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讲学生听,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出于被动地位,不能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把看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看懂了的内容也要问个“为什么”。上课时我先请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根据教学要求,结合他们的问题讲课,启发引导他们共同来解决问题。
开始,学生不习惯,也不会提问题。他们认为,能明白书上的说明,理解例题,会演算就是懂了。我就逐步加以启发、诱导。例如,我在教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就问:“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各数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学生们一时回答不出来。我就启发学生回忆整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又指导学生看书上有关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一句话:“把各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说明整数加减法,只要个位对齐,数位也就对齐了。而小数没有最高位也没有最低位,只要小数点对齐,数位也就对齐了。我又问:“为什么小数加减法各位小数点对齐以后,能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呢?”我启发学生思考:“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怎样?”他们知道这和整数一样,都是“10”。所以小数的加减法,各数相加减时只要小数点对齐以后,就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了。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理解就深了,而且也明白了:在数学学习中,会算不等于真懂,不但要知道怎样算,还要知道什么这样算。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问:“为什么加减混合运算时要依次计算、轮不到算的为什么要抄下来、为什么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学习小数乘法法则时,学生问:“竖式里的小数总为什么可以不对齐?为什么积里的小数数位,是各因数小数数位的和”?我表扬学生问得好,说明这些问题也正是老师要想大家提问的。我告诉学生:第一个问题是运算顺序问题,这是一种规定;第二个问题,加减混合运算时轮不到算的,不抄写下来的话等式前后就不相等了,第三个问题,从小数加法与证书加法意义相同来说明。通过例题的讨论,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讲解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把老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思路也开阔了。有时也要补充讲些实例,使学习深入下去。有一次,我问道:“为什么一个数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时,所得的积比这个数小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思索。接着,我举了一个实例加以启发:“1斤茶叶3.8元,买二两应该付多少钱?”因为二两等于0.2斤,3.8元×0.2斤=0.76元,是引导学生思考二两是1斤的十分之二,2两茶叶的价钱一定是1斤茶叶的价钱的十分之二,比1斤茶叶的价钱要少。一个数乘以纯小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所以所得的积就比这个数要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问题,随时都想问,有时也会插话讨论。有些老师不喜欢这种插话、讨论,认为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常要求学生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结果,到讲完时,学生的问题也忘了,或者在讲课中已经自问自答地把学生要提问的问题讲解了,这样往往压抑了小数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讲课时,允许学生提问,也允许插话讨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思维能力。
有问题是思维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问问题的质量,我对学生提出进步的要求,不但要问个为什么,还要思考我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教小数除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本是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其商不变的规律,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移动小数点;我认为以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移动小数点,也能得到正确的商。”我表扬了这个同学的创新精神,不依赖书本和老师,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设想:如果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时,商是正確的,计算也是合理的。比如学生举的例1和例2。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按照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小数点,除数扔保留着小数,要再移动一次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才能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这样的得到商虽然正确,但要多移动一次小数点,计算不方便。比如学生举的例3。而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移动小数点,计算时各种情况都适合,所以还是应该按照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小数点进行计算。尽管这个同学提出的解决办法不理想,但说明他肯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帮助大家动了脑筋,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的法则。(单位:甘肃省康乐县辛雍家小学)
开始,学生不习惯,也不会提问题。他们认为,能明白书上的说明,理解例题,会演算就是懂了。我就逐步加以启发、诱导。例如,我在教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就问:“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各数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学生们一时回答不出来。我就启发学生回忆整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又指导学生看书上有关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一句话:“把各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再说明整数加减法,只要个位对齐,数位也就对齐了。而小数没有最高位也没有最低位,只要小数点对齐,数位也就对齐了。我又问:“为什么小数加减法各位小数点对齐以后,能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呢?”我启发学生思考:“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怎样?”他们知道这和整数一样,都是“10”。所以小数的加减法,各数相加减时只要小数点对齐以后,就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了。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理解就深了,而且也明白了:在数学学习中,会算不等于真懂,不但要知道怎样算,还要知道什么这样算。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学生问:“为什么加减混合运算时要依次计算、轮不到算的为什么要抄下来、为什么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学习小数乘法法则时,学生问:“竖式里的小数总为什么可以不对齐?为什么积里的小数数位,是各因数小数数位的和”?我表扬学生问得好,说明这些问题也正是老师要想大家提问的。我告诉学生:第一个问题是运算顺序问题,这是一种规定;第二个问题,加减混合运算时轮不到算的,不抄写下来的话等式前后就不相等了,第三个问题,从小数加法与证书加法意义相同来说明。通过例题的讨论,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讲解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把老师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思路也开阔了。有时也要补充讲些实例,使学习深入下去。有一次,我问道:“为什么一个数乘以一个小于1的数时,所得的积比这个数小呢?”这引起了同学们的思索。接着,我举了一个实例加以启发:“1斤茶叶3.8元,买二两应该付多少钱?”因为二两等于0.2斤,3.8元×0.2斤=0.76元,是引导学生思考二两是1斤的十分之二,2两茶叶的价钱一定是1斤茶叶的价钱的十分之二,比1斤茶叶的价钱要少。一个数乘以纯小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所以所得的积就比这个数要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新问题,随时都想问,有时也会插话讨论。有些老师不喜欢这种插话、讨论,认为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常要求学生等老师讲完了再举手提问,结果,到讲完时,学生的问题也忘了,或者在讲课中已经自问自答地把学生要提问的问题讲解了,这样往往压抑了小数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在讲课时,允许学生提问,也允许插话讨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思维能力。
有问题是思维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问问题的质量,我对学生提出进步的要求,不但要问个为什么,还要思考我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当教小数除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本是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其商不变的规律,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移动小数点;我认为以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移动小数点,也能得到正确的商。”我表扬了这个同学的创新精神,不依赖书本和老师,能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个设想:如果被除数与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时,商是正確的,计算也是合理的。比如学生举的例1和例2。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按照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小数点,除数扔保留着小数,要再移动一次小数点,使除数成为整数,才能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这样的得到商虽然正确,但要多移动一次小数点,计算不方便。比如学生举的例3。而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移动小数点,计算时各种情况都适合,所以还是应该按照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小数点进行计算。尽管这个同学提出的解决办法不理想,但说明他肯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帮助大家动了脑筋,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的法则。(单位:甘肃省康乐县辛雍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