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可以在科幻电影中看到各种酷酷的头戴显示设备,尤其是在涉及到未来战争的影片中,战士的头戴显示设备几乎无所不能。在现实中,头戴式显示设备其实是存在的,但以前更多地是面向专业领域,我们很难看到真正针对消费领域的头戴显示设备。而现今消费级市场的需求显然和专业领域不一样,需要的是一种以游戏和电影娱乐为主的显示设备。
头戴式显示器史话
HMZ-T1并不是第一款头戴式显示产品,事实上这类产品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就出现并应用于政府和军方,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头戴式显示器在仿真训练、军事、医学、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领域的代表者包括Virtual Research Systems、德国弗劳恩霍弗光学等。
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头戴式显示产品的尺寸和重量都在不断缩小,但应用领域一直却局限于仿真训练之类的专业领域。一直到2000年之后,3D游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游戏玩家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XBOX、PS2等电视游戏主机的流行,让业界将注意力提升到视觉体验上面——绝大多数公司都将重点放在硬件本身,比如CPU、显卡的性能,显示器的尺寸,只有少数企业注意到头戴式显示器民用化的前景,典型代表包括索尼公司和美国eMagin公司。
索尼公司早在1987年起就有头戴式显示器的构想,1991年先从投影技术着手,但直到1996年才开始有商品上市,到那时头戴式显示器被修改成轻便的眼罩式。1998年,索尼已经拥有0.55英寸、18万像素的LCD面板。1999年,索尼推出型号为PLM-A35的头戴式显示器,这款产品采用两块0.7英寸的液晶屏幕,分辨率为800×225,借助偏心光学曲面设计的透镜,PLM-A35可以让佩戴者体验到等效6英尺观看52英寸大画面的感受,虽然分辨率偏低,但在那个年代PLM-A35无疑是相当超前的了。在这之后,索尼还推出改进版的PLM-S700,其中显示器重量部分降低到95克,相当轻便。除了索尼外,奥林巴斯也有相似的产品推出,也是同样使用0-55英寸的LCD面板,这些产品主要设计作为DVD播放机和游戏机的显示配件,以提供更卓越的视觉效果。
与日系并驾齐驱,美国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微型显示器生产商高平公司(Kopin)是这个领域的重量级供应商,与索尼一样,高平拥有采用微型透射LCD显示屏的核心技术,比如IC剥离(lift-off)工艺、低电压LCD技术、多区域垂直排列(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等,日本Scalar公司、Tekom、三菱电机、奥林巴斯(Olympus)公司、美国Microoptical公司、Yello Mosquito公司的头戴产品都是采用高平公司的方案。而在2005年,高平公司(Kopin)自身也发布专门针对游戏应用的头戴式显示器Trimersion。这款产品型号为BDM-230K,用户戴上以后,可以从双眼视频系统中获得相当于7英尺处观看一台35英寸显示器的视觉效果,但它的分辨率仅有QVGA(320×240)标准,明显缺乏可用价值。Trimersion可以配合街机厅、XBOX主机或者PS2主机使用,用户可从中体验到环绕场景。
也是在2005年,美国eMagin公司对外展示了他们的头戴式显示器产品,这款产品采用两个微型OLED显示屏来显示图像,屏幕尺寸仅有邮戳大小,分辨率提升到800×600,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在演示时,eMagin公司使用名为《虚幻竞技场2004》的一款3D游戏来演示头戴式显示器的显示效果,该游戏可以生成3D视图(让用户的大脑可以感觉到空间深度),也可以处理360°视图。这款头戴式显示器可以与游戏进行互动,比如360°视图的查看方式就非常自然:头戴式显示器内的回转仪可以将用户头部的位置告诉游戏程序,游戏程序则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如果用户想向左看,则将头转向左,图像会精确地按照您想要的角度切换。这种查看游戏环境的方式让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eMagin公司在这个领域非常执着,它们坚持对小型OLED显示技术及穿戴式产品的研发,即便当时这个市场还非常狭小,但他们一直坚持新产品的推出,到现在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供应商。2007年,这家公司甚至为ipod推出一款名为“EyeBud”的头戴式显示器配件,EyeBud可以在一定视距内提供相当于105英寸大小的屏幕,同时也会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货真价实的科技狂热份子。
