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334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知识更新和知识老化周期大大缩短,教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教师应当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艺术教育 鉴赏课 教学改革 大学生
  一、当前大学艺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以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成为国内普通高校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按照《指导方案》的规定,各高校普遍设置的公共艺术课程有《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等八门限定性选修课。在校大学生至少选修其中一门,并通过考核,方可毕业。这是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从前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转变为人们娱乐、消遣或装点生活的“玩物”,各种文化现象眼花缭乱地充斥互联网和银屏,以及以商业和消费为导向的艺术产业化带来的艺术媚俗化等问题的当代,面向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大的意义。
  课程虽开起来了,但一些高校公共艺术课堂仍然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局限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学习艺术理论知识。教学的中心内容是大量的中外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不乏难啃的大部头作品,总是多多益善,唯恐遗漏。课堂上,教师着力于选介作品,从体裁、形式到结构、内涵,津津乐道、侃侃而谈,把学生当做被动盛接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趋于知识化、理论化。用传统的作品展示和知识灌输替代素质教育,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学”的成效却不佳,素质教育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
  除此之外,目前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对课程目标理解有所偏颇,把针对非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教学内容过于艰深,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大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积极关注社会新鲜事物,课堂里枯燥、陈旧的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缺少联系,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严重抑制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他们更愿意在活跃的气氛中自主探究学问,切实参与教学;四是师生在课堂里单一的互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交流愿望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时候也并不认同教师的见解,他们期待与教师像同学、朋友一样有更多的碰撞与交流。
  二、大学生艺术鉴赏的常见类型
  由于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层次的学生开课,学生的知识背景、鉴赏态度、人文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大学美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仅从艺术接受角度看,在当前我国高校艺术鉴赏课堂里,大学生艺术鉴赏呈现出常见的三种类型:被动的鉴赏、主动的鉴赏和随性的鉴赏。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反应各异:被动的鉴赏者通常会忠实地配合教师引领,以虚静的、超脱的心态进入鉴赏过程,认可教师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判断,在审美体验中进行积极的心灵建构,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主动的鉴赏者具备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更关切的是艺术鉴赏中自我个性的建构,艺术品是否被认同或赞赏将取决于其自身的直觉感受和艺术体验,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通常较高;还有部分学生属于较随性的鉴赏者,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对教师呈现的艺术作品持随意的、游戏的,甚至是不尊重的心态,不愿遵从教师的指导,任意曲解创作意图,常以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方式游离于作品之外,仅满足于获得肤浅的精神快感。
  被动的鉴赏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受到教师的喜爱。这类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引导下,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以艺术作品和教师讲解为依据,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力,较忠实地复现创作意图。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熟悉各种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再加上大量优秀作品鉴赏学习,成功树立高雅的审美品位,培养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达到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但被动地学习使他们对艺术作品较少提出个人见解,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
  主动的鉴赏者富于鲜明的个体体验,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入艺术作品,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审美理想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和补充,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从而享受到审美再创造的满足与愉悦。在感受美、发现美、建构美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的做法,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当教师的授课内容不符合他们的鉴赏趣味和审美偏好时,他们就会主动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意见不受教师重视,就会出现消极抵制的情况。
  如何面向抱着休闲、娱乐、消遣心态的学生开展教学?这是令教师头痛的事。一些学生轻视艺术鉴赏课,认为拿到学分即可,抱着在专业学习之余放松、消遣一下的心态进入艺术鉴赏课堂。这类学生是课堂里最沉默、最消极的一小部分,他们既不关心艺术理论知识的建构,又不参与艺术经典的评鉴,或是漠视课堂教学内容,或是嬉笑玩闹、游离于作品之外。笔者的调查显示,这类学生课余时间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频率更高,并且酷爱上网、喜欢追星、追求感官刺激、对社会热点较关注,认为所谓的艺术经典都是一些枯燥、过时的旧东西,不如当下的网络热门和流行歌曲吸引眼球。
  三、上好艺术鉴赏课的对策与建议
  艺术鉴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必然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审美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成效。   首先,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面精进学问,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当代教学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知识老化的周期更短,“互联网 教育”打破了资源垄断,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从未来趋势看,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问题,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能够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从根本上驱动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进程。另外,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随之不断提升,以往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这意味着网络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亮点。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平等地享有海量资源,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权威,但同时也突破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限制,赋予了教学更多的选择。在课本之外,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各类数字知识服务平台和数据库资源拓宽知识、增进学问。除了传统的课堂大班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国内的爱课程、超星慕课、智慧树、网易公开课等精品开放课程和课程服务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或是建设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使线上、线下的教学结合起来。
  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展开教学活动。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参与意识非常强,有成长成才的良好动机;他们求新、求异,是时代的弄潮儿,对社会发生的新鲜事物最感兴趣,机械、呆板的课堂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有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希望与教师即时交流,当遇到问题时教师能够答疑解惑;他们乐于多维度地参与教学,愿意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发起问题讨论,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源流和成因。因此,要想教学令学生满意,第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拓宽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切忌过于“高”、“冷”,过于陈旧,不要脱离生活实际;第二,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逐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第三,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层次和审美需求将学生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灵活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第四,成绩评定应当坚持发展性原则,将形成性评定与总结性评定相结合,科学地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数据进行跟踪、测量和分析,尽可能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最后,教师应深入学生的学习中,给予学生心理关怀。除了在教室里、课堂上的师生面对面地简单交流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和各类移动客户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或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多人连线的线上授课、答疑、交流、解惑,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需求,关怀学生成长,使时时为教学之时,处处为教学之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生活中的知心人,学习上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打破时空界限的教学环境将更便捷、高效、和谐。
  教学虽是一件传统的事,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大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认知心理发展正处于最佳状态,正处于学习成才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充分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同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潜心钻研,不断进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能动的鉴赏主体参与到艺术鉴赏教学的各环节中,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发展,应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杨广德,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磊,周冀.无边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课题项目:本文是井冈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跨出传统教学的惯性—关于我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探讨”(项目编号XJJG-13-38)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灾情就是命令“6.29、7.7”洪灾刚过,伏旱抬头,旱灾已经摆在眼前,古蔺县农机局机关党支部书记、局长夏国庆给全体党员干部下了一道简短命令:“旱魔已经来了,全体机关党员干部紧急行
农机部门归口管理乡村机耕道建设工作,负责牵头做好规划指导工作,对我们农机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最终市领导同意在政府办公会
金刚石刀具涂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系统通过气体掺硼,在硬质合金表面制备了掺硼金刚石涂层.通过SEM、Raman以
近年来,旺苍县农机局从稳定基层农机队伍出发,自1999年起,将乡镇农机站在编40人全部纳入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使全县乡镇农机管理干部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近年来,汉源县梨园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花椒、梨、苹果三大支柱产业技术推广为重点,适时引进、试验和示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典型示范引路,广
采用EACVD(E lectron Assisted Chem ical Vapor Deposition)方法制备了掺硼金刚石膜,并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及霍尔效应等测试方法对其表面形貌、生长特性、载流子浓度以及
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农业机械化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30年风风雨雨,四川农业机械化发展经
期刊
摘 要: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具有延续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可从建设理念、规章制度、环境文化、创新氛围、国际化水平五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关键词: 实验室 文化建设 内涵 途径  实验室作为大学的心脏,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的重任,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石。以往,高校实验室建设重点倾向于硬件投入,呈现体量发展模式,自从国家将“提高文
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雅安市农机工作应该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农机部门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结合当地实际,以广大农民想什么,盼什么,
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发(2007)59号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见”,现将文件摘要刊载如下(全文请参阅四川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