法餐以新意”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平时喜欢吃怎样的料理?他是“重口味”还是素食主义者?他最喜欢的烹饪主厨又是谁?了解这些信息的人,除了萨科齐的私人助理之外,还有他的米其林二星厨师Nicolas Stamm。“蓝龙虾、布拉维克式烤鸭肝等都是我的拿手菜,总统先生也非常喜欢享用这些菜品。”作为萨科齐的贴身厨师,并不意味着Nicolas Stamm要待在厨房里随时待命。如果不是提前预约,他会拿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为La Fourchette des Ducs餐厅的食客们提供服务。在Nicolas Stamm心中,萨科齐只是他的客人之一,光临餐厅的每位客人都是名副其实的重要客人,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
2000年,Nicolas Stamm在法国阿尔萨斯区伯尔尼开设了属于自己的餐厅La Fourchette des Ducs,主推传统的法式菜肴,同时结合当地食材进行大胆创新,赋予传统法餐以新意。两年后,餐厅满足米其林评审们的严苛要求,获得米其林一星殊荣。2005年,La Fourchette des Ducs以米其林二星的评价出现在《米其林指南》上,作为年轻又富有天赋的主厨,Nicolas Stamm在厨师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以至于现在接受采访时,坦承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根本没有什么遗憾可言。“我对自己目标越发坚定了,保持米其林二星的荣誉和继续把餐厅做到极致。”正如他所言,La Fourchette des Ducs始终更新着自己的招牌菜,“作为一家符合米其林标准的餐厅,无论是从菜肴本身和服务品质,甚至餐具的摆放都需要符合米其林的评分标准。”
“厨房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决定了菜肴的最终口味。而我能带领着大家创造出一道道可口的菜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烹饪给我带来的最大乐趣。”Nicolas Stamm的启蒙老师是祖母,他一直强调祖母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深刻影响,“是祖母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美味。烹饪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永远能铭记一些回忆。”
“厨房的秘密是重视细节”
在欧洲,数着米其林“星星”,乐意打“飞的”享受美食的,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眼中,在米其林餐厅用餐才算是真正懂得享受生活。被誉为“欧洲美食圣经”的红封皮小册《米其林指南》,以其评审的严谨与公正,甚至近乎严苛的要求深入人心。保持五十余年米其林三星纪录的名厨Marc Haeberlin,在法国阿尔萨斯家族餐厅Aubergede L’Ill工作。
“米其林三星称号,的确给我以及我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荣誉。同时,我每天都会非常紧张,生怕哪里做得不够好而让食客心生遗憾。”为了保持荣誉,坦陈自己已是殚精竭虑的Marc Haeberlin每天醒来后,会像个“战士”一样去工作:确保食材的新鲜、创新设计菜品、保证餐厅细致入微的服务……“米其林”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对于料理的传承,他不容许自己有一丝怠慢。
坦言自己不挑食的Marc Haeberlin,在选择食材上仍有自己的偏好,比如爱用黑松露和土豆这类食材烹饪美食,而挑选出合乎心意的新鲜食材是每一位主厨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以挑选生蚝为例,Marc Haeberlin兴致盎然地做了这样的示范:挑选生蚝时,一定要先看看生蚝中是否有一些已经微微张口。张口的生蚝,一定不要购买,因为它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活的生蚝在遇到风吹草动的时候,会立刻“关门大吉”。在购买前,只要轻轻敲一下它的壳边,如果它立刻“关门”了,那就意味着它非常新鲜。“如果你买了生蚝回家,千万不要把生蚝泡在淡水里,或者是直接封在密不通风的塑料袋中,这样不利于生蚝保鲜。而是应该放在一个干的容器里,盖上一块潮湿的布来保持生蚝的湿度及生存环境所需要的温度,这样做可以让生蚝在一星期内始终保鲜。”