在2006年的CES展会上,eMagin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支持3D功能的头戴显示器“eMagin Z800 3D Visor”,这款产品通过左右眼分别显示的方式“制造”出立体的画面,由于左右画面分开不会相互影响,也不需要画面遮挡,所以可以营建出近乎完美的3D立体视觉效果。这款产品的售价为899美元,成熟度很高,如果要说缺憾,那便是只支持800×600的分辨率。
2008年,eMagin公司将小尺寸OLED面板的分辨率推高到SXGA级别(1280×1024),并于2008年10月22~2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Night Vision 2008”上进行了展示。这款产品的物理尺寸为0.44英寸,亮度100cd/m2,各项指标都比较优秀。若采用这种面板,头戴式显示器便可以支持1280×1024分辨率。在当时,这是比较理想的指标。
尽管产品林林总总,但并没有哪一款产品真正进入到大众的视野,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应用需求不足、产品缺乏配套支持也是一大主因。比如最早带来3D显示功能的eMagin公司并非游戏厂商,这让它在产品推广时倍感困难,很难为用户所接受。
2011年底,在头戴式显示领域熄火良久的索尼卷土重来,这一次它带来的HMZ-T1堪称重量级产品:1280×720分辨率、3D显示功能,以及索尼PS3、索尼影业等诸多辅助支持,将共同打造一场头戴式显示器的应用革命。
索尼HMZ-T1:出色的3D头戴式显示系统
HMZ-T1看起来的确像科幻时代的作品,这是一种头戴式的视听设备,它包括立体声影音系统和投射式大屏显示,并且还支持3D功能,被称作专属于个人的3D影院。
HMZ-T1的外观非常前卫,它的核心组件是眼镜式的显示系统,尽管这个显示系统看起来只是在方寸之间,左右眼的显示屏都是一块眼镜镜片的尺度,但当你戴上它时,它可以提供长达20米的视觉成像距离,而成像的画面尺寸高达750英寸,提供1280×720的分辨率。最让人幸福的还是它可以 提供极其逼真且无闪烁的3D显示画面,视觉效果令人震撼,这款产品也因此被比喻为专属个人的3DIMAX影院。除了3D电影播放以外,HMZ-T1也是一款适合游戏的3D显示器,配合索尼PS3游戏机,玩家可以在角落了安然体验真实3D环绕的极致体验。
HMZ-T1的核心是两块OLED显示屏,但它的尺寸仅有0.7英寸,仅相当于一枚硬币大小,类似于单反相机的取景框。尽管尺寸很小,但它们的分辨率却都达到了1280×720,相当于标清的标准——未能达到1920×1080全高清的确是让人觉得遗憾,不过相信索尼今后推出的后续产品,一定是以此规格为目标的。
OLED则是一种自发光系统,它的色彩艳丽、色域宽广,色彩表现同CRT技术相当;响应速度快、对比度极高,同时可以做到极高的像素密度,加之结构简单,厚度可以获得良好控制,几乎是头戴显示设备的唯一选择。同时OLED也被称为是下一代的屏幕技术,它将成为LCD的终结者。
由于头戴式显示设备必须贴近眼睛,但人眼对画面的聚焦必须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尤其是对于3D电影欣赏之类的应用来说,观看距离与画面尺寸至关重要。解决方案其实非常简单:索尼为其配备了专门的光学目镜,这套镜片可以对OLED显示屏的画面进行有技巧地放大,使得画面聚焦在20米视觉距离上,此时画面则被放大到750英寸,相当于在IMAX电影院中最佳位置的观看效果。
终端与内容的一体整合
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HMZ-T1还是表现出强烈的诱惑力,任何嗅觉敏锐的人都知道,它所带来的个人影院概念将会获得广泛推行,并将推动电影工业的变革。
