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一所学校,主要是看四个维度,一是制度和规划,二是领航者的能力,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四是学生教育质量。懂教育的人都知道,学生是“产品”,他能代表学校的运行结果;教师是关键,他们是掌控课堂和教育学生的实践者;制度和规划是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保障;而领航者,或者是校长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团队,他(们)的领航能力,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公办学校办学状况堪忧,农村公办学校更是举步维艰。而这些话题只能是教育人自说自话,围城外边的人是不会相信这一事实的,因为国家这些年的教育投入巨大,官员们也绝不会承认教育改革的失败。
我曾在《校长的角色定位及领导艺术》一文中,阐述了校长的角色定位,研论了校长的领导艺术,尽管还不太成熟,但基本上得到了校长们的共鸣。实际上校长如果能做到三点,就是一个不错的校长:一是要仰望星空,有思想;二是能脚踏实地,有行动;三是会智慧工作,有办法。
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这话就是再过若干年也不为过。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兴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需要证明,不需要推论,本身就是公理。
要完成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的突围,校长既是旗手,又是队员,或者说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没有思想不行,光有思想,没有行动也不行,再延伸一下,还得有智慧,有办法,才能玩转教育这个不规则的综合体。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圆体,因地势和距海远近的关系,气候带就会有所不同,也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干扰,地球上动物植物的分布才会不同,生活在不同地域人的习惯因而不同。那么,教育也一样,也会有很多地域特色,也会有许多干扰存在,所以教育的本身就不会很纯粹,派生出来的东西就更复杂。
在很多相关的教育论坛上,一些真专家和一些伪专家们,喋喋不休地争论着一些体制问题,甚至将校长的不作为说成“没办法作为”。我承认现在的教育土壤有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土壤有毒了”,但是,校长是改变不了土壤的,因为土壤的问题本身就是体制的问题。校长能做到的是,在现行体制下,在新课程背景下,或者在你的区域里,你怎么去创新作为。我们能做的是,根据现在土壤的酸碱值,比较科学地耕作,用爱与责任来守护花开,期盼风调雨顺。
怨,没有用;等待,更没有用。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要么不当校长,要么就想办法当好校长,起码做到良心可安。在一个单位里,校长就得像中医一样“望闻问诊”,就得像西医一样做“全息透视”,在充分掌握实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然后制订科学、民主、可操作的制度,用心建设两支队伍(班子队伍和教师队伍),完成对学校全方位的掌控,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对校长们来说,现在最头痛的是教师难管,过去的三件法宝(制度管理、人文关怀、物质激励)现实中很多用不成了,而且也不灵验了。“教师的发展是教育的未来”,这一点我很是赞同。不管教育怎么改革,课程怎么变化,你必须承认,教师之所以不同于别的工种,还能值得人们尊重,就是教师熟悉一种功夫,我们将它叫做“五课功”,即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义,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弱化了,教师的能力弱化了,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工作更具靶向性,教师对于教育和教学的驾驭能力、掌控能力需要更强。
在很多地区,高效课堂在政府的号召下,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强行推进”,这实际上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都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么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甚至于一个班级、一节课堂,都需要碰撞智慧,生成火花,怎么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样子,死搬硬套呢?只要是真正懂点教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伪教育!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效课堂的提法是对的,追求高效的动机也是对的,在部分地方的成功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但不是对每一个地方的教育都适应。土壤不同、气候不同,加上耕作者的心态和能力不一样,也许在淮南就长成了橘,在淮北就能长成了枳。由于教师的师魂不在,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现在许多地方的高效课堂成了市场,变成了闹剧,引发了许多负面效应。
既然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突围的重要力量,那么就必须对现在教师的状况进行深层次的评析。
