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为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需要建设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具有很强的技术转让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机构占主导,民营机构和专业化强的院所等多种类型组合的一个有机体系,充分考虑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要建设完善的广西站点体系,就必须对广西站点体系现状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文章探究制约广西站点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驿站;广西站点;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4-0004-03
1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设立的背景
2010年8月,中国创新驿站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中国创新驿站建设是借鉴了欧盟创新驿站的经验而开展的新的尝试。工作重点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集成中介服务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实现需方和供方的资源的有效对接,解决了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分散、缺乏协同、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1]。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广西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在中国创新驿站整体框架内,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需要建设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通过集成全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统一开放、资源共享、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服务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按照中国创新驿站规定的运行规则和工作流程,为全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全面提升广西的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和水平,进而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服务生态链。
2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建设现状
2.1 广西站点体系的基本情况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由1个区域站点、1个基层站点和10个工作站点组成,以服务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宗旨,以促进技术要素向企业流动为目的,按照“企业需求为导向,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资源整合为重点”的思路,坚持“上下联动、共建共享,集成资源、协同创新,规范管理、示范引导,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中,区域站点和基层站点为中国创新驿站的组织形式,工作站点为广西特设的组织形式。区域站点是中国创新驿站设立在省、市、自治区的中心站点,依托单位是独立法人,具备较强的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基层站点和工作站点是广西创新驿站体系的基本结点,依托单位是独立法人或独立法人内设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支持服务。
2.2 站点的现状分析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具有公益性质和一定政府特征,具有很强的技术转让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机构占主导,民营机构和专业化强的院所等多种类型组合的一个有机体系,充分考虑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2.2.1 站点的分布情况
从地域的分布来看,南宁的站点最多,有6家,占站点总数的50%。同时,在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河池等中小企业比较多的老牌城市和新兴城市也设立了站点。区域站点为广西技术市场,设立在南宁市,侧重于全局性、公共性、基础性工作,基层站点为柳州市技术交易中心,侧重于应用性和服务性工作。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为汽车企业做配套的中小企业众多,将基层站点设立在柳州,一是柳州是广西的重要工业城市,中小企业较为集中,二是在如何为中小企业服务上,柳州市技术交易中心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能给其他的工作站点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更利于广西创新驿站建设工作的开展。
2.2.2 站点的类型分析
按照创新驿站准入申请表中的法人类型进行分类,12个站点中,企业法人为7个,事业法人为3个,社团法人为2个。根据站点的性质可分为3类:Ⅰ类独立运作的企业法人或其内设机构;Ⅱ类依托政府建立的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Ⅲ类依托于研究院所等各类法人的内设机构或企业法人[2]。
Ⅰ类机制体制较灵活,在功能上具备有一定的信息服务能力,能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服务,这类技术转移机构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及良好的运作模式。
Ⅱ类是科技管理系统的直属单位,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政府特征,在某些服务内容上是政府服务功能的延伸[2]。
Ⅲ类专业性强的科研院所,在某些行業领域有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
在12家站点中,具有Ⅱ类特征的站点最多,有7家,占站点总数的58%;具有Ⅰ类特征的站点有2家,占站点总数的17%;具有Ⅲ类特征的站点有3家,占站点总数的25%。
2.3 站点的服务能力
站点性质的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则服务能力也会不同,按其服务能力特点进行分类如下。
(1)Ⅱ类站点具有较强的信息服务能力、服务平台搭建能力。此类站点具有一定的政府特征,提供的服务也是政府功能的一个延伸,通过搭建展会、推介会、项目招标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分析及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成果展示、项目策划包装等服务。
(2)Ⅲ类站点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此类站点为专业性强的科研院所,对行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可提供委托开发、工业设计及咨询、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
(3)Ⅰ类站点具有较丰富的资源,服务模式灵活,贯穿企业创新的整个链条。此类站点为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建立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及较好的运作模式,致力于在技术转移全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做精、做专,提供顾问式的服务。
站点机构拥有的资源优势和服务特点各不相同,在整个体系中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丰富了站点体系综合服务系统。 3 制约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站点缺乏激励机制,活力不够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以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为主导,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制科研院所相结合的一个有机系统。事业单位受机制体制的制约,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民营服务机构、转制科研院所机制体制比较灵活,但是,其首要任务是生存,而创新驿站的工作大都是公益性的服务。在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整个体系缺乏活力。
