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康乾七十二景是承德避暑山庄内经典群的统称。康乾七十二景内涵丰富,实用性与功能性都很强,同时能够带给使用者—皇室以充分的身份认同感,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代表作。论文从建筑设计利益的重要性的角度,对于康乾七十二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康乾七十二景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借鉴意义
在建筑构思中,根据《设计方法学》的要求,需要遵循立意——构思——表达技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立意和表达。立意,是进行设计的起点,需要呈现出一定的价值,然后再用建筑语言来进行表达。而在利益的设计准则中,需要满足功能与目的、空间与经济、形势与风格、形象与意念这四个方面的诉求,而细化这种立意之后,又可以分解为使用者的需求、活动行为的需求、意想中的质量、意想中的关系等条件。其实,从建筑设计的本质来看,其实进行立意,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使用者对于建筑在功能、审美、使用和情感方面的诉求。在立意中充分考量使用者需求,在我国的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山庄内康乾七十二景的设计,充分满足使用者各方需求。论文对于七十二景的设计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康乾七十二景
承德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占地564万平方米,宫墙长达10公里。这是座宫苑一体的大型皇家园林,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包括正宫,东宫,松鹤斋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办庆典,日常起居的地方。苑景区又有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之分,湖光山色,兼具“南秀北雄”之特点。山庄内楼台殿阁,寺观庵庙等古建筑达120多组,它们因山就水,遍布整个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作。避暑山庄远在清朝塞外承德,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就初步建成,在乾隆盛世期间不断扩建,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基本兴建结束。这一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避暑并且完成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一,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内部景色旖旎,因此清代的皇帝对其也是情有独钟。
早在避暑山庄初步建成的1708年,康熙就曾经御笔亲题“三十六景”,在1713年建成之后,康熙又以四字题名“三十六景”。因而,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为: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等。康熙“三十六景”从题名上来说较为浪漫主义,用描摹景色意境的方式来呈现出对于景点的理解。而乾隆在避暑山庄扩建之时,又四字题名“三十六景”,分别为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等。乾隆的题名就显得较为写实主义,“斋、湖、楼”均突出了建筑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古人浩繁之数,又不能确其目者,则所举之数或曰三十六、七十二。”
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额“四面云山”。联日:‘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全。”此亭“出众山之巅,诸峰罗列,若揖若拱;天气晴朗,数百里外峦光云影,皆可远瞩。亭中长风四达,伏暑时萧爽如秋。”亭是清帝每岁重阳时节登高处。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
二、康乾七十二景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
1.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尤其是身份认同上的需求
作为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园林功能,其中更加要融入皇家对于宫殿、住所自身的诉求,以使得建筑、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帮助使用者实现特定的身份认同感。以七十二景为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与古代清代帝王对于宫殿景观的取向相同,在七十二景的排布上,避暑山庄的设计者也严格按照对称的理念来进行设计。在宫廷区域,各个建筑都是呈三行、中轴线的对称位置排列,形成了总体上的和谐和统一性。(图1)
而在色彩上,宫廷区的所有建筑都呈现出青砖灰瓦的调配,没有彩绘,整体园林也采用山石和花草作为点缀,不失清幽。七十二景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例如,从正宫岫云门,经过如意湖亭,景点“芳渚临流”、“长虹饮练”等分列湖的北部,亭榭、宫殿、门廊、方亭多种建筑形制相互配合,与瀑布、池塘、花丛、树木相互掩映,呈现出整体协调的美感。正是因为使用了这种独特的设计模式,才能够使得这样一个园林能够满足清朝统治阶层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才使得避暑山庄成为了皇家园林的范本。在建筑设计的立意阶段,需要现行考虑使用者的各种识别的需求,这是建筑设计能够成功的重要前提。
