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支付热潮渐渐向海外市场延伸。
据相关媒体报道,支付宝已经覆盖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商户;微信支付也登陆了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超过13万的境外商户,并且支持12种以上的外币结算。
特别是十一黄金周移动支付在海外的爆发,让其再成热点。根据支付宝在今年10月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在境外用支付宝付款的人次同比激增七倍多,人均消费金额达1480元。同时,约有370万用户在境外使用支付宝查找当地的吃喝玩乐信息和优惠。
客观需求
中研普华研究员揭小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机构纷纷“出海”,根本原因还在于看好移动支付的未來,而“出海”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国人境外购买力的持续提升。
不可否认,出境游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移动支付的“出海潮”,文学评论家朱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近11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以上。与此同时,习惯了移动支付的国人,面对换汇等支付环节,开始感到不耐烦,而移动支付的“出海”,则投其所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还告诉记者,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签的增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的人数增多,购物等支付需求也逐步增多,为金融支付走出去提供了客观需求。其次,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有74个国家与我国签署共建协议,走出去的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贸合作园区的企业及人员越来越多,也为金融支付提供了长期增长的庞大市场。而且随着金融支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化带来了走出国门,加强了全球布局,为金融支付走出去提供了主动性。刘英进一步说道。
揭小兰告诉记者,目前,可以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支付宝,使用范围涵盖餐饮、超市、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海外机场、退税等几乎所有吃喝玩乐消费场景,并和香港地区及六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一起,为当地人打造“本地版支付宝”。随着中国支付市场成熟,国内支付机构出征海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有望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潜力巨大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浪潮推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海外战略”也浮出水面。刘英告诉记者,首先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袭来,各国间贸易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结合后形成的新型交易模式以其特有优势,例如低成本、易参与、快速反应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各行各业及人们的接受。
刘英进一步指出,瞭望智库日前发布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257.1亿笔,交易规模达157万亿元人民币,是美国的50倍。
“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目前身处蓝海,发展潜力巨大。因为海外不仅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还有尚待发掘的海外用户。”刘英强调。
而且就国内而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再加上其他成长型企业的竞争,各大支付平台也都在另辟蹊径,扩展海外市场。刘英向记者举例道,比如,支付宝从2015年第一季度74.9%的市场份额下降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63.4%,一年内降幅超过10%。而微信支付联手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却从11.4%上升至23%,成为目前市场上成长最快的支付工具。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步接近天花板,国内移动终端市场也渐趋饱和的大环境中,微信支付逐步风行以来,支付宝也选择横向扩张,走向移动支付还不怎么盛行的海外市场自然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
仍存挑战
尽管移动支付在海外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新挑战。
刘英告诉记者,首先是能力建设问题。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的提高。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转型,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更迭和创新对企业员工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次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现在目标市场正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扩大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当地物流、支付体系,包括互联网和电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则会对跨境支付业务拓展形成障碍和瓶颈。
揭小兰对此补充道,不同国家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步调并不一致,支付模式和系统更新如何相互配合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再者,“出海”的移动支付机构还需要应对当地政策的变化。刘英进一步说道,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准备调整跨境电商政策,包括一些重要市场如俄罗斯、欧盟等,要积极关注这些国家政策及税收政策的发展变化。
除此之外,移动支付在海外市场的广阔前景,促使这块蛋糕的争夺战升级。刘英认为,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对外支付,如何提升产品、服务和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是不小挑战。
对此,揭小兰表示,当前,国内移动支付机构在境外许多国家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谈不上盈利。但是,包括谷歌、亚马逊、软银等在全球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公司也已瞄准了这一领域,并加快了市场布局。尚未盈利就面临激烈竞争,必然要求移动支付机构有足够强大的整合力和竞争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因国内外在法律法规、支付习惯、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仅凭国内经验复制去拓展海外市场还是不够的。”朱启指出。
对此,揭小兰表示赞同。她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出海”瞄准的客户群体主要还是境外的中国人,依托的场景也主要是与旅游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领域。在软件使用习惯、使用场景等方面与本土支付机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而且,移动支付机构在国内的风控手段复制到国外是否有效也是一个问题。
如此看来,如何实现本土化也是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海外移动支付方面的力度还是不够。朱启告诉记者,Visa2016年的数字研究报告显示,欧洲移动支付主要集中于线上支付,对于各种线下支付场景的支持力度不够。消费品市场研究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在欧洲只有3%的店内付款由手机完成。以Paypal为例,其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支持17种货币交易,全球超过1.53亿用户。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即主要用于线上支付,线下支持的商户十分有限。
