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化率迅速上升,城市功能的不断增加和日趋复杂化,对城市环境、城市防灾减灾、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城市地质服务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但由于对城市地质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缺乏足够重视,特别是对直接涉及民生的城市地质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加剧了城市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质问题,如地热资源利用、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层污染等,潜伏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的风险,威胁城市安全和公众健康。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城市建设中工程地质环境问题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
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它涵盖了整个长期建设过程,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抓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发挥地质环境工作的基础和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的水文地质特征,加强地质工作的前提作用。必将为节能减排、地质灾害预警和城市防灾减灾方面做出贡献、造福社会。
1、国内工程地质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地质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成为此发展阶段的研究主题。进入21世纪,工程地质工作得到蓬勃发展,城市工程地质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我国城市工程地质工作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数十座水电站建设,由工程地质工作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技术难题,这是我国工程地质工作的起始,由此促进中国工程地质迅速发展。
2、城市建设中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2.1水资源严重馈乏,屡屡面临干涸威胁
干旱年份,降雨偏少,入河道多数断流,入水量多被上游库坝大量拦蓄;加之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入渗量增大,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等,这些因素都是引起干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地表水资源严重馈乏,导致区地表水、地表土层、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严重污染。故入水量的多寡和有效的循环、更替,直接影响着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2.2地下水污染严重
地表水、地表土层、地下水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是一个相互关联密切、有机统一的整体,他们的存在状态如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据对周边机、民井的含水岩层及其地下水进行污染调查测试,发现其污染物除COD外,也含有大量生活污染源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含水岩层和地下水水质普遍不同程度超标,局部污染较严重的浅层地下水已不适宜作为群众生活用水。地表土层、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和地表水相比,它的治理难度更大,其对该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体污染存在极为密切的相关性,离地表水体距离越近,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越严重,远离地表水体的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有由重变轻的变化规律;在垂向上,由于含水层中夹有亚粘土、粘土夹层,对污染物滲漏有一定的阻隔和过滤作用,故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染程度亦有从上到下由重变轻的变化规律。故该区含水岩层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与地表水体距离(包括水平和垂直距离)间的关联程度较为密切。
3、改善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3.1着力打造监测体系,加速成果信息化平台建设
推进地下地上数据融合,提高地下可视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服务城市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地质工作动态化、精细化、数字化的关键支撑要素。在现有信息技术和信息成果的基础上,一是要继续着力打造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由中央和地方联合加强经费投入,全面铺开对地下水、土地质量、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云平台、物联网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使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各地要健全地质数据汇交与动态更新机制,借鉴国内领先的“上海模式”,统一地质调查成果数据结构,整合地质矿产信息化成果,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为核心的大数据体系,加强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国家、市、区的三级信息平台体系。三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标准数据库体系,推进地质信息与土地、不动产、规划管理等信息资源的畅通交换与共享融合,更好地发挥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
3.2发挥公益性,助力安全和生态格局的构建
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把安全与生态放在突出位置,解决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等威胁城市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地质问题,需要紧紧依靠城市地质工作的公益职能。充分发挥属地地勘队伍优势,开展城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队伍,逐步健全城市地质灾害监测与共防共治体系、地下水污染和土地质量监测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美丽城市发挥作用。
3.3提高对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视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协调城市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必须从转变人们的思想形态入手,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城市管理者不仅需对建设方式进行优化改良,提高建设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应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推动节能减排理念融入社会。此外,对人民群众除采取软性引导外,还应结合硬性标准,约束各种行为活动,将污染治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严格防范污染物过度排放,并鼓励对废料废渣进行回收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防止对地质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结束语
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但就现有技术条件和工作理念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研发和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顺峰,何铁柱,陈家玺.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讨[J].智能城市,2019,5(17):94-95.
[2]许超.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地产,2019(13):156.
[3]徐有想,彭旭.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5):196.
(辽宁省第九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112000)
关键词:城市建设;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
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它涵盖了整个长期建设过程,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抓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发挥地质环境工作的基础和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的水文地质特征,加强地质工作的前提作用。必将为节能减排、地质灾害预警和城市防灾减灾方面做出贡献、造福社会。
1、国内工程地质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地质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破坏成为此发展阶段的研究主题。进入21世纪,工程地质工作得到蓬勃发展,城市工程地质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研究。我国城市工程地质工作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数十座水电站建设,由工程地质工作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施工,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技术难题,这是我国工程地质工作的起始,由此促进中国工程地质迅速发展。
2、城市建设中工程地质环境问题
2.1水资源严重馈乏,屡屡面临干涸威胁
干旱年份,降雨偏少,入河道多数断流,入水量多被上游库坝大量拦蓄;加之地下水超采,地表水入渗量增大,水面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等,这些因素都是引起干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地表水资源严重馈乏,导致区地表水、地表土层、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严重污染。故入水量的多寡和有效的循环、更替,直接影响着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
2.2地下水污染严重
地表水、地表土层、地下水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是一个相互关联密切、有机统一的整体,他们的存在状态如何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据对周边机、民井的含水岩层及其地下水进行污染调查测试,发现其污染物除COD外,也含有大量生活污染源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含水岩层和地下水水质普遍不同程度超标,局部污染较严重的浅层地下水已不适宜作为群众生活用水。地表土层、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和地表水相比,它的治理难度更大,其对该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体污染存在极为密切的相关性,离地表水体距离越近,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越严重,远离地表水体的含水岩层和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有由重变轻的变化规律;在垂向上,由于含水层中夹有亚粘土、粘土夹层,对污染物滲漏有一定的阻隔和过滤作用,故随着深度的增加,污染程度亦有从上到下由重变轻的变化规律。故该区含水岩层和地下水的污染程度与地表水体距离(包括水平和垂直距离)间的关联程度较为密切。
3、改善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3.1着力打造监测体系,加速成果信息化平台建设
推进地下地上数据融合,提高地下可视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服务城市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地质工作动态化、精细化、数字化的关键支撑要素。在现有信息技术和信息成果的基础上,一是要继续着力打造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由中央和地方联合加强经费投入,全面铺开对地下水、土地质量、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云平台、物联网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使城市地质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各地要健全地质数据汇交与动态更新机制,借鉴国内领先的“上海模式”,统一地质调查成果数据结构,整合地质矿产信息化成果,完善自然资源“一张图”为核心的大数据体系,加强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国家、市、区的三级信息平台体系。三是加快完善自然资源标准数据库体系,推进地质信息与土地、不动产、规划管理等信息资源的畅通交换与共享融合,更好地发挥城市地质工作的支撑作用。
3.2发挥公益性,助力安全和生态格局的构建
城市发展和建设需要把安全与生态放在突出位置,解决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等威胁城市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地质问题,需要紧紧依靠城市地质工作的公益职能。充分发挥属地地勘队伍优势,开展城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成立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队伍,逐步健全城市地质灾害监测与共防共治体系、地下水污染和土地质量监测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美丽城市发挥作用。
3.3提高对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视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协调城市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必须从转变人们的思想形态入手,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城市管理者不仅需对建设方式进行优化改良,提高建设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应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普及环境保护意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推动节能减排理念融入社会。此外,对人民群众除采取软性引导外,还应结合硬性标准,约束各种行为活动,将污染治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严格防范污染物过度排放,并鼓励对废料废渣进行回收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防止对地质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结束语
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但就现有技术条件和工作理念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研发和创新力度,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顺峰,何铁柱,陈家玺.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讨[J].智能城市,2019,5(17):94-95.
[2]许超.城市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地产,2019(13):156.
[3]徐有想,彭旭.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5):196.
(辽宁省第九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1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