在他的后厨,新鲜食材比比皆是,他乐于去检查每一种食材的新鲜程度。“很多人都觉得后厨很神秘,但对于我而言,我并非一个商业化的人,厨房的工作是我每天最注重的部分。”正因Marc Haeberlin始终保持着平和心态,才让他烹饪的美食备受称赞,“厨房的秘密是每天很努力地工作,关注每一个细节。”Marc Haeberlin说的话掷地有声,对厨房的热爱更是显而易见。
在法国,厨师属于艺术家的范畴。将后厨视为创作工作室的Marc Haeberlin,烹饪每一道菜品都如同在创作艺术作品。正因为有如此的心意,Marc Haeberlin要求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只是“禁锢”在小小的后厨空间里,他经常跟食客攀谈。谈及为女士们推荐的菜,他很自然地说,“色拉这种健康又美味的菜肴,非常适合淑女们享用。”
“我要一切都是鲜活的”
PROFILE
Karu Wedhas
知名日本料理餐厅NOBU Beijing行政主厨。
在北京气温骤降,正式进入冬季的日子里,Karu从温暖的拉斯维加斯来到中国,入主NOBU的后厨,成为之前已享誉京城的挪威籍主厨Oyvind Naesheim的接班人。有着“可爱”长相和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Karu年轻,爱笑,但站在清酒坛前,主厨的气场已然十足。
谈及对厨房的最初认知,只因奶奶和妈妈的启迪。两个女人在厨房里快乐地忙碌,用心地煮菜,让全家人大快朵颐的过程,将一种对厨房的热情植入了Karu的血液中。十五六岁时,他决定将来的自己要掌管这一小块天堂。
以优异成绩和天生的悟性完成厨艺学业后,他进入了拉斯维加斯的NOBU。在此期间,除了技巧,他更多地领悟到对美食应持有的态度,“那种感觉对男人而言,很享受,好像你娶了一个好女人回家,而厨房却是你的秘密情人。”对他而言,这位“情人”更加鲜活。
在NOBU,日料的新鲜和西式技法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传统,经典的“黑鳕鱼烧”(black cod saikyo yaki)也是Karu的拿手好戏。“对于任何顶级的美食,不可能只靠套路和方法,而要融合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技巧。”虽然都是取自阿拉斯加的深海黑鳕鱼,以NOBU独家的腌料先腌再烤,但腌的时间、烘烤的温度与翻动的时间差,全凭主厨个人给出判断。所以,Karu到北京的第一堂课是与前任主厨Oyvind交流,了解中国人对这道菜的喜好,再慢慢得出自己的特色,让客人既感觉有了变化却又保持一贯的高品质。 为了“鲜活”,Karu正在努力做的另一件事是“发现北京”。虽有中国血统,但除了厨房里的专业日语,Karu不懂任何亚洲地区的语言,也是第一次在亚洲的某个地方决定长长久久地待下去,“我已经爱上了这里(北京),已经开始运用本地的食材。”最先被他看中的食材是杏鲍菇,剁碎后成了“小生菜扇贝配南美辣椒沙沙”的配料,以及本地养的鲽鱼,正能体现“新鲜”与“时令”这两大日料元素的精髓。
Karu相信厨师是一条路,虽然总在向一个叫“完美”的地方前进,却永远不可能达到,也不需要达到,路上的所见所感和学习磨练就是最享受的过程。
“用料理讲故事的美食主张”
PROFILE
许持平
王府半岛酒店JING餐厅行政主厨。上海出生,之后随家人移民美国,会计学专业毕业,留学瑞士专研酒店行业。2007年,在美国芝加哥半岛酒店开始其职业生涯。在此之前,他曾在芝加哥及伦敦等多家五星级酒店的厨房担任重要职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许持平十几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不管在哪里生活,他对食物怀抱热忱这件事不曾改变。小时候,许持平跟家人去餐厅吃饭,每每饭吃到一半,就“开溜”了。他喜欢偷偷地溜进后厨,只因在后厨发现了“天大的秘密”:那里是美味的加工厂,香气扑鼻,直叫人口舌生津。“在后厨被人发现后,一般都会被赶出来,毕竟厨房重地,禁止入内。但遇上一些和蔼的厨师,他们会亲昵地摸摸我的头,问我喜欢吃些什么菜,甚至会告诉我怎样去做那道菜。”正如许持平在访问里所谈及的那样,“‘好奇害死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因兴趣的原因,才坚持‘半路出家’做了厨师。”22岁那年,许持平正式进入厨师这一行,在此之前,他攻读的是会计学专业。他前往瑞士留学,研究酒店行业,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方向。
