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服到婚纱苏炳添的爱情慢慢来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r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炳添

  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苏炳添以9.83秒的速度跑进决赛,打破了亚洲纪录;决赛中,他继续突破10秒大关,取得第六名的好成绩。在4×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领衔的中国男队以37.79秒好成绩获得第四。
  每次比赛后,苏炳添在社交媒体上都会提到了一个人——林艳芳。她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初恋女友。从学生时代起,经过漫长的爱情长跑,两人携手步入婚姻。历经时光洗礼,当初的“添仔”早已变成了“飞人”,但这段爱情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甜蜜,而且历久弥香。

少年时代的相遇


  那一年,苏炳添还叫“添仔”,念初一的他长得黝黑壮实,天天被催交作业,但他乐意,因为催他的女孩叫林艳芳。
  升入初中的第一天,苏炳添就留意到了林艳芳。“阿芳长得特别好看,人也乖,一头黑长发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让人百看不厌。”不仅如此,林艳芳的脚踏车上贴满了各类公仔贴画,看上去和它的主人一样与众不同。从那时起,坐在后排的苏炳添时常会在上课时望着林艳芳的背影走神。
  那时候的苏炳添不怎么爱学习,总是拖着不交作业。但他极具运动天赋,每次运动会都能拿第一,打篮球的时候轻轻一跳就能摸到篮筐,总能将球稳稳地投进框里,引得同学们齐声喝彩。从那时起,林艳芳注意到苏炳添,觉得他运动的样子酷酷的。
  后来,苏炳添和林艳芳被分到同一个小组,林艳芳任组长,每天负责收作业。而组里最让她头疼的就是苏炳添,几乎每天都不按时交作业,总是要她再三催促。“喂,交作业了!”“怎么还在拖,你到底有没有写?”每当这个时候,林艳芳都觉得面前的男生好烦:不爱写作业就罢了,还总是在自己面前跳来跳去,取笑自己的公仔自行车太花哨,真是太讨厌了!
  再后来,两人开始在课上偷偷传纸条,谈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然后把头埋进书本后偷笑。和邻班打比赛时,林艳芳也会特地坐在离篮筐最近的位置看苏炳添投篮。日子平淡而甜蜜地滑过,直到苏炳添被选中去了体校。
  离校的前一天,苏炳添鼓起勇气送给林艳芳一个笔记本,不好意思地说:“你一本我一本,咱们每个星期交换一次。”“在哪里交换?”“就在附近的幼儿园门口,每周日上午9点,我等你。”
苏炳添一家

  就这样,幼儿园门口成了两人交换日记的秘密据点,每次见面的时间都很短,但足以令他们期待一整周。本子里每次都写得密密麻麻,从在校门口遇见一只小猫咪,到午餐吃了什么,再到欲言又止的“我想你”,这样的书写充实了两人分离的时光。
  又过了一段时间,苏炳添送了林艳芳一部小灵通,是他用体校补贴买的。从那以后,两人每晚都要煲电话粥。

异地恋是条黑乎乎的路


  随着苏炳添的训练越来越多,再也没有时间打长长的电话,每周的见面也变得艰难。林艳芳主动提出:“你来不了,那我就去看你!”于是,每周末清晨,她都会坐上最早的一班大巴车,近上午10点才抵达省队附近。多数时候,林艳芳都是坐在旁边看苏炳添训练。中午,两人在食堂吃个午饭。下午,林艳芳继续坐在旁边傻傻看着,直到时间差不多了,再跑去赶最后一趟大巴。
  这样的爱情长跑,两人坚持了10年。对许多人来说,异地恋就像一条黑乎乎的路,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但对苏炳添和林艳芳来说,对方就是自己的星辰,走不下去的时候就翻出两人的合影看一看,内心马上会被甜蜜淹没,然后重获坚持下去的勇气。几年间,苏炳添屡创佳绩,横扫国内多项锦标赛,还杀入国际大赛,成为新一代“中国飞人”,但在林艳芳心里,他依然是当初的添仔。
  2016年10月,苏炳添约林艳芳去海边,举着玫瑰花和钻戒问她:“可不可以嫁给我?”林艳芳笑着点头。几天后,两人就去民政局领了结婚证,婚礼定在一年后。当天,苏炳添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特别肉麻的话:“说过的话一定要算,爱过的人永远不变。”
苏炳添一家
苏炳添与林艳芳

  2017年10月10日,林艷芳穿着龙凤褂嫁给了苏炳添。那一天,她特地选了《小幸运》作为婚礼的音乐,原因是:“看到阿添,我就想起《我的少女时代》里的徐太宇,又黑又野,总是在我面前跑来跑去。”

