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味,中药学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就饮食养生来说,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
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了庄子“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清代美食家李渔也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近年,西方人在深受因厚味佳肴而诱发若干疾病后,遂提出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摈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正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的否定,可见淡味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类型。
“养生重淡味”,淡为冲和,补阴生精。中医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补阴之功。比如谷、蔬、果之类。现代营养学家认为,谷、蔬、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症,因此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这已为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刺激肠蠕动有良好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为养荣,通利血脉。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他还认为“薄滋味充养血气”。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胆固醇等成分有降低人体血脂的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胆固醇,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现代科学亦发现饮食营养成分确能调节人的情绪,爽神宁志。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还有催眠作用;水果、谷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疗效;土豆及大多数蔬菜能促使人心情畅快,而多食厚味腻食会使血脂升高,使人昏沉欲睡。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五味人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淡味饮食虽经五味之调,可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五脏安康。
如何求得淡味,可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仅仅少加盐,或是不进行调味就可以得到的。组成一种饮食类型,与选择烹饪原料、配膳、用火、调味等密切相关:
(1)选料因时因地。选择烹饪原料除营养卫生条件外,还需因时因地择物。时令食物最具天地中和之气,符合人体生理需求,也是最适于口味的淡食。
(2)配菜注意平衡。平衡配菜之一为荤素平衡,以素多荤少为宜。之二为性味平衡,这是传统的饮食平衡法,味淡则寒凉略多于温热,酸苦咸淡略多于辛甘,阴味多于阳味,符合淡食养阴原则。之三为酸碱平衡,饮食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后的代谢产物显现酸性或碱性,会影响到人体体质呈酸性或呈碱性。一般体质以显弱碱性为宜,可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偏于弱酸性,则易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疾病。之四为营养平衡,现代医学要求摄人的营养素与人体生理所需的营养素相符合,勿使营养过剩或不足,以保证必需营养素的供给。
(3)烹调用火适度。欲得淡味,用火适度,文火、武火施之有别,以取真味。
(4)调味少加使淡。淡并不废五味,仍须五味调和,只是少用使淡。
当然,饮食重以淡味还需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这对中老年人养生长寿尤为重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讲过一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要让食欲服从理智。”
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了庄子“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清代美食家李渔也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近年,西方人在深受因厚味佳肴而诱发若干疾病后,遂提出各种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提倡吃绿色食品、掺杂糠谷的粗粮制品,尽量生食蔬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摈弃高糖、高脂、高蛋白的三高饮食结构。用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观点寻找有益于健康的功能性食品等,正是对肥厚之食浓烈之味的否定,可见淡味是一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食类型。
“养生重淡味”,淡为冲和,补阴生精。中医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补阴之功。比如谷、蔬、果之类。现代营养学家认为,谷、蔬、果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者大多属阴虚津亏症,因此淡味的谷蔬之食对人体有滋阴生津的作用。
淡为通腑,利于消化。这已为现代医学所肯定。蔬食淡味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对刺激肠蠕动有良好作用,常为通便之剂。
淡为养荣,通利血脉。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讲:“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他还认为“薄滋味充养血气”。豆类及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植物胆固醇等成分有降低人体血脂的作用,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可降低胆固醇,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
淡为宁神,清气醒脑。“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现代科学亦发现饮食营养成分确能调节人的情绪,爽神宁志。不同的食物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有一定影响,如碳水化合物有镇静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还有催眠作用;水果、谷物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对心情沮丧、抑郁有疗效;土豆及大多数蔬菜能促使人心情畅快,而多食厚味腻食会使血脂升高,使人昏沉欲睡。
淡为平衡。调和阴阳。“五味人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淡味饮食虽经五味之调,可除五味偏嗜之害,能使人阴阳平和,五脏安康。
如何求得淡味,可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仅仅少加盐,或是不进行调味就可以得到的。组成一种饮食类型,与选择烹饪原料、配膳、用火、调味等密切相关:
(1)选料因时因地。选择烹饪原料除营养卫生条件外,还需因时因地择物。时令食物最具天地中和之气,符合人体生理需求,也是最适于口味的淡食。
(2)配菜注意平衡。平衡配菜之一为荤素平衡,以素多荤少为宜。之二为性味平衡,这是传统的饮食平衡法,味淡则寒凉略多于温热,酸苦咸淡略多于辛甘,阴味多于阳味,符合淡食养阴原则。之三为酸碱平衡,饮食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新陈代谢后的代谢产物显现酸性或碱性,会影响到人体体质呈酸性或呈碱性。一般体质以显弱碱性为宜,可使人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若偏于弱酸性,则易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即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疾病。之四为营养平衡,现代医学要求摄人的营养素与人体生理所需的营养素相符合,勿使营养过剩或不足,以保证必需营养素的供给。
(3)烹调用火适度。欲得淡味,用火适度,文火、武火施之有别,以取真味。
(4)调味少加使淡。淡并不废五味,仍须五味调和,只是少用使淡。
当然,饮食重以淡味还需因人因时而异,不可一概论之,这对中老年人养生长寿尤为重要。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讲过一句富于哲理的名言:“要让食欲服从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