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然后依次分析了中央空调系统的制冷系统故障、通风系统故障、电气控制系统,最后阐述了中央空调系统的维护。
关键词:中央空调;故障;维护
中图分类号:U2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央空调工作原理
1制冷工作原理
当给空调机上电后,制冷系统内部的制冷剂以低压蒸汽的形式被压缩机吸入,在压缩机内处理后变成高压蒸汽再被送至冷凝器内。与此同时室外的空气流被轴流风扇吸入后经过冷凝器时,会将制冷剂所产生的热量带走,这样就使得高压制冷剂的蒸汽立刻凝结为液体。这些高压液体在经过滤器、节流设备后被喷入到蒸发器内,并且在适当的低压条件下所蒸发,蒸发的同时会吸取掉其周围的热量。贯流风扇的作用是使空气能够不间断地进入到蒸发器的肋片间产生热交换作用,同时把经过处理后已经变冷的空气送到房间内。按照上述步骤将室内的空气不断经空调循环流动,可以实现降低室内的温度。
2空调制热原理
采用热泵制热的原理是利用空调制冷系统内部的冷凝器达到加热室内空气的目的。空调器制热的过程刚好和制冷过程相反。热泵制热是利用电磁四通换向阀进行换向,将制冷系统的吸气管的位置和排气管的位置相互对换。这样制冷系统蒸发器内的盘管就变成空调制热时所用的冷凝器,制冷系统在室外所吸热量发送到室内,就可以给室内加热。空调其实起到空气调节的作用,将处理过后的空气按照一定方式送入,控制和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等。
二、中央空调系统的故障
1制冷系统故障
压缩机看做是制冷系统的心脏,无论是空调、冷库、化工制冷工艺等等工况都要有压缩机来保证。因此制冷系统的故障考虑最多的是压缩机原因。
1.1压缩机故障分析
在查找原因时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压缩机的吸气/排气压力进行检查。制冷系统在正常运行时的压力应该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如果压力值太大就不正常。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制冷系统的压力也跟着升高,空调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容易引起保护电路启动,空调自动停机。另外冷凝压力和温度过高也是非正常状态,需要查找其过高的原因。
(2)监测压缩机吸气/排气管的温度和结露。如果压缩机的吸气管上形成结露,进气管上的泵壳冷但是其壳身却是热的,排气管的温度略微偏高,制冷剂正好合适;如果吸气管上并无结露,排气的温度不热,这就是制冷剂偏少的缘故。若是有膨胀阀,可以检查下阀门所开的大小;吸气管若结露,超过一半的泵壳都结露,就是制冷剂太多。旋转式的其泵壳内的气体是高温高压式的,它的排气管和泵壳都是热的,所以不会有结露。压缩机最多的是电动机电气和机械部分的故障。
1.2其他故障诊断
制冷系统的故障除了主要的压缩机问题外,还有另外一些故障。
1.2.1节流阀
倾听节流元件处所有的液流声。当节流时的流速会剧增,热力膨胀阀或是毛细管节流,流动的声音都会比较明显,可以借助流动声来对其流量进行辨别,判断制冷剂量合适与否。正常的应该是气液混合声音(其中液体占用超过80%),制冷剂量不足时声音会较响亮。
1.2.2换向阀故障
换向阀是制冷和制热变换的电磁切换阀,由主阀、导阀和电磁线圈组成。它是制冷系统中除了压缩机外最复杂和精密的部分。空调只制冷不制热一般就是换向阀出现故障。换向阀是靠气流声辨别。换向阀正常工作时有两种声音:一是电磁线圈导通后,阀心发出的一声撞击声;然后是急促的气流声。否则就是换向阀或电磁阀有故障。另一种是电磁阀“嗒”的声音但没有气流声,那么磁阀是好的,有故障的是换向阀。根据上述的基本检查就能判断出制冷系统产生故障的位置和原因。经过补漏或者换件处理后,再抽真空做抽真空检漏,观察系统能否保持0.1MPa真空度的状况;还有个目的是抽走残留的水分和气体。
2通风系统故障
通风系统的故障现象为电动机不转、风量下降和运转时噪声大等。风量下降表现为进/出口温差会减小。主要原因有:传动不良使得风机丢转;滤网积尘堵风和叶轮打滑而空转。电动机不转的原因有电机绕组断路、电源保险丝熔断、启动电容击穿、匝间短路等;电机轴承和运动部件的松动会增大运行噪声。
3电气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一般涉及制冷系统和通风系统,分析时可以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压缩机和风机运转不正常。电压过低,电动机启动困难,热保护器跳闸切断电源;电气控制电路内部断线、接触不良、开关内部损坏。空调器不断启/停。主要原因是:(1)感温包的安装太靠近蒸发器;(2)过载保护器接触不良;(3)电压不稳定。热泵型空调器不制冷。原因有:电磁线圈损坏;电磁阀内阀心卡住或损坏;,制冷剂不干净,卡阻活塞导致换向阀无法换向;开关氧化或烧蚀而接触不良。
三、中央空调系统的维护
1板式换热器的维护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效换热设备,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之间形成矩形通道,水-水之间、蒸汽-水之间通过板片实现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的保养应重点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定期给循环泵加注润滑油,检查并调整泵转轴与电机轴的同心度。2)热力系统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查水的硬度,并将它控制在标准范围内。3)热力系统停止使用之后应全面检查和保养所有设备,检查压力表、温度计是否损坏,阀门是否严密,管路是否漏水;还应检查热交换器是否结碱,必要时应进行酸洗。
