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下乡经历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我受组织委派,前往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援藏。由于高原地区山高路陡、地广人稀、气候多变,我在下乡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有时还很危急。特别是那次麦溪乡之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和亲身感受到的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更是让我永生难忘。
   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按照全县统一安排,我和一个同事开车到麦溪乡去开展“两联一进”工作。出发时,天气晴好,天空碧蓝如洗,冬日的阳光格外明媚,越野车上装着送给贫困户的慰问品。几天前下的雪仍然没有融化,放眼望去,银装素裹,莽莽苍苍的雪域高原一望无际地伸展到天边。
   我们要去的那户人家在查科村,途中需要翻越一座海拔近4000米的山。越野车开上了陡峭而狭窄的山路,路况很不好,大坑接小坑,是一条还没完全修好的牧道。那条牧道依山而建,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恰似一条巨蟒盘绕着山体,直上云端。同事小心翼翼地开着车,车子慢慢沿着山路盘旋而上。
   高原的天气如同小孩子的脸,简直是“十里不同天”。刚才还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却不知从哪里飘来一朵巨大的乌云,天空阴沉下来,气温陡降,还开始下起了雪。越往山上走,雪下得越大,后来简直成了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突然,车身剧烈抖动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同事连踩油门,越野车发出“昂昂”的嘶吼声,但却依然趴在那里纹丝不动。
   我们下车一看,四周已是白茫茫一片,大雪如鹅毛般飘落下来。山顶道路上的积雪很厚,车的4个轮胎全部陷进了一个雪坑里,怎么也开不上来了。
   这里远离乡镇和村落,属于无人区,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我们只有想办法开展自救。
   同事打开后备箱,拿出一把工兵铲,我们开始轮流铲轮胎下面的雪,想把雪铲干净后垫一些石块,增加轮胎的摩擦力,开出雪坑。山顶的气温此时已降到零下10摄氏度,没有手套,手暴露在外面,一会儿就冻得失去知觉了。我们只得从车上拿了两块毛巾,包住手,然后使勁铲雪。



   在高寒缺氧的山顶上,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分外费劲,我们奋战了近1个小时,才把后面的两个轮胎周围的雪铲完。这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心脏仿佛要从胸腔中跳出来。我们一分钟也不敢耽搁,又分别去找石块。此时积雪厚达数十公分,我们膝盖以下几乎全陷进雪里,行动都困难。我们只能在道路之外的山坡上,雪没那么厚的地方找石块,用工兵铲一边铲雪一边找。半小时过去了,终于找到了一些石块,我们把它们垫在后轮下面。同事发动了汽车,车子在雪坑中奋力挣扎,但是没用,石块前面仍然是厚厚的积雪,车轮打滑,车子还是动不了。看见辛苦了这么久却是白费功夫,我们一下子感觉泄了气,全身冰冷,只能先上车把空调打开,暖一下身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已经接近下午5点,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天气却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更令人心惊的是,远处还传来了几声狼嚎。在这人迹罕至的山上,一旦汽车的油烧光,晚上气温骤降,我们将面临生死考验。
   在天色完全变暗之前,我们必须想办法脱困。从目前情况看,要想自救已基本不可能,唯一的办法只有向外求助。看看手机,发现偶尔还有一丝微弱的信号。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决定爬上附近的山头,找个空旷没有遮挡的地方,看看有没有可能打通电话或是找到牧民寻求帮助。
   说干就干,我们再次离开温暖的车厢,一头扎进寒冷的风雪之中,向山上走去。山上狂风呼啸,夹杂着冰冷的雪花疯狂地向我们扑来,一瞬间几乎让人窒息。我们两人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坡上。一不小心,我踩在一个雪坑里,失去平衡,跌倒在地上,同事连忙把我扶了起来。膝盖擦伤了,我咬牙坚持,继续向上走。走了大约半小时,终于来到了一个相对高点,比较空旷的地方。我们满怀希望地拿出手机一看,却仍然没有信号。试着打了打电话,完全没有作用,甚至在极低的气温下,手机很快便自动关机了,无法开启。希望顿时变为失望乃至绝望,我们在高原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不知所措。



   正在此时,我们突然听到了一阵马蹄声。转头望去,只见一个牧民骑着一匹枣红马,奔了上来。我们如同遇见了救星,连忙一边叫喊一边挥舞起双手。那位牧民看见了我们,骑马过来,原来是一位中年藏族大婶,蒙着头巾裹着皮袄。通过简短的交流,知道她是查科村的村民,有几只羊走丢了,骑马回来找羊,没想到遇见了我们。我们把情况告诉了她,她说,来的时候看见附近好像有个工程队,她可以帮助我们去叫人。我们问,那你的羊怎么办?藏族大婶说,先叫人再找羊,人可比羊重要。你们回车里去等吧,这儿太冷了,你们不禁冻,小心冻坏了。说着,掉转马头,向着来路奔去。
   连感谢的话都来不及说,便看见藏族大婶的身影消失在风雪中,我们回到车上等待救援。没过一会儿,就听见了汽车的轰鸣声,远远看见一辆绿色的皮卡车开了上来。车在我们不远处停下了,下来一位藏族同胞,身穿灰色皮袍,黝黑的脸膛,壮实的身材。他是附近一个工程队的司机,专门过来救援我们的。“你们还算运气好,再等几天就下停工令了,那时候这边就没人了。”司机一边说着,一边将拖绳系在我们车前面。很快,皮卡车就把我们的车从雪坑中拉了出来。
   我们感激不尽,掏出200块钱递给司机,聊表谢意。却见那位司机大手一摆,沉着脸说:“你们干什么?我上来可不是为了钱。你们是德阳来的援藏干部吧?这么远来援助我们,我帮助你们是应该的,怎么可能收你们的钱?天快黑了,快点下山去吧!我在前面给你们带路。”说着,径直钻进了皮卡车,在前面慢慢开着带路。我们的车跟在后面,心中感激莫名。要知道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道路,上来救援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连救援车也陷落在这雪地中。
   待安全到了山下的村落,那位司机摇下车窗,冲我们挥挥手,便快速开走了,我们一肚子感谢的话只能放在心里。
