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亦舒出版了近二百部作品,以小说居多,散文也不少。由于具有艺术魅力,她的作品不胫而走,在英国,她被人拦路问“你是写小说的亦舒吧”;在香港,连银行职员都会互相转告:“亦舒回来了”;在大陆,也有很多拥戴。
不断地创作,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毫无疑问,亦舒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个极成功的作家。
这是她自己与写作的一份缘,也是她与读者的一份缘。
回想起来,亦舒自己也感到遥远吧?套用她最喜欢的一句诗:呵,惆怅旧欢如梦。
那一年,她才14岁,第一篇作品《暑假过去了》,由哥哥倪匡送到了《西点》上刊登。之后,出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甜呓》,可算是处女作。
那时候,她是家里的“小妹头”,有四个兄弟,她承受了兄弟们的许多温情。二哥倪匡更有意思,小时候叫她作小咪,长大了则戏称为“大文豪”。
当然,那个时候倪匡还不叫倪匡,也不叫卫斯理,他叫倪亦明,亦舒也叫倪亦舒,虽然差点被母亲改成了倪亦容。
看来少年时的亦舒新潮反叛得很,以至母亲也为她的“敏感,情绪化,容易激动”担心,希望她凡事能容忍,冷静。
但她的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也很早就令人为之瞩目。
据说亦舒很早就在《中国学生周报》写稿,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她写得勤而快,早就在同学之中鹤立鸡群,更是编辑们眼中的不可多得的才女。他们追稿,打电话上她的学校,冒充是家长,诸多麻烦,他们也乐此不疲,务必要求得她的稿子到手。
亦舒也对那段穿着中学校服去交稿的奇特经历记忆犹新。那时,一千字稿费才六块钱,写了一万字,到百货公司去买了一件衬衣,花了三十七块半。
有位老编更好笑,警告他的属下:“你们不要得罪亦小姐,她未够年龄,杀人不用偿命的。”
瞧瞧,小小年纪,便成为了编辑们不敢得罪的“美丽而豪爽的才女”。
这也许是形成她的敏锐、麻利、泼辣、执著的性格最早的温床吧?
但亦舒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实在是源自于她的阅读爱好。
12岁,她就开始读鲁迅的《野草》,后来还在一家文学杂志社里,将整套《鲁迅全集》全部读完。师承甚殷,以至不惜把鲁迅笔下的主人公的名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虚构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涓生”与“子君”的香港传奇。更不用说行文中的一针见血,爽快犀利的风格,亦源于此了。
同时,还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更是至爱,至今仍爱不忍释。因为《红楼梦》中的对白:“真是精彩异常,学到一两分即终身享用不尽……”
仅仅是一句“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就让她以此作底子,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凄艳的爱情故事,诸如《玫瑰的故事》《风信子》《寂寞鸽子》《蔓陀罗》等等,等等。
亦舒还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但又认为张爱玲已过时了。殊不知,她在张爱玲那里也甚有私淑之谊,明眼的读者一览无余。
她却曾明明白白地说过看不懂萧红。也许,萧红骨子里的那份冷清,那种无处可托的忧怨是她不能感同身受的。
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她是一只勇敢而美丽的飞娥扑向光明和爱情,她的殒落是中国女性很凄美也很悲烈的一段萧声。现在知道萧红的人不会太多了,能在明月流光之际低徊于浅水湾的,竟或有谁?
亦舒出生在上海,五岁多的时候到了香港,27岁那年,赴英国曼切斯特上大学,读的是酒店学。这自然跟从白山黑水一个小村庄里走出来,或者说是挣扎出来,流落他乡,有着亡国之恨的萧红有着很大的不同。
性格就是命运。从古希腊就已经流传下来的名言能历久弥新,当然有它的道理在。
亦舒还喜欢金庸的武侠,倪匡的科幻,柯南·道尔的侦探,以及勃朗蒂、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而且是一如既往。
她就是凭着文学青年的姿态,跑到香港《明报》去当记者的。其时她才18岁不到,中学刚毕业,并没有立即升读大学。梳个妹妹头,将有色眼镜架在头上,左手抓记事簿,右手抓钢笔,风尘仆仆地活跃于人生舞台上,白天写新闻专访,晚上写杂文、小说。
她时常出入于影视圈,兼写名流专访,这对她后来写言情小说很有帮助。那时的亦舒用过“玫瑰”“梅肝”“络绎”“陆国”“叽哩呱啦”等笔名,月薪才380元。
大学梦是十年后才圆的。从英国回来,酒店管理学毕业的亦舒,先到台湾圆山饭店任女待应总管,继而返港在富丽华酒店任公关。
工商界的奋斗可以说是极富色彩的,但亦舒毕竟是亦舒,那种长时间的仕途经济,对一位浑身长满了浪漫文艺细胞的女子来说毕竟是很闷的,不久她又重蹈覆辙,跑到“佳视”当编剧,之后又在港府新闻处任高级新闻官。直到近年才“退役”,移民加拿大当全职作家兼家庭主妇。
一番辗转下来,已较世故成熟,任性已不再是专利,但依然有个性得很。
我们且来看看亦舒当年在记者笔下是怎么一副模样:
无可否认,亦舒是漂亮的。
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黑漆漆的眼珠透着灵气和慧黠。
笑起来,整齐洁白的牙齿,衬着嘴角边两个小酒窝,很甜很甜。
谁说作家没有美女?