2空调水管网的维护
在空调水管网系统中,由于腐蚀物、微生物、重碳酸盐等物质的存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在机组的管道内壁形成污垢和腐蚀。随着污垢的增厚,水流阻力增大,热交换效率逐步下降。因此建议对水质进行净化,其解决方法包括:一次性注入软水、水中添加适当的缓蚀剂、维持水的PH值是6.5-8,定期对系统进行投药保养。对于管道形成的污垢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方法进行。1)物理清洗:包括钢丝刷拉刷、用专用刮刀滚刮、高压水射流清洗等。优点是省去化学清洗所需的药剂费用,避免了化学清洗后废液的处理和排放问题。缺点是清洗操作比较费工,容易引起设备表面损伤。2)化学清洗:通过化学药剂的作用,使沉积物溶解、疏松、脱落或剥离的一种方法。优点是沉积物能够被彻底清除,可以进行不停机清洗,清洗操作简单。缺点是易对金属产生腐蚀,产生清洗废液造成二次污染.清洗费用相对较高。
3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维护
作为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等分别对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进行供冷(热),针对我馆空调末端设备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1)每半年对风机盘管进行1次清洁养护,每3周清洗1次空气过滤网,每1周排除盘管内的空气。2)检查风机转动是否灵活,如果转动中有阻滞现象,则应加注润滑油,如有异常的摩擦响声应更换风机的轴承。3)对于带动风机的电机,用500V摇表检测线圈绝缘电阻,检测值应不低于0.5MΩ,否则应作干燥处理或整修更换,检查电容是否变形,若变形则应更换同规格电容,检查各接线头是否牢固,风机调速开关如出现不良应及时修理或是更换。4)清洁风机风叶、盘管、积水盘上的污物,同时用盐酸溶液清洗盘管内壁的污垢,然后拧紧所有的紧固件,清洁风机盘管的外壳。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習中越来越离不开空调,它能够保持室温在一个舒适的范围内,使人感觉四季如春。空调分为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中央空调需要定期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保养,尤其是压缩机、制冷剂、连接部位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这样可减少或预防故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游立科.中央空调故障诊断与节能运行系统[D].重庆大学,2005,5.
[2]陆亚俊.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央空调;故障;维护
中图分类号:U22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央空调工作原理
1制冷工作原理
当给空调机上电后,制冷系统内部的制冷剂以低压蒸汽的形式被压缩机吸入,在压缩机内处理后变成高压蒸汽再被送至冷凝器内。与此同时室外的空气流被轴流风扇吸入后经过冷凝器时,会将制冷剂所产生的热量带走,这样就使得高压制冷剂的蒸汽立刻凝结为液体。这些高压液体在经过滤器、节流设备后被喷入到蒸发器内,并且在适当的低压条件下所蒸发,蒸发的同时会吸取掉其周围的热量。贯流风扇的作用是使空气能够不间断地进入到蒸发器的肋片间产生热交换作用,同时把经过处理后已经变冷的空气送到房间内。按照上述步骤将室内的空气不断经空调循环流动,可以实现降低室内的温度。
2空调制热原理
采用热泵制热的原理是利用空调制冷系统内部的冷凝器达到加热室内空气的目的。空调器制热的过程刚好和制冷过程相反。热泵制热是利用电磁四通换向阀进行换向,将制冷系统的吸气管的位置和排气管的位置相互对换。这样制冷系统蒸发器内的盘管就变成空调制热时所用的冷凝器,制冷系统在室外所吸热量发送到室内,就可以给室内加热。空调其实起到空气调节的作用,将处理过后的空气按照一定方式送入,控制和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等。
二、中央空调系统的故障
1制冷系统故障
压缩机看做是制冷系统的心脏,无论是空调、冷库、化工制冷工艺等等工况都要有压缩机来保证。因此制冷系统的故障考虑最多的是压缩机原因。
1.1压缩机故障分析
在查找原因时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压缩机的吸气/排气压力进行检查。制冷系统在正常运行时的压力应该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如果压力值太大就不正常。当室内温度过高时,制冷系统的压力也跟着升高,空调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容易引起保护电路启动,空调自动停机。另外冷凝压力和温度过高也是非正常状态,需要查找其过高的原因。
(2)监测压缩机吸气/排气管的温度和结露。如果压缩机的吸气管上形成结露,进气管上的泵壳冷但是其壳身却是热的,排气管的温度略微偏高,制冷剂正好合适;如果吸气管上并无结露,排气的温度不热,这就是制冷剂偏少的缘故。若是有膨胀阀,可以检查下阀门所开的大小;吸气管若结露,超过一半的泵壳都结露,就是制冷剂太多。旋转式的其泵壳内的气体是高温高压式的,它的排气管和泵壳都是热的,所以不会有结露。压缩机最多的是电动机电气和机械部分的故障。
1.2其他故障诊断
制冷系统的故障除了主要的压缩机问题外,还有另外一些故障。
