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文学作品教学现状难如人意,让学生如何感悟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值得探讨研究。要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感受知识储备,需要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作拓展想象,指导学生用朗读等方式对文学形象再现创造,以加深对文学形象的感悟。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品形象;感悟
中图分类号:H319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初中文学作品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道德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文学作品解读。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形象的感悟作一些探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课改”前,通常认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课。新课标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有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在语文工具的基础上,引进“人文性质”,进一步强调:“工具性质与人文性质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条。“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也就是我们初中阶段)“阅读”项第8条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必须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初中语文教学如果能达成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必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因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悟文学作品形象很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积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
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的、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被一定的物质方式所制约。文学艺术的源泉必然只能是社会生活。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还是文学作品的形式,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同一定的社会生活必然联系在一起。作家创作过程就是作者借助形象思维感受社会生活,经过艺术构思塑造出完整的形象化过程。文学的真实(艺术真实),就是实际生活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形象化的集中反应。所以调动学生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是感受文学形象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就需要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营造出的那种境界,并积极调动起学生必要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
二、让学生揣摩,拓展想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极具丰富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必然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经历、感受、思想见解、趣味情感来充实所理解的对象。因为这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如何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作品中的形象与学生经历、感受过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变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变为学生所能理解的真正鲜活丰满的形象。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感悟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他们的生活感受还朦胧,需要去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还不厚实,需要给以点拨,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需要抓重点,找准切口,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实践时间,让学生自己领悟揣摩。
对学生已经揣摩理解出的文学形象,要给学生交流表述的机会,使他们获得理解之后的乐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决心,并能在交流表述中给其他同学以启发,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想象。
三、重视默读、朗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文学作品是在阅读中学习理解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对文学作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其中的形象,去感受其语言表述的内容情感,自然要让学生去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作品深刻的内容强烈的情感,自然有表述的念头,再现的欲望,这再现的欲望可以在朗读中得到满足。
同样是“读”,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和效果是不一样的。默读,要求在速度上,要求在接受探究上,要快速接受信息,并结合思维活动对作品形象作探究性的理解,可以与揣摩理解细读品味相结合;而朗读则要求在表现上,要求在再创造上,要将自己对作品形象的感受理解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要将自己对作品形象的形象美通过动情的朗读再创造出来。
重视默读和朗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能力。
重视默读和朗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能够调动学生感受文学作品形象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朗读必须要吐字清晰,读音标准。读中要体现感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认真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也会掌握得更加准确。
四、切合学生的实际,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悟文学作品形象的策略的设施,一定要针对学生年龄上、生理、心理上的特点,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体现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与阅读体会上存在差距,不能祈求学生在课堂上什么都懂、都理解,搞一刀切,要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渐进性与潜移默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意作品的整体性,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文学作品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2、结合文学作品体裁上差异性。
3、运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来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
总之,研究感悟文学作品形象的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性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需要广大教师在设法调动学生感受、理解、拓展、再创造等方面作细致深入地研究,我所写的只是个人初步感受到的,真正系统深刻的理念还需要名家给予指点、阐述。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文库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论》北京、陕西、江苏、广东、四川、辽宁七省市教育学院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文艺学概论》刘叔成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品形象;感悟
中图分类号:H319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初中文学作品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遵循学生道德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文学接受心理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文学作品解读。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形象的感悟作一些探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课改”前,通常认定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课。新课标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有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在语文工具的基础上,引进“人文性质”,进一步强调:“工具性质与人文性质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明“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条。“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也就是我们初中阶段)“阅读”项第8条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必须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初中语文教学如果能达成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必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因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悟文学作品形象很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积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
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的、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被一定的物质方式所制约。文学艺术的源泉必然只能是社会生活。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还是文学作品的形式,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同一定的社会生活必然联系在一起。作家创作过程就是作者借助形象思维感受社会生活,经过艺术构思塑造出完整的形象化过程。文学的真实(艺术真实),就是实际生活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形象化的集中反应。所以调动学生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是感受文学形象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就需要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营造出的那种境界,并积极调动起学生必要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
二、让学生揣摩,拓展想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极具丰富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必然带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色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自己的经历、感受、思想见解、趣味情感来充实所理解的对象。因为这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如何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把作品中的形象与学生经历、感受过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变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变为学生所能理解的真正鲜活丰满的形象。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感悟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他们的生活感受还朦胧,需要去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还不厚实,需要给以点拨,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需要抓重点,找准切口,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实践时间,让学生自己领悟揣摩。
对学生已经揣摩理解出的文学形象,要给学生交流表述的机会,使他们获得理解之后的乐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决心,并能在交流表述中给其他同学以启发,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想象。
三、重视默读、朗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文学作品是在阅读中学习理解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对文学作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其中的形象,去感受其语言表述的内容情感,自然要让学生去读。学生一旦感受到了作品深刻的内容强烈的情感,自然有表述的念头,再现的欲望,这再现的欲望可以在朗读中得到满足。
同样是“读”,朗读和默读的要求和效果是不一样的。默读,要求在速度上,要求在接受探究上,要快速接受信息,并结合思维活动对作品形象作探究性的理解,可以与揣摩理解细读品味相结合;而朗读则要求在表现上,要求在再创造上,要将自己对作品形象的感受理解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要将自己对作品形象的形象美通过动情的朗读再创造出来。
重视默读和朗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能力。
重视默读和朗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能够调动学生感受文学作品形象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朗读必须要吐字清晰,读音标准。读中要体现感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认真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也会掌握得更加准确。
四、切合学生的实际,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初中语文教学中感悟文学作品形象的策略的设施,一定要针对学生年龄上、生理、心理上的特点,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体现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与阅读体会上存在差距,不能祈求学生在课堂上什么都懂、都理解,搞一刀切,要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渐进性与潜移默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意作品的整体性,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感悟文学作品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2、结合文学作品体裁上差异性。
3、运用联想和比较的方法来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
总之,研究感悟文学作品形象的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性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需要广大教师在设法调动学生感受、理解、拓展、再创造等方面作细致深入地研究,我所写的只是个人初步感受到的,真正系统深刻的理念还需要名家给予指点、阐述。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文库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南京晓庄师范学院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论》北京、陕西、江苏、广东、四川、辽宁七省市教育学院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3、《文艺学概论》刘叔成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