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9日,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纺织之乡”南通,中国化纤界的年度盛事——中国化纤科技大会(南通2021)隆重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以“聚焦高端纺织化纤,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旨在聚焦纤维科技引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播化纤最新技术成果,探讨纺织新材料创新发展路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纺织处副处长纵瑞龙,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伏广伟,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监事长朱北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郑俊林、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原副会长贺燕丽,南通市委副书记、南通创新区党工委书记沈雷,南通市市场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秦艳秋,以及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纺织化纤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骨干、企业、媒体代表等近600人参加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吕佳滨主持会议。
“十四五 ”行业发展关键词:科技、绿色、智能制造
历经不平凡的2020年,我国化纤行业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考验,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化纤产量突破了6000万吨,占全球比重超过70%,占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近85%;出口近500万吨,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常规纤维差别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优势产业。高科技纤维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先进国家行列,我国已成为全球品种覆盖面最广的高性能纤维生产国。个别头部企业大举进入化工炼化,正在改变全球化工格局。化纤行业持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是纤维新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培育并发挥着纤维材料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等优势,为纺织行业实现价值提升提供了重要路径。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我国26个制造行业的竞争力评估结果看,纺织工业是我国在全世界居于领先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处于第一梯队,这离不开前道产业化纤行业的重要支撑。因此,化纤行业的未来发展对于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极为关键。对此,高勇提出,化纤行业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材料、装备、工艺的创新,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大力发展先进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纤维,以及煤化工原料,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大力发展化纤行业智能制造,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研发,加强智能车间示范推广,建设数字化网络智能化示范工厂;持续提升行业绿色制造能力,以绿色技术驱动产业链各环节,降低污染物产排量,深化生产全过程,加大清洁生产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认证的影响,创新产业链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丰富品牌推广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纤企业品牌。
俞建勇在致辞时指出,总体来看,我国化纤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已进入由跟跑逐步走向并跑的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围绕我国“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化纤行业如何不断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纤维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持续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俞建勇提出,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针对先进基础材料、生物基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前沿纤维新材料,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出基础研究的价值;二是要找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要瞄准制约我国化纤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三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及省级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监测检验中心等平台的建设。
纤维科技引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5月12日,美国表决通过了《无尽前沿法案》(EFA),明确将中国列为防范对象。目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美双方都将自然科學基金作为改革切入点。会上,朱美芳作题为“纤维科技引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她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体现在8个方面,包括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等。其中,在发展高端新材料方面,要加强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生物基和生物医用材料研发。“十四五”期间,纤维材料领域的发展方向包括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纤维新科技目前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包括创新链、学科链和产业链的交叉融合。
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总经理王华平在“纺织新材料技术路线图(2035)”报告中指出,当前,纤维领域与新兴科技交叉与融合,已形成前所未有的多维发展空间,呈现绿色、多元、极限、智能、融合、服务等新的发展趋势。“纺织新材料技术路线图(2035)”的总体发展思路是通过纺织工程科技领域前沿技术、传统纺织核心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先导性技术、非连续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纺织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纺织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推动纺织工程科技达到国际领先,支撑我国纺织产业实现大而强,走向高端。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锐作题为“聚酯阻燃新技术”的报告。她介绍,当前我国化纤纤维总量超过5000万吨,但阻燃纤维不足10万吨,而我国对阻燃纤维的需求每年超过100万吨,世界需求量则超过500万吨。当前我国阻燃剂普遍面临着环保、成本、高效、选择、复合几方面的瓶颈,阻燃纤维的发展也受制备技术与性能的制约、标准的规范性、进出口的局限性、法令法规的健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对于阻燃纤维的未来发展,王锐谈到,要加强开发纤维用环保高效阻燃剂及新型阻燃技术、研发抗熔滴抑烟阻燃纤维及制品、研发复合功能与高性能阻燃纤维、重视阻燃纤维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友好性、重视阻燃纤维的综合性能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性价比等。
“产业强链”刷新南通绿色发展新高度
南通是闻名海内外的“纺织之乡”,化纤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转型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沈雷表示,当前,南通市正大力实施化纤“产业强链”行动计划,他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南通市能够着力打造产业链技术创新平台,积极践行新理念,主动对接各个方面的新成果,加强产学研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创新人才落户南通。
会上,江苏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鹏介绍了南通国际家纺园区的相关情况。他表示,未来园区将开展锻长板、补短板工作,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产业规模确保全国最大、产业质态力争全国最优、产业平台力争全国最全、产业业态力争全国最新,打造世界级家纺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化产城融合发展新城。
江苏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梁介绍了洋口港的建设情况。当前,洋口港吸引了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的涤纶、锦纶项目落户。未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将围绕涤纶、锦纶纤维材料和国家战略性新型纤维材料两方面不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
会议还颁发了2021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杰出青年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杰出工程师、优秀工程师、杰出技术工人、优秀技术工人奖项;颁发2020—2021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绿宇基金”化纤绿色发展突出贡献个人、优秀个人、突出贡献成果、优秀成果奖项;为新增的3家企业颁发中国化纤协会绿色纤维产品证书和中纺标绿色纤维认证证书;授予东华大学王华平等66人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纺织卷化纤分支编纂先进工作者。会议还发布了2020年1—12月的化纤产量数据排名结果,从榜单来看,入围企业头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有的企业坚持以化纤为主业,不断发展壮大;有的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做精做强。
会议还举行了5场平行分论坛——南通高端纺织产业发展论坛、纤维科技智能制造发展论坛、锦纶产业链新技术创新论坛、绿色制造科技发展论坛、纤维新材料发展战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