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禁想到画糖人。
  印象里,糖人总是出现在有关于京城庙会的描述中。热热闹闹的新春佳节里头,赶一赶庙会沾点儿喜气。一众人围着一辆小推车,糖人师傅娴熟地将棕黄色的糖料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生在南方的我不常看见卖糖人的小推车,但是一有机会也仔细瞧过糖人师傅的手艺。眼到手亦到,一气呵成。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儿,一个栩栩如生的造型,已经用竹签粘好送到眼前来。
  百度百科里介绍道:“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正如斯格制作玻璃制品一般,糖人的制作大抵也是如此吧。当把糖料舀起,准备在那石板上“泼墨”时的心情,也就像拆开圣诞礼物前的那一份对未知的期待一样。手一提一放,一挥一洒,刻意或是随意,提放挥洒间,便又是一件艺术品。画糖人这件事,永远都是充满未知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对糖人师傅的眼手功夫要求很高,关键又是在一瞬间。手一抖,一斜,或许就偏了原来预想的模样,但又可以恰巧顺着这错误下去,再一抖,一斜,又創造出另一番艺术形象,正所谓“将错就错”。这是创造,一个属于手艺人的创造。或者升华一些,这能不能算是小小程度上的创新呢?
  其实说到创新,离平日里生活近一点的,还是民间艺术,就像画糖人一样。在我们身边亲切地存在着,也亲切地创造着。尽管有时,我们未必能正确地定义创新的意义。
  《门雕神匠高应美》中讲高应美,是晚清的一位木匠,他以刀削斧斫下的木渣计工钱。从光绪末年直到去世,他完成的作品仅只三四件,还有一两件下落不明,传闻高价藏入他国博物馆。他雕门,一雕十几年。雕小新村三圣宫的格子门,花了十七年。他不急,一刀一斧,用尽功力,一刻就是十七个春秋。一百四十九个人物,形态各异,他就用他的手,生生雕出了一百四十九个栩栩如生。他学不会创新,依旧按着旧时代的内心法度生活,今天雕上一小会儿,先听个小曲儿,喝个小酒,明天再接着雕,时间在他眼里根本不是什么要紧事。他的做法无疑是旧式的,他的做法也无疑是精致的。不过,这样的人,结局如何呢?最后眼瞎了,饿死了。他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一个人们开始追求效益,精简时间的时代,时代的潮流已经慢慢偏向天平的“效率”一端,时间不等人的概念逐渐深入了晚清人的心。当然,那个时代的门,应该没有一扇到今天还能像出自他手的一般精美、完好。
  时代不会等人。当时代改变了,时代创新了,人们渐渐崇尚时间就是金钱,认为浪费一秒就会落后的时候,高应美他依然遵循着内心的法度生活。难道时代整体观念的进步不是进步,不是创新吗?不,是的。难道高应美的做法就是逆着时代潮流,不创新所以注定是错的?不,不是的。
  所以啊,我们应该怀着画糖人一样的心情向一切未知的事物发声,因为前方未知,所以会有期待,会有创新的余地。那么像高应美一样勇敢地不迎合世俗去面向未来,就一定不可取吗?创新生来好像就被赋予了褒义词的功能,倘若没有创新却精致地活着,也许不一定会像他一样被世俗淘汰,但是你想,漫长的岁月,如果前方不存在着值得等待的事物,还有什么价值呢?
