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内容构成来说,《黄金甲》并未承载与其影响相称的正文化价值,影片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的开掘上粗浅单薄,忽略了情感的传递与表现,且无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一味以极尽奢华的场面及视听技术和宣传手段吸引观众,反而在中国文化框架里寻找元素过程中迷失自我。所以,以《黄金甲》为代表的大片所取得的票房价值,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创作水平已进入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 人性开掘 艺术审美
只要一提起张艺谋,浮现人们脑际的便是那几部片名稔熟于心的电影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从动辄几亿的投入额营造出的极尽奢华的场面,以及视听技术和宣传手段的登峰造极乃至一路高歌猛进的票房,似乎竭力向人们昭示着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然而来自社会各界汹如潮涌的恶评,特别是针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来的诸如“文化独立性丧失、原创力缺失”、“哗众取宠的物质主义大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声不绝于耳,使之影片的口碑无法如其票房那样挺直腰板。
诚然,张艺谋在将这几部大片进行好莱坞模式本土化过程中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且都遵循着那部填补了华语电影在奥斯卡奖项上空白的《卧虎藏龙》开创的足迹,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尽力从中国的文化框架里去寻找那些西方人喜欢或可能受到西方人关注的元素,并使尽浑身解数将这些东方的神秘元素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有名无实的模仿无法呈现出真实的底蕴与精髓,所以,尽管《满城尽带黄金甲》取曹禺先生著名的《雷雨》之体,并融进了中国古代宫廷、侠义英雄、刀光剑影等各种元素,可这种把各种元素随意、胡乱编排在一起,以及在元素选择中存在的致命弱点,即使辅以娴熟的技巧,豪华的视效都无济于事,相反使其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一、从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内容构成来说。《黄金甲》并未如《雷雨》这样震撼人心,更未承载与其影响相称的正文化价值。
回顾中国电影历史.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历来密不可分,大凡成功的小说往往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其故事情节、内容已为读者认同,而这些读者恰恰也是影片的潜在消费群。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文学这块影视的土壤正呈荒芜之相,物质时代的浮躁已弃真实经历、生活体验和长期积淀于不顾,因此鲜有振聋发聩之作问世,而创作的贫瘠现状让张艺谋之类的大导演们常常为“无米下锅”犯愁。“速度时代”、“眼球经济”则更使一剧之本在导演、制片、投资人拍摄理念的阐释中衍化成内容单调、肤浅,故事这一核心元素渐变弱化的所谓大片。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并将故事背景改在了唐朝宫廷。无独有偶.冯小刚的《夜宴》也将故事背景放在了盛唐的宫廷,不谋而合的举措揭示了导演们似欲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可供借鉴和展示的因素,表达所寄托的某种精神。但《黄金甲》展示的尽是宫廷中种种诡异的病态关系,且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给人留下怪异、困惑的感觉。
毋庸置疑,对于观众来说,首先关注的是故事好不好看.情节感不感人,纵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反而在叙事上失去了自控力。一味在拍摄技巧、音响效果上唯美.真正忽略了将自己的“城墙”加固得坚实些,再竖实些。所谓“城墙”。便是剧本上的严谨,在故事情节上的紧凑,包括细致到台词的字斟句酌。何况当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大场面所带来的视觉震撼的时候,题材的单一模式化必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真正吸引人的中国精神绝不是靠披着中国古代豪华外衣的“视觉盛宴”来体现的。而且题材的“巧借”、内容的“巧合”,正慢慢成为一种市场操作的惯例,久而久之便将文化湮没,将主流价值扭曲,如此困局,追根溯源,正是文化独立性的丧失,原创力的缺失,缺少了对电影文化本身的关怀,难以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主流电影。
