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行星手册描写某个地方爱用一个短语“慵懒小城”。这短语具有益惑力,跟念咒似的拘着人往那边挪步,不过至少有一半被慵懒的小城实际上都喧噪和飞尘蔽日,且不说当地人凭以宰杀游客的商业技巧了,这是否与手册的推荐有因果关系,我无法判断。
我这些年倒是走过了一些真正情懒的小城。用“慵懒”这词其实我觉得有一丁点欠妥,因为是一种出自主观的描述,而那里的人民多数并非懒洋洋的不肯做事,他们仍远离闹腾的现代产业化社会,依循着本地生活习俗而已。这种生活的要点是以自己为中心,所作所为不是秀给外人看的,不以迎合外人的需要为目的,所以他们在纯属于自己的氛围里显得从容不迫。我不是说这些人拒人千里之外,而是说,他们的商业运营、人际交往的基础是自己的小圈子,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very local。
第一个我会心留意的此类小城,是十多年前开辆花550美元匆忙买下的破车,从密西根奔赴加利福尼亚的路上,走过犹他州北部一个村子,很久前的拓荒年代曾发生过的大盗和警察的传奇故事,写在路边一个牌子上,街上没人,教堂的神父老汉被我用英文念中文版摩门圣经的一段感动得几乎爆泪。下一个慵懒小城,我指的是万一被问到时我会毫不犹豫枚举出来的,是这次走过的厄瓜多尔安第斯山东麓的马卡斯。虽说在那个犹他州村子和马卡斯之间,有无数个安静的小城和村庄,但马卡斯11月上旬一天展示给我的那“慵懒”印象,真的是两分钟内把我带进了想像中的这高原与低地丛林交界带的早年间。
说起来没什么惊或奇的东西。坐巴士从扑又(Puyo)到马卡斯(Macas),要跨过三条河,比起两年前,现在的车程用时已缩短了一半,因为架起了漂亮的大桥。以前的办法是车到河边,大家下车过河,上对岸坐那边的车。想一下,一路这么折腾三次,需要多少时间!这些河全都河床宽阔,水流分成了很多股,沙洲石滩密布,很不利于舟渡,若赶上了特高和特低的水位更是进退两难。所以这几座桥和新铺的沥青路面,必定将加快马卡斯开放的步伐。然而我抵达时,它的自在风貌仍充分地体现在对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突兀来访者的需要怎么都不能理解中。还没住进旅馆,我已决定要停留三天。从房间的落地长窗看下去,女人们穿着普通廉价的但色彩格外娇俏的衣裤,招摇走在宽阔的石块铺成、汽车稀少的街上。
低地丛林的绿风,高原雪水的凉爽,混合一起吹进窗子。做完旅行日志我走出门,太阳最后的光线正映衬着高坡上教堂的塔楼。我坐在教堂前带有余温的阔大石阶上,身倚一堵矮墙,看对面山顶的白色圣像在渐浓渐厚的夜色中突显成一个有形状的白斑点,而我们之间躺卧着城市的中心区域。七点。钟声屡次召唤,才有三四十个人来做祷告,他们走路轻轻的,彼此轻声打招呼,以至于我现在记不起除了钟声之外的声响。风那么富含抚慰意味的荡漾着,让我如沐幸福。不用担心被人盘问驱赶,没有扰攘,我独自面对地球背面这片离家两万公里的陌生天地,静静坐了一小时。并没多少可观赏的,只是坐着,在谨小慎微捧着内出血的胃疲乏地时常惘然若失地奔波了五十天之后,我有种释然,哪里不可以是家呢?
