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广场舞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备受广大群众欢迎,广场舞的参与群体总量也在逐渐增加。本文将深入分析某一区域内广场舞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广场舞适民性发展的具体策略,旨在不断推动广场舞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区域 广场舞 适民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广场舞在此种背景下发展开来,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10年以后,定西市安定区广场舞从城區走进乡村,逐步成为全县乡村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已经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接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能利用的空闲场地,早晨和晚上都会有人聚集在一起跳舞。广场舞蹈已活跃在安定区的各个角落,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县城和农村因文化背景与环境的不同,对广场舞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需求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作为文化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做具体指导。
一、广场舞的概念、起源及特征
广场舞实际上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意即在广场上表演的舞蹈。广场舞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是以集体舞蹈为主,兼具多种表演形式,以公共场所多人参与,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
广场舞蹈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艺术史学家考证,早期的广场舞蹈是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1951年公布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可以说是当代广场舞的前身,再后来,经过现代的传承,更多的民间艺术成分的融入,最终演变成为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场舞”。
广场舞作为一种休闲健身舞蹈,其参与者多为普通群众,所以广场舞的舞步、结构等通常简单易学,照顾到大多数缺少舞蹈专业基础的群众。广场舞多为群众自发组织,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带有松散性和随意性,能兼顾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时间限制较多的群众。广场舞表演方式较为灵活,表演内容热情欢快,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群众通过参与广场舞,不仅能获得愉悦感,还能锻炼身体,同时也让观赏者得到精神享受,场面非常热闹红火。发展至今,广场舞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广场舞的群体总数在1亿人左右。
二、安定区广场舞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定区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大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提高群众健身条件,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具有安定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如今,市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广场舞项目尤为火热。天论早晨还是傍晚,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在安定区大小广场、体育场馆、公园草坪等总能看到广场舞健身者的身影。
笔者就安定区广场舞进行调查发现,安定区广场舞是从2000年后,晨练跳健美操时逐渐兴起,2010年以后逐渐发展到晚上跳锅庄、健身操等活动,刚开始主要集中在市区内几个大的场地和乡镇所在地,如友谊广场、立交桥广场、大操场以及较开阔地带等,时至今日,已遍布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村)。目前安定区广场舞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迅速,团体增多。安定区广场舞发展迅速,地方政府每年积极协调组织广场舞大赛,通过每年的全民健身日、节庆活动举办全民健身大赛,落实“全民健身”工作,广场舞爱好者逐步自发建立健全基层文体健身站。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安定区广场舞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
(二)单个团体人数较少。笔者调查了安定区友谊广场,在这占地4000平方米的广场上聚集着至少5支广场舞队伍,包括佳木斯健身操、水兵舞、鬼步舞在内。从调查结果来看,除跳佳木斯健身操的广场舞团体人数超过40人外,其他的广场舞团体人数均为20人左右。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从相关的调报告可知,安定区每天坚持参加广场舞的群众仅占10%,而参加广场舞频率为一周1到2次的人占到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缺席,这就导致广场舞单个团体人数较少。第二,目前已经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广场舞蹈,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团体,多样化的选择使得单个团体的人数减少。第三,广场舞团体较为松散和随意,群众加入、离开团体的门槛较低,所以团体人数的流失率较高。