如今,许持平已拥有16年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越久,他越觉得,只有对原料尊重,烹饪出的料理才更吸引人。“加工步骤越少,就越能凸显原料的香味和口感。”自诩是“工匠”的许持平,坦诚自己的工作只是将食材“由生变熟”。与此同时,这份工作的关键之处是保证食材的新鲜。这些年,许持平习惯去早市去选购新鲜的蔬菜、瓜果、海鲜等各类食材,“如果去批发市场的话,就一定要趁着22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一时段,只有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能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在批发市场,他习惯和果农或是批发商聊天,“在聊天中我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瓜果、蔬菜具体的采摘时间;自然熟还是人工加工成熟等等。”
每个后厨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许持平的后厨当然不例外,除了必要的硬性条款外,比如冻肉、海鲜需要提前多久化冻;烹饪用具在清洗时要用怎样的洗涤用品……许持平的秘密武器还包括—“手电筒”。“这是专门检查卫生死角用的。厨房一般都很干净,尤其是酒店的开放式厨房,但肉眼见到的一尘不染并不意味‘真干净’。”许持平着实算是挑剔的人,但正是这份挑剔,才让食客对他不吝赞美之词,也促使他成为了厨师界的佼佼者,成为行政主厨,梦想亦照进了现实。
“让你的感官享受每一道菜”
PROFILE
Brian Reimer
布鲁宫法餐厅(Maison Boulud à Pekin)行政总厨。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2004年,成为米其林名厨Daniel Boulud纽约餐厅DANIEL的行政副总厨,始终致力于当代法式餐点的季节性菜单开发。
似乎天生就会成为一位职业厨师,在Brian Reimer脑中,他从没考虑过从事别的行业。在他看来,职业厨师这份工作不全然是一份烹饪掌勺的工作,而是能够与不同的人群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位顾客的饮食需求,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对方,这是最大成就感的所在。“能够将一整间餐厅乃至个人的风格融入到菜品中,让客人们不仅在味觉,更能在视觉乃至嗅觉等感官上都得到享受,这才是一位厨师应当完成的事情。”
对于曾经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工作过的Brian Reimer而言,他早已经对“厨房里的那些事”了然于心,“对于厨师这个职业而言,自己应当有足够的了解,自身拥有什么样的机会能够推动你去完成更好的作品,哪怕只是发现一种新的、可口的食材抑或是研究出一道新式菜品。”常年的职业操练已造就了厨房中干练无比的Brian Reimer,身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离开了厨房,便是与朋友聚会、小酌几杯,感受难得的放松,“因为在厨房里的节奏是很紧张的,需要跟厨师们合作、包括很多细节上的沟通,只有有序地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道菜,神经基本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稍有疏漏,客人们都能察觉得到。”
也许是米其林主厨Daniel Boulud给了Brian Reimer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为他开阔了眼界,使得Brian Reimer带领下的布鲁宫法餐厅在传统上不断地寻求着改进和创新。餐厅的招牌菜“脆皮乳猪”,在与整体菜单融合的前提下,他会采用一些中餐的原料,这样一来,即便菜单上会有洋葱汤、蜗牛、鹅肝等传统法餐菜式,客人来此仍旧会感受到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意。“我会用心去做每一道菜,尽量做到最好,在准备一道菜的时候,会提前想象客人吃到时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前期会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从菜式的构思,到最后上桌都是如此。”
