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十二五”,我省发展进入又一个高位,也跨入了一个崭新起点。我省以往发展的实践表明,之所以各项工作均能在全国走在前列,关键在于我们卓有成效地建设了一支特别有素养、特别重作为、特别能干事、特别讲奉献的干部队伍。我们应一如既往牢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和“党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一以贯之重视党的干部工作,继续致力于打造一支能够超越前瞻、引领发展,善于贯彻“三创三先”,始终走在“两个率先”前列的干部队伍。
  坚持鲜明选人用人导向,把党的干部工作理念置于更加突出位置
  重品行,大力选拔政治坚定道德好的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德的考核,着力把那些理想信念坚定、忠于党和人民,坚持原则、敢于负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干部选拔上来。而针对考德评德容易出现的“问题看不准、差别分不出、具体操作难”等问题,则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德的评价指标,完善德的考评办法,把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和年度考核、巡视监督、关键时刻考验等多方面、多渠道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历史、辨证地评价干部的德,为正确识人用人提供可靠依据。
  重公认,大力选拔一心为民口碑佳的人。俗话说,群众心中有杆秤。要把群众的公认度和满意度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善于借助群众的慧眼、凝聚群众的智慧考察识别干部,把那些得民心、口碑好、公认度高的干部推出来、用起来。工作中要突出考察群众的实际感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民意调查,采取专业机构第三方调查、实地调查等办法,通过“进服务单位、访服务对象,进社区楼幢、访社区群众,进干部家庭、访家庭成员”,全面深入了解干部的形象口碑。
  重实绩,大力选拔科学发展绩效优的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坚持从实绩看德才、按实绩论表现、凭德才用干部,大力启用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努力形成比工作、比业绩、比贡献的浓厚氛围。重实绩当然首先是考准实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要求,全面准确地衡量和评价干部的政绩。
  重基层,大力选拔扎根一线踏实干的人。我省历来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丰富的干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贯彻省委要求,放宽视野,眼睛向下,将选人用人的目光更多投向基层和发展一线,优先提拔和重用那些熟悉基层、热爱基层、善抓基层的干部,让在基层一线埋头干、干得好的有奔头、更吃香。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各级领导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优佳环境
  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高度,认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时代性。近年来,江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11年全国第4次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中,江苏选人用人公信度、组织工作满意度得分和位次均有明显提升。但是着眼于“两个率先”发展新阶段带来的新挑战。着眼于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干部队伍自身状况的新变化,着眼于各项改革对干部工作提出的迫切需求以及社会上对选人用人工作的高度关注,我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亟待解决。比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还有待增强,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只有靠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从扩大干部群众参与度的角度,巩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干部选拔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各级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遵循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实践让“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由“知情人来投知情票”,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把群众路线和群众公认原则切实贯彻到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真正落到实处。
  从增强竞争择优比选度的深度,实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性。在中央已经明确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八字”改革方针中,我们认为,民主、公开是手段和方法,择优才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而竞争则是实现择优选贤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干部选任实践来看,干部择优选用仍然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选人视野不宽、渠道不畅、竞比性不强、参与度不高,不容易跳出“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圈。这几年,我省积极推行竞争性选拔干部,加大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公推票决领导干部的力度,健全差额选拔干部制度,有序推进市县党政正职和机关部门正职人选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干部择优选用难的问题。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和发展这些创新做法,同时注意吸纳党在长期干部工作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全面、历史地看干部,长期、持续地培养干部、历练干部上有所坚持、融入创新,使我省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得到不断提高。
  重视干部资源优化配置。使江苏干部工作更好服务两个率先大局
  重视领导班子整体结构优化,落实各项配备要求,特别注意形成“向心合力结构”。应注意优化专业结构,在领导者专业知识结构的把握上,当前要突出选配产业经济、现代管理、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尤其要尽快培养选拔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新型经济、擅长市场运作、懂得社会管理的领导人才。应合理掌握班子主体年龄结构,统筹使用各年龄段干部,努力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应注意区分班子成员作决策、抓贯彻、求落实等不同能力素质的要求,创新有利于人岗相适的配置方式和手段,变过去的安排安置干部为配备配置人才资源,变配够配齐人头为配优配强班子。还应重视系统分析班子对其成员的能力需求与品性要求,认真考察权衡各成员所具有的专长和个性特点,精选好“帅才”,配备好“相才”,选拔好“将才”,努力实现“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合力”。
  坚持以用为本、用其所长、用当其时,敢于起用能用心、有激情、善创新、得民心的“特点干部”。近年来,在江苏“两个率先”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特点突出、个性鲜明的干部。他们大多思想解放、充满激情、积极进取,但在临机处事、工作方法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别人暂时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地方,工作中也难免得罪一些人,容易成为有争议的对象。但往往正是这些人,在工作中勇于尝试探索,敢于打破常规,能于开创局面,以新思维推进快发展、以新招数取得好成效。正确看待和善于使用这些“特点干部”,是干部工作服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干部工作科学 化本身的应研之题。要坚持以用为本,认真研究江苏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产业结构特征、人文底蕴特征,深入分析各级各类领导职务岗位职责规范,把这些“特点干部”用到合适的岗位上;要坚持用其所长,包容个性,宽容特点,深入考察每个干部的强项和长处,不以瑕掩瑜,不苛责求全,不吹毛求疵,让更多“特点干部”进入推动工作、打开局面的大舞台、主岗位;要坚持用当其时,确立珍惜干部“最佳使用期”的理念,不因思想保守而冷落人才,不因方法陈旧而埋没人才,不失时机地把各类“特点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使其成为强劲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成为江苏干部队伍精气神的典型代表。
  珍惜岗位资源,加强统筹,真正使想干事的有舞台,上舞台的要干成事。岗位的表象是职务,要义是职责,价值在善尽职事。干部岗位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干部工作统筹,确保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为此,要继续统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干部交流,在更大范围内调度用好岗位资源,优化配置干部人才资源,促进机关部门、不同地区的优质干部资源向发展一线流动,为想干事的提供机会、搭建舞台。要积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严格执行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辞职制,对疏于职守不负责的干部要及时追究,对以权谋私不干净的干部要及时查处,对没有能力不会干事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努力形成职权责一致、人人向党和人民负责、人人忠于职守、守土有责的局面,真正做到让上了舞台的干部要时刻想着干成事,不让不想干事和干不了事的“庸懒”官员长占舞台。