作为数字媒体巨头,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这家有着辉煌历史的日系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方向:旗下的LCD电视机业务重蹈上世纪电视机败退的覆辙,OLED显示技术也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蓝光DVD干脆就遭受冷落,索尼几乎是眼看着韩国的三星崛起并在许多领域吞噬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至于VAIO PC业务和智能手机业务,只能说表现平平,虽然有铁杆的粉丝支持但无法获得重大的突破。不过,索尼旗下的PS3游戏机平台、好莱坞的索尼影业、CCD和CMOS影像传感器及数字摄像领域都极具核心优势,可是索尼的这些业务大多数各自为政,力量分散,这一点同苹果产品的相互依托形成鲜明的对比。
假如将HMZ-T1看作纯粹的硬件产品,那我们发现它对于索尼的意义并不大,但如果作为电影的播放终端,情况就会大不相同——索尼影业本身拥有海量的片源,在电影内容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昔年苹果依靠“iPod iTunes”的组合绑架了数字音乐市场,但后来的iPad就没有在数字图书出版领域获得辉煌,关键原因就在于苹果本身并不掌握内容,而现时的内容供应商都不愿意被某一个平台所挟持,故而对设备提供广泛支持。
凭借自身庞大的影片资源,加上HMZ-T1头戴终端,索尼可以独立建立起一个封闭的电影发行帝国,即借助互联网渠道,直接将电影朝向个人发行。这种模式改变了电影发行的规则,集中式的院线不再成为必须,分布式的个人影院系统成为主流,这意味着:索尼影业本身将可以更加轻松地发行电影。而HMZ-T1终端将会成为个人影院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它视作是电影工业领域的“iPod”。
索尼并不需要担心后来的竞争者,即便三星这样的企业能够推出过硬的硬件产品,也无法获得足够好的内容;至于光彩耀人的苹果,却根本没有开发头戴影院系统的实力,同样它也不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片源支持。
HMZ-T1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卓越的3D效果。索尼的3D电视通常采用主动快门式3D技术,即左右交替地显示画面,以达到3D成像的效果。但这种方式会有串扰和画面闪烁的问题,时间长了容易疲劳,效果也无法尽善尽美。而HMZ-T1拥有两个独立的OLED面板,左右眼可以同时观看存在视差的图片,可以营造出极为真实的3D效果并且不会有任何亮度和分辨率方面的损失,自然也不会有串扰和闪烁等问题。目前的电影院一般采用双投影偏振式3D技术,观众用眼镜控制来分别观看左右眼的画面,但这同样存在遮挡的效应—一从理论上讲,HMZ-T1的3D视觉效果可以超越专业影院系统。
然而,HMZ-T1并不那么尽善尽美,它的可视画面巨大,但是分辨率仅为1280×720的标准,让画面看起来会有些颗粒感,显得精细度不足,我们认为1920×1080是起码的标准,这些或许只能在索尼的后续产品中获得升级。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分辨率提升的难度巨大,毕竟这套系统的OLED屏幕仅有0.7英寸的尺寸。
在观看高速切换的动态影像时,画面的颗粒感并不会太明显,相对来讲,观看视角的限制更加要命——用户只能在45°角的狭窄区域内,才可以看到清晰的成像,在实际佩戴时这就要求设备与眼睛的位置尽可能相对不变,而HMZ-T1本身420克的重量也不算轻了,用户无法像佩戴眼镜一样长时间,必须时不时调整姿势,这就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实际观感。考虑到作为第一代个人影院产品,HMZ-T1的这些不足都可以宽容,毕竟这只是一款扮演开拓者角色的产品。
HMZ-T1内置动圈耳机系统,并通过VPT(Virtual PhonesTechnology)技术模拟出5.1声道的环绕效果,并提供标准、电影、游戏和音乐四种音效给用户选择,堪称名副其实的个人影院系统。
HMZ-T1拥有一个专门的画面处理单元,负责HDMI信号的输入与输出,它可以同电脑、PS3播放机、蓝光播放机等一切拥有HDMI接口的设备连接,处理单元与头戴设备通过一根3.5米长的接线相连,这就意味着HMZ-T1不可能用于移动性场合,它适合让你在书房的小角落里“安静”地观赏大片或者进行激烈的游戏。
爱普生MoverioBT-100头戴式显示器
在索尼发布HMZ-T1时,爱普生也带来了它的Moverio BT-100头戴式影院,我们看到,这个市场一开始就进入了竞争阶段。爱普生的这款产品由一副投影眼镜和一个控制器组成,它明显要比索尼HMZ-T1更轻便。在工作原理上,Moverio BT-100也与后者有明显的不同:这款产品的左右镜片都是光学组件,侧面的镜臂上都有负责显示的光学输出,画面经由镜片内反射后再进入用户的眼睛内。Moverio BT-100镜片尺寸仅有0.52英寸,分辨率为960×540,比索尼的产品低了一些。在具体体验上,它可以给用户提供5米距离观看80英寸大画面的效果,同样也支持良好的3D功能,视觉效果不俗。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投射眼镜的镜片均是全黑不透光的,以提供高对比度的优质画面,但MoverioBT-100却采用半透明的镜片,消费 者可以在享受视听娱乐的同时,顺便观察周遭环境,这有点类似于科幻影片中各种半透明的显示界面。当然,如果你想要全心观赏影片,只要在一个较漆黑的环境中进行播放便可。