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现在的教师师德意识差,师能不足,很多已经背离了教育的主航道,违背了教师的使命和担当。的确,有些教师的表现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令人震惊,但是,你还得想一下,为什么教师会变成这样?我以为:现在的教师不是本质上有什么问题,也不是知识上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存在意识在加强,价值观念日益明显。
可能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人的存在意识都在加强,而教师也是同步共振的。教师现在需要社会关注、学校关爱、校长认可、学生尊重,由此推广,教师了解教师,自己知道自己是个教师。就是这么点要求,现在很难达成,所以慢慢就心灰意冷,由于存在感的失落,就引发到工作中的消极或者不作为,时间长了,就会被认为师德有问题,如此恶性循环,教育形象也就江河日下了。
树立教师的存在感,是需要联动的,作为学校,作为校长,更应为此鼓与呼,多做一些暖心的事、动情的事、正能量的事。自己人要看得起自己人,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现在却做得很艰难。一个教师获得尊重了,自己的腰杆也就挺直了,也就会自发自为地干自己的事情,不用太多的说教。
另外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教师的价值体现的两个层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物质是基础,相应的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是现在做不到,或者部分地区做不到。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知识在正规行当得不到尊重,确实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评价和激励方面使人伤透了心。比如,不上班的人和自己同酬,比如和自己相差很大的人同样晋级,同样评优,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始终压在自己的头顶等,这些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同时这种伤害无处不在。
教师现在是没有榜样可学了。有些教师,看到先进的现在,就会想到自己付出之后的未来,就会寒心的,自然地放弃了本来就有的进取之心。我想,要让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彰显,就要多动脑子,多费心思,心怀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创设条件,搭建平台,给教师合适的工作环境,给教师合理的竞争机制,然后再实施多元评价,给教师以名、以利、以肯定。使教师的价值在生活中、工作中、进取中,最大化地予以显现,如此一来他们还会不加强师德修养吗?还会不提升自身素养吗?还会不将学生当学生、不将自己当教师、不将学校当学校吗?
我始终认为,一个学校要实施突围,走向名校,两个因素最大:一个是领航人的德行,一个是教师的素养。这两个因素在薄弱校学校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路途中,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虽然有些时候校长是很无奈的,你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你总能呐喊几声吧!但愿我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见,或者产生共鸣,此愿足矣!
当前,公办学校办学状况堪忧,农村公办学校更是举步维艰。而这些话题只能是教育人自说自话,围城外边的人是不会相信这一事实的,因为国家这些年的教育投入巨大,官员们也绝不会承认教育改革的失败。
我曾在《校长的角色定位及领导艺术》一文中,阐述了校长的角色定位,研论了校长的领导艺术,尽管还不太成熟,但基本上得到了校长们的共鸣。实际上校长如果能做到三点,就是一个不错的校长:一是要仰望星空,有思想;二是能脚踏实地,有行动;三是会智慧工作,有办法。
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这话就是再过若干年也不为过。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兴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需要证明,不需要推论,本身就是公理。
要完成农村学校或者薄弱学校的突围,校长既是旗手,又是队员,或者说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没有思想不行,光有思想,没有行动也不行,再延伸一下,还得有智慧,有办法,才能玩转教育这个不规则的综合体。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椭圆体,因地势和距海远近的关系,气候带就会有所不同,也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干扰,地球上动物植物的分布才会不同,生活在不同地域人的习惯因而不同。那么,教育也一样,也会有很多地域特色,也会有许多干扰存在,所以教育的本身就不会很纯粹,派生出来的东西就更复杂。
在很多相关的教育论坛上,一些真专家和一些伪专家们,喋喋不休地争论着一些体制问题,甚至将校长的不作为说成“没办法作为”。我承认现在的教育土壤有问题,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土壤有毒了”,但是,校长是改变不了土壤的,因为土壤的问题本身就是体制的问题。校长能做到的是,在现行体制下,在新课程背景下,或者在你的区域里,你怎么去创新作为。我们能做的是,根据现在土壤的酸碱值,比较科学地耕作,用爱与责任来守护花开,期盼风调雨顺。
