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颜六色的饭菜,各类甜点、水果饮料,都是当地居民从家里带来的。有不少人端着盘子,提着锅进来,彼此打着招呼……
社区party
到了美国的第二周,密大所在社区向我们发来邀请。这是培训团到达美国后参加的第一次社交活动,大家都很重视,换下休闲装,妆扮一番,晚6时准时进入国际社区中心。
红砖砌墙的社区中心在学校古老、高大、象牙色的建筑群中,显得分外简朴。进门有一个主大厅,约有一百多平方米,正中挂一个多媒体银幕,两边摆放着多国国旗,突出了国际交流的特色。大厅右侧隔壁一个房间是教堂牧师霍保罗的办公室,左侧一条通道,两边分别有一个图书室、小型活动室和洗手间。这个地方面积不大,但功能基本齐全,冬暖夏凉,而且利用率很高。
进入国际中心大厅,入口处一个中年妇女给每人发一个贴纸,大家把各自的名字写好,贴在胸前。靠墙的长条桌上摆了一大排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饭菜,各类甜点以及水果饮料,一应俱全,都是当地居民从自家带来的。而这时还有不少人,正端着盘子,提着锅进门,彼此打着招呼,好不热闹。
人到的差不多齐了,大家排着队,每人拿一个一次性盘子,根据自己的喜爱随意取食物,然后再到长条桌前就餐。来宾中有密大教授、银行职员、研究人员、医生、政府公务员,也有退休老人、家庭妇女,还有一些华侨华人、留学生等。
吃完饭后,霍保罗先生用多媒体向我们介绍密苏里和哥伦比亚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特别介绍引以为骄傲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然后播放中国和山东的历史文化图片,重点介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那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的幽默讲解,不时引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想到这些丰富的史料我们自己都未必知道和掌握,霍保罗——一个美国人竟然对中国文化有如此深的了解,不能不让大家感慨不已。
晚上八九点钟聚会结束,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聚会活动是那么随意,一切都是即兴的,自然的,没有事先程序的设定。走在最后的,一起收拾场地,擦桌子的,倒垃圾的,折叠运送桌椅的,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这些当厅局长、县区长的学员,与当地美国人一起干得很投入,马上融入了人人动手、自我服务的当地社区文化中。
参加这些社区聚会,常让我忆起儿时住的宿舍大院:夏天大人们聚在一起摇着扇子聊天,孩子们奔跑着嬉闹……让我找回久违了的邻里密切交往的感觉。美国的社区party,自愿参与,自助服务,便利,节俭,开放。在这里每个人不论身居何位,都是普通的居民,大家分享美食,放松精神,是我们社区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好形式。
公园party
五月过后,天气逐渐热了,许多party就在附近的公园里举行。端午节的前夕,我们参加了当地华侨组织哥伦比亚中国之友协会举行的party。那天,包了大批粽子,米很粘,味道正宗,空气中散发着很浓很浓的中国味。聚会没有主持人,没有任何仪式,大家端着盘子,边吃边聊,非常随意。听说这样的聚会,在当地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各举办一次,已经延续了多年。台湾人、香港人、上海人、湖北人、山东人……这些浪迹海外的游子,不论来自何方,不论是做什么职业的,不论信仰什么,他们聚在一起,寻求的就是中国人的那份血脉相联的乡情,这是任何优裕生活不可填充、政治力量不可改变的精神家园。
此后不几天,来自山东聊城、现在密苏里州政府供职的范博士,召集一些当地华人,为我们在公园举办了巴比烧烤party。
巴比烧烤是美国传统交友形式。一群人DIY,通常男主人在自家后院支起木炭火架亲自操作,所以巴比烧烤又被称作男人的厨房。
聚会那天傍晚,天高云淡,微风拂面。放眼望去一片绿色草坪覆盖着开阔起伏的漫坡,葱郁树木中座落着几个多角型的亭子,对面是波光粼粼的水塘。每个亭子大约 40 平米,里面有固定的长木桌、条凳和木炭烤炉。几位男士把前一天腌制的大块牛肉、猪肉放到烤炉上烤,我与几位女士一起把烤熟的肉切割成小块放在大盘里,再配上准备好的面包、蔬菜、沙拉、水果、饮料,就齐了。蓝天白云下,袅袅青烟,散发着诱人的肉香,绿水青草中,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边吃边聊,好不惬意。每个公园都有这样的设施,不仅有烤炉,亭子里还有电源插座,可以自备炊具做料理,令人感叹美国便利的公共设施。
参加party的人,一般都是通过网络公告或当地每周信息材料而欣然前来。每周的信息材料包括哪些商店商品降价、何时图书馆出售旧书、哪些社团举办民间文化活动等等,由志愿者在星期一早晨站在路口,向行人免费散发。所以参加聚会的人有些是熟悉的,有些也是初次相识,大家彼此介绍着自己的情况,交流着到美国来的感受。
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妇女,身上穿着国内前几年样式的衣服,在密苏里强紫外线照射下皮肤黑黑的。因为美国理发烫发价格昂贵,许多华人舍不得到理发店理发,她也是自己在家剪的直短发。她说:近年来见到国内来的人打扮得都那么漂亮,再看看我们这些人一个个那么老土。来美国已经八九年了,仍没有绿卡,过去在大学工作,感到压力非常大,最近到一家公司稍微轻松些,但是初到美国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做科学技术工作,是很难出头的。因为语言不熟,许多表达就不会贴切到位,就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