(三)围观者多,且多为老人。虽然广场舞是最为普遍的群众健身活动,但是相比较围观者来说,真正跳广场舞的人数反而较少。以立交桥广场为例,每到傍晚时分,音乐响起,总会有很多旁观者会围在旁边观看激情鬼步舞的舞蹈表演,有时候遇到简单的动作,观众也会跟着做。对于此类现象,曳步舞发起人丁女士告诉笔者,最初是“看”广场舞,不好意思跟着大家一起跳,后来随着跳舞的人逐渐增多,这些围观者也不断有所适应,才放开去跳。
笔者还发现,围观者中老人居多。为此随机访问了几名围观的老人,他们表示很想参与跳舞,就是听不懂歌词,跟不上音乐节拍,怕别人笑话,只好站在边上看别人跳。他们还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扭过秧歌,唱过民歌,对秧歌的基本步法掌握得好,如果有秧歌队,一定会积极参与。
(四)广场舞参与者多为中年人。广场舞运动可以说是没有年龄规定和限制的运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参加。据笔者调查发现,现如今,安定区参加广场舞的人群年龄主要在35—55岁之间,以40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为主,该年龄层次的中年人,一般都具有稳定的家庭和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广场舞不仅能打发饭后的时光,还能强身健体,增进人际交流。安定区广场舞发起人之一的孙阿姨说,“每天晚上,只要天气允许,都会参加广场舞。跳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身材变得更匀称,更重要的是能结识到更多朋友,现在大家来跳广场舞都形成了习惯。”
(五)舞蹈动作单一,音乐雷同,缺少变化。由于缺乏专业的编舞人员,多数广场舞照搬、照抄网上教学视频,动作单一、缺乏艺术性。特别是全市“广场舞大赛”举办时,该现象更为明显,各个参赛队伍之间的动作几乎是一样的,特别是乡村代表队,他们的舞蹈动作完全照搬县区某队比赛动作,“广场舞大赛”变成了“广播体操比赛”。所有广场舞的音乐都是通过网上下载,缺乏特色。不少群众表示,想跳一些民族舞蹈,但是缺乏舞蹈基础动作指导,现成的广场舞民族音乐只能放弃,现有的音乐虽然很受欢迎,但是跳久了总想换换口味。 三、提高安定区广场舞适民性的策略
身为文化工作者,根据安定区广场舞团体的现状,笔者认为文化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主动开展工作,可以改变目前安定区广场舞的现状,丰富和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一)设立“创新奖”,编舞、音乐“导师奖”。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比赛、交流活动,促进广场舞的发展,尤其在每次广场舞比赛时,设立“创新奖”、编舞和音乐“导师奖”。运用民间团体的力量,挖掘民间智慧,改变广场舞音乐、舞蹈单调的现状。安定区相关部门和各学校都有专业的音乐和舞蹈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很高,有一部分也很喜欢广场舞并且参与其中,若能设立此项奖,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引导和丰富广场舞更加本土化,适合当地老百姓。
(二)加快广场舞专门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广场舞活动点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更新观念,相互交流。近年来,作为市级文化馆,我们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全市舞蹈培训班,加大基层业务骨干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辐射推动基层广场舞的全面发展。增加广场舞指导员数量,提高他们的指导水平,动作编排技巧和音乐剪辑等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广场舞团体的建设,提高整个广场舞团队的水平,使广场舞运动具有更强的观赏性。
(三)根据兴趣组建不同的广场舞团体。广场舞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欢,不分年龄、性别、职业,这与广场舞的群体性和自娱性特点有关。尤其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其作用非同小可,但要把这个群体吸引进来,还需要相关部门与社区合作,积极引导组织完成。
(四)将民族舞蹈特色融入广场舞中。将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中,丰富广场舞的内容,增加广场舞的生命活力。如加入民族舞中的特有道具花鼓、扇子、雨伞、筷子、手绢等,不但可以丰富广场舞的表演内容,还能增加广场舞的观赏性。安定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可以将戏曲和秧歌中的基本舞蹈动作融进广场舞,促使广场舞更加大众化、本土化。同时,广场舞都是在空旷的广场上表演,人数较多,融入一些民族舞蹈的动作或是借用民族舞蹈的道具,可以很好地彰显地方特色,活跃现场气氛,促使广场舞参与者的身心更加愉悦。
(五)选用和选编合适的音乐。广场舞是舞蹈中的一种,跳舞要与音乐合拍进行,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涵,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协调一致,所以广场舞的音乐选择至关重要。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必须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有音乐。有音乐相伴,会让舞蹈变得更有乐趣,让表演者更富有激情,身体充满表演的欲望,舞蹈才更能呈现出美来。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二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当前所编排的广场舞,音乐大多是从现在流行音乐中挑出来的。因而也就造成广场舞音乐让流行歌曲占盡天下、千篇一律的局面。为了让广场舞动作更接地气,就要给不同的舞蹈团体选择适合的音乐。完全适合跳广场舞的流行歌曲毕竟有限,在选择广场舞的舞蹈音乐时,不能只选择时下的流行音乐,而要根据团体的年龄特点和舞蹈基础组合音乐。广场舞的舞蹈音乐可以结合民族舞蹈配乐,创造出新的音乐,既符合广场舞的特点,又适应民族舞的优美舞蹈动作,这样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舞和广场舞的融合。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比赛时设立奖项或者面向全社会征集音乐的方式先解决部分团体的广场舞音乐。