   我们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带着慰问品走进了那户贫困户的家中。铜质的火炉已点燃,浓浓的酥油茶已煮好,这家的男主人带着质朴的笑容向我们竖起大拇指,温暖的感觉一下子包围了我们……
其他文献
“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几十年前,作家周立波在其著名小说《暴风骤雨》中,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元茂屯村民“赵光腚”一家穷苦生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小说中元茂屯的原型——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艰苦创业,2019年,全村总资产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萬元,从昔日的“光
期刊
也许是历史的选择,革命先驱马骏的脚步始终与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奋起图存、抗争到底的节拍同频,以33个岁月轮回书写了为民族、为国家不屈探求的壮丽篇章。坐落在北京日坛公园的马骏烈士墓   1895年10月29日。马骏出生于宁古塔副都统驻地宁古塔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字遹泉、号准台,回族。其父马喜贵是远近闻名的民族实业家,与人合伙创办了“元和盛”烧锅和“增兴福”面粉厂,家境富裕思想也很先进,
期刊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年发电量仅43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仅3.4千瓦时。由于缺乏发电装备,新中国的电气工业举步维艰,也制约着各行各业发展。国际上对新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我们无法获得机械装备产品和生产技术。要发展新中国的电气工业,只能靠自己。在此紧要关头建立的哈尔滨电机厂,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火红注脚。   1951年6月6日,哈尔滨电机厂开工建设,至1959年完工投产。在缺乏技术和生产经验
期刊
这期我们做的专题,所选的人物都是曾经获得过“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的先进个人,他们有的是医务工作者,有的是高校的科研带头人,有运动员,有油田青年,也有普通的林区瞭望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做着不同的工作,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青年的标兵,是青年的榜样。  最近的党史教育,重温了很多历史。我们共产党的部队打仗,喊的是:“我是共产党员,跟我冲!”而那面喊的是:“都往上冲,都给我冲!”一字之
期刊
郭军辉作为石油青年中的杰出代表。是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首批入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的佼佼者、大庆油田最年轻的企业技术专家。郭军辉始终坚持用求实奉献守护科研使命、用技术创新描绘油田蓝图。厚积薄发,初露锋芒,水中找油克难关   刚参加工作,郭军辉在师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杜庆龙的带领下深入油田现场,潜心研究油田开发矛盾,探寻油藏评价机理,仅2年多,便独立
期刊
大吉爷爷退休了和猫咪小玉一起生活小时候被母亲抛弃的赤井伸一郎  我是很大以后才吃到豌豆的。小时候看安徒生童话《豌豆公主》,问爸爸豌豆长什么样?什么味儿的?爸爸说,比黄豆大的绿色的豆子,味道没黄豆的豆味大,面的,比黄豆沙一点。爸爸去北京出差,买了豌豆黄儿,齁甜以外,奇怪为什么绿色豌豆做出来的点心是黄色的,难道是黄豆变的吗?所以,我对豌豆公主的想象一直是在黄豆中进行的。再以后谁说我是豌豆公主,便总怀疑
期刊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很快全国各地均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重症患者人数日益增加。有着重症医学科从业十年经验,并多次参加过公共突发事件救治经历的丛沛然医生,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此时,黑龙江省医院组建支援绥化医疗队,需要重症医学科专业医生。丛沛然知道情况后再次向医院提出了申请。正月初七,医疗队开往绥化。   为了能与当地医疗专家更好的进行协作,刚到绥化的他就投入到工
期刊
在八万里兴安茫茫林海中,有着无数的森林安全卫士,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地守护在森林深处,时刻警惕地观察着森林里任何可疑的烟点。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他们中的一位“80后”防火瞭望员的故事,他就是2019年黑龙江省五四奖章的获得者——代勇昌。执着奉献 默默坚守   他是加格达奇林业局江边森林资源管护区一名普通工人,每日与大山为伴,甘当“大森林的眼睛”,保卫绿色生态屏障,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绿色家园。
期刊
第一次去黑龙江省饶河县,是在2004年的1月,我和邱森涛被分配饶河县基层乡镇工作。   从双鸭山市出发,大路平坦,走着走着,客车像开进了布满弹坑的战场,起起伏伏,左冲右突,颠簸了六七个小时,等肚子里七荤八素的东西吐完之后,就到了东风岭。这时,司机大喝一声:“坐稳了,九岭十八坡到了。”   “九岭十八坡,三十六拐到饶河。”这是形容饶河道路难走的谚语,从东风岭到饶河县城,要翻9道岭,过18个坡,拐
期刊
他2002年辞去高薪工作,从事听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工作;他2009年创建黔东南州天使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中心,为贫困山区听力障碍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他2011年患直肠癌,经历3次手术,仍然坚守讲台;他11年帮助山区6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开口说话。他就是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的赵小平。路遇聋哑人,决心做听障康复训练工作   1969年,赵小平出生在陕西省宝鸡市,在设计专业毕业后到西安一家装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