其他文献
“淡得像水”  汪曾祺在《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中说,一个小说家对沈从文的小说很偏爱,始终在思索一个问题:何为艺术生命?这引发汪曾祺的思索,刚开始不得要领,“最后还是从沈先生的小说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长河》里的夭夭所说的:‘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汪曾祺是个什么风格?  “羊毛出在羊身上。”  读他的《昙花·鹤和鬼火》,中学生李小龙在早晨看到一只鹤,“秋天了,庄稼都收割了,扁豆和芝麻都拔了秧
期刊
我至今仍在回望着那片故土,一遍又一遍。零落的草木将所有未做完的梦带入土壤,激起一阵阵泥土的芬芳,拂过心头,吹入梦里,似是在提醒我,永远不要忘记她,我永远的故乡。  外婆家的老房子终于要拆了,用以腾出土地进行更伟大的建设。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冥冥中,似乎有什么在等着我。  外婆站在门口迎接我,目光有些落寞。我跟外婆打过招呼后,径直走向后院,走向那扇早已斑驳的、锈蚀的铁门。苍老与落寞深深地刻入每一道
期刊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②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③。  注释:  ①此诗作于唐庚被贬惠州之后。  ②簟(diàn),竹凉席;便(pián),适宜、舒适。苏轼《和子由寒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已便。”  ③筌(quán),竹制的捕鱼工具。“忘筌”为“得鱼忘筌”,语出《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鱼而忘筌。”意为捕捉到鱼便忘记了捕鱼的工具
期刊
古里古怪的哈那提  壁爐修理好之后,柴火就必不可少了,入冬前必须准备好足够整个冬季烧的量。  卖柴火给村里人的是被大伙儿称为“娜娜”的柴火厂老板。他真实名字叫哈那提,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不知什么原因,大家把他名字里的“那”拿出来,称呼他“娜娜”。据说娜娜大叔是靠着收购山上随着山洪冲下来的废弃木头开起的柴火厂。  小货车按照约定的时间拉上我,一起前往柴火厂。一听说是去娜娜柴火厂,司机师傅摇摇头,对
期刊
清代画家恽南田说:“云林画天真澹简,一木一石自有千沟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几失云林矣。”  倪云林画笔墨不多却落落有奇气,这正是因为他寻到了自己的道路,用一木一石展现大千世界,自然情深意永,终成一代大师。  可见,只有寻找自己的道路,方能成就人生。  王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受到人们的喜爱,说的是内在心灵境界的提升。谁人没有困窘处、为难处?但只要敞开惊讶扉,就可以超越
期刊
一  你从《诗经》里走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将新娘映襯得鲜亮美丽,楚楚动人。  你在唐宋时盛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盎然的生机,浓郁的春意,怎不令人迷恋!  你在明清时流连,“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春光易逝的感慨,功业难就的无奈,随你的飘落而至。  你在当代伟人诗作中焕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面对困境
期刊
这是一座名城,尤其是在三国叙事中。  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长期对峙,合肥是要枢。后来的魏明帝曹叡,曾经这样描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长子,魏武帝曹操的孙子。  那时的淝水,还十分的浩大,夏季施水暴涨,合于淝水,而后浩浩荡荡,汇入八百里巢湖。魏吴两军,曾长时期地对峙于逍遥津渡,直到暮色四合,城厢亮起万家灯火。  就有很多关于曹操
期刊
七月,流金铄石,昼行如蹈火,夜卧似赴汤,幸有空调救命,方能成眠。  古人如何消苦夏?冰块酥山,浮瓜沉李,还有白居易《庐山草堂记》里因地利之便的凉屋:“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只是这等凉屋非有财力、物力与地利之便不可。寻常人只要避入山中,朝嗅草木清芬,夕
期刊
郭靖:有一种笨叫大智若愚  我本来不想写郭靖。  他爱情婚姻美满,武功成就又高,声名也隆,百姓爱戴,虽然是为国为民地操劳着,但实在是顺风顺水的人生,正如穆念慈所说,郭靖和黄蓉,人好,命也好……  不想写。锦上添花的事儿,我做起来特别别扭。  但是,仿佛,又绕不开他。  还是写。  可是,绝对不想写他什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小时候看电视里的郭靖,好人,非常喜欢。越长大,越反感。不知道这种叛逆
期刊
惊闻张老师骤然离世的噩耗时,我正在青岛流亭机场准备登机。  时光倒流,十年前的生活在我眼前一幕幕疏忽闪过。  七个女孩子,一位教授英文原著导读课的年轻老师。文学院教研室的会议桌上四散摊开着打印出来的讲义和花花绿绿的笔记本。八个人,八张嘴,八个不同的脑袋瓜子,想法天马行空,观点也针锋相对,然而彼时的我们都那么快乐,那么年轻,那么热爱真理。张老师虽然是英文专业出身,但她却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迷恋,因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