当然,真正让广场舞适应当地老百姓的胃口,让广场舞发展起来,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强部门组织和领导,但目前我们可以借助民间团体的力量先行发展,不仅能丰富老百姓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质,还可以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作者简介:关雅莉,女,本科,甘肃省定西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区域 广场舞 适民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广场舞在此种背景下发展开来,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2010年以后,定西市安定区广场舞从城區走进乡村,逐步成为全县乡村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的广场舞,已经被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接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能利用的空闲场地,早晨和晚上都会有人聚集在一起跳舞。广场舞蹈已活跃在安定区的各个角落,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县城和农村因文化背景与环境的不同,对广场舞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需求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作为文化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做具体指导。
一、广场舞的概念、起源及特征
广场舞实际上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意即在广场上表演的舞蹈。广场舞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是以集体舞蹈为主,兼具多种表演形式,以公共场所多人参与,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
广场舞蹈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艺术史学家考证,早期的广场舞蹈是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1951年公布的第一套广播体操,可以说是当代广场舞的前身,再后来,经过现代的传承,更多的民间艺术成分的融入,最终演变成为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场舞”。
广场舞作为一种休闲健身舞蹈,其参与者多为普通群众,所以广场舞的舞步、结构等通常简单易学,照顾到大多数缺少舞蹈专业基础的群众。广场舞多为群众自发组织,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带有松散性和随意性,能兼顾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时间限制较多的群众。广场舞表演方式较为灵活,表演内容热情欢快,可以说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群众通过参与广场舞,不仅能获得愉悦感,还能锻炼身体,同时也让观赏者得到精神享受,场面非常热闹红火。发展至今,广场舞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广场舞的群体总数在1亿人左右。
二、安定区广场舞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定区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大力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施,提高群众健身条件,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具有安定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如今,市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广场舞项目尤为火热。天论早晨还是傍晚,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在安定区大小广场、体育场馆、公园草坪等总能看到广场舞健身者的身影。
笔者就安定区广场舞进行调查发现,安定区广场舞是从2000年后,晨练跳健美操时逐渐兴起,2010年以后逐渐发展到晚上跳锅庄、健身操等活动,刚开始主要集中在市区内几个大的场地和乡镇所在地,如友谊广场、立交桥广场、大操场以及较开阔地带等,时至今日,已遍布各个乡镇、街道、社区(村)。目前安定区广场舞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迅速,团体增多。安定区广场舞发展迅速,地方政府每年积极协调组织广场舞大赛,通过每年的全民健身日、节庆活动举办全民健身大赛,落实“全民健身”工作,广场舞爱好者逐步自发建立健全基层文体健身站。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安定区广场舞发展迅速,队伍不断壮大。
(二)单个团体人数较少。笔者调查了安定区友谊广场,在这占地4000平方米的广场上聚集着至少5支广场舞队伍,包括佳木斯健身操、水兵舞、鬼步舞在内。从调查结果来看,除跳佳木斯健身操的广场舞团体人数超过40人外,其他的广场舞团体人数均为20人左右。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从相关的调报告可知,安定区每天坚持参加广场舞的群众仅占10%,而参加广场舞频率为一周1到2次的人占到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缺席,这就导致广场舞单个团体人数较少。第二,目前已经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广场舞蹈,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团体,多样化的选择使得单个团体的人数减少。第三,广场舞团体较为松散和随意,群众加入、离开团体的门槛较低,所以团体人数的流失率较高。
(三)围观者多,且多为老人。虽然广场舞是最为普遍的群众健身活动,但是相比较围观者来说,真正跳广场舞的人数反而较少。以立交桥广场为例,每到傍晚时分,音乐响起,总会有很多旁观者会围在旁边观看激情鬼步舞的舞蹈表演,有时候遇到简单的动作,观众也会跟着做。对于此类现象,曳步舞发起人丁女士告诉笔者,最初是“看”广场舞,不好意思跟着大家一起跳,后来随着跳舞的人逐渐增多,这些围观者也不断有所适应,才放开去跳。