1.2.1节流阀
倾听节流元件处所有的液流声。当节流时的流速会剧增,热力膨胀阀或是毛细管节流,流动的声音都会比较明显,可以借助流动声来对其流量进行辨别,判断制冷剂量合适与否。正常的应该是气液混合声音(其中液体占用超过80%),制冷剂量不足时声音会较响亮。
1.2.2换向阀故障
换向阀是制冷和制热变换的电磁切换阀,由主阀、导阀和电磁线圈组成。它是制冷系统中除了压缩机外最复杂和精密的部分。空调只制冷不制热一般就是换向阀出现故障。换向阀是靠气流声辨别。换向阀正常工作时有两种声音:一是电磁线圈导通后,阀心发出的一声撞击声;然后是急促的气流声。否则就是换向阀或电磁阀有故障。另一种是电磁阀“嗒”的声音但没有气流声,那么磁阀是好的,有故障的是换向阀。根据上述的基本检查就能判断出制冷系统产生故障的位置和原因。经过补漏或者换件处理后,再抽真空做抽真空检漏,观察系统能否保持0.1MPa真空度的状况;还有个目的是抽走残留的水分和气体。
2通风系统故障
通风系统的故障现象为电动机不转、风量下降和运转时噪声大等。风量下降表现为进/出口温差会减小。主要原因有:传动不良使得风机丢转;滤网积尘堵风和叶轮打滑而空转。电动机不转的原因有电机绕组断路、电源保险丝熔断、启动电容击穿、匝间短路等;电机轴承和运动部件的松动会增大运行噪声。
3电气控制系统
电气控制电路的故障一般涉及制冷系统和通风系统,分析时可以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压缩机和风机运转不正常。电压过低,电动机启动困难,热保护器跳闸切断电源;电气控制电路内部断线、接触不良、开关内部损坏。空调器不断启/停。主要原因是:(1)感温包的安装太靠近蒸发器;(2)过载保护器接触不良;(3)电压不稳定。热泵型空调器不制冷。原因有:电磁线圈损坏;电磁阀内阀心卡住或损坏;,制冷剂不干净,卡阻活塞导致换向阀无法换向;开关氧化或烧蚀而接触不良。
三、中央空调系统的维护
1板式换热器的维护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合在一起的一种高效换热设备,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之间形成矩形通道,水-水之间、蒸汽-水之间通过板片实现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的保养应重点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定期给循环泵加注润滑油,检查并调整泵转轴与电机轴的同心度。2)热力系统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查水的硬度,并将它控制在标准范围内。3)热力系统停止使用之后应全面检查和保养所有设备,检查压力表、温度计是否损坏,阀门是否严密,管路是否漏水;还应检查热交换器是否结碱,必要时应进行酸洗。
2空调水管网的维护
在空调水管网系统中,由于腐蚀物、微生物、重碳酸盐等物质的存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在机组的管道内壁形成污垢和腐蚀。随着污垢的增厚,水流阻力增大,热交换效率逐步下降。因此建议对水质进行净化,其解决方法包括:一次性注入软水、水中添加适当的缓蚀剂、维持水的PH值是6.5-8,定期对系统进行投药保养。对于管道形成的污垢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方法进行。1)物理清洗:包括钢丝刷拉刷、用专用刮刀滚刮、高压水射流清洗等。优点是省去化学清洗所需的药剂费用,避免了化学清洗后废液的处理和排放问题。缺点是清洗操作比较费工,容易引起设备表面损伤。2)化学清洗:通过化学药剂的作用,使沉积物溶解、疏松、脱落或剥离的一种方法。优点是沉积物能够被彻底清除,可以进行不停机清洗,清洗操作简单。缺点是易对金属产生腐蚀,产生清洗废液造成二次污染.清洗费用相对较高。
3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维护
作为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等分别对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进行供冷(热),针对我馆空调末端设备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维护保养工作:1)每半年对风机盘管进行1次清洁养护,每3周清洗1次空气过滤网,每1周排除盘管内的空气。2)检查风机转动是否灵活,如果转动中有阻滞现象,则应加注润滑油,如有异常的摩擦响声应更换风机的轴承。3)对于带动风机的电机,用500V摇表检测线圈绝缘电阻,检测值应不低于0.5MΩ,否则应作干燥处理或整修更换,检查电容是否变形,若变形则应更换同规格电容,检查各接线头是否牢固,风机调速开关如出现不良应及时修理或是更换。4)清洁风机风叶、盘管、积水盘上的污物,同时用盐酸溶液清洗盘管内壁的污垢,然后拧紧所有的紧固件,清洁风机盘管的外壳。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学習中越来越离不开空调,它能够保持室温在一个舒适的范围内,使人感觉四季如春。空调分为制冷系统和制热系统,中央空调需要定期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保养,尤其是压缩机、制冷剂、连接部位等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这样可减少或预防故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游立科.中央空调故障诊断与节能运行系统[D].重庆大学,2005,5.
[2]陆亚俊.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