马卡斯也是西班牙殖民早期就建立的城市,曾作为采金的据点,也是贸易站。沿着安第斯山和亚马逊丛林的交界,有一溜这样的小城。从各条山谷奔出的众多河流使它们之间横向联系殊非易事。由此往前,伸入丛林的道路则走不多远就到头了,所以这个地区既是前哨,又在相当程度上处于隔绝状态。马卡斯有一个小机场,可资证明当年此地的重要性和地面交通的不便。
教堂脚下的广场中,一个土著女武士的塑像举着一张弓。对面山顶的圣像是刚刚立起来的,配属设施还没完工。城南的路口有一对男女农民的塑像,脚边大筐里放着收获的果实,他们是白种人。这一溜山麓小城白人很多,透露了作为殖民前哨的历史真实。这对农民塑像尤其吸引我注意,因为既表现了本地经济的农业特征,也表达了文化对社会中下层的关注。与都市里对领袖、名流、神圣的歌颂形成对照,这对质朴的农民意气风发站在路口,代表了对土地、劳作、生存和生命本源的歌颂,正是一些中南美国家政治中的左翼现象之所为何来。
冒烟的桑盖火山高矗在马卡斯西北方向,匆促来访的外人有幸目睹它全貌的机会不多。从山顶圣像观赏桑盖火山应当是最佳位置,但我只看见了半截庞大山体,上部浓云深锁。从圣像眺望另一边,马卡斯城的全貌足够怡情悦目,城市过去是河,河过去是更多的山和云,一大群穿制服的女学生刚好为全景画增添了活力。指点河山的她们,是这块土地今天的孩子和青春,将来的妻子和母亲。返回城里,在教堂又遇上她们。学生参观宗教场所的活动,我此行在中南美多国都见到,应该是一类经常性的学校教育活动。一大帮女孩子一起挺胸迈步走上教堂台阶的样子,透露了一种自由遮盖下的高度组织力,我窥见了在这天主教传统深厚的地方,宗教力量有多强大。
教堂占了马卡斯城的最高点,周围书声琅琅,至少有三四所学校,有的显然是教会学校。群儿童由修女带领着从坡下走上来,进了教堂,这可能是日常课程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在我的照相机前表现得好奇、从容、纯粹、友善,像一朵打开花瓣的花儿,释出这地方“慵懒”的真谛。
背负行囊,车门关上,马卡斯断落在身后。陷进车座时我自叹一声终竟停不下脚,前面老有比后面更长的路。台湾某诗人:“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十年前一位聪慧无双的朋友针对此话这么写:“要是马蹄后繁花盛开,房子也建造起来了,你愿意停下吗?”我没回答。你的房子,还在吗?
旅游 资讯
语言:厄瓜多尔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说英语的人不多,预先熟习些西语单词会对旅行很有助益,比如厕所、热水、果汁、鸡蛋等
货币:官方货币是美元,一元和一元以上用美元钞票,辅以厄瓜多尔的硬币,其面额与美元硬币的一样,连尺寸和重量也一样。因为诈骗猖獗,使用信用卡不大方便,尤其是外国信用卡更不方便,多数商家不接受,接受的地方则往往加收高达百分之十几的费用。
离境费:厄瓜多尔国际机场对离境旅客收41美元的离境费(2009年11月数据)。
签证:为增加旅游收入,厄瓜多尔对各国均免签证,唯有对中国大陆旅客施加了限制,要求事先在领事馆办理一定手续,实际上就是要办签证。交通:长途巴士系统和中国的一样,每个城镇都有车站,有开往各地的班车,车次很多,很方便。干线路况良好,自驾无妨。安第斯山东麓的马卡斯一线的道路亦正在迅速改善,主要的国内航空公司有Tame(念作“他密”),各主要城市之间有航班,管理正规有序。