“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卡支付已成为习惯,消费者向移动支付转移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而商家对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朱启补充道。
据相关媒体报道,支付宝已经覆盖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商户;微信支付也登陆了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超过13万的境外商户,并且支持12种以上的外币结算。
特别是十一黄金周移动支付在海外的爆发,让其再成热点。根据支付宝在今年10月9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在境外用支付宝付款的人次同比激增七倍多,人均消费金额达1480元。同时,约有370万用户在境外使用支付宝查找当地的吃喝玩乐信息和优惠。
客观需求
中研普华研究员揭小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机构纷纷“出海”,根本原因还在于看好移动支付的未來,而“出海”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国人境外购买力的持续提升。
不可否认,出境游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移动支付的“出海潮”,文学评论家朱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花费近11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以上。与此同时,习惯了移动支付的国人,面对换汇等支付环节,开始感到不耐烦,而移动支付的“出海”,则投其所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还告诉记者,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签的增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的人数增多,购物等支付需求也逐步增多,为金融支付走出去提供了客观需求。其次,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有74个国家与我国签署共建协议,走出去的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贸合作园区的企业及人员越来越多,也为金融支付提供了长期增长的庞大市场。而且随着金融支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化带来了走出国门,加强了全球布局,为金融支付走出去提供了主动性。刘英进一步说道。
揭小兰告诉记者,目前,可以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支付宝,使用范围涵盖餐饮、超市、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海外机场、退税等几乎所有吃喝玩乐消费场景,并和香港地区及六个国家的合作伙伴一起,为当地人打造“本地版支付宝”。随着中国支付市场成熟,国内支付机构出征海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有望成为新的“中国名片”。
潜力巨大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浪潮推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海外战略”也浮出水面。刘英告诉记者,首先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袭来,各国间贸易迅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结合后形成的新型交易模式以其特有优势,例如低成本、易参与、快速反应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受到各行各业及人们的接受。
刘英进一步指出,瞭望智库日前发布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257.1亿笔,交易规模达157万亿元人民币,是美国的50倍。
“不可否认,移动支付目前身处蓝海,发展潜力巨大。因为海外不仅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还有尚待发掘的海外用户。”刘英强调。
而且就国内而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再加上其他成长型企业的竞争,各大支付平台也都在另辟蹊径,扩展海外市场。刘英向记者举例道,比如,支付宝从2015年第一季度74.9%的市场份额下降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63.4%,一年内降幅超过10%。而微信支付联手财付通的市场份额却从11.4%上升至23%,成为目前市场上成长最快的支付工具。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步接近天花板,国内移动终端市场也渐趋饱和的大环境中,微信支付逐步风行以来,支付宝也选择横向扩张,走向移动支付还不怎么盛行的海外市场自然成为当下最好的选择。
仍存挑战
尽管移动支付在海外拥有不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新挑战。
刘英告诉记者,首先是能力建设问题。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的提高。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转型,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更迭和创新对企业员工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次则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现在目标市场正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扩大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当地物流、支付体系,包括互联网和电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则会对跨境支付业务拓展形成障碍和瓶颈。
揭小兰对此补充道,不同国家在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步调并不一致,支付模式和系统更新如何相互配合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再者,“出海”的移动支付机构还需要应对当地政策的变化。刘英进一步说道,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准备调整跨境电商政策,包括一些重要市场如俄罗斯、欧盟等,要积极关注这些国家政策及税收政策的发展变化。
除此之外,移动支付在海外市场的广阔前景,促使这块蛋糕的争夺战升级。刘英认为,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对外支付,如何提升产品、服务和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是不小挑战。
对此,揭小兰表示,当前,国内移动支付机构在境外许多国家尚处于前期投入阶段,谈不上盈利。但是,包括谷歌、亚马逊、软银等在全球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公司也已瞄准了这一领域,并加快了市场布局。尚未盈利就面临激烈竞争,必然要求移动支付机构有足够强大的整合力和竞争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因国内外在法律法规、支付习惯、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仅凭国内经验复制去拓展海外市场还是不够的。”朱启指出。
对此,揭小兰表示赞同。她认为,目前,移动支付“出海”瞄准的客户群体主要还是境外的中国人,依托的场景也主要是与旅游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领域。在软件使用习惯、使用场景等方面与本土支付机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而且,移动支付机构在国内的风控手段复制到国外是否有效也是一个问题。
如此看来,如何实现本土化也是一大挑战。
与此同时,海外移动支付方面的力度还是不够。朱启告诉记者,Visa2016年的数字研究报告显示,欧洲移动支付主要集中于线上支付,对于各种线下支付场景的支持力度不够。消费品市场研究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在欧洲只有3%的店内付款由手机完成。以Paypal为例,其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支持17种货币交易,全球超过1.53亿用户。但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即主要用于线上支付,线下支持的商户十分有限。
“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信用卡支付已成为习惯,消费者向移动支付转移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而商家对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朱启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