3.2 站点工作人员匮乏,专业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创新驿站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规模不一,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挖掘出真实需求,并有效地开展对接服务,就要求站点工作人员具备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这个能力可概括为4种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经营知识、政策知识)、3种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提升能力、守法自律能力)、2个毅力(吃苦耐劳、能经受挫折)。站点的工作人员中,有较长时间从事技术市场、科学研究的老将,有从事过一段时间科技中介的骨干,也有刚从业不久的新兵,是一支老、中、青并存的队伍,普遍需要提升用创新驿站新方式开展技术转移工作观念转变的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加快培养锻炼出一批懂科技、会营销、善沟通和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地深化创新驿站的建设,推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3.3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建立
技术转移有2个途径,一个是以科技成果拥有者为前端,向有需求的企业进行推介,促进技术转移和转化;另一个是以企业的有效需求为前端,寻找技术源开展技术转移。长期以来,由于现存体制等原因,一些高校院所重视成果的学术水平,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很多成果的产出是为了评职称、发论文,而不是为了转化为生产力,导致部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应用联系不大。创新驿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贴合了企业主体的需求,技术转移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在广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站点工作人员存在进门难的问题,工作中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企业担心商业秘密会被泄露,不愿意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需求,站点无法获取企业真实有效的技术需求。没有挖掘出有效的技术需求,就没有成功的技术转移。如何与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获得企业的信任,对于站点来说任重而道远。
3.4 站点无实效,知名度不高
创新驿站在广西是一个新鲜事物,企业对于创新驿站的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创新能力点、创新资源等知之甚少,目前站點尚无有效实例足够让企业信服。
3.5 站点“单独”作战居多,协同合作较少
站点间的紧密协同合作是创新驿站的一大特色,也是创新驿站能及时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的有效手段。各站点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时还是习惯单独作战,未能充分利用创新驿站的资源优势,与区内其他创新驿站站点形成合力,与国家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导致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分散,缺乏协同,专业服务水平低下。
4 主要对策
4.1 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在创新出背景下,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站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依据《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广西站点进行考核评价。在激励和考核的双重动力下,全面促进站点建设和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工作。
4.2 提高站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驿站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而且重要的内容,站点工作人员就像一条纽带,把站点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设一支依托创新驿站并以创新驿站名义开展技术转移中介服务队伍,扩充和延伸创新驿站的服务范围。站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业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都需要提高,可通过举办论坛、培训班及去发达地区学习等方式,开阔眼界、拓宽思维,逐步实现“四种知识”“三种能力”“两个毅力”的养成,尽快熟悉并践行创新驿站工作的新方式,培养锻炼出一批懂科技、会营销、善沟通和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深化创新驿站的建设,推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4.3 结合日常工作,有效地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工作
创新驿站的工作结合站点日常工作及积累的渠道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工作,事半功倍:对科技管理体系内的直属部门,以在工作中(展会、活动、培训、孵化等)积累的企业渠道为突破口;对科研院所,以本研究方向面向的企业或行业组织中的企业会员为突破口;对民营科技中介企业,以自己的企业客户和目标客户为突破口。挖掘技术需求不能脱离日常的工作,通过定期走访企业,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与企业建立了联系的渠道,深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寻求与其配对的技术,寻求“开锁的钥匙”。
4.4 加强站点的外联和宣传工作
站点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创新驿站在广西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让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同的方式,把站点体系的工作及动态向外宣导,营造有利于驿站发展的舆论环境。适时推进站点体系的形象设计,彰显体系品牌效应。
4.5 加强各站点的协同合作,与国内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
中国创新驿站秘书处每年都举办培训班,通过培训的学习与交流,与全国各站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依托于中国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的创新驿站工作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形成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通道。开展与国内外各区域、组织和大院大所的交流,逐步建立服务能力点和开展务实的技术转移活动,用实效赢得企业的认可。
参 考 文 献
[1]何科方,钟书华.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11(4):55-59.
[2]深圳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深圳市技术转移及服务机构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度)[Z].2013.
[3]肖佑民.技术转移服务流程及其重点环节探析[J].学术研究,2016(3):222-223.
[4]王睿,冯维平.甘肃省开展创新驿站工作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2015(9):21-22.