二、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的开掘上粗浅单薄,不以精湛的人文内涵为追求,忽略了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作为后现代文化的衍生品,我们无法指责《黄金甲》之类的大片追求的电影产业的高利润回报,也理解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讲,启用大导演、大投资、大宣传、大明星阵容的渐向“国际化”靠拢的操作程式。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浮出水面,那就是随着投资的越来越大,画面的越来越精美,明星的越来越耀眼,但能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银幕形象却越来越少。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洲评论的那样:当前中国银幕上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电影明星的名字。人们往往只知道电影是谁演的,却不知道演的是谁。围绕着《黄金甲》自摄和上映的前后,公众视线似乎只注意几位主演大名、甚至更热心关注包括被媒体屡屡炒作的导演张艺谋与主演巩俐之间的陈年往事和最新绯闻。在宏图巨制般的叙事.充足而华丽的意象中,总是让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开掘上的细腻厚重。现代科技可以画神画鬼。而我们忘记或者是根本不会用这种科技去做人的文章。毕竟打动观众的是能够欣赏到的丰赡的人物形象,能够触摸到的心灵的好故事。
据说张艺谋吸取了前两部电影中故事紊乱、人物单薄的教训,在《黄金甲》中依托《雷雨》人物故事,作了大胆改变伸发。可令人遗憾的是看完影片.发现既没有对《雷雨》原有优点的创造性展现.更没有深化发掘出优于《雷雨》的新意。稍了解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人都知道。曹禺先生的《雷雨》最引人之处是能在提供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最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的冲突,其问各种人物因了特定身份而生出的复杂矛盾纠葛,以及由此造成的结局深深打动了观众。而在《黄金甲》中,代之而起的是动起了刀兵来完成一个来由不明的复仇和夺位的冲突,本来的戏剧内涵,让人可以深见的戏剧元素。统统简化为无需用心去体味的打斗武功上。感官受到了刺激。心却处于麻木懵懂的状态。我们以《雷雨》、《黄金甲》中同样出现的强迫“喝药”情节为例.看看究竟是谁真实传达出了人类情感,是谁具备了动人心弦的魅力。
《雷雨》中从周朴园角度看出他强迫繁漪喝药,是为了整个家庭好,为了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家庭规范秩序”。而繁漪拒喝,是因为她最清楚自己病因的来源,这“药”无法治好她的心病。至于周朴园无奈命令周萍、周冲下跪求母喝药,无非是要借助于母子之情迫繁漪就范,真正目的还是想维系他心中遵守的伦理规范。周萍无力违抗父亲的威严,更无法完成把繁漪在情人与母亲之间角色的转换,此时剧情中展现他的心中矛盾复杂程度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他跪了下去.把他人性中的胆怯懦弱展露无遗。而他不知道他这一跪,彻底断送了繁漪的希望和幻想,此刻观众也会知道这一碗药繁漪定会喝下去,因为同时喝下去的还有人生最不愿出现的感觉:绝望。所以。通过 “喝药”,曹禺先生把人性冲突、丰富多彩的场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黄金甲》中也套用了国王命令两个王子下跪求母喝药的情节。可是一上来观众就知道国王的动机是谋杀,而王后喝药的动机乃是麻痹国王,以掩饰想通过武装政变夺权的阴谋策划,为过后银幕出现的大规模武斗作了铺垫。可是这期间的较量。几位人物内心世界中人性的痛苦挣扎一概被简化甚至隐去,忽视了微妙的情感律动,无法聚集观众的视线。更谈不上让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像《黄金甲》这样的频频借“它山之石”为内容的所谓国产大片还能攻下多少观众的心?
三、忽略了文艺作品中的审美情趣往往在于它的深徽和含蓄,无视中国美学中的诸如“张弛有度、浓淡相宜”的经验之谈。犯了艺术审美的大忌。
随着当代观众欣赏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强化,便相应要求作者主观意旨的相对隐匿,但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画面近乎苛刻的唯美主义追求爱好,使得他认为唯有在场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壮观奢华.才能籍此以符合所谓的大制作必定要做到能够刺激够观众的感官的效果。于是乎在《黄金甲》中,我们看到了满眼的兵士如狂潮涌来、满眼的菊花塞满了你的眼球,甚至还有那至今被人诟病的满眼乳房,被人戏称为“乳沟盛宴”。难怪乎《纽约时报》的影评说张艺谋表现出一种歌剧似的、自我沉醉的狂热状态,让画面和剧情如洪水般狂泻……
事实上大导演们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努力,观众是领情的。只是千万不能缺乏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分析。豪华服饰、器物、屋宇、刀箭、盾牌等层层加码,狂轰滥炸。不遗余力.过度地把各种电影元素编排在一起,却让人晕眩饱胀,痛苦不堪。观看这样的电影,是无法让观众沉浸到艺术的境界中去的。许多观众只希望作者展示出复杂的风云,而不需要作者去指点迷津。过多的抒发展现常常使人厌倦,所以当银幕上鲜血迅速冲刷覆盖后,漫天的烟花,太平的颂歌,应该说已经隐喻得如此明白了。只可惜二者结合得太蕾痕迹。殊不知,有时候情感凝结的形态,由直抒胸臆,放纵情绪的热抒情向着情绪的控制、节制和暗示的冷抒情过渡,反而能拨动观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张艺谋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特别是他对于形、色、光、镜头的角度、画面的切换,营造视觉方面有着过人的贡献。他的才能让他懂得怎样从中国文化框架里寻找西方人关注的元素来重新阐释中国文化,但明显的是他选择的元素中存在问题.反而令其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黄金甲》中充斥的歇斯底里的繁华掩饰下的宫廷阴谋,过度沉迷于炫丽的电脑特效视觉效果,以及遭来他最寄希望的北美市场的恶评便是最好的证明。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 人性开掘 艺术审美