我说,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等西方人不像东方人那样含蓄,表达更加直白。
她立刻说,不是这样,美国人讲话非常讲究语言的包装,人与人交往非常客气,讲究礼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努力做,那么谁会表达,谁就有优势。她告诉我,大家都想挣点钱,老了回国。
这时让我想到一句话:他乡再好不是故乡。在这看似平静安祥的土地上,深掩着竞争的残酷;在优裕生活的表面下,饱含着某种精神的焦虑。我想也可能正因为生活压力大,人们就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和慰藉,各类party也就成了美国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秋收篝火party
秋收的季节到了,我们应邀到农场参加秋收party。周末的傍晚,我们的UP国际学生公寓楼前,泰国的、马来西亚的、韩国的、印度的留学生以及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等候在那儿,参加这次聚会的许多美国家庭开着汽车一辆辆驶来,带上我们再飞快地驶去。
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一个家庭农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分别上了几辆长长的拖车,大家坐在金黄色的草垛上,驶入夕阳下金色的田地。此时晚霞在暮色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红了苍穹,极目远望,美不胜收。拖车围着农场转了一大圈,归来时,树林河流都渐渐地隐没在夜色之中,像一幅幅朦胧的木版画。
下了拖车,人们取了食物,三三两两围在篝火旁,大家又说又笑,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聚会的食物和一切活动,都由这个农场主提供和组织,但直到聚会结束,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有人告诉我,他并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谁,他只是想在金秋季节让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并以此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恩。
看到人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心想:人啊,真是社会性动物。人是需要彼此接触、彼此温暖的,我国在竖起一座座高楼、建成一个个小区时,是否考虑到留一个空间给居民,为人们的相聚、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一个温馨的平台?是否能让一个个社区成为城市漂泊者心灵的家园?而我们每一个居民,是否会有一种为社区、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感恩之心?
社区party
到了美国的第二周,密大所在社区向我们发来邀请。这是培训团到达美国后参加的第一次社交活动,大家都很重视,换下休闲装,妆扮一番,晚6时准时进入国际社区中心。
红砖砌墙的社区中心在学校古老、高大、象牙色的建筑群中,显得分外简朴。进门有一个主大厅,约有一百多平方米,正中挂一个多媒体银幕,两边摆放着多国国旗,突出了国际交流的特色。大厅右侧隔壁一个房间是教堂牧师霍保罗的办公室,左侧一条通道,两边分别有一个图书室、小型活动室和洗手间。这个地方面积不大,但功能基本齐全,冬暖夏凉,而且利用率很高。
进入国际中心大厅,入口处一个中年妇女给每人发一个贴纸,大家把各自的名字写好,贴在胸前。靠墙的长条桌上摆了一大排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饭菜,各类甜点以及水果饮料,一应俱全,都是当地居民从自家带来的。而这时还有不少人,正端着盘子,提着锅进门,彼此打着招呼,好不热闹。
人到的差不多齐了,大家排着队,每人拿一个一次性盘子,根据自己的喜爱随意取食物,然后再到长条桌前就餐。来宾中有密大教授、银行职员、研究人员、医生、政府公务员,也有退休老人、家庭妇女,还有一些华侨华人、留学生等。
吃完饭后,霍保罗先生用多媒体向我们介绍密苏里和哥伦比亚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特别介绍引以为骄傲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然后播放中国和山东的历史文化图片,重点介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那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的幽默讲解,不时引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想到这些丰富的史料我们自己都未必知道和掌握,霍保罗——一个美国人竟然对中国文化有如此深的了解,不能不让大家感慨不已。
晚上八九点钟聚会结束,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聚会活动是那么随意,一切都是即兴的,自然的,没有事先程序的设定。走在最后的,一起收拾场地,擦桌子的,倒垃圾的,折叠运送桌椅的,忙得不亦乐乎。我们这些当厅局长、县区长的学员,与当地美国人一起干得很投入,马上融入了人人动手、自我服务的当地社区文化中。