Moverio BT-100的控制器基于Android 2.2平台,随机还有存储卡可保存资料,并支持Wi-Fi功能,用户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眼镜式的Android娱乐终端。
投射式的原理让爱普生的这款产品不存在观看视角方面的问题,而且设备本身重量分布均匀,不像索尼HMZ-T1一样分布在前方,给佩戴带来困难。不过它的硬伤就是分辨率太低,假如分辨率能够达到1920×1080高清标准的话,那么便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爱普生没有内容方面的资源,Moverio BT-100只能是一款纯硬件产品,这款产品同样极具发展潜力。
SMD ST1080:重量级的全高清3D头戴显示器
较低的分辨率让爱普生Moverio BT-100不痛不痒,而购买索尼HMZ-T1的许多玩家都还不满足于720p的分辨率,所有用户都认为,支持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标准才是王道。2012年1月底,美国Silicon Micro Display(SMD)公司发布了一款真正的1080p全高清3D头戴式显示器ST1080。
ST1080的显示屏并不是采用OLED,而是采用两块0.74英寸的LCOS硅基液晶来成像——这种技术在投影仪中广泛采用,它可以在很小的尺寸内做到超高分辨率。单从硬件上比,ST1080看来是完胜索尼的HMZ-T1,它同样是由佩戴眼镜和控制器构成,但头戴眼镜的重量只有惊人的180克,尺寸精悍、造型简约,相比之下,索尼HMZ-T1的重量达到420克,必须采取舒适的姿势才能够长时间佩戴。ST1080的控制器也十分紧凑,它的重量只有106克,采用USB接口供电,外挂的电池包可以提供5小时的连续使用时间,这就意味着ST1080可以在移动环境下使用。
ST1080的规格指标相当强劲,它的分辨率达到全高清的1920×1080标准,可以给用户提供3米距离观看100英寸图像的视觉效果;另外它的亮度指标达到120cd/m2,对比度达到1200:1,色彩十分艳丽。到目前为止,ST1080尚未出现在市场上,SMD公司只是在官网上预先发售,倘若产品与官方宣传的“效果完美”一样,那么799美元的价格的确富有吸引力。
前瞻
当用户体验过头戴式显示产品之后,便会对这种设备赞不绝口,即便这一代产品还不够成熟,也毋庸置疑其光明前景!头戴显示提供了常规显示产品所无法提供的体验:比如超大视觉画面、比影院还完美的3D功能、一流的私密性空间,等等,而且这类产品的价格都不算昂贵,这些理由足够吸引用户的青睐。
当业界都认为OLED将取代LCD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时候,头戴式显示却悄然兴起了,许多时候,潮流的发展总是与我们的规划不符——譬如过去几年蓝光技术取代DVD,但结果互联网视频的高速发展让蓝光设备乏人问津。同样,头戴式显示产品具有发动一场革命的能力,它或许会让大尺寸的电视变得没那么富有吸引力。
索尼HMZ-T1带来一场头戴显示风暴的同时,也开始面临竞争。这个市场早先罕为人注意,但已经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决定产品素质关键的微型显示屏有大量的选择,并且分成OLED和LCOS两大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头戴式显示产品将会纷纷涌现。
我们同样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趋势,即终端与内容的结合会日趋紧密,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在其他领域发生——iPod与iTunes音乐商店结合,Kindle与亚马逊的图书资源结合,诸如此类。今天用户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硬件本身,而是籍由硬件所能获得的体验。很明显,头戴式显示产品作为面向消费娱乐的终端,欣赏电影、3D游戏是其两大关键用途,拥有诸多好莱坞影业资源和PS3游戏平台的索尼公司显然在内容方面最具优势。