一辈子很长


  2018年7月11日,苏炳添和林艳芳的儿子小天天出生了。但随着苏炳添训练难度的增加,夫妻俩聚少离多。虽然相隔两地,但两人依旧相互记挂着,苏炳添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向林艳芳表白,不管是吃饭也好,健身也好,都不忘“圈”一下林艳芳。
  林艳芳也经常秀一秀自己做的美食,馋一馋在外比赛的苏炳添。做了母亲之后,她有时也会手忙脚乱,觉得辛苦和委屈:“下辈子一定不找运动员,因为经常没人陪,过情人节都是一个人。”虽然偶有抱怨,但林艳芳深知苏炳添的梦想在田径场上,他为了追梦付出很多。更多的时候,她只会默默在背后支持他,提醒他:“注意身体,不要受伤,回家喝汤。”
  苏炳添感恩妻子的付出,一直觉得很亏欠妻子。他计划等跑不动的时候退役,然后就在暨南大学当老师,因为那里离家近,可以照顾妻子和家人,慢慢弥补这些年对他们的亏欠,认真履行自己在婚礼上的承诺。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但苏炳添的飞人传奇还在续写。他和林艳芳的爱情故事,未完待续,宛如一碗广东的老汤,越煲越香,引人回味。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曹宏萍
其他文献
张南燕(右二)在检查材料  写资料、做宣讲,火灾防患于未然;苦口婆心解决起诉纠纷,只为守护人民群众安全;当灭火的消防救援人员离开火场后,立马进入火灾现场,在烟尘弥漫的火灾废墟中寻找证据、还原真相……她文武兼备守护人民平安,细致敏锐查找火灾漏洞,被称为“火场福尔摩斯”。满腔热血入消防  “消防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能为大家服务,我很自豪。”2010年6月,张南燕从地方大学生成为一名消防军人。保家卫国,勇
期刊
今夏,河南遭遇暴雨汛情,城市、乡镇、农田陷入一片汪洋。危急时刻,江苏消防救援总队489名指战员星夜启程,奔赴暴风雨中心。他们温柔地抱起熟睡的婴儿,有力地背起蹒跚的老人,紧紧地抓住呼救的人们……那一抹明晃晃的橙,是黑暗中照亮生命的颜色。  奔赴而来的还有一群志愿者——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当集结号吹响,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他们脱下工作服,换上蓝色戎装,冲向灾难现场。他们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车间工人,有
期刊
丁良浩  2021年7月1日,南京市鼓楼区方家营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丁良浩作为消防救援英模代表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并观看庆祝演出,“内心非常激动,作为一名消防员,我感到光荣和自豪。”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  2000年,怀揣军旅梦的丁良浩经过层层筛选成为一名军人。初入军营,他想得最多的是刻苦训练,早日成为一名“神枪手”。当被分配到消防部队时,丁良浩不禁疑惑:“不打枪的兵,能做什么
期刊
吴振业(右一)  上午9点,结束了两天两夜的站点值守,吴振业终于可以安心地接受采访。身为一名急救医生,他必须保持精力充沛和反应迅速。这是吴振业在连云港市急救中心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虽然苦、脏、累、险,但从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开始,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从未减少过一分。做医生,要去最需要的地方  吴振业曾是连云港市东方医院一名急诊外科医生。2003年非典期间,连云港市急救中心紧缺急救医生。领导找到吴振业,希
期刊
救援現场  河南暴雨,洪水肆虐,无数人被困,生命岌岌可危。一支绿色先锋队,依靠两车、三艇、七人,累计转移人员一千两百余人次。从出生二十六天的婴儿到七旬老人,一个个爱心救援的感人故事,由他们书写。他们是南通市崇川区绿舟应急救援队,共有发起人五名、正式队员三十二名。哪里有险情,他们便吹响爱心救援的集结令,即刻出发奔赴一线。他们因为爱心公益理想走在一起,并用心中的光和热向更多人普及应急救援知识。爱心公益
期刊
石光銀  他扎根大漠40余年,一家三代都奉献在毛乌素沙地,在沙海里筑起“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他治理荒滩25万余亩,植树5300余万株(丛),还创办治沙公司,将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相结合,让“沙漠绿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立志长大后治沙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他的家乡位于
期刊
日本作家写随笔向来以情感真挚、语句简朴而闻名,《山之四季》堪称典范。  高村光太郎生于1883年,卒于1956年,一生经历了明治、大正和昭和三个时代。作为诗人和雕刻家,他本应潜心专研在英美各国习得的西洋画技法,学为所用。谁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国内高涨的战争情绪所感染,写下了一些“愛国主义”的诗歌。直至1945年,美国轰炸东京,他的家被毁于一旦,所有雕刻艺术品和诗稿化为灰烬。他才幡然醒悟,战争
期刊
餐饮业一直是竞争厉害的生意,不少餐饮业的聪明人开始另辟蹊径,在做好口味的同时,把惊艳的点子也做到了极致,只为了让食客们记住自己。“说菜”说旺淮扬菜餐馆  郑河的家乡淮安是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古城,更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他从家乡淮安和扬州请来专门做淮扬菜的厨师,在西安开起了餐馆。开业后由于顾客对淮扬菜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生意很差。郑河便以“说菜”为应对方法,使生意出现转机。  “说菜”
期刊
孙建东  “真正的宝剑,它的锋芒在历经磨砺后愈显闪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8511所)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建东认为成功没有坦途,每个人都要在困境中提升自我。应急攻关的尖兵  2007年,孙建东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怀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理想,迈入了航天军工的大门。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他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历经十余年的打磨,成长为电磁蓝军专业领域的技
期刊
禀赋效应  有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参与者分成A、B两组,给A组每人一个杯子,并告诉他们:“这个杯子归你们所有了,你们可以选择把它带回家,也可以把杯子卖掉。”同时给B组一笔钱,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把钱带走,也可以用这笔钱去购买A组的杯子。”  实验的结果是,A组里面愿意卖出杯子的人,给出的定价平均数是5.79美元;而B组里面愿意购买杯子的人,给出的定价平均数是2.25美元。  两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