参加这些社区聚会,常让我忆起儿时住的宿舍大院:夏天大人们聚在一起摇着扇子聊天,孩子们奔跑着嬉闹……让我找回久违了的邻里密切交往的感觉。美国的社区party,自愿参与,自助服务,便利,节俭,开放。在这里每个人不论身居何位,都是普通的居民,大家分享美食,放松精神,是我们社区建设中值得借鉴的好形式。
公园party
五月过后,天气逐渐热了,许多party就在附近的公园里举行。端午节的前夕,我们参加了当地华侨组织哥伦比亚中国之友协会举行的party。那天,包了大批粽子,米很粘,味道正宗,空气中散发着很浓很浓的中国味。聚会没有主持人,没有任何仪式,大家端着盘子,边吃边聊,非常随意。听说这样的聚会,在当地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各举办一次,已经延续了多年。台湾人、香港人、上海人、湖北人、山东人……这些浪迹海外的游子,不论来自何方,不论是做什么职业的,不论信仰什么,他们聚在一起,寻求的就是中国人的那份血脉相联的乡情,这是任何优裕生活不可填充、政治力量不可改变的精神家园。
此后不几天,来自山东聊城、现在密苏里州政府供职的范博士,召集一些当地华人,为我们在公园举办了巴比烧烤party。
巴比烧烤是美国传统交友形式。一群人DIY,通常男主人在自家后院支起木炭火架亲自操作,所以巴比烧烤又被称作男人的厨房。
聚会那天傍晚,天高云淡,微风拂面。放眼望去一片绿色草坪覆盖着开阔起伏的漫坡,葱郁树木中座落着几个多角型的亭子,对面是波光粼粼的水塘。每个亭子大约 40 平米,里面有固定的长木桌、条凳和木炭烤炉。几位男士把前一天腌制的大块牛肉、猪肉放到烤炉上烤,我与几位女士一起把烤熟的肉切割成小块放在大盘里,再配上准备好的面包、蔬菜、沙拉、水果、饮料,就齐了。蓝天白云下,袅袅青烟,散发着诱人的肉香,绿水青草中,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边吃边聊,好不惬意。每个公园都有这样的设施,不仅有烤炉,亭子里还有电源插座,可以自备炊具做料理,令人感叹美国便利的公共设施。
参加party的人,一般都是通过网络公告或当地每周信息材料而欣然前来。每周的信息材料包括哪些商店商品降价、何时图书馆出售旧书、哪些社团举办民间文化活动等等,由志愿者在星期一早晨站在路口,向行人免费散发。所以参加聚会的人有些是熟悉的,有些也是初次相识,大家彼此介绍着自己的情况,交流着到美国来的感受。
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妇女,身上穿着国内前几年样式的衣服,在密苏里强紫外线照射下皮肤黑黑的。因为美国理发烫发价格昂贵,许多华人舍不得到理发店理发,她也是自己在家剪的直短发。她说:近年来见到国内来的人打扮得都那么漂亮,再看看我们这些人一个个那么老土。来美国已经八九年了,仍没有绿卡,过去在大学工作,感到压力非常大,最近到一家公司稍微轻松些,但是初到美国的中国人,如果不是做科学技术工作,是很难出头的。因为语言不熟,许多表达就不会贴切到位,就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
我说,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等西方人不像东方人那样含蓄,表达更加直白。
她立刻说,不是这样,美国人讲话非常讲究语言的包装,人与人交往非常客气,讲究礼仪。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在努力做,那么谁会表达,谁就有优势。她告诉我,大家都想挣点钱,老了回国。
这时让我想到一句话:他乡再好不是故乡。在这看似平静安祥的土地上,深掩着竞争的残酷;在优裕生活的表面下,饱含着某种精神的焦虑。我想也可能正因为生活压力大,人们就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和慰藉,各类party也就成了美国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秋收篝火party
秋收的季节到了,我们应邀到农场参加秋收party。周末的傍晚,我们的UP国际学生公寓楼前,泰国的、马来西亚的、韩国的、印度的留学生以及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等候在那儿,参加这次聚会的许多美国家庭开着汽车一辆辆驶来,带上我们再飞快地驶去。
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一个家庭农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分别上了几辆长长的拖车,大家坐在金黄色的草垛上,驶入夕阳下金色的田地。此时晚霞在暮色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红了苍穹,极目远望,美不胜收。拖车围着农场转了一大圈,归来时,树林河流都渐渐地隐没在夜色之中,像一幅幅朦胧的木版画。
下了拖车,人们取了食物,三三两两围在篝火旁,大家又说又笑,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聚会的食物和一切活动,都由这个农场主提供和组织,但直到聚会结束,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有人告诉我,他并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谁,他只是想在金秋季节让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并以此表达他对生活的感恩。
看到人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心想:人啊,真是社会性动物。人是需要彼此接触、彼此温暖的,我国在竖起一座座高楼、建成一个个小区时,是否考虑到留一个空间给居民,为人们的相聚、社交和娱乐活动,提供一个温馨的平台?是否能让一个个社区成为城市漂泊者心灵的家园?而我们每一个居民,是否会有一种为社区、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