只要一提起张艺谋,浮现人们脑际的便是那几部片名稔熟于心的电影大片《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从动辄几亿的投入额营造出的极尽奢华的场面,以及视听技术和宣传手段的登峰造极乃至一路高歌猛进的票房,似乎竭力向人们昭示着中国电影制作水平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然而来自社会各界汹如潮涌的恶评,特别是针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来的诸如“文化独立性丧失、原创力缺失”、“哗众取宠的物质主义大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声不绝于耳,使之影片的口碑无法如其票房那样挺直腰板。
诚然,张艺谋在将这几部大片进行好莱坞模式本土化过程中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且都遵循着那部填补了华语电影在奥斯卡奖项上空白的《卧虎藏龙》开创的足迹,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尽力从中国的文化框架里去寻找那些西方人喜欢或可能受到西方人关注的元素,并使尽浑身解数将这些东方的神秘元素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有名无实的模仿无法呈现出真实的底蕴与精髓,所以,尽管《满城尽带黄金甲》取曹禺先生著名的《雷雨》之体,并融进了中国古代宫廷、侠义英雄、刀光剑影等各种元素,可这种把各种元素随意、胡乱编排在一起,以及在元素选择中存在的致命弱点,即使辅以娴熟的技巧,豪华的视效都无济于事,相反使其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一、从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内容构成来说。《黄金甲》并未如《雷雨》这样震撼人心,更未承载与其影响相称的正文化价值。
回顾中国电影历史.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历来密不可分,大凡成功的小说往往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其故事情节、内容已为读者认同,而这些读者恰恰也是影片的潜在消费群。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文学这块影视的土壤正呈荒芜之相,物质时代的浮躁已弃真实经历、生活体验和长期积淀于不顾,因此鲜有振聋发聩之作问世,而创作的贫瘠现状让张艺谋之类的大导演们常常为“无米下锅”犯愁。“速度时代”、“眼球经济”则更使一剧之本在导演、制片、投资人拍摄理念的阐释中衍化成内容单调、肤浅,故事这一核心元素渐变弱化的所谓大片。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并将故事背景改在了唐朝宫廷。无独有偶.冯小刚的《夜宴》也将故事背景放在了盛唐的宫廷,不谋而合的举措揭示了导演们似欲从中国文化中寻找可供借鉴和展示的因素,表达所寄托的某种精神。但《黄金甲》展示的尽是宫廷中种种诡异的病态关系,且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给人留下怪异、困惑的感觉。
毋庸置疑,对于观众来说,首先关注的是故事好不好看.情节感不感人,纵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反而在叙事上失去了自控力。一味在拍摄技巧、音响效果上唯美.真正忽略了将自己的“城墙”加固得坚实些,再竖实些。所谓“城墙”。便是剧本上的严谨,在故事情节上的紧凑,包括细致到台词的字斟句酌。何况当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大场面所带来的视觉震撼的时候,题材的单一模式化必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真正吸引人的中国精神绝不是靠披着中国古代豪华外衣的“视觉盛宴”来体现的。而且题材的“巧借”、内容的“巧合”,正慢慢成为一种市场操作的惯例,久而久之便将文化湮没,将主流价值扭曲,如此困局,追根溯源,正是文化独立性的丧失,原创力的缺失,缺少了对电影文化本身的关怀,难以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主流电影。
二、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的开掘上粗浅单薄,不以精湛的人文内涵为追求,忽略了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作为后现代文化的衍生品,我们无法指责《黄金甲》之类的大片追求的电影产业的高利润回报,也理解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讲,启用大导演、大投资、大宣传、大明星阵容的渐向“国际化”靠拢的操作程式。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浮出水面,那就是随着投资的越来越大,画面的越来越精美,明星的越来越耀眼,但能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银幕形象却越来越少。正如北京电影学院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洲评论的那样:当前中国银幕上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电影明星的名字。人们往往只知道电影是谁演的,却不知道演的是谁。围绕着《黄金甲》自摄和上映的前后,公众视线似乎只注意几位主演大名、甚至更热心关注包括被媒体屡屡炒作的导演张艺谋与主演巩俐之间的陈年往事和最新绯闻。在宏图巨制般的叙事.充足而华丽的意象中,总是让人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在传统文化和人性深度开掘上的细腻厚重。现代科技可以画神画鬼。而我们忘记或者是根本不会用这种科技去做人的文章。毕竟打动观众的是能够欣赏到的丰赡的人物形象,能够触摸到的心灵的好故事。