2.满足活动行为需要挖掘同一设计主题的不同立意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环境与建筑的高度融合,建造在山水之间的七十二景更是如此。在建筑设计时,立意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皇家园林对于各种行为需要的满足,七十二景虽然本身是景,然而每一个景都承担着特别的功能。从面对的人群来说,在立意时,既满足皇帝的需求,也要满足后妃、大臣等人群的不同需求,然而主要还是以满足皇帝的需求为主。
在七十二景之中,水流云在、莺啭乔木等都是以亭为中心的景点,这些景点利用亭子中空的特性,将前景的树木、景物与后景的景色分隔开来,呈现出独特的半通透的分隔效果,体现了古代建筑独特的美感。然而这只是设计中的一部分,为了结合不同的活动行为,同一个亭的主题却呈现出多种的设计立意。在山区榛子屿有望鹿亭,为一六角亭,正对对面的驯鹿坡。亭在高处,远看为—地标,而在亭中又有登高远望,便于观景的效果,使得整体的景观灵动而具备实用性,远远望去,与环境又协调非常。(图2)
望鹿亭是为了观山地景色、打猎歇息时所用,因而整个设计就比较小巧可人,藏于树木之中;而水流云在立于湖边,为了衬托平湖因而修建得比较高达雄伟,以更好地与周围景色衬托,也便于在亭中长期停留,以赏湖景。无论是云山胜地,还是四面云山等景色中亭子的设计,都是在兼顾了山势地形的同时,照顾到了与周边草木、环境的协调,使得其中的建筑依山傍水,显示出“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3.满足意想中的关系需要构建建筑之间的文化联系
七十二景无论在名称还是在营造中,呈现出的都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思想与理念。从康熙皇帝对于“前三十六景”题名的取向来看,古代帝王对于园林景观寄托的浪漫主义遐想十分深厚。避暑山庄并非用于休闲,其实是清代皇帝的一个环境较好的“办公室”,因而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功能划分也是十分明确,房间内外的功能区分也较为明显。避暑山庄中宫廷区和游览区通过设计区分开来,形成了功能上的区分;然而,房间内部功能性虽然十分明显,然而外部的景色又设计得宜,各个景点之间从设计上来说关系是相得益彰,而在立意上又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联系。(图3)
清代皇帝一方面想将社稷内的美景融于其中,一方面又想在园林中找到王朝缩影的感受,在景观设计上也是匠心独运。在康熙三十六景中的青枫绿屿、云帆月舫等,都透露出李白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呈现出的是“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构建出了与湖水、山峦之间的和谐关系。(图4)
青枫绿屿乃一庭院,背山面水,四面环绕丘陵,山水合一,明丽而和谐。而本身对于“三十六”、“七十二”这种景观命名的执着,也体现出了清代皇帝对于道家思想的推祟。清代皇帝在打造七十二景的时候,无不想将每一个景点营造出福地、仙境的感觉,这也是古代皇帝希图“成仙”的内在期望的外在投射。
三、小结
康乾七十二景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集大成者,其不仅满足了皇家对于园林艺术美感的需求,又满足了皇帝日常工作、生活的功能性,在设计利益方面考虑到了使用者的多重需求,同时又关照到了当代的地形、自然资源,形成了多方的有效协调。康乾七十二景的设计立意鲜明,功能齐全,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设计方法上的高超技巧。
康乾七十二景是承德避暑山庄内经典群的统称。康乾七十二景内涵丰富,实用性与功能性都很强,同时能够带给使用者—皇室以充分的身份认同感,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代表作。论文从建筑设计利益的重要性的角度,对于康乾七十二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康乾七十二景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借鉴意义
在建筑构思中,根据《设计方法学》的要求,需要遵循立意——构思——表达技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立意和表达。立意,是进行设计的起点,需要呈现出一定的价值,然后再用建筑语言来进行表达。而在利益的设计准则中,需要满足功能与目的、空间与经济、形势与风格、形象与意念这四个方面的诉求,而细化这种立意之后,又可以分解为使用者的需求、活动行为的需求、意想中的质量、意想中的关系等条件。其实,从建筑设计的本质来看,其实进行立意,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使用者对于建筑在功能、审美、使用和情感方面的诉求。在立意中充分考量使用者需求,在我国的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就有充分的体现。承德避暑山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山庄内康乾七十二景的设计,充分满足使用者各方需求。论文对于七十二景的设计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康乾七十二景
承德避暑山庄原名热河行宫,俗称承德离宫,占地564万平方米,宫墙长达10公里。这是座宫苑一体的大型皇家园林,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宫殿区包括正宫,东宫,松鹤斋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办庆典,日常起居的地方。苑景区又有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之分,湖光山色,兼具“南秀北雄”之特点。山庄内楼台殿阁,寺观庵庙等古建筑达120多组,它们因山就水,遍布整个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作。避暑山庄远在清朝塞外承德,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就初步建成,在乾隆盛世期间不断扩建,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基本兴建结束。这一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避暑并且完成工作的重要场所之一,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内部景色旖旎,因此清代的皇帝对其也是情有独钟。