  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让全省干部队伍薪火相传保持生机活力
  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社会都来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年轻人的成长事关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共同关心年轻人成长的良好环境氛围。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要注意对社会进行正面宣传,既引导各方多些宽容、少些偏见,同时也让工作多些透明、少些质疑,为年轻干部茁壮成长营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以实施“620”培养计划为抓手,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年轻干部。“620”培养计划,勾勒出未来五年我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路线图。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需要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层层明确责任,逐级抓好落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共同推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当前,特别要抓住市县人大、政府、政协和乡镇人大、政府换届的有利契机,按照省委换届文件提出的关于选拔年轻干部的刚性要求,尽快充实一批45岁以下直至30左右的年轻干部到各级班子,为顺利实施“620”培养计划、形成优秀年轻干部层出不穷的局面夯实基础。
  放开视野,用系统工程拓宽优秀年轻干部的来源,把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纳入后备干部培养范畴。考察一代又一代年轻干部成长的轨迹,基层和生产一线既是选拔培养年轻干部的发源地,也是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主阵地。要把培养年轻干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继续坚持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注重选派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挂职、援藏援疆,在急难险重岗位上培养干部;选派年轻干部负责重大项目、投身经济一线,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干部;选派年轻干部到信访维稳部门挂职,在处理复杂问题中培养干部。
  加强干部日常教育管理,促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规范长效制度机制
  加强对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就江苏而言,率先发展也必然会使干部的思想政治和品格作风建设更早地碰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执政兴国、“两个率先”的高度,抓紧抓好干部思想教育这件事。应坚持普遍开展干部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深入抓好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培训,通过层层组织培训班、中心组学习、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党课教育等形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对干部的知识能力培训。我省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比较好,但从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来审视,还有不符合、不适应的地方。为此,必须把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重视干部的任前培训和岗位培训,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工作方法、技能训练等为重点,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适岗履职能力。要围绕实施“八项工程”的需要,组织开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城市建设规划等专业培训,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专业操作能力。
  加强对干部的作风纪律监管。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某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和形形色色的诱惑,要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各种风浪中经受考验、站稳脚跟,一靠思想教育,二靠监督管理。要突出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着力推动他们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观念、直接联系群众,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要深入推进干部从政道德和反腐倡廉建设,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加强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引导各级干部明辩善恶美丑,提高道德境界,警惕行为失范,自觉做情趣高尚、遵纪守法、清廉从政的楷模。
  宏伟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队伍,关键的工程需要科学的创新。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始终坚持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目标,始终坚持党建工作、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方向,我们的探索实践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一定能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党建办主任)
  责任编辑:夏玉兰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保护、挖掘、整理、继承、扶持、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思想,是朱德民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德中医药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个性化特点突出。主要内
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成员,希望全社会能够对我们这个群体的公益热情有充分的认可和支持。因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部分内容引起我的格外关注,也坚定了我
胡锦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的科学人才观,对人才做了定义和标准的新阐释,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理解和深入践行胡锦涛科学人才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百年“中国梦”,悠悠华夏情。“中国梦”是一个立体的梦;“中国梦”是一个灵动的梦;“中国梦”是一个发展的梦;“中国梦”是一个世界的梦。  “中国梦”在农村,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农民幸福。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定不移,一路高歌。一年一个样,十年大变样……  遥想一年多前,背起沉甸甸的行囊回到抚育自己的农村大地,然而比行囊更沉重的是信念,是对三农厚重的感情,是对村官殷切的寄望,是对理想
早年的业务员经历,让董明珠对某些商人的无赖与奸诈深恶痛绝;而行业中种种只唱概念不做实事、只看眼前不想将来的现象,更令董明珠下定决心,要在制造业中倡导以工业精神取代商业精
在液-液相转移催化下,合成了11个新的N-(2-甲基苯氧乙酰基)-N‘-芳氧基乙酰基肼,并通过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结构。
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IT所呈现出的种种功能上的“不匹配性”,不是一个“低技术”的问题,即认为IT的水平不足以满足现有的业务需求,所以才产生不断需要资金投入来进行系统升级的IT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而道德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要加强道德建设这一基础性工程,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关键词:法治道德;作用;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9-0061-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课题和严峻挑战。只有及时地转变党的领导理念,转变党的领导职能,转变党的领导方法及党法关系,实现党的领导方式法治化,才能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