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时间不久,加上充实程度不够,使得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不仅与西方商业银行的5%相去甚远,就是与我国央行要求的2%也有很大差距。在知识背景上,我国商业银行原来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会计、出纳、储蓄岗位调入,专业比较单一,其中熟悉计算机技术和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更少,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收集信息、检查、评价和交流方面的能力,不能适应银行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难以应对审计环境变化的挑战。
(二)对利率风险进行内部审计缺乏持续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越来越频繁,波动的方向也常常是变化莫测,同时商业银行的对各项资产负债的存量变化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就不能像对信贷风险管理那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一方面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實时的对利率风险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的内部审计也要保持一个较高的频率。至于到底应该每隔多久进行一次利率风险内部审计,还得看当时的利率波动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持续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出于审计力量不足和降低审计成本的考虑,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审计通常为一年一次,不符合当前我国利率发展变化趋势。
(三)缺乏有关内部审计标准
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来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对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做出评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计划制定、内部审计目标确立、报告渠道及工作程序的设计、工作底稿的安排、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和确保等方面缺乏专业和完善的标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大多凭领导和自己的经验及习惯做法。而对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在这方面普遍缺乏管理经验,更谈不上存在习惯做法。
(四)对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流程实施不到位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风险管理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估利率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估利率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价已有利率风险衡量的恰当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已初步构建起风险分析指标和内控评价体系,由于体系的灵活运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流程中往往很少实施风险评估和内控测试这两个步骤,而是直接开展实质性测试,即直接审核相关的分项数据、账表资料、业务档案等。在审计过程中也普遍未采用科学化的抽样方法,审计重点和频率凭经验确定。由此,内部审计有可能遗漏重大风险点。
二、解决银行利率风险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培养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商业银行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同时注重其在业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和审计专业背景。要逐步使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要按照国际国内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来建设审计队伍。要求从业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考核,并应鼓励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资质考试,如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考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保障培训制度,要有持续的专业培训体系予以支持,既要加强审计技能的培训及更新金融知识,还要加强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要培养出一批具备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精通国际及国内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职业审计师,以适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可考虑从业务部门引入客座审计师,使内部审计部门及时了解业务专业新知识。
(二)增加利率风险内部审计频率,保持审计的持续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银行需要内部审计方面针对错综复杂的利率波动保持比较高的“机动性”,即通过提高审计频率的方法来适应形势的需要。从目前来看,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频率为一年至少4次,考虑到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审计频率可以适度降低一些,如一年2—3次。同时,要把握内部审计的切入点,适时前移,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发展。注意发现银行资产负债存量变化中的问题,将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并着重通过对业务流程和决策制度的研究,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制定和完善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标准
商业银行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本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并将其中对利率风险审计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既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相关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内部审计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下,因此在制定相关内部审计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利率政策、利率波动特点,还要在未来的有关利率的改革和发展中,保持不断的调整内部审计标准,以保持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制度的先进性。
(四)采取措施确保审计流程的实施
在对利率风险进行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全行利率风险评估值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计量,找出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高风险部位;制定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对重大的问题和违规要随时安排重点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系统即内控管理系统进行评价,以识别能降低利率风险度的控制因素;将被内部审计对象的业务风险度和风险控制系统的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分析,对其整体风险状况和变动趋势做出准确评价;采取科学的抽样方法,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审核相关的原始凭证、账表资料、业务档案等;最后完成审计报告和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建议,并监督落实(视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内部审计),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把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大力加强非现场内部审计。通过非现场内部审计对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变化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评价和分析,识别异常波动的成因,从而有效地发现各种重大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总分行应逐步实现以非现场内部审计为指导的现场内部审计,非现场内部审计与现场内部审计密不可分应逐步成为一项惯例。
(作者均系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
