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是1991年成立的劳雷工业公司,20多年来致力于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这两大领域的应用科学和技术手段,为中国在地球和海洋科研领域,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另一个是2000年成立的北京劳雷影业公司,迄今为止已经拍了七部电影,每部电影都可圈可点,独树一帜,屡获国际大奖,屡创票房新高。如今,两个“连体双生”都是创始人方励总裁的最爱,对自然的好奇、对人文的关注,方励在他钟情的事业中实现着他的科学梦、电影梦。
跨界奇人海洋梦
方励是四川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89年又在美国Wake Forest大学获得了MBA学位。1991年他在美国创建了劳雷工业公司,在地球和海洋科技领域都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他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型企业家。大学专业是应用地球物理,留学美国后干的是海洋事业,他的名字出现在科技新闻里时,别人称呼他为“海洋技术和地球探测技术专家”;出现在教育新闻里时,他是在国内多所高校设立劳雷奖学金的地质专业学长。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研究地球物理和拍电影,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领域为什么能同时吸引方励呢?
一名科技专家,为何如此“不务正业”,痴迷电影?方励的解答很耐人寻味:“科学其实是很浪漫的,和电影一样,也是艺术。你们看,我们人和人以及和自然之间都是通的,世界的自然规律以及内在规律和人的情感以及人际关系都是关联的,我对自然的奥秘天生敏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然现象,它的奥秘在哪里,这些都是我喜欢探寻的。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也是如此,这些都是好奇感兴趣的领域。”
方励认为科学其实是很浪漫的,科学家都关心海洋,关心地球,关心地球上的万物,以及各种万物之间的关系。而对方励来说,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物种就是人,方励拍电影,就是在关注和呈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方励解读他的电影梦听起来是那么自然,没有转行、没有跳行一说,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这份相通,让方励在他热爱的地球物理以及电影事业里尽情创造着属于他的世界。
2014,中国南极科考30年。1984年,当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这个姗姗来迟的大国正式开始了对冰雪覆盖的奇幻世界探索之旅。 30年的犁波耕澜,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说起南极科考30年,作为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专家同时也是知名电影人的方励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我们的采访就从南极科考开始。
“南极,是目前人类唯一没有归属、没有开发的净土,了解南极,开发南极,最终将资源为人类所用一直是我们海洋人的梦想。南极冰层下面蕴含着巨大的水系,有很多联动湖泊,海洋是气候的温度调节器,深度了解南极对于改善气候、能源利用都有深远的意义。今年也刚好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三十周年。在过去的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中国南极科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是直接见证者,参与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和南极科考都有合作,每一艘科考船都有我们的设备和技术,从前期咨询、论证、评估到中期国际谈判、技术培训以及后期安装、维护都是直接的参与者。”方励非常健谈,谈起他的海洋事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南极这片神奇的大陆勾起了方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海洋事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
2011年,当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 历时120天, 航行1.8万海里顺利返回广州时,方励最有理由感到自豪,因为“海洋六号”许多主体设备的技术方案和安装实施都是由方励带领着他的团队完成的。
从1991年方励创业至今,公司业务板块伴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球科技、海洋科技、石油工业,这三大主体业务就属海洋科技占的最小,几乎为零。到了90年代末,也只占到20%。2003-2004,随着国力壮大,工业进程的加快,国家保护和开发海洋意识逐渐增强,这为方励的海洋业务带来了天赐发展良机。2005年,远见卓识的方励果断关闭了仍在创造利润的石油工业,全心投入了他的“好玩、好奇、有趣、令人向往”的海洋事业。企业家最应有的成功品质就是前瞻的战略眼光,2013年,海洋业务已经占到公司五分之三份额,未来将会占到四分之三。