厨房里的魔法师
PROFILE
Gianluca Visani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巴罗洛餐厅主厨。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他,得到过米其林星级主厨Marco Torri真传,拥有12年丰富意大利菜烹饪经验,此前在新加坡知名意大利餐厅ilLido担任行政总厨。
Gianluca Visani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第一位烹饪老师是祖母。小时候,他最喜欢做的事是依偎着祖母,缠着她给自己做好吃的。祖母先去小农场里采些应季蔬菜和瓜果,再带着小Gianluca一起到厨房里“变魔法”。而现在,经过他“把玩”过的食材,在“下一秒”便能变成可口美味,就像魔法师施了魔法一般有趣。多年来,Gianluca每天只吃早餐。“因为用餐时间我正忙于工作,其次是我一点都不会饿—一边烹饪,一边试吃鲜案板上、餐盘里的食材,来确认食物是否新鲜、是否符合顾客需要。”
每天都在二三十种食材中选择的Gianluca,一般情况下,会先检查每种食材的新鲜程度,必要时,他会去菜市场亲自挑选食材。“我很喜欢逛早市,通常从早上5点开始。每次去早市,我一定会逛鱼和蔬菜的摊位。”对食材很挑剔的他,买鱼前一定会检查鱼鳃,“看一条鱼是不是新鲜,可以从鱼鳃和鱼眼得知。”如果鱼鳃变成棕色,那已经不新鲜了,“生命力旺盛的鱼,它的眼睛类似于人哭过后的眼睛,充血足够,也一定有神采。”而挑选蔬果也有章可循,“触摸时,一定要有紧实感,颜色鲜艳,闻起来一股浓郁香气。”
每天在厨房里超过八小时的Gianluca,对自己及同事有着严格要求,“烹饪用具以及食材用完后一定要归位,这是保持厨房干净、整洁的基础。”在他厨房里的清洁盆旁边贴着这样一张便利条:检查各冰箱(小料储备、标签是否足够完整,是否有变质的食物);检查各种汤汁和食物的化冻情况……除此之外,他的秘密武器还包括一部手写的小书,80页,记录了六百多道菜谱,“这些菜品是我从业12年来收获的‘艺术品’。”在Gianluca眼中,80页、六百多道菜肴不是极致目标,他渴望在退休后开一间不提供菜单的“私房菜餐厅”。为了梦想照进现实,Gianluca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对菜品继续求新、求变。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平时喜欢吃怎样的料理?他是“重口味”还是素食主义者?他最喜欢的烹饪主厨又是谁?了解这些信息的人,除了萨科齐的私人助理之外,还有他的米其林二星厨师Nicolas Stamm。“蓝龙虾、布拉维克式烤鸭肝等都是我的拿手菜,总统先生也非常喜欢享用这些菜品。”作为萨科齐的贴身厨师,并不意味着Nicolas Stamm要待在厨房里随时待命。如果不是提前预约,他会拿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为La Fourchette des Ducs餐厅的食客们提供服务。在Nicolas Stamm心中,萨科齐只是他的客人之一,光临餐厅的每位客人都是名副其实的重要客人,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
2000年,Nicolas Stamm在法国阿尔萨斯区伯尔尼开设了属于自己的餐厅La Fourchette des Ducs,主推传统的法式菜肴,同时结合当地食材进行大胆创新,赋予传统法餐以新意。两年后,餐厅满足米其林评审们的严苛要求,获得米其林一星殊荣。2005年,La Fourchette des Ducs以米其林二星的评价出现在《米其林指南》上,作为年轻又富有天赋的主厨,Nicolas Stamm在厨师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以至于现在接受采访时,坦承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根本没有什么遗憾可言。“我对自己目标越发坚定了,保持米其林二星的荣誉和继续把餐厅做到极致。”正如他所言,La Fourchette des Ducs始终更新着自己的招牌菜,“作为一家符合米其林标准的餐厅,无论是从菜肴本身和服务品质,甚至餐具的摆放都需要符合米其林的评分标准。”