(一)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水平有限
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建立时间不久,加上充实程度不够,使得目前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不仅与西方商业银行的5%相去甚远,就是与我国央行要求的2%也有很大差距。在知识背景上,我国商业银行原来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会计、出纳、储蓄岗位调入,专业比较单一,其中熟悉计算机技术和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更少,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收集信息、检查、评价和交流方面的能力,不能适应银行业务活动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内部审计部门需要承担的繁重任务,难以应对审计环境变化的挑战。
(二)对利率风险进行内部审计缺乏持续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越来越频繁,波动的方向也常常是变化莫测,同时商业银行的对各项资产负债的存量变化也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就不能像对信贷风险管理那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一方面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實时的对利率风险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的内部审计也要保持一个较高的频率。至于到底应该每隔多久进行一次利率风险内部审计,还得看当时的利率波动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持续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出于审计力量不足和降低审计成本的考虑,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审计通常为一年一次,不符合当前我国利率发展变化趋势。
(三)缺乏有关内部审计标准
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来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对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做出评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内部审计计划制定、内部审计目标确立、报告渠道及工作程序的设计、工作底稿的安排、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和确保等方面缺乏专业和完善的标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大多凭领导和自己的经验及习惯做法。而对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商业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在这方面普遍缺乏管理经验,更谈不上存在习惯做法。
(四)对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流程实施不到位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风险管理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估利率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估利率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评价已有利率风险衡量的恰当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已初步构建起风险分析指标和内控评价体系,由于体系的灵活运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流程中往往很少实施风险评估和内控测试这两个步骤,而是直接开展实质性测试,即直接审核相关的分项数据、账表资料、业务档案等。在审计过程中也普遍未采用科学化的抽样方法,审计重点和频率凭经验确定。由此,内部审计有可能遗漏重大风险点。
二、解决银行利率风险内部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逐步培养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商业银行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要同时注重其在业务部门的工作经验和审计专业背景。要逐步使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要按照国际国内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和规范来建设审计队伍。要求从业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考核,并应鼓励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资质考试,如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等考试。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素质保障培训制度,要有持续的专业培训体系予以支持,既要加强审计技能的培训及更新金融知识,还要加强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要培养出一批具备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精通国际及国内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职业审计师,以适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可考虑从业务部门引入客座审计师,使内部审计部门及时了解业务专业新知识。
(二)增加利率风险内部审计频率,保持审计的持续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银行需要内部审计方面针对错综复杂的利率波动保持比较高的“机动性”,即通过提高审计频率的方法来适应形势的需要。从目前来看,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频率为一年至少4次,考虑到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审计频率可以适度降低一些,如一年2—3次。同时,要把握内部审计的切入点,适时前移,从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发展。注意发现银行资产负债存量变化中的问题,将风险控制贯穿于整个业务过程,并着重通过对业务流程和决策制度的研究,防范和控制风险。
(三)制定和完善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标准
商业银行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合本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内部审计工作操作规程》,并将其中对利率风险审计的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方案,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既要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相关内部审计制度、标准,同时也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内部审计正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下,因此在制定相关内部审计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当前的利率政策、利率波动特点,还要在未来的有关利率的改革和发展中,保持不断的调整内部审计标准,以保持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制度的先进性。
(四)采取措施确保审计流程的实施
在对利率风险进行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全行利率风险评估值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计量,找出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高风险部位;制定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计划,对重大的问题和违规要随时安排重点内部审计;对风险控制系统即内控管理系统进行评价,以识别能降低利率风险度的控制因素;将被内部审计对象的业务风险度和风险控制系统的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分析,对其整体风险状况和变动趋势做出准确评价;采取科学的抽样方法,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审核相关的原始凭证、账表资料、业务档案等;最后完成审计报告和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建议,并监督落实(视整改情况进行后续内部审计),促进被审计对象提高内控管理水平,把利率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大力加强非现场内部审计。通过非现场内部审计对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变化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评价和分析,识别异常波动的成因,从而有效地发现各种重大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总分行应逐步实现以非现场内部审计为指导的现场内部审计,非现场内部审计与现场内部审计密不可分应逐步成为一项惯例。
(作者均系唐山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