“从2002年开始,中国海洋事业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可以完全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作为海洋科技人,这一点很让人骄傲。近年来国家建造了更多的现代科考船,除了在自己的海域以及全球的大洋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任务,也加强了国际间大规模学术合作,外国科学家们家也经常有了‘蹭船’搭载科研任务的机会,共享科研数据,共同开发海洋。我们与科学院海洋所共同开发的6000米潜标锚泊观测系统首次实现了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全海深断面多参数长期观测和数据回收,为人类探索大洋深部奥秘提供了可靠依据。”方励的话语很令人鼓舞,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祖国海洋事业的热爱,这种热爱感染着你,你也会和他一样,为海洋着迷。
OI China推手
OI是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缩写,是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分享知识并与海洋技术和海洋科学社区建立联系的全球论坛,旨在改进其在世界海洋领域的测量、开发、保护和运营战略。始创于1969年的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包含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科技、仪器与工程设备现场展示及同期多主题的会议论坛。长久以来OI举办地都在国外,与中国无缘。什么时候能让OI落户中国也成了方励的一个梦想。历经6年的游说,方励终于说服了OI组委会,2013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缩写为OI China)终于成功在中国举办。现场盛况空前,这次展会为世界各国海洋技术领域的同行搭建了同台切磋的平台,让中国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交流合作、融会贯通。方励“OI China推手”实至名归。 “展会本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去年在上海举办的太成功,组委会决定今年还在上海继续主办。”方励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我们还是最大的展台,无人艇、无人机、研究海洋地震的低频气泡震源枪、重载水下机器人等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将会在展会中亮相,每年我自己90%的精力都在创新、研发新技术。我希望把这些年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技能、市场渠道等分享给行业,最终让这些经验和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为业界所用。”
奥斯卡载誉归来
作为成就卓越的海洋科技专家、地球物理技术专家,方励还有一个响当当的身份——华语影坛知名制片人。从2000年开始,方励涉足电影产业,至今为止已经制作了七部电影——《安阳婴儿》(王超导演)、《日日夜夜》(王超导演)、《红颜》(李玉导演)和《颐和园》(娄烨导演)、《苹果》(李玉导演)、《观音山》(李玉导演)、《二次曝光》(李玉导演)。这七部影片,有赚钱的,有赔钱的,有被禁的,有放弃上映的,也有斩获过国际大奖的。只要是“方励制造”,他的影片就会给中国影坛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方励独特的人文视角和艺术表现力都是他对生命、对人文的自我表达。
专访前,方励刚刚从2014第86届奥斯卡科学技术奖颁奖现场载誉归来,方励与比利时工程师Emmanuel Previnaire共同控股的Flying-Cam International(FCI)获得了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Flying-Cam简单说就是可以进行复杂飞行拍摄的摄影机。大手笔的方励一口气花重金买下了FCI的股权,成为FCI的大股东之一。新组成的FCI已经成为了一家中国香港公司,公司主体是由比利时迁往香港重组的。换言之,方励参与的FCI成为首家获得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的中国公司。
方励的科技底子和电影爱好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电影事业也越玩越嗨,聊起电影,方励有说不完的话。
“说起这次获奖,有运气也算有判断吧。2005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见到比利时这家公司就非常感兴趣。当时就想买它的飞机,但是对方不卖。拍摄《观音山》时,我就想用它,但后来种种原因放弃了,《二次曝光》终于实现了这个想法,实拍了7天,花了70多万元。再后来,我买下了比利时这家公司的股权,让它成为了中国公司。我希望能为中国电影做一点贡献,让更多中国导演用的上,用的起。”方励谈起电影充满了激情,他是一个理性又感性的人,理性中透着智慧,感性中带着冲动,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科学与电影融会贯通,看似不搭的两个行业却被方励完美结合。
