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丹卿,环球旅行家,旅行作家,著有《最美的遇见在路上》。
巴黎之旅,莎士比亞书店是最不能错过的。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一间书店,在1919年,它悄然开业,渐渐地成为人们梦想中的书店。后来它拥有多种身份,既是图书馆、出版社,也是银行、邮局、文化地标,还是文人雅士的据点及英法文学的交流中心,更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殿堂。后来这个书店还成为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拍摄选景点,这个世界上难有像这样的书店,而它又是难以复制的,以至于我不得不顶着“没素质的评价”偷偷拍下这间书店。
“垮掉的一代”的乌托邦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等都是书店的座上客,书店的主人叫做西尔维亚·毕奇,后来她以《莎士比亚书店》为名写了一部自传作品。二战期间,书店被迫关闭,直到1951年,一个名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塞纳河对岸、巴黎圣母院对面的Bucherie街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像西尔维亚·毕奇一样,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书堆间还有
床铺,成了文人聚会甚至是临时栖居地。20世纪60年代,惠特曼在得到斯尔维亚·毕奇的同意下,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一开始这个书店的名字叫做“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但惠特曼开这间书店的初衷是为了独立思考,而一间独立思考的书店更为重要。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就萌发了这个念头。在他看来,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需要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我想,这种底气或撑腰都是为维护自己的文学思想而存在的吧!
书店成立之后,很快成为当时初来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其中就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当然这都是在他们还没有名气、吃住都还艰难的时候,莎士比亚书店就像是一个乌托邦,或者说是一个庇佑所吧!
试想在那些年艰难岁月里,有多少作家从这里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因此,莎士比亚书店变得相当有名气,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这里名人聚集,还有一个是因为《尤利西斯》的出版。许多浪漫的文学著作大都从这里诞生,不过谁也没想到这本书竟被列为美英禁书,可这却使出版此书的莎士比亚书店声名鹊起。
如今的书店看起来似乎已不及当年那般璀璨,但因为名气未消,莎士比亚书店更多成为了塞纳河上的一处旅游景点,许多外国游客来到巴黎都要去那里看一看,尤其是热爱文学的游客,他们在这间古老的书店里感受着那些年的辉煌和不易。虽说现在我们难以碰到一个伟大文学大师在莎士比亚书店创作,但很多时候,从走进书店的那一刻起,仿佛这里又不是书店,它的气质胜过了书店本身。
百年书店,每个角落几乎都被书占据
书店里的游客每天都源源不断,读者也络绎不绝,由于空间小得厉害,很多时候游客只能排队进入,如果并排行走其间就会拥挤得前后不通,许多人一旦找到好书就坐下来,十分安静地享受阅读时光,仿佛沉陷在书的世界里。
书店格局基本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在二楼,后来又添置了桌椅、小型沙发,并以书柜为背景,以书作墙,虽然空间显得小了一些,但看起来却真的是一个知识的海洋。走在书店里的时候,整个走道还有楼梯都显得窄小,几乎每个角落都被书籍占据,书架、墙面、转角,全部堆满了书,摆得十分随意,随便翻开一本书仿佛还能感觉到上一个人的手温。
这间百年的书店,像是从未被尘封,不管它中间遭遇了什么,上帝对它始终眷顾。但因为书店常年少有清扫,许多书架和堆砌的书墙看起来布满灰尘。有些人不能习惯,但我却觉得极好。不论怎么说,尘土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消亡。或许它从书店形成初期就一直伴随如今,我总觉得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厚厚的灰尘下肯定是有哪位文学大师留下的蛛丝马迹,又或许是一部著作诞生前夕的信号。
书店虽然陈旧、古老,但因为格局相似、大部分物件得以保留,昏暗的灯光下,这里的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从一楼到二楼,书、砖、瓦之间的联系像构成了一个介质,纵使时代变迁,仍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生生不息的书香气息。这也是为什么书店虽小而密,却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感觉的原因。
整间书店里,我最是喜欢书堆间的床铺、打字室、书桌椅以及一架钢琴。听朋友说,书店还有一只白色的猫,只是我没有遇见,我倒是在书店墙上看到了一只白猫的照片,它显得慵懒,模样倒和其他猫没有什么区别,不知道是不是朋友口中说起的这只?
