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制度创新,促进水资源管理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创新就是人们在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社会制度表面调节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实质上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据此,要走出仅限于人水关系层面以求解决矛盾的思路,构筑人水和谐的推动系统,科学有效地推进人水关系走向和谐。
  一、创新涉水法律、政策体系
  在人水失和的种种问题面前,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根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路,把人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贯串于涉水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整体过程。从立法质量、水法规配套实施细则、加强水行政部门的职能、增强公众的水法规意识等方面精心努力,加强水权法、跨流域调水法和节水法等法规,完善水法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管水。只有创新构建和贯彻落实水法规,才能有效地规范涉水行业的发展秩序和治水行为,以确保人水和谐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构建水管理规范体系
  要增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理顺水管理的体制。
  一是创新水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对造成水污染的各种行为进行有效的经济与法律制裁。特别是要加强排污费和超标排放的罚款的收缴,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补偿污染的治理成本,对恶意污染水的行为人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是统筹地下水与地表水、上游与下游、城市用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科学管理。改变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控制的分离和国家与地方部门的条块分割,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国家、流域、省、市和县五级水资源管理机构。通过“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对江河中下游、城市与乡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用水与防治污染等,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起城市和农村、水源和供水、供水和排水、用水与节水、治污和回用等统一管理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监控,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实现水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公开化,大力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特别要加强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防洪减灾、城乡供水以及水污染防治、保护水生态环境等的统一管理。以城市为重点,完善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对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能开发、污水处理及再利用、地下水回灌等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在人与水的关系上,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节流优先,治污为本,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从而减轻自然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水的和谐。
  三、创新构建水规划推进体系
  进行水规划工作,必须将水源保护战略思想融入其中,做到未雨绸缪。应对缺水危机,就是要在摸清相关水情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全面规划与解决本流域、本地区的突出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编制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现代水管理规划体系。搞好顶层设计,变被动为主动,促进水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构建水权制度
  建立水权制度,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公共利益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权利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要建立水资源取、供、用、排、回用全过程的用水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和生态农业。只有通过水权制度的建立,才能促进水权的明晰和用水权产权的明晰,为水价真正走向市场化管理奠定基础。
  创建完善水权制度,要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和发展经济的关系、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既引入市场机制又要加强行政管理。要正确处理价格杠杆和社会承受力的关系,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和防污的杠杆作用,合理确定和调整回用水价格,促进中水回收和再生水利用。通过价格杠杆推动公众少用水,用好水,用得起水。要正确处理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关系、开源与节流的关系,既坚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又要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分类指导,通过适当的措施合理开发新资源,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
其他文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表达了炎黄子孙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  一个小动作,一片爱国情——  在2012年20国峰会上,主办方用贴在地板上的各国国旗贴纸来标示合影时领导人的位置。合影结束后,只有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弯腰把国旗贴纸捡起,细心地收了起来。  一个躬身捡拾的动作,带来的是扬眉吐气的自豪。一位网友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弯腰拾起
期刊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他的小令写得极为出色,最著名的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断肠碎心的悲曲。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景之妙  先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
期刊
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秀美的山水画,那么就请让我成为那支神奇的画笔,尽情涂抹,我的青春让我做主吧!  画笔一挥间,这里出现了一座座巍峨的大山,山山相抱,石石相连。既有直冲霄汉的喜马拉雅,又有壁立千仞的阿尔卑斯。每一座都有千年积雪,每一座都有万年冰川,每一座都不失雄伟与壮观。我好奇顽强,我自信乐观,我的青春我做主,高山难越人生石,挑战自我顽强拼!  后山的幽涧里有喷珠溅玉、飞金泻银的壮美瀑布,各种珍奇的水
期刊
观看了优课《谈生命》,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导入新课。  围绕“生命”,让学生谈对生命的理解、体会和感悟,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主动地谈对生命的理解。由浅入深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因而使学生对生命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随后教师谈到名家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导入冰心先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引导
期刊
一、“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  (一)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使用这套教材,应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做到“有机渗透”又“润物无声”,减少说教,切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二)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把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
期刊
19世纪,合作学习在美国的学校中盛行。1980年以来,美国教育界对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如今,合作学习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及有关人士的关注。构建有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能把学生从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精神,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针对这个问题,结
期刊
班主任工作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而班主任作为整个班集体的管理者与引导者,工作重心应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若缺乏对学生的关注,那么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失去了生机。在我担任班主任的这些年月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关注学生的重要性。  去年我带高一,九月中旬的一个晚上,九点半左右我接到了一位家长来电。这位家长在电话中告诉我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消息,她的孩子早上在上学路上出了一点意外——孩子被摩托车撞了,胳膊与膝盖
期刊
绿杉园小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学生写方方正正字,做堂堂正正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让新一届一年级孩子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穿插古代书法家学书的故事,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等,学生非常喜欢听。其次,注重写字姿势的指导,运用自然握笔法“自然前中后,内曲留点空,笔靠食指根,支点掌臂顺”规
期刊
中国文化一直是瑰丽雄奇的,俗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足以看出我国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古诗词教学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所选入的教材里,诗词篇目增多了,新课标中还明确要求,初一至初三学生必背诵古诗文80篇,这其中绝大部分就是诗词。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不乏部分老师认为,古诗文教学并不重要,只要会背诵、会默写名句就行了,还说什么要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不可受古人思维的限制,
期刊
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都已开始注重朗读的指导,并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新理念。我想,这是对先哲圣贤优秀读书方法的传承,又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是毋庸质疑的。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但,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  如:我校路老师在进行《春天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