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选取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新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67%,对照组为76.67%,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疾病积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疾病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用药的有效性更高(P<0.05)。结论: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所取得临床效果比较确切,可以有效改善上腹不适感、隐痛等相关症状,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康复新液;泮托拉唑;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166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指的是在胃部或者是十二指肠中食物出现反流现象,进而进入了食管,导致食管出现溃疡、黏膜糜烂等炎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反酸、烧心以及胸痛等[1],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在反流症状的影响下,对患者正常工作以及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夜间出现返流情况时,患者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在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并发消化道出血,严重损害了患者身心健康。对该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联合用药方法比较常用。为了探究泮托拉唑与康复新液联合应用效果,本研究抽取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抽取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7.5±8.6)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0-70岁,平均(47.2±8.2)岁。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康复新液,10ml/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口服康复新液的基础上,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次,1次/d,早餐前口服,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6周。
1.3效果评价。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相关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显示正常。有效:相关症状有所缓解,经胃镜检查,食管黏膜存在轻度水肿、出血。无效:反流性食管炎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加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个月、两个月对反流性食管炎积分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软件2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用(%)形式表示百分率,使用卡方值x2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x±s,采用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67%,对照组为76.67%,联合用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更高(P<0.05)。详情见表1。
2.2治疗前后反流性食管炎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这种疾病来说,主要病因包括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清除能力下降。如果患者食管清除容物的能力比较弱,反流物将会对食管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临床治疗时常规用西药治疗方法,其中泮托拉唑这种药物比较常用,该药物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不过,仅采用单一的西药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还不够理想,而且复发率也比较高,治疗时间相对较长,随着中药的不断推广,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逐渐应用了康复新液,该种药物属于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多元醇类、肽类以及粘糖氨酸,其能够发挥祛腐生肌之功效,对坏死组织细胞进行修复,还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改善患者免疫力,加快组织的再生,从而促进溃疡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该疾病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可能戒烟戒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控制糖分以及热量的摄入,在睡觉前4小时禁止进食,避免穿紧身衣物,防止压迫胃肠。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67%,对照组为76.67%,联合用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时,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可以有效改善反酸、烧心等相关症状,临床效果比较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登清, 张艳梅, 杨迪.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 34(03):686-689.
[2]刘林.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9(56):28-28.
[3]张如幸.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分级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0, v.44;No.423(01):85-86.
[4]王霞. 康复新液联合小剂量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020(010):169-170.
【关键词】康复新液;泮托拉唑;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166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指的是在胃部或者是十二指肠中食物出现反流现象,进而进入了食管,导致食管出现溃疡、黏膜糜烂等炎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反酸、烧心以及胸痛等[1],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的人群,在反流症状的影响下,对患者正常工作以及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夜间出现返流情况时,患者睡眠也会受到影响,在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并发消化道出血,严重损害了患者身心健康。对该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联合用药方法比较常用。为了探究泮托拉唑与康复新液联合应用效果,本研究抽取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间抽取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7.5±8.6)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0-70岁,平均(47.2±8.2)岁。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康复新液,10ml/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口服康复新液的基础上,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次,1次/d,早餐前口服,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6周。
1.3效果评价。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相关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显示正常。有效:相关症状有所缓解,经胃镜检查,食管黏膜存在轻度水肿、出血。无效:反流性食管炎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加重。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个月、两个月对反流性食管炎积分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软件20.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用(%)形式表示百分率,使用卡方值x2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x±s,采用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67%,对照组为76.67%,联合用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更高(P<0.05)。详情见表1。
2.2治疗前后反流性食管炎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对于反流性食管炎这种疾病来说,主要病因包括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清除能力下降。如果患者食管清除容物的能力比较弱,反流物将会对食管黏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临床治疗时常规用西药治疗方法,其中泮托拉唑这种药物比较常用,该药物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对胃酸分泌进行有效抑制,不过,仅采用单一的西药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还不够理想,而且复发率也比较高,治疗时间相对较长,随着中药的不断推广,对该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逐渐应用了康复新液,该种药物属于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多元醇类、肽类以及粘糖氨酸,其能够发挥祛腐生肌之功效,对坏死组织细胞进行修复,还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改善患者免疫力,加快组织的再生,从而促进溃疡愈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中,该疾病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可能戒烟戒酒,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控制糖分以及热量的摄入,在睡觉前4小时禁止进食,避免穿紧身衣物,防止压迫胃肠。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6.67%,对照组为76.67%,联合用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并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时,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可以有效改善反酸、烧心等相关症状,临床效果比较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登清, 张艳梅, 杨迪.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 34(03):686-689.
[2]刘林.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9(56):28-28.
[3]张如幸. 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内镜分级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0, v.44;No.423(01):85-86.
[4]王霞. 康复新液联合小剂量泮托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020(01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