怨,没有用;等待,更没有用。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要么不当校长,要么就想办法当好校长,起码做到良心可安。在一个单位里,校长就得像中医一样“望闻问诊”,就得像西医一样做“全息透视”,在充分掌握实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然后制订科学、民主、可操作的制度,用心建设两支队伍(班子队伍和教师队伍),完成对学校全方位的掌控,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对校长们来说,现在最头痛的是教师难管,过去的三件法宝(制度管理、人文关怀、物质激励)现实中很多用不成了,而且也不灵验了。“教师的发展是教育的未来”,这一点我很是赞同。不管教育怎么改革,课程怎么变化,你必须承认,教师之所以不同于别的工种,还能值得人们尊重,就是教师熟悉一种功夫,我们将它叫做“五课功”,即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义,不是说教师的作用弱化了,教师的能力弱化了,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工作更具靶向性,教师对于教育和教学的驾驭能力、掌控能力需要更强。
在很多地区,高效课堂在政府的号召下,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强行推进”,这实际上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都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么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甚至于一个班级、一节课堂,都需要碰撞智慧,生成火花,怎么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样子,死搬硬套呢?只要是真正懂点教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伪教育!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效课堂的提法是对的,追求高效的动机也是对的,在部分地方的成功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但不是对每一个地方的教育都适应。土壤不同、气候不同,加上耕作者的心态和能力不一样,也许在淮南就长成了橘,在淮北就能长成了枳。由于教师的师魂不在,课堂掌控能力不足,现在许多地方的高效课堂成了市场,变成了闹剧,引发了许多负面效应。
既然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未来,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突围的重要力量,那么就必须对现在教师的状况进行深层次的评析。
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就是,现在的教师师德意识差,师能不足,很多已经背离了教育的主航道,违背了教师的使命和担当。的确,有些教师的表现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令人震惊,但是,你还得想一下,为什么教师会变成这样?我以为:现在的教师不是本质上有什么问题,也不是知识上有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存在意识在加强,价值观念日益明显。
可能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人的存在意识都在加强,而教师也是同步共振的。教师现在需要社会关注、学校关爱、校长认可、学生尊重,由此推广,教师了解教师,自己知道自己是个教师。就是这么点要求,现在很难达成,所以慢慢就心灰意冷,由于存在感的失落,就引发到工作中的消极或者不作为,时间长了,就会被认为师德有问题,如此恶性循环,教育形象也就江河日下了。
树立教师的存在感,是需要联动的,作为学校,作为校长,更应为此鼓与呼,多做一些暖心的事、动情的事、正能量的事。自己人要看得起自己人,这本是最正常不过的事,现在却做得很艰难。一个教师获得尊重了,自己的腰杆也就挺直了,也就会自发自为地干自己的事情,不用太多的说教。
另外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教师的价值体现的两个层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物质是基础,相应的劳动,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是现在做不到,或者部分地区做不到。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知识在正规行当得不到尊重,确实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评价和激励方面使人伤透了心。比如,不上班的人和自己同酬,比如和自己相差很大的人同样晋级,同样评优,甚至不如自己的人始终压在自己的头顶等,这些是一种更大的伤害,同时这种伤害无处不在。
教师现在是没有榜样可学了。有些教师,看到先进的现在,就会想到自己付出之后的未来,就会寒心的,自然地放弃了本来就有的进取之心。我想,要让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彰显,就要多动脑子,多费心思,心怀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创设条件,搭建平台,给教师合适的工作环境,给教师合理的竞争机制,然后再实施多元评价,给教师以名、以利、以肯定。使教师的价值在生活中、工作中、进取中,最大化地予以显现,如此一来他们还会不加强师德修养吗?还会不提升自身素养吗?还会不将学生当学生、不将自己当教师、不将学校当学校吗?
我始终认为,一个学校要实施突围,走向名校,两个因素最大:一个是领航人的德行,一个是教师的素养。这两个因素在薄弱校学校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的路途中,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虽然有些时候校长是很无奈的,你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你总能呐喊几声吧!但愿我的声音能被更多的人听见,或者产生共鸣,此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