未来的消费者注定是幸福的群体,在家中获得专业影院的效果不再是梦想,假如下一代头戴式产品足够优秀,我们甚至认为专业影院都会变得没有那么必要,院线恐怕会成为过时的历史名词。或许很多年以后,我们只能向后人转述这样的历史:那些年,我们需要到电影院才能观看到效果出色的电影。
头戴式显示器史话
HMZ-T1并不是第一款头戴式显示产品,事实上这类产品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就出现并应用于政府和军方,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头戴式显示器在仿真训练、军事、医学、商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领域的代表者包括Virtual Research Systems、德国弗劳恩霍弗光学等。
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头戴式显示产品的尺寸和重量都在不断缩小,但应用领域一直却局限于仿真训练之类的专业领域。一直到2000年之后,3D游戏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游戏玩家对视觉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XBOX、PS2等电视游戏主机的流行,让业界将注意力提升到视觉体验上面——绝大多数公司都将重点放在硬件本身,比如CPU、显卡的性能,显示器的尺寸,只有少数企业注意到头戴式显示器民用化的前景,典型代表包括索尼公司和美国eMagin公司。
索尼公司早在1987年起就有头戴式显示器的构想,1991年先从投影技术着手,但直到1996年才开始有商品上市,到那时头戴式显示器被修改成轻便的眼罩式。1998年,索尼已经拥有0.55英寸、18万像素的LCD面板。1999年,索尼推出型号为PLM-A35的头戴式显示器,这款产品采用两块0.7英寸的液晶屏幕,分辨率为800×225,借助偏心光学曲面设计的透镜,PLM-A35可以让佩戴者体验到等效6英尺观看52英寸大画面的感受,虽然分辨率偏低,但在那个年代PLM-A35无疑是相当超前的了。在这之后,索尼还推出改进版的PLM-S700,其中显示器重量部分降低到95克,相当轻便。除了索尼外,奥林巴斯也有相似的产品推出,也是同样使用0-55英寸的LCD面板,这些产品主要设计作为DVD播放机和游戏机的显示配件,以提供更卓越的视觉效果。
与日系并驾齐驱,美国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微型显示器生产商高平公司(Kopin)是这个领域的重量级供应商,与索尼一样,高平拥有采用微型透射LCD显示屏的核心技术,比如IC剥离(lift-off)工艺、低电压LCD技术、多区域垂直排列(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MVA)等,日本Scalar公司、Tekom、三菱电机、奥林巴斯(Olympus)公司、美国Microoptical公司、Yello Mosquito公司的头戴产品都是采用高平公司的方案。而在2005年,高平公司(Kopin)自身也发布专门针对游戏应用的头戴式显示器Trimersion。这款产品型号为BDM-230K,用户戴上以后,可以从双眼视频系统中获得相当于7英尺处观看一台35英寸显示器的视觉效果,但它的分辨率仅有QVGA(320×240)标准,明显缺乏可用价值。Trimersion可以配合街机厅、XBOX主机或者PS2主机使用,用户可从中体验到环绕场景。
也是在2005年,美国eMagin公司对外展示了他们的头戴式显示器产品,这款产品采用两个微型OLED显示屏来显示图像,屏幕尺寸仅有邮戳大小,分辨率提升到800×600,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在演示时,eMagin公司使用名为《虚幻竞技场2004》的一款3D游戏来演示头戴式显示器的显示效果,该游戏可以生成3D视图(让用户的大脑可以感觉到空间深度),也可以处理360°视图。这款头戴式显示器可以与游戏进行互动,比如360°视图的查看方式就非常自然:头戴式显示器内的回转仪可以将用户头部的位置告诉游戏程序,游戏程序则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如果用户想向左看,则将头转向左,图像会精确地按照您想要的角度切换。这种查看游戏环境的方式让人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eMagin公司在这个领域非常执着,它们坚持对小型OLED显示技术及穿戴式产品的研发,即便当时这个市场还非常狭小,但他们一直坚持新产品的推出,到现在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重要的供应商。2007年,这家公司甚至为ipod推出一款名为“EyeBud”的头戴式显示器配件,EyeBud可以在一定视距内提供相当于105英寸大小的屏幕,同时也会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一个货真价实的科技狂热份子。
