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古人通过对柳、黄叶、菊花等秋天自然景物的描写,或传达对人生愁绪的感怀,或传达对死亡幻灭的感慨,或抒发对逝者如斯的叹息,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悲秋”文学。
一、秋景营造了悲凉的情调
秋天有其独特的风景与情调,每当金风劲吹,清秋临近,绵密如丝的秋雨就会带给人难以排遣的愁苦之情,萧瑟的秋风又使人内心的苦楚郁结,更加上草木凋零、落叶纷飞的景象惹得文人墨客悲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就这样,一种浓浓的愁苦情绪便笼罩着古今文人们,而秋天特有的肃杀凄凉的自然环境与情调正是触发这种情绪的关键因素。所以,秋就与伤感、愁苦连在一起了。自古文人均有悲秋情结,正所谓“见一叶落而悲天下秋”。许多文人骚客看到了秋木、秋草,感受到秋雨、秋风,引起内心情愫,进而产生创作的情思。
如王实甫的成名作——《西厢记》中有关“悲秋”的经典台词,可谓千古绝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家对秋天景致与氛围有着极深切的体会,才会对人生悲苦、离愁难舍产生如此痛彻骨髓的感触。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饱经沧桑,可谓颠沛流离。一直关注国家命运、心系天下百姓的诗人身处秋景之中,目见落木萧萧的场景,触发复杂的情感,从而写下了《登高》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悲秋情结是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
古代文人墨客因为长期仕宦在外,或四处游学,或寄情山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与家人聚少离多。当秋日来临时,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日渐临近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刻,但是他们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归家,那种思归之情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排遣,所以悲秋的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实际上,“悲秋”这类固定情绪或者说诗词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文人所喜爱的思乡之明月、惜别之杨柳等等,这些永恒的经典意象,长期出现在各类诗文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而“悲秋”也就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内心中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创作,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沉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积淀,古今文人才能创作出广为流传的悲秋诗篇。
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大诗人杜甫正是在失意落魄之时,内心的愁情难以消遣,夜不能寐,面对滔滔长江水触动情思,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愁苦;而晏殊面对秋景更道出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悲壮。秋风乍起,思乡盼归,望眼欲穿,情意绵绵,长期的文化传承积淀了“自古逢秋皆寂寥”的传统,从而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悲秋经典。
三、悲秋意识是对人生思考的承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
身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诗人自述囚居生活的孤苦与寂寞,人身失去了自由,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心中的失落是多么的巨大。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描绘,而是对时空与个人情感进行了一泻无余的迸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将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抒发了出来。李煜词能从自己的不幸遭遇出发,借助清秋的意象来抒发个人伤痛,长歌当哭表达亡国之恨。因此评论家黄升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又把人生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高度,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苏轼在被贬整整五年的中秋之际,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亲人的离逝,使他佳节思亲,倍感凄凉,其外放茕独之意在不言悲秋的秋意象中悄然流露。词人先责问秋月无知,“不应有恨”,为何“长向别时圆”。在经过一番思索后,转而进行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而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在篇末自然表达出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苏轼在这首词里表现的绝不只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四、悲秋也影响着女性作家
中国传统的悲秋文化同样影响着敏感多情、凄苦哀愁的女性作家,如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始终表现出对秋景的敏感与多情。在萧萧秋风中,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感受着这个瞬息万变的季节,以多情的心灵抚慰着身边的景物。无论是生命危在旦夕的花木草虫、鸟雀乌雁,还是那些仍保持着依依蕴藉之态的山光水色、日月风云,都是她心之所感、情之所生的症结所在。对这些景物的敏感多情又恰恰展示出主人公自身心灵的孤独与无奈,处境的凄苦与哀愁。因为在她的身边,除了这无尽的秋色可以给她一丝安慰外,其余的一切似乎都离自己那样遥远。她只能把全部情感融注于这片秋意,从中找寻丝丝慰藉。
《声声慢》这首词最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开首,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究竟想要寻觅什么呢?是消逝的青春、逝去的岁月,还是永去的丈夫以及曾经有过的美好情感。而这一切,都已化为乌有。出现在眼前的只有乍暖还寒的天气、堆积的黄花以及点点滴滴的细雨。此时的她内心伤感无限,诉说的对象是谁呢?万般无奈中也只有把心绪撒向这片秋意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秋天的景物因此沾染了词人的凄苦与哀愁之情,这凄苦哀愁之情也因此占据了她更多的生活空间,并从这里走向了更加绵远的永恒。无数作品像李词一样,把内心的悲凉通过对秋景的客观描绘引发了一种特定的审美共鸣。
总之,悲秋文学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情景的碰撞,是心与物契然的交流。虽然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是以价值论为基础,而西方理论多以认识论为基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风格,但由于有普遍性的情感这个万能枢纽作为沟通中介,让不同的两个理论系统能够互为补充,这也就是本文兼采二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悲秋心理的一大原因。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