方励是个技术迷,也是电影迷。2005年,方励对这个集轻便稳定于一身,全长1米多,性能却能顶大飞机的小个头一见钟情,他的梦想不仅仅止于电影,更希望让这个小小飞行器实现各种科技应用的心愿。
在方励的微博里,他这样描述飞行器的用途,“飞行器还可用于岛礁地形测绘(三维激光扫描), 海气通量测量(多传感器),沉船搜索定位(超低空航磁),海上执法取证(高清,夜视),海上溢油监测(红外成像),平台安防 (自主视频巡逻),灾难现场实时播报(高清,夜视)。”方励说,他还希望飞行器用于钓鱼岛测绘,实现南海岛屿的岛礁24小时监控,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科技、电影都是最爱
电影已经拍了7部,方励并不满足,目前有七个剧本正齐头并进。两个与海洋有关。不仅如此,方励负责制作和参与投资的韩寒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正在拍摄中;他参与制作和投资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不久也将和观众见面。
谈到南极科考电影时,方励雄心勃勃。“2059年,将是南极公约签署100周年,我设想电影的名字可以取名为《南极 2059》,这个故事以南极海洋科考为背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南极电影,而我们则打算深入南极,拍一部有故事有情节的科幻电影,说科幻还要让它接地气,既有科学理论为基础,还要有展望未来的戏剧化故事。目前剧本还在发展阶段,预计明年会开机。我希望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国际大片。” 敢于做梦才能让梦实现,方励就是这样敢于做梦的人,如今他不仅拥有顶级拍摄设备,同时还拥有顶级的后期制作设备,不论硬件与软件,方励都可以将他的电影梦越做越大。
科学家,电影人,如果一定要选择,那么哪一个才是他的最爱?这个问题让方励犯了难。
“没办法选择,这两个完全等同。”方励给出了答案。“一边是自然,一边是人文,这边是不断满足对自然世界的万般好奇,那边是挡不住想与人们分享对生命的感悟与情感。科学和艺术都是我的最爱。”
科学和艺术是相容的,自然与人是相容的,在方励这里,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刚刚好。这正如方励的《南极2059》的策划团队,不仅有专业的电影策划和编剧人士,还有熟悉南极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冰川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有了科学的辅证,才能让艺术更真实。据悉,方励已发起组成了多支电影产业环节的专业团队,智慧布局、遍地开花是方励的电影梦幻之旅,他希望未来拍一部纯英文对白的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或许获得奥斯卡科技奖只是拉开方励电影的序幕,真正的大戏好戏还将如火如荼上演。
“自由是人类生命的全部目的。” 多年前采访方励,他就对我们这样说过,如今,在他的科技与电影世界里,他正享受着他的自由。正因为这份自由,让方励在他热爱的科技以及电影事业里尽情创造并享受着属于他的世界!
跨界奇人海洋梦
方励是四川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89年又在美国Wake Forest大学获得了MBA学位。1991年他在美国创建了劳雷工业公司,在地球和海洋科技领域都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他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型企业家。大学专业是应用地球物理,留学美国后干的是海洋事业,他的名字出现在科技新闻里时,别人称呼他为“海洋技术和地球探测技术专家”;出现在教育新闻里时,他是在国内多所高校设立劳雷奖学金的地质专业学长。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研究地球物理和拍电影,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领域为什么能同时吸引方励呢?
一名科技专家,为何如此“不务正业”,痴迷电影?方励的解答很耐人寻味:“科学其实是很浪漫的,和电影一样,也是艺术。你们看,我们人和人以及和自然之间都是通的,世界的自然规律以及内在规律和人的情感以及人际关系都是关联的,我对自然的奥秘天生敏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自然现象,它的奥秘在哪里,这些都是我喜欢探寻的。那么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也是如此,这些都是好奇感兴趣的领域。”
方励认为科学其实是很浪漫的,科学家都关心海洋,关心地球,关心地球上的万物,以及各种万物之间的关系。而对方励来说,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物种就是人,方励拍电影,就是在关注和呈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方励解读他的电影梦听起来是那么自然,没有转行、没有跳行一说,有的只是无处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这份相通,让方励在他热爱的地球物理以及电影事业里尽情创造着属于他的世界。