在2006年的CES展会上,eMagin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支持3D功能的头戴显示器“eMagin Z800 3D Visor”,这款产品通过左右眼分别显示的方式“制造”出立体的画面,由于左右画面分开不会相互影响,也不需要画面遮挡,所以可以营建出近乎完美的3D立体视觉效果。这款产品的售价为899美元,成熟度很高,如果要说缺憾,那便是只支持800×600的分辨率。
2008年,eMagin公司将小尺寸OLED面板的分辨率推高到SXGA级别(1280×1024),并于2008年10月22~2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Night Vision 2008”上进行了展示。这款产品的物理尺寸为0.44英寸,亮度100cd/m2,各项指标都比较优秀。若采用这种面板,头戴式显示器便可以支持1280×1024分辨率。在当时,这是比较理想的指标。
尽管产品林林总总,但并没有哪一款产品真正进入到大众的视野,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应用需求不足、产品缺乏配套支持也是一大主因。比如最早带来3D显示功能的eMagin公司并非游戏厂商,这让它在产品推广时倍感困难,很难为用户所接受。
2011年底,在头戴式显示领域熄火良久的索尼卷土重来,这一次它带来的HMZ-T1堪称重量级产品:1280×720分辨率、3D显示功能,以及索尼PS3、索尼影业等诸多辅助支持,将共同打造一场头戴式显示器的应用革命。
索尼HMZ-T1:出色的3D头戴式显示系统
HMZ-T1看起来的确像科幻时代的作品,这是一种头戴式的视听设备,它包括立体声影音系统和投射式大屏显示,并且还支持3D功能,被称作专属于个人的3D影院。
HMZ-T1的外观非常前卫,它的核心组件是眼镜式的显示系统,尽管这个显示系统看起来只是在方寸之间,左右眼的显示屏都是一块眼镜镜片的尺度,但当你戴上它时,它可以提供长达20米的视觉成像距离,而成像的画面尺寸高达750英寸,提供1280×720的分辨率。最让人幸福的还是它可以 提供极其逼真且无闪烁的3D显示画面,视觉效果令人震撼,这款产品也因此被比喻为专属个人的3DIMAX影院。除了3D电影播放以外,HMZ-T1也是一款适合游戏的3D显示器,配合索尼PS3游戏机,玩家可以在角落了安然体验真实3D环绕的极致体验。
HMZ-T1的核心是两块OLED显示屏,但它的尺寸仅有0.7英寸,仅相当于一枚硬币大小,类似于单反相机的取景框。尽管尺寸很小,但它们的分辨率却都达到了1280×720,相当于标清的标准——未能达到1920×1080全高清的确是让人觉得遗憾,不过相信索尼今后推出的后续产品,一定是以此规格为目标的。
OLED则是一种自发光系统,它的色彩艳丽、色域宽广,色彩表现同CRT技术相当;响应速度快、对比度极高,同时可以做到极高的像素密度,加之结构简单,厚度可以获得良好控制,几乎是头戴显示设备的唯一选择。同时OLED也被称为是下一代的屏幕技术,它将成为LCD的终结者。
由于头戴式显示设备必须贴近眼睛,但人眼对画面的聚焦必须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尤其是对于3D电影欣赏之类的应用来说,观看距离与画面尺寸至关重要。解决方案其实非常简单:索尼为其配备了专门的光学目镜,这套镜片可以对OLED显示屏的画面进行有技巧地放大,使得画面聚焦在20米视觉距离上,此时画面则被放大到750英寸,相当于在IMAX电影院中最佳位置的观看效果。
终端与内容的一体整合
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HMZ-T1还是表现出强烈的诱惑力,任何嗅觉敏锐的人都知道,它所带来的个人影院概念将会获得广泛推行,并将推动电影工业的变革。
作为数字媒体巨头,索尼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实力有目共睹,这家有着辉煌历史的日系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方向:旗下的LCD电视机业务重蹈上世纪电视机败退的覆辙,OLED显示技术也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蓝光DVD干脆就遭受冷落,索尼几乎是眼看着韩国的三星崛起并在许多领域吞噬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至于VAIO PC业务和智能手机业务,只能说表现平平,虽然有铁杆的粉丝支持但无法获得重大的突破。不过,索尼旗下的PS3游戏机平台、好莱坞的索尼影业、CCD和CMOS影像传感器及数字摄像领域都极具核心优势,可是索尼的这些业务大多数各自为政,力量分散,这一点同苹果产品的相互依托形成鲜明的对比。