笔者还发现,围观者中老人居多。为此随机访问了几名围观的老人,他们表示很想参与跳舞,就是听不懂歌词,跟不上音乐节拍,怕别人笑话,只好站在边上看别人跳。他们还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扭过秧歌,唱过民歌,对秧歌的基本步法掌握得好,如果有秧歌队,一定会积极参与。
(四)广场舞参与者多为中年人。广场舞运动可以说是没有年龄规定和限制的运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参加。据笔者调查发现,现如今,安定区参加广场舞的人群年龄主要在35—55岁之间,以40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为主,该年龄层次的中年人,一般都具有稳定的家庭和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广场舞不仅能打发饭后的时光,还能强身健体,增进人际交流。安定区广场舞发起人之一的孙阿姨说,“每天晚上,只要天气允许,都会参加广场舞。跳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身材变得更匀称,更重要的是能结识到更多朋友,现在大家来跳广场舞都形成了习惯。”
(五)舞蹈动作单一,音乐雷同,缺少变化。由于缺乏专业的编舞人员,多数广场舞照搬、照抄网上教学视频,动作单一、缺乏艺术性。特别是全市“广场舞大赛”举办时,该现象更为明显,各个参赛队伍之间的动作几乎是一样的,特别是乡村代表队,他们的舞蹈动作完全照搬县区某队比赛动作,“广场舞大赛”变成了“广播体操比赛”。所有广场舞的音乐都是通过网上下载,缺乏特色。不少群众表示,想跳一些民族舞蹈,但是缺乏舞蹈基础动作指导,现成的广场舞民族音乐只能放弃,现有的音乐虽然很受欢迎,但是跳久了总想换换口味。 三、提高安定区广场舞适民性的策略
身为文化工作者,根据安定区广场舞团体的现状,笔者认为文化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主动开展工作,可以改变目前安定区广场舞的现状,丰富和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一)设立“创新奖”,编舞、音乐“导师奖”。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比赛、交流活动,促进广场舞的发展,尤其在每次广场舞比赛时,设立“创新奖”、编舞和音乐“导师奖”。运用民间团体的力量,挖掘民间智慧,改变广场舞音乐、舞蹈单调的现状。安定区相关部门和各学校都有专业的音乐和舞蹈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很高,有一部分也很喜欢广场舞并且参与其中,若能设立此项奖,将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引导和丰富广场舞更加本土化,适合当地老百姓。
(二)加快广场舞专门人才的培养。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对广场舞活动点骨干人员进行培训,更新观念,相互交流。近年来,作为市级文化馆,我们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全市舞蹈培训班,加大基层业务骨干培训力度,提升专业能力,辐射推动基层广场舞的全面发展。增加广场舞指导员数量,提高他们的指导水平,动作编排技巧和音乐剪辑等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广场舞团体的建设,提高整个广场舞团队的水平,使广场舞运动具有更强的观赏性。
(三)根据兴趣组建不同的广场舞团体。广场舞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欢,不分年龄、性别、职业,这与广场舞的群体性和自娱性特点有关。尤其对退休的老年人来说,其作用非同小可,但要把这个群体吸引进来,还需要相关部门与社区合作,积极引导组织完成。
(四)将民族舞蹈特色融入广场舞中。将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广场舞中,丰富广场舞的内容,增加广场舞的生命活力。如加入民族舞中的特有道具花鼓、扇子、雨伞、筷子、手绢等,不但可以丰富广场舞的表演内容,还能增加广场舞的观赏性。安定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可以将戏曲和秧歌中的基本舞蹈动作融进广场舞,促使广场舞更加大众化、本土化。同时,广场舞都是在空旷的广场上表演,人数较多,融入一些民族舞蹈的动作或是借用民族舞蹈的道具,可以很好地彰显地方特色,活跃现场气氛,促使广场舞参与者的身心更加愉悦。
(五)选用和选编合适的音乐。广场舞是舞蹈中的一种,跳舞要与音乐合拍进行,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涵,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协调一致,所以广场舞的音乐选择至关重要。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必须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有音乐。有音乐相伴,会让舞蹈变得更有乐趣,让表演者更富有激情,身体充满表演的欲望,舞蹈才更能呈现出美来。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二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当前所编排的广场舞,音乐大多是从现在流行音乐中挑出来的。因而也就造成广场舞音乐让流行歌曲占盡天下、千篇一律的局面。为了让广场舞动作更接地气,就要给不同的舞蹈团体选择适合的音乐。完全适合跳广场舞的流行歌曲毕竟有限,在选择广场舞的舞蹈音乐时,不能只选择时下的流行音乐,而要根据团体的年龄特点和舞蹈基础组合音乐。广场舞的舞蹈音乐可以结合民族舞蹈配乐,创造出新的音乐,既符合广场舞的特点,又适应民族舞的优美舞蹈动作,这样的音乐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舞和广场舞的融合。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比赛时设立奖项或者面向全社会征集音乐的方式先解决部分团体的广场舞音乐。
当然,真正让广场舞适应当地老百姓的胃口,让广场舞发展起来,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强部门组织和领导,但目前我们可以借助民间团体的力量先行发展,不仅能丰富老百姓生活,提高其生活品质,还可以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作者简介:关雅莉,女,本科,甘肃省定西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