第一次看到她向我迎面走来,我脑海中胡乱地涌上她小说中一个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主人公:
玫瑰、子君、燕呢、蝎子号……
不过,没有喜宝。
喜宝美得世俗,亦舒有点清纯,这使我没法把她俩联系起来。
但亦舒一开口,你瞧!她不再清纯,只是一个可爱的小妇人。如果光听她说话,不看她的脸,你会以为是一个男孩子,因她说得又急又快又豪爽。遇着这时候,你可别开口,她不会让你插嘴,在她面前,你最好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忠实的听众。
但是,也许有那么一天,她会托着下颔,静静地听你高谈阔论。只是,你还没有说完上句,她已完全明白你的下句。而且觉得本小姐太幼稚和可笑,完全不够成熟。她丝毫不客气,眯起眼睛,咬着下唇,然而,终于忍俊不禁,“噗哧”一声笑起来。
亦舒是明媚的。
她也是矛盾的。
她会用整月的稿费,去买一套连何莉莉也嫌太贵的连卡佛名牌套装。也会穿着蓝色的牛仔短裤,套一件褪了色的T恤,到大饭店坐下来吃饭,左右顾盼,旁若无人。
不是人人都受得了她的揶揄的。如果作为蓝本,被她写进小说中,那么除了是当美丽的女主人公外,你会很不幸。因为不知为什么,她的脑子竟会装满那么多刻薄古怪的名堂。好好一句唐诗宋词元曲,竟被她信手拈来,嵌进她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挖苦话中,配合得那样天衣无缝,令人不能不佩服她才思敏捷。
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虽然有时也满嘴的愁,但这只是心血来潮,要向大众做做情绪表演。转眼间,她又嬉笑怒骂,嘻嘻哈哈,忘记刚刚还在自艾自叹,说这个社会无情无义,“血肉横飞”了……
矛盾是她不快乐的根源,而且照她的苛求,天下不会有合她心意的男子。柴娃娃怀疑她最成功的小说,便是她自己一生的影子,对这点,我举双手赞成。另外,我也同意这样一句话:“亦舒有追求理想的翅膀,却有爱慕虚荣的泥足。”
然而,这才是人生。
亦舒明白这点,也是幸运的。
名家档案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杂奇花。有人称之为奇迹,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时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不断地创作,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毫无疑问,亦舒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或者说是一个极成功的作家。
这是她自己与写作的一份缘,也是她与读者的一份缘。
回想起来,亦舒自己也感到遥远吧?套用她最喜欢的一句诗:呵,惆怅旧欢如梦。
那一年,她才14岁,第一篇作品《暑假过去了》,由哥哥倪匡送到了《西点》上刊登。之后,出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甜呓》,可算是处女作。
那时候,她是家里的“小妹头”,有四个兄弟,她承受了兄弟们的许多温情。二哥倪匡更有意思,小时候叫她作小咪,长大了则戏称为“大文豪”。
当然,那个时候倪匡还不叫倪匡,也不叫卫斯理,他叫倪亦明,亦舒也叫倪亦舒,虽然差点被母亲改成了倪亦容。
看来少年时的亦舒新潮反叛得很,以至母亲也为她的“敏感,情绪化,容易激动”担心,希望她凡事能容忍,冷静。
但她的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也很早就令人为之瞩目。
据说亦舒很早就在《中国学生周报》写稿,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她写得勤而快,早就在同学之中鹤立鸡群,更是编辑们眼中的不可多得的才女。他们追稿,打电话上她的学校,冒充是家长,诸多麻烦,他们也乐此不疲,务必要求得她的稿子到手。
亦舒也对那段穿着中学校服去交稿的奇特经历记忆犹新。那时,一千字稿费才六块钱,写了一万字,到百货公司去买了一件衬衣,花了三十七块半。
有位老编更好笑,警告他的属下:“你们不要得罪亦小姐,她未够年龄,杀人不用偿命的。”
瞧瞧,小小年纪,便成为了编辑们不敢得罪的“美丽而豪爽的才女”。
这也许是形成她的敏锐、麻利、泼辣、执著的性格最早的温床吧?
