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相关研究和解决。首要是让学生可以了解《耳畔中国》此档节目播出的意义及作用,重视此档节目播出的内涵,其次在通过分析当今社会流行歌曲的盛况和民族声乐,及教学研究方法需要进行数据对比,有效的提高我们学生自己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视,民族歌曲的认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也让高校培养学生重拾民歌学习工作热情,让学生找准中华人民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努力用经典的中国风音乐来描绘中国,唤醒民族历史文化记忆,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我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关键词:《耳畔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论绪
《耳畔中国》是以民歌为载体,以优秀民歌表现民族文化,积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大型中式歌唱比赛节目。《耳畔中国》此档节目 采用的是一种用歌声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用高水平的演唱展示出中国民歌的“味道”,它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全世界尽收耳畔,全世界聆听中国”是此档节目的口号,也是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传递我们所要发展民歌,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自信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一起期待着通过新型传播途径下的民歌文化发展,这也打破了人们对民歌是“地方”“不通俗”的旧思维,通过那些生于1995年以后的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新民歌”起到了推动大多数高校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民歌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高校学生在二度创作时,自觉深入到作品的时代发展背景和地方民族中国特色,通过阅读书籍或网络等了解学生更多关于作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也融入一些企业现代音乐元素,在表达自己作品时也能更好的展现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创新创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主义文化。而“中国耳边风”的意义不仅在于一场比赛、一个节目,而且在于一种向中国音乐致敬的感觉,使更多的青年学生通过这个节目重新理解中国音乐,找到中国音乐的文化根源,让它重现光芒,也让我国优秀的民歌文化“走出去”得到极大的发扬。
一、《耳畔中国》中国竞唱类节目;致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
1、节目的表演和组成形式
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我们知道“耳畔中国”的表演形式是以半决赛和决赛的形式演唱我国的民歌。每首民族艺术歌曲内容都是一个代表着每个不同地方文化的特色,演唱者把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相结合,进行了研究二次的创新进行演绎,让民族声乐得到了新的传播和发展。其组成形式是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和著名歌唱家雷佳老师加盟坐镇评委席;除此之外,节目还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郦波教授,在现场为大家讲解每首参赛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以及歌曲当地方特色;在节目音乐的呈现上,由被誉为中国“音乐魔法师”的捞仔领衔的顶尖乐队担任现场演奏及制作,确保了节目音乐呈现的超高水准。竞赛规则的创新也提高了节目的收视质量。
2、《耳畔中国》呈现的艺术特色
“耳畔中国”从悠闲的山野乡村,宁静的城市角落和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搬到了电视屏幕上,传播到了世界的耳朵。精心的编曲、精湛的伴奏、精彩的演唱、精美的制作,通过这样的创作理念《耳畔中国》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制造”和“中国精神”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节目进行融汇了来自17个不同国家民族的歌者,都充分利用表达了对民|歌的支持与热爱,虽然我国选手通过身份关系各异,但是都不约而同地肩负着对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中国企业文化信息传播的担当。他们都努力展现自己民歌的特色和精髓,为中国民歌的兴起而奋斗。民歌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蕴含着鲜明的方言特色,表达着传统与不同的思维习惯,承载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风情,这成为众多专业知识文化中又伴随着一定的审美门槛。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认知不足
流行音乐疯卷全球,例如韩国《Super star K》、中国选秀节目《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创造营》等多个节目,却没有任何内涵的选秀节目出现在荧屏上,然而就是这些所谓的选秀节目,选出一个个“爱豆”,不管这些“爱豆”的文化素养和歌唱能力的高低,只要他们在的够漂亮,够帅气,在表演过程中抛个媚眼就能俘获大众的尖叫,更有诸多男“爱豆”逐渐“女性”话没有一点阳刚之气,但很多粉丝还是为其尖叫。再这样的形式下,我们的民族声乐怎么能得到传承呢,我们所要传播的文化自信又应该怎样去传播呢?所以,这些流行类选秀节目是对高校民族声乐起到了一种阻碍作用。
2、传播途径单一
”如何发展,如何传播,如何处理与年轻人的互动。”成为中国民歌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研究难点。一些民歌传承人深入到民族国家地区,访问民歌历史社会文化,坚持自己不懈的去学习那些文字,那些口头传述民歌。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传播这些民间文化,因为传承者有限,传播方式也有限。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1、改变了广大学生的民族声乐的看法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这七八千年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民族音乐,它是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艺术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音乐的多样化和发展,各行各业的音乐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流行音乐界展示着它的魅力。