据说张艺谋吸取了前两部电影中故事紊乱、人物单薄的教训,在《黄金甲》中依托《雷雨》人物故事,作了大胆改变伸发。可令人遗憾的是看完影片.发现既没有对《雷雨》原有优点的创造性展现.更没有深化发掘出优于《雷雨》的新意。稍了解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人都知道。曹禺先生的《雷雨》最引人之处是能在提供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最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的冲突,其问各种人物因了特定身份而生出的复杂矛盾纠葛,以及由此造成的结局深深打动了观众。而在《黄金甲》中,代之而起的是动起了刀兵来完成一个来由不明的复仇和夺位的冲突,本来的戏剧内涵,让人可以深见的戏剧元素。统统简化为无需用心去体味的打斗武功上。感官受到了刺激。心却处于麻木懵懂的状态。我们以《雷雨》、《黄金甲》中同样出现的强迫“喝药”情节为例.看看究竟是谁真实传达出了人类情感,是谁具备了动人心弦的魅力。
《雷雨》中从周朴园角度看出他强迫繁漪喝药,是为了整个家庭好,为了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家庭规范秩序”。而繁漪拒喝,是因为她最清楚自己病因的来源,这“药”无法治好她的心病。至于周朴园无奈命令周萍、周冲下跪求母喝药,无非是要借助于母子之情迫繁漪就范,真正目的还是想维系他心中遵守的伦理规范。周萍无力违抗父亲的威严,更无法完成把繁漪在情人与母亲之间角色的转换,此时剧情中展现他的心中矛盾复杂程度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终他跪了下去.把他人性中的胆怯懦弱展露无遗。而他不知道他这一跪,彻底断送了繁漪的希望和幻想,此刻观众也会知道这一碗药繁漪定会喝下去,因为同时喝下去的还有人生最不愿出现的感觉:绝望。所以。通过 “喝药”,曹禺先生把人性冲突、丰富多彩的场面呈现在我们面前。而《黄金甲》中也套用了国王命令两个王子下跪求母喝药的情节。可是一上来观众就知道国王的动机是谋杀,而王后喝药的动机乃是麻痹国王,以掩饰想通过武装政变夺权的阴谋策划,为过后银幕出现的大规模武斗作了铺垫。可是这期间的较量。几位人物内心世界中人性的痛苦挣扎一概被简化甚至隐去,忽视了微妙的情感律动,无法聚集观众的视线。更谈不上让观众受到心灵的震撼。所以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像《黄金甲》这样的频频借“它山之石”为内容的所谓国产大片还能攻下多少观众的心?
三、忽略了文艺作品中的审美情趣往往在于它的深徽和含蓄,无视中国美学中的诸如“张弛有度、浓淡相宜”的经验之谈。犯了艺术审美的大忌。
随着当代观众欣赏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强化,便相应要求作者主观意旨的相对隐匿,但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对画面近乎苛刻的唯美主义追求爱好,使得他认为唯有在场景、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壮观奢华.才能籍此以符合所谓的大制作必定要做到能够刺激够观众的感官的效果。于是乎在《黄金甲》中,我们看到了满眼的兵士如狂潮涌来、满眼的菊花塞满了你的眼球,甚至还有那至今被人诟病的满眼乳房,被人戏称为“乳沟盛宴”。难怪乎《纽约时报》的影评说张艺谋表现出一种歌剧似的、自我沉醉的狂热状态,让画面和剧情如洪水般狂泻……
事实上大导演们将艺术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努力,观众是领情的。只是千万不能缺乏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分析。豪华服饰、器物、屋宇、刀箭、盾牌等层层加码,狂轰滥炸。不遗余力.过度地把各种电影元素编排在一起,却让人晕眩饱胀,痛苦不堪。观看这样的电影,是无法让观众沉浸到艺术的境界中去的。许多观众只希望作者展示出复杂的风云,而不需要作者去指点迷津。过多的抒发展现常常使人厌倦,所以当银幕上鲜血迅速冲刷覆盖后,漫天的烟花,太平的颂歌,应该说已经隐喻得如此明白了。只可惜二者结合得太蕾痕迹。殊不知,有时候情感凝结的形态,由直抒胸臆,放纵情绪的热抒情向着情绪的控制、节制和暗示的冷抒情过渡,反而能拨动观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张艺谋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艺术家,特别是他对于形、色、光、镜头的角度、画面的切换,营造视觉方面有着过人的贡献。他的才能让他懂得怎样从中国文化框架里寻找西方人关注的元素来重新阐释中国文化,但明显的是他选择的元素中存在问题.反而令其在寻找过程中迷失了自我。《黄金甲》中充斥的歇斯底里的繁华掩饰下的宫廷阴谋,过度沉迷于炫丽的电脑特效视觉效果,以及遭来他最寄希望的北美市场的恶评便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