但亦舒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实在是源自于她的阅读爱好。
12岁,她就开始读鲁迅的《野草》,后来还在一家文学杂志社里,将整套《鲁迅全集》全部读完。师承甚殷,以至不惜把鲁迅笔下的主人公的名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虚构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涓生”与“子君”的香港传奇。更不用说行文中的一针见血,爽快犀利的风格,亦源于此了。
同时,还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更是至爱,至今仍爱不忍释。因为《红楼梦》中的对白:“真是精彩异常,学到一两分即终身享用不尽……”
仅仅是一句“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就让她以此作底子,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凄艳的爱情故事,诸如《玫瑰的故事》《风信子》《寂寞鸽子》《蔓陀罗》等等,等等。
亦舒还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但又认为张爱玲已过时了。殊不知,她在张爱玲那里也甚有私淑之谊,明眼的读者一览无余。
她却曾明明白白地说过看不懂萧红。也许,萧红骨子里的那份冷清,那种无处可托的忧怨是她不能感同身受的。
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她是一只勇敢而美丽的飞娥扑向光明和爱情,她的殒落是中国女性很凄美也很悲烈的一段萧声。现在知道萧红的人不会太多了,能在明月流光之际低徊于浅水湾的,竟或有谁?
亦舒出生在上海,五岁多的时候到了香港,27岁那年,赴英国曼切斯特上大学,读的是酒店学。这自然跟从白山黑水一个小村庄里走出来,或者说是挣扎出来,流落他乡,有着亡国之恨的萧红有着很大的不同。
性格就是命运。从古希腊就已经流传下来的名言能历久弥新,当然有它的道理在。
亦舒还喜欢金庸的武侠,倪匡的科幻,柯南·道尔的侦探,以及勃朗蒂、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而且是一如既往。
她就是凭着文学青年的姿态,跑到香港《明报》去当记者的。其时她才18岁不到,中学刚毕业,并没有立即升读大学。梳个妹妹头,将有色眼镜架在头上,左手抓记事簿,右手抓钢笔,风尘仆仆地活跃于人生舞台上,白天写新闻专访,晚上写杂文、小说。
她时常出入于影视圈,兼写名流专访,这对她后来写言情小说很有帮助。那时的亦舒用过“玫瑰”“梅肝”“络绎”“陆国”“叽哩呱啦”等笔名,月薪才380元。
大学梦是十年后才圆的。从英国回来,酒店管理学毕业的亦舒,先到台湾圆山饭店任女待应总管,继而返港在富丽华酒店任公关。
工商界的奋斗可以说是极富色彩的,但亦舒毕竟是亦舒,那种长时间的仕途经济,对一位浑身长满了浪漫文艺细胞的女子来说毕竟是很闷的,不久她又重蹈覆辙,跑到“佳视”当编剧,之后又在港府新闻处任高级新闻官。直到近年才“退役”,移民加拿大当全职作家兼家庭主妇。
一番辗转下来,已较世故成熟,任性已不再是专利,但依然有个性得很。
我们且来看看亦舒当年在记者笔下是怎么一副模样:
无可否认,亦舒是漂亮的。
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黑漆漆的眼珠透着灵气和慧黠。
笑起来,整齐洁白的牙齿,衬着嘴角边两个小酒窝,很甜很甜。
谁说作家没有美女?
第一次看到她向我迎面走来,我脑海中胡乱地涌上她小说中一个个美艳不可方物的女主人公:
玫瑰、子君、燕呢、蝎子号……
不过,没有喜宝。
喜宝美得世俗,亦舒有点清纯,这使我没法把她俩联系起来。
但亦舒一开口,你瞧!她不再清纯,只是一个可爱的小妇人。如果光听她说话,不看她的脸,你会以为是一个男孩子,因她说得又急又快又豪爽。遇着这时候,你可别开口,她不会让你插嘴,在她面前,你最好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忠实的听众。
但是,也许有那么一天,她会托着下颔,静静地听你高谈阔论。只是,你还没有说完上句,她已完全明白你的下句。而且觉得本小姐太幼稚和可笑,完全不够成熟。她丝毫不客气,眯起眼睛,咬着下唇,然而,终于忍俊不禁,“噗哧”一声笑起来。
亦舒是明媚的。
她也是矛盾的。
她会用整月的稿费,去买一套连何莉莉也嫌太贵的连卡佛名牌套装。也会穿着蓝色的牛仔短裤,套一件褪了色的T恤,到大饭店坐下来吃饭,左右顾盼,旁若无人。
不是人人都受得了她的揶揄的。如果作为蓝本,被她写进小说中,那么除了是当美丽的女主人公外,你会很不幸。因为不知为什么,她的脑子竟会装满那么多刻薄古怪的名堂。好好一句唐诗宋词元曲,竟被她信手拈来,嵌进她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挖苦话中,配合得那样天衣无缝,令人不能不佩服她才思敏捷。
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虽然有时也满嘴的愁,但这只是心血来潮,要向大众做做情绪表演。转眼间,她又嬉笑怒骂,嘻嘻哈哈,忘记刚刚还在自艾自叹,说这个社会无情无义,“血肉横飞”了……
矛盾是她不快乐的根源,而且照她的苛求,天下不会有合她心意的男子。柴娃娃怀疑她最成功的小说,便是她自己一生的影子,对这点,我举双手赞成。另外,我也同意这样一句话:“亦舒有追求理想的翅膀,却有爱慕虚荣的泥足。”
然而,这才是人生。
亦舒明白这点,也是幸运的。
名家档案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杂奇花。有人称之为奇迹,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亦舒于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时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