“厨房就像是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决定了菜肴的最终口味。而我能带领着大家创造出一道道可口的菜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烹饪给我带来的最大乐趣。”Nicolas Stamm的启蒙老师是祖母,他一直强调祖母对他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深刻影响,“是祖母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美味。烹饪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我永远能铭记一些回忆。”
“厨房的秘密是重视细节”
在欧洲,数着米其林“星星”,乐意打“飞的”享受美食的,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眼中,在米其林餐厅用餐才算是真正懂得享受生活。被誉为“欧洲美食圣经”的红封皮小册《米其林指南》,以其评审的严谨与公正,甚至近乎严苛的要求深入人心。保持五十余年米其林三星纪录的名厨Marc Haeberlin,在法国阿尔萨斯家族餐厅Aubergede L’Ill工作。
“米其林三星称号,的确给我以及我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荣誉。同时,我每天都会非常紧张,生怕哪里做得不够好而让食客心生遗憾。”为了保持荣誉,坦陈自己已是殚精竭虑的Marc Haeberlin每天醒来后,会像个“战士”一样去工作:确保食材的新鲜、创新设计菜品、保证餐厅细致入微的服务……“米其林”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对于料理的传承,他不容许自己有一丝怠慢。
坦言自己不挑食的Marc Haeberlin,在选择食材上仍有自己的偏好,比如爱用黑松露和土豆这类食材烹饪美食,而挑选出合乎心意的新鲜食材是每一位主厨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以挑选生蚝为例,Marc Haeberlin兴致盎然地做了这样的示范:挑选生蚝时,一定要先看看生蚝中是否有一些已经微微张口。张口的生蚝,一定不要购买,因为它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活的生蚝在遇到风吹草动的时候,会立刻“关门大吉”。在购买前,只要轻轻敲一下它的壳边,如果它立刻“关门”了,那就意味着它非常新鲜。“如果你买了生蚝回家,千万不要把生蚝泡在淡水里,或者是直接封在密不通风的塑料袋中,这样不利于生蚝保鲜。而是应该放在一个干的容器里,盖上一块潮湿的布来保持生蚝的湿度及生存环境所需要的温度,这样做可以让生蚝在一星期内始终保鲜。”
在他的后厨,新鲜食材比比皆是,他乐于去检查每一种食材的新鲜程度。“很多人都觉得后厨很神秘,但对于我而言,我并非一个商业化的人,厨房的工作是我每天最注重的部分。”正因Marc Haeberlin始终保持着平和心态,才让他烹饪的美食备受称赞,“厨房的秘密是每天很努力地工作,关注每一个细节。”Marc Haeberlin说的话掷地有声,对厨房的热爱更是显而易见。
在法国,厨师属于艺术家的范畴。将后厨视为创作工作室的Marc Haeberlin,烹饪每一道菜品都如同在创作艺术作品。正因为有如此的心意,Marc Haeberlin要求自己在工作过程中不只是“禁锢”在小小的后厨空间里,他经常跟食客攀谈。谈及为女士们推荐的菜,他很自然地说,“色拉这种健康又美味的菜肴,非常适合淑女们享用。”
“我要一切都是鲜活的”
PROFILE
Karu Wedhas
知名日本料理餐厅NOBU Beijing行政主厨。
在北京气温骤降,正式进入冬季的日子里,Karu从温暖的拉斯维加斯来到中国,入主NOBU的后厨,成为之前已享誉京城的挪威籍主厨Oyvind Naesheim的接班人。有着“可爱”长相和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Karu年轻,爱笑,但站在清酒坛前,主厨的气场已然十足。
谈及对厨房的最初认知,只因奶奶和妈妈的启迪。两个女人在厨房里快乐地忙碌,用心地煮菜,让全家人大快朵颐的过程,将一种对厨房的热情植入了Karu的血液中。十五六岁时,他决定将来的自己要掌管这一小块天堂。
以优异成绩和天生的悟性完成厨艺学业后,他进入了拉斯维加斯的NOBU。在此期间,除了技巧,他更多地领悟到对美食应持有的态度,“那种感觉对男人而言,很享受,好像你娶了一个好女人回家,而厨房却是你的秘密情人。”对他而言,这位“情人”更加鲜活。