图说:
01. 书店楼上书房,放置着红色绒榻,供人憩息
02. 书店里的书籍不予出售,仅供世人阅读
03. 书架上放满精装图书,可顺手取来赏析
巴黎之旅,莎士比亞书店是最不能错过的。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一间书店,在1919年,它悄然开业,渐渐地成为人们梦想中的书店。后来它拥有多种身份,既是图书馆、出版社,也是银行、邮局、文化地标,还是文人雅士的据点及英法文学的交流中心,更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殿堂。后来这个书店还成为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拍摄选景点,这个世界上难有像这样的书店,而它又是难以复制的,以至于我不得不顶着“没素质的评价”偷偷拍下这间书店。
“垮掉的一代”的乌托邦
莎士比亚书店诞生于一战之后,当时在巴黎的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等都是书店的座上客,书店的主人叫做西尔维亚·毕奇,后来她以《莎士比亚书店》为名写了一部自传作品。二战期间,书店被迫关闭,直到1951年,一个名叫乔治·惠特曼的美国人在塞纳河对岸、巴黎圣母院对面的Bucherie街37号开了一家卖英文书籍的书店。像西尔维亚·毕奇一样,他把书店的二层辟为图书馆,书堆间还有
床铺,成了文人聚会甚至是临时栖居地。20世纪60年代,惠特曼在得到斯尔维亚·毕奇的同意下,正式把书店更名为莎士比亚书店。
一开始这个书店的名字叫做“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但惠特曼开这间书店的初衷是为了独立思考,而一间独立思考的书店更为重要。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就萌发了这个念头。在他看来,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需要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我想,这种底气或撑腰都是为维护自己的文学思想而存在的吧!
书店成立之后,很快成为当时初来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其中就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当然这都是在他们还没有名气、吃住都还艰难的时候,莎士比亚书店就像是一个乌托邦,或者说是一个庇佑所吧!
试想在那些年艰难岁月里,有多少作家从这里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因此,莎士比亚书店变得相当有名气,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这里名人聚集,还有一个是因为《尤利西斯》的出版。许多浪漫的文学著作大都从这里诞生,不过谁也没想到这本书竟被列为美英禁书,可这却使出版此书的莎士比亚书店声名鹊起。
如今的书店看起来似乎已不及当年那般璀璨,但因为名气未消,莎士比亚书店更多成为了塞纳河上的一处旅游景点,许多外国游客来到巴黎都要去那里看一看,尤其是热爱文学的游客,他们在这间古老的书店里感受着那些年的辉煌和不易。虽说现在我们难以碰到一个伟大文学大师在莎士比亚书店创作,但很多时候,从走进书店的那一刻起,仿佛这里又不是书店,它的气质胜过了书店本身。
百年书店,每个角落几乎都被书占据
书店里的游客每天都源源不断,读者也络绎不绝,由于空间小得厉害,很多时候游客只能排队进入,如果并排行走其间就会拥挤得前后不通,许多人一旦找到好书就坐下来,十分安静地享受阅读时光,仿佛沉陷在书的世界里。
书店格局基本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在二楼,后来又添置了桌椅、小型沙发,并以书柜为背景,以书作墙,虽然空间显得小了一些,但看起来却真的是一个知识的海洋。走在书店里的时候,整个走道还有楼梯都显得窄小,几乎每个角落都被书籍占据,书架、墙面、转角,全部堆满了书,摆得十分随意,随便翻开一本书仿佛还能感觉到上一个人的手温。
这间百年的书店,像是从未被尘封,不管它中间遭遇了什么,上帝对它始终眷顾。但因为书店常年少有清扫,许多书架和堆砌的书墙看起来布满灰尘。有些人不能习惯,但我却觉得极好。不论怎么说,尘土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和消亡。或许它从书店形成初期就一直伴随如今,我总觉得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厚厚的灰尘下肯定是有哪位文学大师留下的蛛丝马迹,又或许是一部著作诞生前夕的信号。
书店虽然陈旧、古老,但因为格局相似、大部分物件得以保留,昏暗的灯光下,这里的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从一楼到二楼,书、砖、瓦之间的联系像构成了一个介质,纵使时代变迁,仍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生生不息的书香气息。这也是为什么书店虽小而密,却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感觉的原因。
整间书店里,我最是喜欢书堆间的床铺、打字室、书桌椅以及一架钢琴。听朋友说,书店还有一只白色的猫,只是我没有遇见,我倒是在书店墙上看到了一只白猫的照片,它显得慵懒,模样倒和其他猫没有什么区别,不知道是不是朋友口中说起的这只?
图说:
01. 书店楼上书房,放置着红色绒榻,供人憩息
02. 书店里的书籍不予出售,仅供世人阅读
03. 书架上放满精装图书,可顺手取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