多元传播汇聚流行乐坛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些研究内容可以积极健康向上传递信息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传统音乐艺术作品,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歌曲例如《我的滑板鞋》、《惊雷》等作品,这些歌曲只是徒有其表,毫无旋律感,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价值及意义,对我们的学生也没有丝毫的积极影响。然而,《耳畔中国》的播出,对其演绎内容进行了新颖的重组和改造,传递了积极的审美取向,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民歌是劳动的产物,每一首民歌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韵味。一个民族的音乐必须有其民族本土的元素。通过《耳畔中国》的播放,使青年学生重拾学习民歌的热情,扭转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积极促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2、弘扬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耳畔中国》是一档以选秀节目的方式,把所要演唱的歌曲经过改编升华,向同学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审美,也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民歌的由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在教书的乐趣中,享受对一种重要文化的深刻理解。例如;在讲到《蒹葭》时,郦波老师还对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将歌曲的文字进行了历史的阐述以及背后的爱情故事。一首诗歌的源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这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也让高校学生重拾民歌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准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努力用经典的中国风音乐来描绘中国,唤醒民族文化记忆,这是文化自觉,更是文化自信的显现。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耳畔中国》所表达的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给我们传递了积极地审美导向,让我们这样的广大青年学生们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声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了解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之处。此档节目的播出对广大青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论
如今的选秀类综艺节目如日中天,民族音乐的传播推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口头民歌的传播渠道有限。电视节目《耳畔中国》的播出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让广大青年对民族音乐有了不一样的审美。这也可以加快民歌文化的发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吕萌,曹春耀.电视音乐类节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呈现--以安徽卫视《耳畔中国》为例【J】新闻知识,2017(05)
[2]史金學,论音乐节目如何传播中国元素--以《耳畔中国》为例【M】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3]张塘林,电视节目《耳畔中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M】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8
作者简介:
兰波:女,(1992.01——),藏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阿坝师范学院教师
章燕:女,(1999.07——),汉族,阿坝师范学院2018级音乐学学生
课题编号:201910186 课题:电视节目《耳畔中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耳畔中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论绪
《耳畔中国》是以民歌为载体,以优秀民歌表现民族文化,积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大型中式歌唱比赛节目。《耳畔中国》此档节目 采用的是一种用歌声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用高水平的演唱展示出中国民歌的“味道”,它的出现毫无疑问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全世界尽收耳畔,全世界聆听中国”是此档节目的口号,也是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传递我们所要发展民歌,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自信的坚定信念,同时也一起期待着通过新型传播途径下的民歌文化发展,这也打破了人们对民歌是“地方”“不通俗”的旧思维,通过那些生于1995年以后的民歌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新民歌”起到了推动大多数高校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民歌审美也开始发生变化。高校学生在二度创作时,自觉深入到作品的时代发展背景和地方民族中国特色,通过阅读书籍或网络等了解学生更多关于作品以及相关的信息,也融入一些企业现代音乐元素,在表达自己作品时也能更好的展现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创新创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主义文化。而“中国耳边风”的意义不仅在于一场比赛、一个节目,而且在于一种向中国音乐致敬的感觉,使更多的青年学生通过这个节目重新理解中国音乐,找到中国音乐的文化根源,让它重现光芒,也让我国优秀的民歌文化“走出去”得到极大的发扬。
一、《耳畔中国》中国竞唱类节目;致使民族声乐得到发展
1、节目的表演和组成形式
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我们知道“耳畔中国”的表演形式是以半决赛和决赛的形式演唱我国的民歌。每首民族艺术歌曲内容都是一个代表着每个不同地方文化的特色,演唱者把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相结合,进行了研究二次的创新进行演绎,让民族声乐得到了新的传播和发展。其组成形式是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和著名歌唱家雷佳老师加盟坐镇评委席;除此之外,节目还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郦波教授,在现场为大家讲解每首参赛歌曲背后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以及歌曲当地方特色;在节目音乐的呈现上,由被誉为中国“音乐魔法师”的捞仔领衔的顶尖乐队担任现场演奏及制作,确保了节目音乐呈现的超高水准。竞赛规则的创新也提高了节目的收视质量。