假如将HMZ-T1看作纯粹的硬件产品,那我们发现它对于索尼的意义并不大,但如果作为电影的播放终端,情况就会大不相同——索尼影业本身拥有海量的片源,在电影内容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昔年苹果依靠“iPod iTunes”的组合绑架了数字音乐市场,但后来的iPad就没有在数字图书出版领域获得辉煌,关键原因就在于苹果本身并不掌握内容,而现时的内容供应商都不愿意被某一个平台所挟持,故而对设备提供广泛支持。
凭借自身庞大的影片资源,加上HMZ-T1头戴终端,索尼可以独立建立起一个封闭的电影发行帝国,即借助互联网渠道,直接将电影朝向个人发行。这种模式改变了电影发行的规则,集中式的院线不再成为必须,分布式的个人影院系统成为主流,这意味着:索尼影业本身将可以更加轻松地发行电影。而HMZ-T1终端将会成为个人影院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它视作是电影工业领域的“iPod”。
索尼并不需要担心后来的竞争者,即便三星这样的企业能够推出过硬的硬件产品,也无法获得足够好的内容;至于光彩耀人的苹果,却根本没有开发头戴影院系统的实力,同样它也不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片源支持。
HMZ-T1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是卓越的3D效果。索尼的3D电视通常采用主动快门式3D技术,即左右交替地显示画面,以达到3D成像的效果。但这种方式会有串扰和画面闪烁的问题,时间长了容易疲劳,效果也无法尽善尽美。而HMZ-T1拥有两个独立的OLED面板,左右眼可以同时观看存在视差的图片,可以营造出极为真实的3D效果并且不会有任何亮度和分辨率方面的损失,自然也不会有串扰和闪烁等问题。目前的电影院一般采用双投影偏振式3D技术,观众用眼镜控制来分别观看左右眼的画面,但这同样存在遮挡的效应—一从理论上讲,HMZ-T1的3D视觉效果可以超越专业影院系统。
然而,HMZ-T1并不那么尽善尽美,它的可视画面巨大,但是分辨率仅为1280×720的标准,让画面看起来会有些颗粒感,显得精细度不足,我们认为1920×1080是起码的标准,这些或许只能在索尼的后续产品中获得升级。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分辨率提升的难度巨大,毕竟这套系统的OLED屏幕仅有0.7英寸的尺寸。
在观看高速切换的动态影像时,画面的颗粒感并不会太明显,相对来讲,观看视角的限制更加要命——用户只能在45°角的狭窄区域内,才可以看到清晰的成像,在实际佩戴时这就要求设备与眼睛的位置尽可能相对不变,而HMZ-T1本身420克的重量也不算轻了,用户无法像佩戴眼镜一样长时间,必须时不时调整姿势,这就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实际观感。考虑到作为第一代个人影院产品,HMZ-T1的这些不足都可以宽容,毕竟这只是一款扮演开拓者角色的产品。
HMZ-T1内置动圈耳机系统,并通过VPT(Virtual PhonesTechnology)技术模拟出5.1声道的环绕效果,并提供标准、电影、游戏和音乐四种音效给用户选择,堪称名副其实的个人影院系统。
HMZ-T1拥有一个专门的画面处理单元,负责HDMI信号的输入与输出,它可以同电脑、PS3播放机、蓝光播放机等一切拥有HDMI接口的设备连接,处理单元与头戴设备通过一根3.5米长的接线相连,这就意味着HMZ-T1不可能用于移动性场合,它适合让你在书房的小角落里“安静”地观赏大片或者进行激烈的游戏。
爱普生MoverioBT-100头戴式显示器
在索尼发布HMZ-T1时,爱普生也带来了它的Moverio BT-100头戴式影院,我们看到,这个市场一开始就进入了竞争阶段。爱普生的这款产品由一副投影眼镜和一个控制器组成,它明显要比索尼HMZ-T1更轻便。在工作原理上,Moverio BT-100也与后者有明显的不同:这款产品的左右镜片都是光学组件,侧面的镜臂上都有负责显示的光学输出,画面经由镜片内反射后再进入用户的眼睛内。Moverio BT-100镜片尺寸仅有0.52英寸,分辨率为960×540,比索尼的产品低了一些。在具体体验上,它可以给用户提供5米距离观看80英寸大画面的效果,同样也支持良好的3D功能,视觉效果不俗。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投射眼镜的镜片均是全黑不透光的,以提供高对比度的优质画面,但MoverioBT-100却采用半透明的镜片,消费 者可以在享受视听娱乐的同时,顺便观察周遭环境,这有点类似于科幻影片中各种半透明的显示界面。当然,如果你想要全心观赏影片,只要在一个较漆黑的环境中进行播放便可。