一、秋景营造了悲凉的情调
秋天有其独特的风景与情调,每当金风劲吹,清秋临近,绵密如丝的秋雨就会带给人难以排遣的愁苦之情,萧瑟的秋风又使人内心的苦楚郁结,更加上草木凋零、落叶纷飞的景象惹得文人墨客悲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就这样,一种浓浓的愁苦情绪便笼罩着古今文人们,而秋天特有的肃杀凄凉的自然环境与情调正是触发这种情绪的关键因素。所以,秋就与伤感、愁苦连在一起了。自古文人均有悲秋情结,正所谓“见一叶落而悲天下秋”。许多文人骚客看到了秋木、秋草,感受到秋雨、秋风,引起内心情愫,进而产生创作的情思。
如王实甫的成名作——《西厢记》中有关“悲秋”的经典台词,可谓千古绝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家对秋天景致与氛围有着极深切的体会,才会对人生悲苦、离愁难舍产生如此痛彻骨髓的感触。被誉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饱经沧桑,可谓颠沛流离。一直关注国家命运、心系天下百姓的诗人身处秋景之中,目见落木萧萧的场景,触发复杂的情感,从而写下了《登高》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悲秋情结是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
古代文人墨客因为长期仕宦在外,或四处游学,或寄情山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与家人聚少离多。当秋日来临时,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日渐临近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刻,但是他们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归家,那种思归之情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排遣,所以悲秋的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实际上,“悲秋”这类固定情绪或者说诗词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文人所喜爱的思乡之明月、惜别之杨柳等等,这些永恒的经典意象,长期出现在各类诗文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而“悲秋”也就在一代代文人骚客的内心中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创作,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沉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积淀,古今文人才能创作出广为流传的悲秋诗篇。
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大诗人杜甫正是在失意落魄之时,内心的愁情难以消遣,夜不能寐,面对滔滔长江水触动情思,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愁苦;而晏殊面对秋景更道出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悲壮。秋风乍起,思乡盼归,望眼欲穿,情意绵绵,长期的文化传承积淀了“自古逢秋皆寂寥”的传统,从而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悲秋经典。
三、悲秋意识是对人生思考的承载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
身为亡国之君的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诗人自述囚居生活的孤苦与寂寞,人身失去了自由,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心中的失落是多么的巨大。但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没有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描绘,而是对时空与个人情感进行了一泻无余的迸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将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抒发了出来。李煜词能从自己的不幸遭遇出发,借助清秋的意象来抒发个人伤痛,长歌当哭表达亡国之恨。因此评论家黄升说:“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又把人生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高度,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苏轼在被贬整整五年的中秋之际,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亲人的离逝,使他佳节思亲,倍感凄凉,其外放茕独之意在不言悲秋的秋意象中悄然流露。词人先责问秋月无知,“不应有恨”,为何“长向别时圆”。在经过一番思索后,转而进行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而把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在篇末自然表达出对人们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苏轼在这首词里表现的绝不只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
四、悲秋也影响着女性作家
中国传统的悲秋文化同样影响着敏感多情、凄苦哀愁的女性作家,如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始终表现出对秋景的敏感与多情。在萧萧秋风中,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感受着这个瞬息万变的季节,以多情的心灵抚慰着身边的景物。无论是生命危在旦夕的花木草虫、鸟雀乌雁,还是那些仍保持着依依蕴藉之态的山光水色、日月风云,都是她心之所感、情之所生的症结所在。对这些景物的敏感多情又恰恰展示出主人公自身心灵的孤独与无奈,处境的凄苦与哀愁。因为在她的身边,除了这无尽的秋色可以给她一丝安慰外,其余的一切似乎都离自己那样遥远。她只能把全部情感融注于这片秋意,从中找寻丝丝慰藉。
《声声慢》这首词最集中地表现了这一点。词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开首,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她究竟想要寻觅什么呢?是消逝的青春、逝去的岁月,还是永去的丈夫以及曾经有过的美好情感。而这一切,都已化为乌有。出现在眼前的只有乍暖还寒的天气、堆积的黄花以及点点滴滴的细雨。此时的她内心伤感无限,诉说的对象是谁呢?万般无奈中也只有把心绪撒向这片秋意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秋天的景物因此沾染了词人的凄苦与哀愁之情,这凄苦哀愁之情也因此占据了她更多的生活空间,并从这里走向了更加绵远的永恒。无数作品像李词一样,把内心的悲凉通过对秋景的客观描绘引发了一种特定的审美共鸣。
总之,悲秋文学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情景的碰撞,是心与物契然的交流。虽然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是以价值论为基础,而西方理论多以认识论为基础,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风格,但由于有普遍性的情感这个万能枢纽作为沟通中介,让不同的两个理论系统能够互为补充,这也就是本文兼采二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悲秋心理的一大原因。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