【关键词】创新驿站;广西站点;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4-0004-03
1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设立的背景
2010年8月,中国创新驿站的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中国创新驿站建设是借鉴了欧盟创新驿站的经验而开展的新的尝试。工作重点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通过集成中介服务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实现需方和供方的资源的有效对接,解决了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分散、缺乏协同、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1]。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广西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在中国创新驿站整体框架内,根据广西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工作的需要建设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通过集成全区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统一开放、资源共享、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服务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同合作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按照中国创新驿站规定的运行规则和工作流程,为全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全面提升广西的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和水平,进而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技术转移服务生态链。
2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建设现状
2.1 广西站点体系的基本情况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由1个区域站点、1个基层站点和10个工作站点组成,以服务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为宗旨,以促进技术要素向企业流动为目的,按照“企业需求为导向,信息化手段为支撑,资源整合为重点”的思路,坚持“上下联动、共建共享,集成资源、协同创新,规范管理、示范引导,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中,区域站点和基层站点为中国创新驿站的组织形式,工作站点为广西特设的组织形式。区域站点是中国创新驿站设立在省、市、自治区的中心站点,依托单位是独立法人,具备较强的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基层站点和工作站点是广西创新驿站体系的基本结点,依托单位是独立法人或独立法人内设机构,具备较强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支持服务。
2.2 站点的现状分析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具有公益性质和一定政府特征,具有很强的技术转让和信息服务能力的机构占主导,民营机构和专业化强的院所等多种类型组合的一个有机体系,充分考虑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2.2.1 站点的分布情况
从地域的分布来看,南宁的站点最多,有6家,占站点总数的50%。同时,在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钦州、河池等中小企业比较多的老牌城市和新兴城市也设立了站点。区域站点为广西技术市场,设立在南宁市,侧重于全局性、公共性、基础性工作,基层站点为柳州市技术交易中心,侧重于应用性和服务性工作。柳州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为汽车企业做配套的中小企业众多,将基层站点设立在柳州,一是柳州是广西的重要工业城市,中小企业较为集中,二是在如何为中小企业服务上,柳州市技术交易中心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能给其他的工作站点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更利于广西创新驿站建设工作的开展。
2.2.2 站点的类型分析
按照创新驿站准入申请表中的法人类型进行分类,12个站点中,企业法人为7个,事业法人为3个,社团法人为2个。根据站点的性质可分为3类:Ⅰ类独立运作的企业法人或其内设机构;Ⅱ类依托政府建立的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Ⅲ类依托于研究院所等各类法人的内设机构或企业法人[2]。
Ⅰ类机制体制较灵活,在功能上具备有一定的信息服务能力,能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服务,这类技术转移机构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及良好的运作模式。
Ⅱ类是科技管理系统的直属单位,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政府特征,在某些服务内容上是政府服务功能的延伸[2]。
Ⅲ类专业性强的科研院所,在某些行業领域有较强的专业服务能力。
在12家站点中,具有Ⅱ类特征的站点最多,有7家,占站点总数的58%;具有Ⅰ类特征的站点有2家,占站点总数的17%;具有Ⅲ类特征的站点有3家,占站点总数的25%。
2.3 站点的服务能力
站点性质的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则服务能力也会不同,按其服务能力特点进行分类如下。
(1)Ⅱ类站点具有较强的信息服务能力、服务平台搭建能力。此类站点具有一定的政府特征,提供的服务也是政府功能的一个延伸,通过搭建展会、推介会、项目招标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分析及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成果展示、项目策划包装等服务。
(2)Ⅲ类站点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此类站点为专业性强的科研院所,对行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可提供委托开发、工业设计及咨询、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
(3)Ⅰ类站点具有较丰富的资源,服务模式灵活,贯穿企业创新的整个链条。此类站点为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建立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及较好的运作模式,致力于在技术转移全流程中的某些环节做精、做专,提供顾问式的服务。
站点机构拥有的资源优势和服务特点各不相同,在整个体系中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丰富了站点体系综合服务系统。 3 制约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站点缺乏激励机制,活力不够
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是以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为主导,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转制科研院所相结合的一个有机系统。事业单位受机制体制的制约,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民营服务机构、转制科研院所机制体制比较灵活,但是,其首要任务是生存,而创新驿站的工作大都是公益性的服务。在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情况下,整个体系缺乏活力。