Moverio BT-100的控制器基于Android 2.2平台,随机还有存储卡可保存资料,并支持Wi-Fi功能,用户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眼镜式的Android娱乐终端。
投射式的原理让爱普生的这款产品不存在观看视角方面的问题,而且设备本身重量分布均匀,不像索尼HMZ-T1一样分布在前方,给佩戴带来困难。不过它的硬伤就是分辨率太低,假如分辨率能够达到1920×1080高清标准的话,那么便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爱普生没有内容方面的资源,Moverio BT-100只能是一款纯硬件产品,这款产品同样极具发展潜力。
SMD ST1080:重量级的全高清3D头戴显示器
较低的分辨率让爱普生Moverio BT-100不痛不痒,而购买索尼HMZ-T1的许多玩家都还不满足于720p的分辨率,所有用户都认为,支持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标准才是王道。2012年1月底,美国Silicon Micro Display(SMD)公司发布了一款真正的1080p全高清3D头戴式显示器ST1080。
ST1080的显示屏并不是采用OLED,而是采用两块0.74英寸的LCOS硅基液晶来成像——这种技术在投影仪中广泛采用,它可以在很小的尺寸内做到超高分辨率。单从硬件上比,ST1080看来是完胜索尼的HMZ-T1,它同样是由佩戴眼镜和控制器构成,但头戴眼镜的重量只有惊人的180克,尺寸精悍、造型简约,相比之下,索尼HMZ-T1的重量达到420克,必须采取舒适的姿势才能够长时间佩戴。ST1080的控制器也十分紧凑,它的重量只有106克,采用USB接口供电,外挂的电池包可以提供5小时的连续使用时间,这就意味着ST1080可以在移动环境下使用。
ST1080的规格指标相当强劲,它的分辨率达到全高清的1920×1080标准,可以给用户提供3米距离观看100英寸图像的视觉效果;另外它的亮度指标达到120cd/m2,对比度达到1200:1,色彩十分艳丽。到目前为止,ST1080尚未出现在市场上,SMD公司只是在官网上预先发售,倘若产品与官方宣传的“效果完美”一样,那么799美元的价格的确富有吸引力。
前瞻
当用户体验过头戴式显示产品之后,便会对这种设备赞不绝口,即便这一代产品还不够成熟,也毋庸置疑其光明前景!头戴显示提供了常规显示产品所无法提供的体验:比如超大视觉画面、比影院还完美的3D功能、一流的私密性空间,等等,而且这类产品的价格都不算昂贵,这些理由足够吸引用户的青睐。
当业界都认为OLED将取代LCD成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时候,头戴式显示却悄然兴起了,许多时候,潮流的发展总是与我们的规划不符——譬如过去几年蓝光技术取代DVD,但结果互联网视频的高速发展让蓝光设备乏人问津。同样,头戴式显示产品具有发动一场革命的能力,它或许会让大尺寸的电视变得没那么富有吸引力。
索尼HMZ-T1带来一场头戴显示风暴的同时,也开始面临竞争。这个市场早先罕为人注意,但已经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决定产品素质关键的微型显示屏有大量的选择,并且分成OLED和LCOS两大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头戴式显示产品将会纷纷涌现。
我们同样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趋势,即终端与内容的结合会日趋紧密,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在其他领域发生——iPod与iTunes音乐商店结合,Kindle与亚马逊的图书资源结合,诸如此类。今天用户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硬件本身,而是籍由硬件所能获得的体验。很明显,头戴式显示产品作为面向消费娱乐的终端,欣赏电影、3D游戏是其两大关键用途,拥有诸多好莱坞影业资源和PS3游戏平台的索尼公司显然在内容方面最具优势。
未来的消费者注定是幸福的群体,在家中获得专业影院的效果不再是梦想,假如下一代头戴式产品足够优秀,我们甚至认为专业影院都会变得没有那么必要,院线恐怕会成为过时的历史名词。或许很多年以后,我们只能向后人转述这样的历史:那些年,我们需要到电影院才能观看到效果出色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