2、《耳畔中国》呈现的艺术特色
“耳畔中国”从悠闲的山野乡村,宁静的城市角落和人们之间的口口相传搬到了电视屏幕上,传播到了世界的耳朵。精心的编曲、精湛的伴奏、精彩的演唱、精美的制作,通过这样的创作理念《耳畔中国》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制造”和“中国精神”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节目进行融汇了来自17个不同国家民族的歌者,都充分利用表达了对民|歌的支持与热爱,虽然我国选手通过身份关系各异,但是都不约而同地肩负着对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中国企业文化信息传播的担当。他们都努力展现自己民歌的特色和精髓,为中国民歌的兴起而奋斗。民歌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蕴含着鲜明的方言特色,表达着传统与不同的思维习惯,承载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风情,这成为众多专业知识文化中又伴随着一定的审美门槛。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民族声乐作品认知不足
流行音乐疯卷全球,例如韩国《Super star K》、中国选秀节目《快乐男生》、《超级女生》、《创造营》等多个节目,却没有任何内涵的选秀节目出现在荧屏上,然而就是这些所谓的选秀节目,选出一个个“爱豆”,不管这些“爱豆”的文化素养和歌唱能力的高低,只要他们在的够漂亮,够帅气,在表演过程中抛个媚眼就能俘获大众的尖叫,更有诸多男“爱豆”逐渐“女性”话没有一点阳刚之气,但很多粉丝还是为其尖叫。再这样的形式下,我们的民族声乐怎么能得到传承呢,我们所要传播的文化自信又应该怎样去传播呢?所以,这些流行类选秀节目是对高校民族声乐起到了一种阻碍作用。
2、传播途径单一
”如何发展,如何传播,如何处理与年轻人的互动。”成为中国民歌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研究难点。一些民歌传承人深入到民族国家地区,访问民歌历史社会文化,坚持自己不懈的去学习那些文字,那些口头传述民歌。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传播这些民间文化,因为传承者有限,传播方式也有限。
三、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1、改变了广大学生的民族声乐的看法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过这七八千年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民族音乐,它是我们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艺术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音乐的多样化和发展,各行各业的音乐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流行音乐界展示着它的魅力。多元传播汇聚流行乐坛百花齐放。其中有一些研究内容可以积极健康向上传递信息社会正能量的优秀传统音乐艺术作品,当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歌曲例如《我的滑板鞋》、《惊雷》等作品,这些歌曲只是徒有其表,毫无旋律感,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价值及意义,对我们的学生也没有丝毫的积极影响。然而,《耳畔中国》的播出,对其演绎内容进行了新颖的重组和改造,传递了积极的审美取向,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民歌是劳动的产物,每一首民歌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韵味。一个民族的音乐必须有其民族本土的元素。通过《耳畔中国》的播放,使青年学生重拾学习民歌的热情,扭转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积极促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2、弘扬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耳畔中国》是一档以选秀节目的方式,把所要演唱的歌曲经过改编升华,向同学们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审美,也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民歌的由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在教书的乐趣中,享受对一种重要文化的深刻理解。例如;在讲到《蒹葭》时,郦波老师还对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将歌曲的文字进行了历史的阐述以及背后的爱情故事。一首诗歌的源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这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也让高校学生重拾民歌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准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努力用经典的中国风音乐来描绘中国,唤醒民族文化记忆,这是文化自觉,更是文化自信的显现。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耳畔中国》所表达的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通过演员们的精彩表演,给我们传递了积极地审美导向,让我们这样的广大青年学生们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声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了解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之处。此档节目的播出对广大青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结论
如今的选秀类综艺节目如日中天,民族音乐的传播推广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口头民歌的传播渠道有限。电视节目《耳畔中国》的播出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让广大青年对民族音乐有了不一样的审美。这也可以加快民歌文化的发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吕萌,曹春耀.电视音乐类节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呈现--以安徽卫视《耳畔中国》为例【J】新闻知识,2017(05)
[2]史金學,论音乐节目如何传播中国元素--以《耳畔中国》为例【M】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3]张塘林,电视节目《耳畔中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M】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2018
作者简介:
兰波:女,(1992.01——),藏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阿坝师范学院教师
章燕:女,(1999.07——),汉族,阿坝师范学院2018级音乐学学生
课题编号:201910186 课题:电视节目《耳畔中国》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