早在避暑山庄初步建成的1708年,康熙就曾经御笔亲题“三十六景”,在1713年建成之后,康熙又以四字题名“三十六景”。因而,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为: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等。康熙“三十六景”从题名上来说较为浪漫主义,用描摹景色意境的方式来呈现出对于景点的理解。而乾隆在避暑山庄扩建之时,又四字题名“三十六景”,分别为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等。乾隆的题名就显得较为写实主义,“斋、湖、楼”均突出了建筑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古人浩繁之数,又不能确其目者,则所举之数或曰三十六、七十二。”
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地,构亭其上,圣祖题额“四面云山”。联日:‘山高先得月,岭峻自来风’。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全。”此亭“出众山之巅,诸峰罗列,若揖若拱;天气晴朗,数百里外峦光云影,皆可远瞩。亭中长风四达,伏暑时萧爽如秋。”亭是清帝每岁重阳时节登高处。为康熙三十六景第九景。
二、康乾七十二景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借鉴意义
1.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尤其是身份认同上的需求
作为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承载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园林功能,其中更加要融入皇家对于宫殿、住所自身的诉求,以使得建筑、景观设计能够有效帮助使用者实现特定的身份认同感。以七十二景为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与古代清代帝王对于宫殿景观的取向相同,在七十二景的排布上,避暑山庄的设计者也严格按照对称的理念来进行设计。在宫廷区域,各个建筑都是呈三行、中轴线的对称位置排列,形成了总体上的和谐和统一性。(图1)
而在色彩上,宫廷区的所有建筑都呈现出青砖灰瓦的调配,没有彩绘,整体园林也采用山石和花草作为点缀,不失清幽。七十二景错落有致,相映成趣。例如,从正宫岫云门,经过如意湖亭,景点“芳渚临流”、“长虹饮练”等分列湖的北部,亭榭、宫殿、门廊、方亭多种建筑形制相互配合,与瀑布、池塘、花丛、树木相互掩映,呈现出整体协调的美感。正是因为使用了这种独特的设计模式,才能够使得这样一个园林能够满足清朝统治阶层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才使得避暑山庄成为了皇家园林的范本。在建筑设计的立意阶段,需要现行考虑使用者的各种识别的需求,这是建筑设计能够成功的重要前提。
2.满足活动行为需要挖掘同一设计主题的不同立意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环境与建筑的高度融合,建造在山水之间的七十二景更是如此。在建筑设计时,立意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皇家园林对于各种行为需要的满足,七十二景虽然本身是景,然而每一个景都承担着特别的功能。从面对的人群来说,在立意时,既满足皇帝的需求,也要满足后妃、大臣等人群的不同需求,然而主要还是以满足皇帝的需求为主。
在七十二景之中,水流云在、莺啭乔木等都是以亭为中心的景点,这些景点利用亭子中空的特性,将前景的树木、景物与后景的景色分隔开来,呈现出独特的半通透的分隔效果,体现了古代建筑独特的美感。然而这只是设计中的一部分,为了结合不同的活动行为,同一个亭的主题却呈现出多种的设计立意。在山区榛子屿有望鹿亭,为一六角亭,正对对面的驯鹿坡。亭在高处,远看为—地标,而在亭中又有登高远望,便于观景的效果,使得整体的景观灵动而具备实用性,远远望去,与环境又协调非常。(图2)
望鹿亭是为了观山地景色、打猎歇息时所用,因而整个设计就比较小巧可人,藏于树木之中;而水流云在立于湖边,为了衬托平湖因而修建得比较高达雄伟,以更好地与周围景色衬托,也便于在亭中长期停留,以赏湖景。无论是云山胜地,还是四面云山等景色中亭子的设计,都是在兼顾了山势地形的同时,照顾到了与周边草木、环境的协调,使得其中的建筑依山傍水,显示出“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3.满足意想中的关系需要构建建筑之间的文化联系
七十二景无论在名称还是在营造中,呈现出的都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思想与理念。从康熙皇帝对于“前三十六景”题名的取向来看,古代帝王对于园林景观寄托的浪漫主义遐想十分深厚。避暑山庄并非用于休闲,其实是清代皇帝的一个环境较好的“办公室”,因而各个活动区域之间的功能划分也是十分明确,房间内外的功能区分也较为明显。避暑山庄中宫廷区和游览区通过设计区分开来,形成了功能上的区分;然而,房间内部功能性虽然十分明显,然而外部的景色又设计得宜,各个景点之间从设计上来说关系是相得益彰,而在立意上又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联系。(图3)
清代皇帝一方面想将社稷内的美景融于其中,一方面又想在园林中找到王朝缩影的感受,在景观设计上也是匠心独运。在康熙三十六景中的青枫绿屿、云帆月舫等,都透露出李白诗文中的诗情画意,呈现出的是“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构建出了与湖水、山峦之间的和谐关系。(图4)
青枫绿屿乃一庭院,背山面水,四面环绕丘陵,山水合一,明丽而和谐。而本身对于“三十六”、“七十二”这种景观命名的执着,也体现出了清代皇帝对于道家思想的推祟。清代皇帝在打造七十二景的时候,无不想将每一个景点营造出福地、仙境的感觉,这也是古代皇帝希图“成仙”的内在期望的外在投射。
三、小结
康乾七十二景是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集大成者,其不仅满足了皇家对于园林艺术美感的需求,又满足了皇帝日常工作、生活的功能性,在设计利益方面考虑到了使用者的多重需求,同时又关照到了当代的地形、自然资源,形成了多方的有效协调。康乾七十二景的设计立意鲜明,功能齐全,表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设计方法上的高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