在NOBU,日料的新鲜和西式技法的完美结合一直是传统,经典的“黑鳕鱼烧”(black cod saikyo yaki)也是Karu的拿手好戏。“对于任何顶级的美食,不可能只靠套路和方法,而要融合经验和自己独特的技巧。”虽然都是取自阿拉斯加的深海黑鳕鱼,以NOBU独家的腌料先腌再烤,但腌的时间、烘烤的温度与翻动的时间差,全凭主厨个人给出判断。所以,Karu到北京的第一堂课是与前任主厨Oyvind交流,了解中国人对这道菜的喜好,再慢慢得出自己的特色,让客人既感觉有了变化却又保持一贯的高品质。 为了“鲜活”,Karu正在努力做的另一件事是“发现北京”。虽有中国血统,但除了厨房里的专业日语,Karu不懂任何亚洲地区的语言,也是第一次在亚洲的某个地方决定长长久久地待下去,“我已经爱上了这里(北京),已经开始运用本地的食材。”最先被他看中的食材是杏鲍菇,剁碎后成了“小生菜扇贝配南美辣椒沙沙”的配料,以及本地养的鲽鱼,正能体现“新鲜”与“时令”这两大日料元素的精髓。
Karu相信厨师是一条路,虽然总在向一个叫“完美”的地方前进,却永远不可能达到,也不需要达到,路上的所见所感和学习磨练就是最享受的过程。
“用料理讲故事的美食主张”
PROFILE
许持平
王府半岛酒店JING餐厅行政主厨。上海出生,之后随家人移民美国,会计学专业毕业,留学瑞士专研酒店行业。2007年,在美国芝加哥半岛酒店开始其职业生涯。在此之前,他曾在芝加哥及伦敦等多家五星级酒店的厨房担任重要职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许持平十几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不管在哪里生活,他对食物怀抱热忱这件事不曾改变。小时候,许持平跟家人去餐厅吃饭,每每饭吃到一半,就“开溜”了。他喜欢偷偷地溜进后厨,只因在后厨发现了“天大的秘密”:那里是美味的加工厂,香气扑鼻,直叫人口舌生津。“在后厨被人发现后,一般都会被赶出来,毕竟厨房重地,禁止入内。但遇上一些和蔼的厨师,他们会亲昵地摸摸我的头,问我喜欢吃些什么菜,甚至会告诉我怎样去做那道菜。”正如许持平在访问里所谈及的那样,“‘好奇害死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就是因兴趣的原因,才坚持‘半路出家’做了厨师。”22岁那年,许持平正式进入厨师这一行,在此之前,他攻读的是会计学专业。他前往瑞士留学,研究酒店行业,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方向。
如今,许持平已拥有16年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越久,他越觉得,只有对原料尊重,烹饪出的料理才更吸引人。“加工步骤越少,就越能凸显原料的香味和口感。”自诩是“工匠”的许持平,坦诚自己的工作只是将食材“由生变熟”。与此同时,这份工作的关键之处是保证食材的新鲜。这些年,许持平习惯去早市去选购新鲜的蔬菜、瓜果、海鲜等各类食材,“如果去批发市场的话,就一定要趁着22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一时段,只有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能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在批发市场,他习惯和果农或是批发商聊天,“在聊天中我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瓜果、蔬菜具体的采摘时间;自然熟还是人工加工成熟等等。”
每个后厨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许持平的后厨当然不例外,除了必要的硬性条款外,比如冻肉、海鲜需要提前多久化冻;烹饪用具在清洗时要用怎样的洗涤用品……许持平的秘密武器还包括—“手电筒”。“这是专门检查卫生死角用的。厨房一般都很干净,尤其是酒店的开放式厨房,但肉眼见到的一尘不染并不意味‘真干净’。”许持平着实算是挑剔的人,但正是这份挑剔,才让食客对他不吝赞美之词,也促使他成为了厨师界的佼佼者,成为行政主厨,梦想亦照进了现实。
“让你的感官享受每一道菜”
PROFILE
Brian Reimer
布鲁宫法餐厅(Maison Boulud à Pekin)行政总厨。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2004年,成为米其林名厨Daniel Boulud纽约餐厅DANIEL的行政副总厨,始终致力于当代法式餐点的季节性菜单开发。
似乎天生就会成为一位职业厨师,在Brian Reimer脑中,他从没考虑过从事别的行业。在他看来,职业厨师这份工作不全然是一份烹饪掌勺的工作,而是能够与不同的人群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位顾客的饮食需求,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满足对方,这是最大成就感的所在。“能够将一整间餐厅乃至个人的风格融入到菜品中,让客人们不仅在味觉,更能在视觉乃至嗅觉等感官上都得到享受,这才是一位厨师应当完成的事情。”
