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能想像到非洲中部生活着众多讲班图语的族群其古老文化会是怎么样的面貌吗?毕加索的绘画艺术众所周知,可你是否知道他在雕塑艺术上曾对20世纪的西班牙甚至世界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作为中华文明一脉的匈奴文化,曾经又有着怎样的辉煌?繁忙的生活也许让你难以静下心来去关注人类文明的种种硕果。不过没有关系,上海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华世纪坛近期推出的大展,将为您提供一场异域文化的盛宴。
西班牙现代雕塑
为庆祝中国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异域风情的视觉盛宴。本次展览的展品均为来自于西班牙官方信贷局的藏品,包括高迪、毕加索、达利、米罗、巴塞罗等31位代表性艺术家的79件雕塑及绘画作品,所选雕塑作品代表远离了传统原则与步骤,借先锋概念改弦易辙的雕塑艺术,也是舍弃了经典概念,集中展现三维概念,变成一种现代艺术的雕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技术的出现,装置和录像等元素也介入雕塑作品中,本次展览呈现了西班牙雕塑艺术从20世纪初先锋派的萌芽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演变历程。
每件雕塑作品都配有同一位艺术家的一幅或几幅画作,我们可把画作看作雕塑作品的创作源泉,也可以清晰地了解艺术家三维造型的构思过程。不过,在任何情况下,画作并不是雕塑作品的草稿,而是已完成的作品,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西班牙现代雕塑艺术以高迪的现代主义为起点,紧随其后的是加泰罗尼亚新中心主义,乌盖的作品体现这一流派的时间最长。最激进的先锋派成员加尔加约、胡里奥·冈萨雷斯和毕加索对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铁质雕塑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影响了后来好几代艺术家,其中不仅有西班牙艺术家,也有其他国家的。
毕加索带给西班牙艺术深深的印记,此次展览以毕加索为线索,系统梳理了西班牙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米盖尔·巴塞罗以三维绘画作品为大家熟知,本次雕塑艺术展即以巴塞罗的一个铜雕作品和一幅带有动物寓意的绘画作品收尾。观众在“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中能领略到整个20世纪西班牙艺术创作中那些举足轻重和特立独行的声音。
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文明的融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从战国到汉代,以游牧与农耕为特征的匈奴与中原文明之间不断碰撞与交融。通过数百年间的迁徙杂居、边塞贸易、和亲、会盟、互派使团等方式彼此沟通、相互渗透,逐渐融合。中原与匈奴文明的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文明发展的活力,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依着这个思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策划了名为“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展览,通过展示两种文明由发展、碰撞、融合的过程,使观众以更为开放和兼容的文明观面向世界。在展览形式上,这个展览也开创了文物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形式,用油画生动再现历史及文物的内涵,用文物真实佐证油画和历史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展览由28幅大型历史油画与114件(组)来自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文物组成,旨在表现战国至汉末那段匈奴与中原王朝在冲突中大融合、大汇流的历史,使观众对匈奴与中原的历史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加深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理解并扩展至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明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多元并存的认知。
非洲的古老文明
在刚果河及邻近的奥果韦河流域生活着众多讲班图语的族群。这些不同的族群不仅拥有许多相近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还有以自然神灵和祖先形象为主的艺术表现题材。如今这些族群的传统社会格局发生了改变,其中不少本该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受到阻断。但同时,新的元素也在不断融入这个古老文明中。
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通过展出流传至今的中西非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能一窥刚果河流域班图人传统文化的机会。据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或人形或半人半兽形用于仪式的面具分别代表了班图人传统中不同的神灵。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展品则由中非各班图部落创作的祖先雕像组成。尤其在第三部分,由于大多数班图语支部落仍处于母系社会,该展策划者还特意展出了表现女性祖先的艺术品。
据悉,本次展览是国内第一个把焦点集中在中非地区传统宗教信仰及艺术,并反映班图语支族群文化共性的专题性非洲展,更增进了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
西班牙现代雕塑
为庆祝中国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异域风情的视觉盛宴。本次展览的展品均为来自于西班牙官方信贷局的藏品,包括高迪、毕加索、达利、米罗、巴塞罗等31位代表性艺术家的79件雕塑及绘画作品,所选雕塑作品代表远离了传统原则与步骤,借先锋概念改弦易辙的雕塑艺术,也是舍弃了经典概念,集中展现三维概念,变成一种现代艺术的雕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技术的出现,装置和录像等元素也介入雕塑作品中,本次展览呈现了西班牙雕塑艺术从20世纪初先锋派的萌芽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演变历程。
每件雕塑作品都配有同一位艺术家的一幅或几幅画作,我们可把画作看作雕塑作品的创作源泉,也可以清晰地了解艺术家三维造型的构思过程。不过,在任何情况下,画作并不是雕塑作品的草稿,而是已完成的作品,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西班牙现代雕塑艺术以高迪的现代主义为起点,紧随其后的是加泰罗尼亚新中心主义,乌盖的作品体现这一流派的时间最长。最激进的先锋派成员加尔加约、胡里奥·冈萨雷斯和毕加索对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铁质雕塑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影响了后来好几代艺术家,其中不仅有西班牙艺术家,也有其他国家的。
毕加索带给西班牙艺术深深的印记,此次展览以毕加索为线索,系统梳理了西班牙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米盖尔·巴塞罗以三维绘画作品为大家熟知,本次雕塑艺术展即以巴塞罗的一个铜雕作品和一幅带有动物寓意的绘画作品收尾。观众在“从毕加索到巴塞罗——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中能领略到整个20世纪西班牙艺术创作中那些举足轻重和特立独行的声音。
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文明的融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一种方式。从战国到汉代,以游牧与农耕为特征的匈奴与中原文明之间不断碰撞与交融。通过数百年间的迁徙杂居、边塞贸易、和亲、会盟、互派使团等方式彼此沟通、相互渗透,逐渐融合。中原与匈奴文明的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提升了文明发展的活力,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依着这个思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策划了名为“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展览,通过展示两种文明由发展、碰撞、融合的过程,使观众以更为开放和兼容的文明观面向世界。在展览形式上,这个展览也开创了文物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形式,用油画生动再现历史及文物的内涵,用文物真实佐证油画和历史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展览由28幅大型历史油画与114件(组)来自河南、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文物组成,旨在表现战国至汉末那段匈奴与中原王朝在冲突中大融合、大汇流的历史,使观众对匈奴与中原的历史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加深对华夏文明的向心力理解并扩展至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明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多元并存的认知。
非洲的古老文明
在刚果河及邻近的奥果韦河流域生活着众多讲班图语的族群。这些不同的族群不仅拥有许多相近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还有以自然神灵和祖先形象为主的艺术表现题材。如今这些族群的传统社会格局发生了改变,其中不少本该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受到阻断。但同时,新的元素也在不断融入这个古老文明中。
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刚果河——非洲中部雕刻艺术展”通过展出流传至今的中西非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能一窥刚果河流域班图人传统文化的机会。据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或人形或半人半兽形用于仪式的面具分别代表了班图人传统中不同的神灵。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展品则由中非各班图部落创作的祖先雕像组成。尤其在第三部分,由于大多数班图语支部落仍处于母系社会,该展策划者还特意展出了表现女性祖先的艺术品。
据悉,本次展览是国内第一个把焦点集中在中非地区传统宗教信仰及艺术,并反映班图语支族群文化共性的专题性非洲展,更增进了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