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法,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做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注意让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探索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数的整除”一章中,概念较多,且抽象复杂,容易混淆。我就以数学游戏“夺红旗”比赛复习。把每个学生编成号(自然数)六人一组,依次上讲台前说说自己的号属于什么数,有什么特点,说得又对又完整的组,就可得到一面红旗。如“1”号说:“我1号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我的倍数。可我也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我和所有的自然数都是互质数,但我却不是质数,分解质因数中有了我就要亮起红灯,如6=1×2×3是错误的。我也不是合数。自然数若按约数的个数多少分类,我还是一大类呢,你可别丢掉我。”“2”号接着说:“我2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只要能被整除的数都是偶数,我很特殊,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是最小的质数,分解质因数时,可别忘了我。”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这一章中的概念进行辨析、归类,语言促进了思维发展,在游戏中,学生也学习了归类、辨析等学习方法。
2. 讲故事,引入思考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将一些数学内容编进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通过师生编、讲、听,可达到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的目的。
例如,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是教学的难点。这类除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简化了运算,但是余数则随着被除数、除数扩大(缩小)的倍数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是学生难懂并且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我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就以“狐狸分面包”的故事引人:“有一天,一只狐狸饿着肚子在森林里找东西吃,突然发现30只笨熊正在争吵,狐狸上前一看,原来是它们共同弄来100个大面包,不知怎么分好,而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乱哄哄的。狡猾的狐狸灵机一动,马上说:‘熊儿们甭争吵,让我来帮你们分,30只笨熊,100个面包,每只熊分3个面包,剩下一个就让我给报销好了。”说完还装模作样地列了一个竖式让大家看。这时,小兔刚好路过此地,一看竖立就喊了起来:‘狡猾的狐狸是贪吃鬼,还欺骗熊儿们’“学生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我马上话锋一转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兔说狐狸是贪吃鬼?为什么说狐狸欺骗了熊儿们吗?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大家算一算,狐狸到底吃了几个面包?为什么?”这时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思考起来,开始寻求答案。
3. 从生活实例中培养能力 数学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生活经验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和发展。让学习活动中将活动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时,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纫扣比赛,使学生明确“单位时间内缝纫扣的个数就是工作效率”。在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纫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
总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08-12-2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做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注意让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探索灵活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数的整除”一章中,概念较多,且抽象复杂,容易混淆。我就以数学游戏“夺红旗”比赛复习。把每个学生编成号(自然数)六人一组,依次上讲台前说说自己的号属于什么数,有什么特点,说得又对又完整的组,就可得到一面红旗。如“1”号说:“我1号是最小的自然数,也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我的倍数。可我也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我和所有的自然数都是互质数,但我却不是质数,分解质因数中有了我就要亮起红灯,如6=1×2×3是错误的。我也不是合数。自然数若按约数的个数多少分类,我还是一大类呢,你可别丢掉我。”“2”号接着说:“我2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只要能被整除的数都是偶数,我很特殊,既是偶数,又是质数,是最小的质数,分解质因数时,可别忘了我。”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对这一章中的概念进行辨析、归类,语言促进了思维发展,在游戏中,学生也学习了归类、辨析等学习方法。
2. 讲故事,引入思考 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将一些数学内容编进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通过师生编、讲、听,可达到化难为易,激发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的目的。
例如,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是教学的难点。这类除法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简化了运算,但是余数则随着被除数、除数扩大(缩小)的倍数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点是学生难懂并且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我在教学这节内容时,就以“狐狸分面包”的故事引人:“有一天,一只狐狸饿着肚子在森林里找东西吃,突然发现30只笨熊正在争吵,狐狸上前一看,原来是它们共同弄来100个大面包,不知怎么分好,而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乱哄哄的。狡猾的狐狸灵机一动,马上说:‘熊儿们甭争吵,让我来帮你们分,30只笨熊,100个面包,每只熊分3个面包,剩下一个就让我给报销好了。”说完还装模作样地列了一个竖式让大家看。这时,小兔刚好路过此地,一看竖立就喊了起来:‘狡猾的狐狸是贪吃鬼,还欺骗熊儿们’“学生们正听得津津有味,我马上话锋一转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小兔说狐狸是贪吃鬼?为什么说狐狸欺骗了熊儿们吗?我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大家算一算,狐狸到底吃了几个面包?为什么?”这时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思考起来,开始寻求答案。
3. 从生活实例中培养能力 数学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生活经验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去理解和发展。让学习活动中将活动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常见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时,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纫扣比赛,使学生明确“单位时间内缝纫扣的个数就是工作效率”。在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纫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
总之,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08-12-2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