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语文德育的价值已成形势所需。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追求德育的个性化和生活化;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更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有效的新方法,使得德育通过语文教育这个有效的载体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生活化
“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意义非凡。通过这几年的语文德育的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握关键词句,体会道德情感;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德育思维;阅读语文作品,领悟德育精神;强化写字教学,渗透德育思想;运用古诗教学,进行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德育的个性化和生活化;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注重选材多元化;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些有效的方法,以飨读者。
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现在的学生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是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长大的。这样长大的他们都十分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所以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一代人高多了。不同时代的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用以前的老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学生。课文《穷人》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学生马上说出:“因为桑娜本性善良,换成我,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会这么做的!”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就知道课前准备的教案白费了。
二、增强“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念
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上课?只是来学校接受知识吗?网络上那么多名师课堂,他们坐在家里点击鼠标就能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重新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反思教育领域自身的成绩和不足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必修功课。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权,不能把师生关系简单地看作一种传统的家庭中施与受的关系,而应看作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关爱第一个学生,给予一顆宽容的心。
其次,学生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如何与同龄人的相处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在语文课堂中要倡导合作学习,培养竞争意识。开展各种评比活动,不但有学习类,还有品德类的,让每位学生都有争第一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习输得起。让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今后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过程活动化、生活化
城市孩子经常在计算机世界里生活,现实感非常弱。他们从小到大的一切现实事物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物的能力。所以,常常发现孩子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更愿意在虚拟世界里体会真实感。比如,通过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记者、接受采访、模拟社会等活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四、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现在孩子必须要展现个性,脑子里是“我来过,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教师需要设计展现个性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你了解他,你尊重他。作文与日记教学是一种塑造人、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性格特征的学习活动,能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每一篇作文,都可以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生命教育、探索精神等其中一个或多个融合点,也是学生展现个性的最好的平台。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鼓励学生给教师写信,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甚至通过日记让学生自己开导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一篇文章牵强附会,不能把教师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肯定自我,尽量发挥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看到学生在日记里记叙他们的小秘密、小感动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生活化
“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是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意义非凡。通过这几年的语文德育的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握关键词句,体会道德情感;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德育思维;阅读语文作品,领悟德育精神;强化写字教学,渗透德育思想;运用古诗教学,进行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德育的个性化和生活化;关注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注重选材多元化;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些有效的方法,以飨读者。
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现在的学生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是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长大的。这样长大的他们都十分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所以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一代人高多了。不同时代的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用以前的老眼光来看待现在的学生。课文《穷人》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学生马上说出:“因为桑娜本性善良,换成我,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会这么做的!”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就知道课前准备的教案白费了。
二、增强“人际和谐”的道德观念
学生为什么要到学校上课?只是来学校接受知识吗?网络上那么多名师课堂,他们坐在家里点击鼠标就能找到他们需要的内容。重新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反思教育领域自身的成绩和不足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必修功课。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成长权,不能把师生关系简单地看作一种传统的家庭中施与受的关系,而应看作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理解关爱第一个学生,给予一顆宽容的心。
其次,学生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如何与同龄人的相处也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在语文课堂中要倡导合作学习,培养竞争意识。开展各种评比活动,不但有学习类,还有品德类的,让每位学生都有争第一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习输得起。让学生之间竞争与合作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今后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过程活动化、生活化
城市孩子经常在计算机世界里生活,现实感非常弱。他们从小到大的一切现实事物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物的能力。所以,常常发现孩子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更愿意在虚拟世界里体会真实感。比如,通过开展朗诵、演讲、辩论、扮记者、接受采访、模拟社会等活动,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四、加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现在孩子必须要展现个性,脑子里是“我来过,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教师需要设计展现个性的平台,让他们知道你了解他,你尊重他。作文与日记教学是一种塑造人、改变人的心理结构,丰富人的性格特征的学习活动,能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每一篇作文,都可以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生命教育、探索精神等其中一个或多个融合点,也是学生展现个性的最好的平台。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鼓励学生给教师写信,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甚至通过日记让学生自己开导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一篇文章牵强附会,不能把教师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协助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肯定自我,尽量发挥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当看到学生在日记里记叙他们的小秘密、小感动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