3.2 站点工作人员匮乏,专业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创新驿站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规模不一,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挖掘出真实需求,并有效地开展对接服务,就要求站点工作人员具备技术转移专业服务能力,这个能力可概括为4种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经营知识、政策知识)、3种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提升能力、守法自律能力)、2个毅力(吃苦耐劳、能经受挫折)。站点的工作人员中,有较长时间从事技术市场、科学研究的老将,有从事过一段时间科技中介的骨干,也有刚从业不久的新兵,是一支老、中、青并存的队伍,普遍需要提升用创新驿站新方式开展技术转移工作观念转变的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加快培养锻炼出一批懂科技、会营销、善沟通和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地深化创新驿站的建设,推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3.3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建立
技术转移有2个途径,一个是以科技成果拥有者为前端,向有需求的企业进行推介,促进技术转移和转化;另一个是以企业的有效需求为前端,寻找技术源开展技术转移。长期以来,由于现存体制等原因,一些高校院所重视成果的学术水平,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很多成果的产出是为了评职称、发论文,而不是为了转化为生产力,导致部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应用联系不大。创新驿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机制,贴合了企业主体的需求,技术转移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在广西,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站点工作人员存在进门难的问题,工作中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企业担心商业秘密会被泄露,不愿意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需求,站点无法获取企业真实有效的技术需求。没有挖掘出有效的技术需求,就没有成功的技术转移。如何与企业建立有效的联系,获得企业的信任,对于站点来说任重而道远。
3.4 站点无实效,知名度不高
创新驿站在广西是一个新鲜事物,企业对于创新驿站的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创新能力点、创新资源等知之甚少,目前站點尚无有效实例足够让企业信服。
3.5 站点“单独”作战居多,协同合作较少
站点间的紧密协同合作是创新驿站的一大特色,也是创新驿站能及时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降低技术创新成本的有效手段。各站点在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时还是习惯单独作战,未能充分利用创新驿站的资源优势,与区内其他创新驿站站点形成合力,与国家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导致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分散,缺乏协同,专业服务水平低下。
4 主要对策
4.1 完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在创新出背景下,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站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依据《中国创新驿站广西站点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广西站点进行考核评价。在激励和考核的双重动力下,全面促进站点建设和开展技术转移服务工作。
4.2 提高站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创新驿站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而且重要的内容,站点工作人员就像一条纽带,把站点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设一支依托创新驿站并以创新驿站名义开展技术转移中介服务队伍,扩充和延伸创新驿站的服务范围。站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业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整体都需要提高,可通过举办论坛、培训班及去发达地区学习等方式,开阔眼界、拓宽思维,逐步实现“四种知识”“三种能力”“两个毅力”的养成,尽快熟悉并践行创新驿站工作的新方式,培养锻炼出一批懂科技、会营销、善沟通和能吃苦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深化创新驿站的建设,推进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
4.3 结合日常工作,有效地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工作
创新驿站的工作结合站点日常工作及积累的渠道开展技术需求挖掘工作,事半功倍:对科技管理体系内的直属部门,以在工作中(展会、活动、培训、孵化等)积累的企业渠道为突破口;对科研院所,以本研究方向面向的企业或行业组织中的企业会员为突破口;对民营科技中介企业,以自己的企业客户和目标客户为突破口。挖掘技术需求不能脱离日常的工作,通过定期走访企业,在开展日常工作的同时,与企业建立了联系的渠道,深入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寻求与其配对的技术,寻求“开锁的钥匙”。
4.4 加强站点的外联和宣传工作
站点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创新驿站在广西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让大家从陌生到熟悉,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同的方式,把站点体系的工作及动态向外宣导,营造有利于驿站发展的舆论环境。适时推进站点体系的形象设计,彰显体系品牌效应。
4.5 加强各站点的协同合作,与国内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对接
中国创新驿站秘书处每年都举办培训班,通过培训的学习与交流,与全国各站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使依托于中国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的创新驿站工作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形成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通道。开展与国内外各区域、组织和大院大所的交流,逐步建立服务能力点和开展务实的技术转移活动,用实效赢得企业的认可。
参 考 文 献
[1]何科方,钟书华.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11(4):55-59.
[2]深圳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深圳市技术转移及服务机构发展研究报告(2013年度)[Z].2013.
[3]肖佑民.技术转移服务流程及其重点环节探析[J].学术研究,2016(3):222-223.
[4]王睿,冯维平.甘肃省开展创新驿站工作的几点思考[J].甘肃科技,2015(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