地理分区:厄瓜多尔领土按地理特点分为三个区,中间是纵贯的安第斯高原,东边是亚马逊盆地,西边是太平洋沿海地区,各有特点。另外还有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奇特的海洋生物著称。高原上气候较凉在低地要注意防蚊,应事先接种黄热病等热带病疫苗。
安全:厄瓜多尔人热情质朴,在大多数地方旅行是安全的,但在偏远地方(尤其贫困地区)要提高警惕,最好避免天黑后旅行。要深入亚马逊土著部落地区,需有当地向导陪同才行,这不仅是交通和服务设施问题,更事关安全。不要贸然和当地人谈论政治经济政策话题,因为不同意见很多,有的派别态度较激烈。
华人:厄瓜多尔的投资移民政策较为宽松,中国大陆新移民在那里做生意的不少,连马卡斯这样的偏远村镇也有不下二三十名中国人,以开日用品商店的居多。
我这些年倒是走过了一些真正情懒的小城。用“慵懒”这词其实我觉得有一丁点欠妥,因为是一种出自主观的描述,而那里的人民多数并非懒洋洋的不肯做事,他们仍远离闹腾的现代产业化社会,依循着本地生活习俗而已。这种生活的要点是以自己为中心,所作所为不是秀给外人看的,不以迎合外人的需要为目的,所以他们在纯属于自己的氛围里显得从容不迫。我不是说这些人拒人千里之外,而是说,他们的商业运营、人际交往的基础是自己的小圈子,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very local。
第一个我会心留意的此类小城,是十多年前开辆花550美元匆忙买下的破车,从密西根奔赴加利福尼亚的路上,走过犹他州北部一个村子,很久前的拓荒年代曾发生过的大盗和警察的传奇故事,写在路边一个牌子上,街上没人,教堂的神父老汉被我用英文念中文版摩门圣经的一段感动得几乎爆泪。下一个慵懒小城,我指的是万一被问到时我会毫不犹豫枚举出来的,是这次走过的厄瓜多尔安第斯山东麓的马卡斯。虽说在那个犹他州村子和马卡斯之间,有无数个安静的小城和村庄,但马卡斯11月上旬一天展示给我的那“慵懒”印象,真的是两分钟内把我带进了想像中的这高原与低地丛林交界带的早年间。
说起来没什么惊或奇的东西。坐巴士从扑又(Puyo)到马卡斯(Macas),要跨过三条河,比起两年前,现在的车程用时已缩短了一半,因为架起了漂亮的大桥。以前的办法是车到河边,大家下车过河,上对岸坐那边的车。想一下,一路这么折腾三次,需要多少时间!这些河全都河床宽阔,水流分成了很多股,沙洲石滩密布,很不利于舟渡,若赶上了特高和特低的水位更是进退两难。所以这几座桥和新铺的沥青路面,必定将加快马卡斯开放的步伐。然而我抵达时,它的自在风貌仍充分地体现在对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突兀来访者的需要怎么都不能理解中。还没住进旅馆,我已决定要停留三天。从房间的落地长窗看下去,女人们穿着普通廉价的但色彩格外娇俏的衣裤,招摇走在宽阔的石块铺成、汽车稀少的街上。
低地丛林的绿风,高原雪水的凉爽,混合一起吹进窗子。做完旅行日志我走出门,太阳最后的光线正映衬着高坡上教堂的塔楼。我坐在教堂前带有余温的阔大石阶上,身倚一堵矮墙,看对面山顶的白色圣像在渐浓渐厚的夜色中突显成一个有形状的白斑点,而我们之间躺卧着城市的中心区域。七点。钟声屡次召唤,才有三四十个人来做祷告,他们走路轻轻的,彼此轻声打招呼,以至于我现在记不起除了钟声之外的声响。风那么富含抚慰意味的荡漾着,让我如沐幸福。不用担心被人盘问驱赶,没有扰攘,我独自面对地球背面这片离家两万公里的陌生天地,静静坐了一小时。并没多少可观赏的,只是坐着,在谨小慎微捧着内出血的胃疲乏地时常惘然若失地奔波了五十天之后,我有种释然,哪里不可以是家呢?