2014,中国南极科考30年。1984年,当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这个姗姗来迟的大国正式开始了对冰雪覆盖的奇幻世界探索之旅。 30年的犁波耕澜,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说起南极科考30年,作为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专家同时也是知名电影人的方励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我们的采访就从南极科考开始。
“南极,是目前人类唯一没有归属、没有开发的净土,了解南极,开发南极,最终将资源为人类所用一直是我们海洋人的梦想。南极冰层下面蕴含着巨大的水系,有很多联动湖泊,海洋是气候的温度调节器,深度了解南极对于改善气候、能源利用都有深远的意义。今年也刚好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三十周年。在过去的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中国南极科考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是直接见证者,参与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和南极科考都有合作,每一艘科考船都有我们的设备和技术,从前期咨询、论证、评估到中期国际谈判、技术培训以及后期安装、维护都是直接的参与者。”方励非常健谈,谈起他的海洋事业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南极这片神奇的大陆勾起了方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海洋事业发展壮大的见证者
2011年,当首次执行远洋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胜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全部科考任务, 历时120天, 航行1.8万海里顺利返回广州时,方励最有理由感到自豪,因为“海洋六号”许多主体设备的技术方案和安装实施都是由方励带领着他的团队完成的。
从1991年方励创业至今,公司业务板块伴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了全新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地球科技、海洋科技、石油工业,这三大主体业务就属海洋科技占的最小,几乎为零。到了90年代末,也只占到20%。2003-2004,随着国力壮大,工业进程的加快,国家保护和开发海洋意识逐渐增强,这为方励的海洋业务带来了天赐发展良机。2005年,远见卓识的方励果断关闭了仍在创造利润的石油工业,全心投入了他的“好玩、好奇、有趣、令人向往”的海洋事业。企业家最应有的成功品质就是前瞻的战略眼光,2013年,海洋业务已经占到公司五分之三份额,未来将会占到四分之三。
“从2002年开始,中国海洋事业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可以完全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作为海洋科技人,这一点很让人骄傲。近年来国家建造了更多的现代科考船,除了在自己的海域以及全球的大洋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任务,也加强了国际间大规模学术合作,外国科学家们家也经常有了‘蹭船’搭载科研任务的机会,共享科研数据,共同开发海洋。我们与科学院海洋所共同开发的6000米潜标锚泊观测系统首次实现了中国在西太平洋的全海深断面多参数长期观测和数据回收,为人类探索大洋深部奥秘提供了可靠依据。”方励的话语很令人鼓舞,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祖国海洋事业的热爱,这种热爱感染着你,你也会和他一样,为海洋着迷。
OI China推手
OI是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缩写,是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分享知识并与海洋技术和海洋科学社区建立联系的全球论坛,旨在改进其在世界海洋领域的测量、开发、保护和运营战略。始创于1969年的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包含全球规模最大的海洋科技、仪器与工程设备现场展示及同期多主题的会议论坛。长久以来OI举办地都在国外,与中国无缘。什么时候能让OI落户中国也成了方励的一个梦想。历经6年的游说,方励终于说服了OI组委会,2013年,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海洋技术与工程设备展览会(缩写为OI China)终于成功在中国举办。现场盛况空前,这次展会为世界各国海洋技术领域的同行搭建了同台切磋的平台,让中国和国外的先进技术交流合作、融会贯通。方励“OI China推手”实至名归。 “展会本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去年在上海举办的太成功,组委会决定今年还在上海继续主办。”方励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我们还是最大的展台,无人艇、无人机、研究海洋地震的低频气泡震源枪、重载水下机器人等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将会在展会中亮相,每年我自己90%的精力都在创新、研发新技术。我希望把这些年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技能、市场渠道等分享给行业,最终让这些经验和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为业界所用。”