对于曾经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工作过的Brian Reimer而言,他早已经对“厨房里的那些事”了然于心,“对于厨师这个职业而言,自己应当有足够的了解,自身拥有什么样的机会能够推动你去完成更好的作品,哪怕只是发现一种新的、可口的食材抑或是研究出一道新式菜品。”常年的职业操练已造就了厨房中干练无比的Brian Reimer,身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离开了厨房,便是与朋友聚会、小酌几杯,感受难得的放松,“因为在厨房里的节奏是很紧张的,需要跟厨师们合作、包括很多细节上的沟通,只有有序地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一道菜,神经基本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稍有疏漏,客人们都能察觉得到。”
也许是米其林主厨Daniel Boulud给了Brian Reimer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也为他开阔了眼界,使得Brian Reimer带领下的布鲁宫法餐厅在传统上不断地寻求着改进和创新。餐厅的招牌菜“脆皮乳猪”,在与整体菜单融合的前提下,他会采用一些中餐的原料,这样一来,即便菜单上会有洋葱汤、蜗牛、鹅肝等传统法餐菜式,客人来此仍旧会感受到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意。“我会用心去做每一道菜,尽量做到最好,在准备一道菜的时候,会提前想象客人吃到时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前期会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从菜式的构思,到最后上桌都是如此。”
厨房里的魔法师
PROFILE
Gianluca Visani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巴罗洛餐厅主厨。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的他,得到过米其林星级主厨Marco Torri真传,拥有12年丰富意大利菜烹饪经验,此前在新加坡知名意大利餐厅ilLido担任行政总厨。
Gianluca Visani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第一位烹饪老师是祖母。小时候,他最喜欢做的事是依偎着祖母,缠着她给自己做好吃的。祖母先去小农场里采些应季蔬菜和瓜果,再带着小Gianluca一起到厨房里“变魔法”。而现在,经过他“把玩”过的食材,在“下一秒”便能变成可口美味,就像魔法师施了魔法一般有趣。多年来,Gianluca每天只吃早餐。“因为用餐时间我正忙于工作,其次是我一点都不会饿—一边烹饪,一边试吃鲜案板上、餐盘里的食材,来确认食物是否新鲜、是否符合顾客需要。”
每天都在二三十种食材中选择的Gianluca,一般情况下,会先检查每种食材的新鲜程度,必要时,他会去菜市场亲自挑选食材。“我很喜欢逛早市,通常从早上5点开始。每次去早市,我一定会逛鱼和蔬菜的摊位。”对食材很挑剔的他,买鱼前一定会检查鱼鳃,“看一条鱼是不是新鲜,可以从鱼鳃和鱼眼得知。”如果鱼鳃变成棕色,那已经不新鲜了,“生命力旺盛的鱼,它的眼睛类似于人哭过后的眼睛,充血足够,也一定有神采。”而挑选蔬果也有章可循,“触摸时,一定要有紧实感,颜色鲜艳,闻起来一股浓郁香气。”
每天在厨房里超过八小时的Gianluca,对自己及同事有着严格要求,“烹饪用具以及食材用完后一定要归位,这是保持厨房干净、整洁的基础。”在他厨房里的清洁盆旁边贴着这样一张便利条:检查各冰箱(小料储备、标签是否足够完整,是否有变质的食物);检查各种汤汁和食物的化冻情况……除此之外,他的秘密武器还包括一部手写的小书,80页,记录了六百多道菜谱,“这些菜品是我从业12年来收获的‘艺术品’。”在Gianluca眼中,80页、六百多道菜肴不是极致目标,他渴望在退休后开一间不提供菜单的“私房菜餐厅”。为了梦想照进现实,Gianluca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对菜品继续求新、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