马卡斯也是西班牙殖民早期就建立的城市,曾作为采金的据点,也是贸易站。沿着安第斯山和亚马逊丛林的交界,有一溜这样的小城。从各条山谷奔出的众多河流使它们之间横向联系殊非易事。由此往前,伸入丛林的道路则走不多远就到头了,所以这个地区既是前哨,又在相当程度上处于隔绝状态。马卡斯有一个小机场,可资证明当年此地的重要性和地面交通的不便。
教堂脚下的广场中,一个土著女武士的塑像举着一张弓。对面山顶的圣像是刚刚立起来的,配属设施还没完工。城南的路口有一对男女农民的塑像,脚边大筐里放着收获的果实,他们是白种人。这一溜山麓小城白人很多,透露了作为殖民前哨的历史真实。这对农民塑像尤其吸引我注意,因为既表现了本地经济的农业特征,也表达了文化对社会中下层的关注。与都市里对领袖、名流、神圣的歌颂形成对照,这对质朴的农民意气风发站在路口,代表了对土地、劳作、生存和生命本源的歌颂,正是一些中南美国家政治中的左翼现象之所为何来。
冒烟的桑盖火山高矗在马卡斯西北方向,匆促来访的外人有幸目睹它全貌的机会不多。从山顶圣像观赏桑盖火山应当是最佳位置,但我只看见了半截庞大山体,上部浓云深锁。从圣像眺望另一边,马卡斯城的全貌足够怡情悦目,城市过去是河,河过去是更多的山和云,一大群穿制服的女学生刚好为全景画增添了活力。指点河山的她们,是这块土地今天的孩子和青春,将来的妻子和母亲。返回城里,在教堂又遇上她们。学生参观宗教场所的活动,我此行在中南美多国都见到,应该是一类经常性的学校教育活动。一大帮女孩子一起挺胸迈步走上教堂台阶的样子,透露了一种自由遮盖下的高度组织力,我窥见了在这天主教传统深厚的地方,宗教力量有多强大。
教堂占了马卡斯城的最高点,周围书声琅琅,至少有三四所学校,有的显然是教会学校。群儿童由修女带领着从坡下走上来,进了教堂,这可能是日常课程的组成部分。孩子们在我的照相机前表现得好奇、从容、纯粹、友善,像一朵打开花瓣的花儿,释出这地方“慵懒”的真谛。
背负行囊,车门关上,马卡斯断落在身后。陷进车座时我自叹一声终竟停不下脚,前面老有比后面更长的路。台湾某诗人:“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十年前一位聪慧无双的朋友针对此话这么写:“要是马蹄后繁花盛开,房子也建造起来了,你愿意停下吗?”我没回答。你的房子,还在吗?
旅游 资讯
语言:厄瓜多尔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说英语的人不多,预先熟习些西语单词会对旅行很有助益,比如厕所、热水、果汁、鸡蛋等
货币:官方货币是美元,一元和一元以上用美元钞票,辅以厄瓜多尔的硬币,其面额与美元硬币的一样,连尺寸和重量也一样。因为诈骗猖獗,使用信用卡不大方便,尤其是外国信用卡更不方便,多数商家不接受,接受的地方则往往加收高达百分之十几的费用。
离境费:厄瓜多尔国际机场对离境旅客收41美元的离境费(2009年11月数据)。
签证:为增加旅游收入,厄瓜多尔对各国均免签证,唯有对中国大陆旅客施加了限制,要求事先在领事馆办理一定手续,实际上就是要办签证。交通:长途巴士系统和中国的一样,每个城镇都有车站,有开往各地的班车,车次很多,很方便。干线路况良好,自驾无妨。安第斯山东麓的马卡斯一线的道路亦正在迅速改善,主要的国内航空公司有Tame(念作“他密”),各主要城市之间有航班,管理正规有序。
地理分区:厄瓜多尔领土按地理特点分为三个区,中间是纵贯的安第斯高原,东边是亚马逊盆地,西边是太平洋沿海地区,各有特点。另外还有加拉帕戈斯群岛,以奇特的海洋生物著称。高原上气候较凉在低地要注意防蚊,应事先接种黄热病等热带病疫苗。
安全:厄瓜多尔人热情质朴,在大多数地方旅行是安全的,但在偏远地方(尤其贫困地区)要提高警惕,最好避免天黑后旅行。要深入亚马逊土著部落地区,需有当地向导陪同才行,这不仅是交通和服务设施问题,更事关安全。不要贸然和当地人谈论政治经济政策话题,因为不同意见很多,有的派别态度较激烈。
华人:厄瓜多尔的投资移民政策较为宽松,中国大陆新移民在那里做生意的不少,连马卡斯这样的偏远村镇也有不下二三十名中国人,以开日用品商店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