奥斯卡载誉归来
作为成就卓越的海洋科技专家、地球物理技术专家,方励还有一个响当当的身份——华语影坛知名制片人。从2000年开始,方励涉足电影产业,至今为止已经制作了七部电影——《安阳婴儿》(王超导演)、《日日夜夜》(王超导演)、《红颜》(李玉导演)和《颐和园》(娄烨导演)、《苹果》(李玉导演)、《观音山》(李玉导演)、《二次曝光》(李玉导演)。这七部影片,有赚钱的,有赔钱的,有被禁的,有放弃上映的,也有斩获过国际大奖的。只要是“方励制造”,他的影片就会给中国影坛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方励独特的人文视角和艺术表现力都是他对生命、对人文的自我表达。
专访前,方励刚刚从2014第86届奥斯卡科学技术奖颁奖现场载誉归来,方励与比利时工程师Emmanuel Previnaire共同控股的Flying-Cam International(FCI)获得了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Flying-Cam简单说就是可以进行复杂飞行拍摄的摄影机。大手笔的方励一口气花重金买下了FCI的股权,成为FCI的大股东之一。新组成的FCI已经成为了一家中国香港公司,公司主体是由比利时迁往香港重组的。换言之,方励参与的FCI成为首家获得奥斯卡科学与工程奖的中国公司。
方励的科技底子和电影爱好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电影事业也越玩越嗨,聊起电影,方励有说不完的话。
“说起这次获奖,有运气也算有判断吧。2005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见到比利时这家公司就非常感兴趣。当时就想买它的飞机,但是对方不卖。拍摄《观音山》时,我就想用它,但后来种种原因放弃了,《二次曝光》终于实现了这个想法,实拍了7天,花了70多万元。再后来,我买下了比利时这家公司的股权,让它成为了中国公司。我希望能为中国电影做一点贡献,让更多中国导演用的上,用的起。”方励谈起电影充满了激情,他是一个理性又感性的人,理性中透着智慧,感性中带着冲动,理性与感性相辅相成,科学与电影融会贯通,看似不搭的两个行业却被方励完美结合。
方励是个技术迷,也是电影迷。2005年,方励对这个集轻便稳定于一身,全长1米多,性能却能顶大飞机的小个头一见钟情,他的梦想不仅仅止于电影,更希望让这个小小飞行器实现各种科技应用的心愿。
在方励的微博里,他这样描述飞行器的用途,“飞行器还可用于岛礁地形测绘(三维激光扫描), 海气通量测量(多传感器),沉船搜索定位(超低空航磁),海上执法取证(高清,夜视),海上溢油监测(红外成像),平台安防 (自主视频巡逻),灾难现场实时播报(高清,夜视)。”方励说,他还希望飞行器用于钓鱼岛测绘,实现南海岛屿的岛礁24小时监控,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
科技、电影都是最爱
电影已经拍了7部,方励并不满足,目前有七个剧本正齐头并进。两个与海洋有关。不仅如此,方励负责制作和参与投资的韩寒电影处女作《后会无期》正在拍摄中;他参与制作和投资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不久也将和观众见面。
谈到南极科考电影时,方励雄心勃勃。“2059年,将是南极公约签署100周年,我设想电影的名字可以取名为《南极 2059》,这个故事以南极海洋科考为背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南极电影,而我们则打算深入南极,拍一部有故事有情节的科幻电影,说科幻还要让它接地气,既有科学理论为基础,还要有展望未来的戏剧化故事。目前剧本还在发展阶段,预计明年会开机。我希望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国际大片。” 敢于做梦才能让梦实现,方励就是这样敢于做梦的人,如今他不仅拥有顶级拍摄设备,同时还拥有顶级的后期制作设备,不论硬件与软件,方励都可以将他的电影梦越做越大。
科学家,电影人,如果一定要选择,那么哪一个才是他的最爱?这个问题让方励犯了难。
“没办法选择,这两个完全等同。”方励给出了答案。“一边是自然,一边是人文,这边是不断满足对自然世界的万般好奇,那边是挡不住想与人们分享对生命的感悟与情感。科学和艺术都是我的最爱。”
科学和艺术是相容的,自然与人是相容的,在方励这里,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刚刚好。这正如方励的《南极2059》的策划团队,不仅有专业的电影策划和编剧人士,还有熟悉南极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冰川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有了科学的辅证,才能让艺术更真实。据悉,方励已发起组成了多支电影产业环节的专业团队,智慧布局、遍地开花是方励的电影梦幻之旅,他希望未来拍一部纯英文对白的电影,角逐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或许获得奥斯卡科技奖只是拉开方励电影的序幕,真正的大戏好戏还将如火如荼上演。
“自由是人类生命的全部目的。” 多年前采访方励,他就对我们这样说过,如今,在他的科技与电影世界里,他正享受着他的自由。正因为这份自由,让方励在他热爱的科技以及电影事业里尽情创造并享受着属于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