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白求恩故居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NormanBethune)(1890-1939)是我最敬仰的英烈之一。今年7月利用去加拿大多伦多探亲的机会,在女儿女婿陪同下,专程前往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拜谒白求恩故居,甚是欣喜。
  
  平凡的家庭人生之路的开端
  
  白求恩故居位于格雷文赫斯特镇约翰北街235号,从多伦多女儿家出发沿400号公路北上,驱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这是一幢花园式住宅,二层标致的小楼房,并有宽敞的庭院。毗邻的是加拿大政府为纪念白求恩建造的陈列馆,与其故居一起统称为“纪念大屋”。陈列馆与白求恩故居楼房大小相差无几,只不过没有宽敞的院落。纪念大屋门前悬挂着加拿大国旗及白求恩画像。两名工作人员接待我们,购票之后,其中一名中年妇女带领我们参观并作热情地解说。陈列馆屋内挂有白求恩生平介绍,白求恩与父母亲、姐弟的全家合影,他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部毕业时同学的照片和年轻时参加平民争取平等权利示威游行时的留影。除了照片、画像之外,还摆放着大量实物:他用过的手术剪刀、输血器等器械以及他青年时期穿戴过的衣帽。在陈列馆里还铸有一组和真实人物比例相等的白求恩与助手一起做手术的雕塑,还有在中国战场上与战友一起行军的铜质塑像,还摆放着中国和加拿大两国政府发行的纪念币。旅居加拿大的华人赠送给“大屋”的毛泽东主席全身铜像也摆放在这里。看过之后,解说人员领我们到一间小教室里,每人戴上耳机听了一段用中文介绍白求恩事迹的录音。
  参观完陈列馆后,解说人员领我们从后门转入白求恩故居,这是一幢早年修建的二层楼房,从屋里的摆设中感受到一种古老的氛围。一层是他父亲用的书房,有写字台、木制靠椅和一个较大的书柜。还有一间是他父亲当牧师时布道的房间。再往里走是客厅,摆放着老式沙发和一架脚踏风琴。上楼后来到生活间,卧窀里仍保存着老式双人床和白求恩用过的婴儿摇床,桌上摆放着婴儿奶瓶和一盏煤油灯,还有百余年前带有铁烟筒的炉具。还有一间家人聚集的房间,墙上挂着祈祷时用来敲响的“小锣”,再就是一间餐厅。这里的家具多是经过粉刷的原物,小件物品多为复制品。参观过程中经解说人员介绍及亲眼所见,我对自求恩的生平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些事情是过去所熟知的,也有些过去所不知晓的,引起我又一次对这位伟大人物英雄事迹的追忆。
  
  奋斗的阅历铸就无悔的人生
  
  白求恩祖籍是法国,后来移民英国再到加拿大的。祖父是医生,父亲是牧师。他于1890年3月3日出生在这座住宅里,并在此地度过幼年。青年时代经过数年苦读与台斗,于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部,山于家庭经济拮据学习期间曾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卖报、当锅炉工、当记者,21岁时还到安大略省北部的林区当过伐木工人,在这里他与工人相处上分融洽,也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对劳动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学毕业后由于自己努力钻研医术,很快就成了一名优秀的胸外科医生。他曾在蒙特利尔行医,虽然逐渐名气大了,收入多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劳苦大众。1929年到30年代初期经济大萧条,他在蒙特利尔见到三分之一的人靠救济维持生活。穷人与富人同样患肺结核,富人得到医治而痊愈,穷人没钱只好等待死亡,他很愤慨,非常同情穷人。穷人找他看病少收费,自己舰定每周定时免费给穷人诊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曾发表过《从医疗事业中清除私利》一文,明确提出:“让我们把孺利、私人经济利益从医疗事业中清除出去,使我们的职业因清除了贪得无厌的个人主义而变得纯洁起来。让我们把建筑在同胞们苦难之上的致富之道,看作是一种耻辱。”这段论述充分表明,他作为当时胸外科知名医生不仅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且还体现出他爱憎分明,敢于直言的可贵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而深刻的意义。
  1935年他有机会赴苏联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实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回国后毫无顾忌的称赞苏联的社会主义,他不仅医治病人并更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医治社会”。就在这年11月他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1936年他赴西班牙支援当地军民反法两斯战争,担任支援西班牙医疗队队长,深入一线为反法西斯军民做救护工作,创造性建立了流动输血站,救活了一个又一个濒临死亡的战士。
  1937年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开始了,白求恩得知后要求去中国北方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他说:“那是我最需要去的地方”。1938年1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组成三人医疗队开始了赴中国的征程。他穿越太平洋又长途跋涉经过艰苦行程。终于,于1938年3月31日到达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受到当地军民的欢迎,组织上安排他在一窑洞里住下,他虽然疲劳但是非常兴奋。第二天晚上毛泽东在凤凰山下窑洞里接见了白求恩,毛泽东热情地欢迎他,并与他彻夜长谈,向他讲述了抗日根据地斗争情况,精辟地分析了中国抗战及国际反法西斯的形势和前途。他很受教益,他联想到中国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他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景,他十分敬佩毛泽东,他在日记中写到:“他(毛泽东)真是个巨人,是世界伟人之一。”他庆幸自己做出的“到中国来,到延安来”的正确决策。他在延安稍事停留,中央领导同志本来打算留他在延安工作,他不同意,他强烈要求到抗战第一线去战斗,后来按他的意愿派他去晋察冀边区。他离开延安后,于6月17日到达目的地,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等同志的热烈欢迎。接着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他出没在枪林弹雨中,到当地医院为伤员及老百姓医治疾病,他夜以继日地检查伤员、做手术,还为医护人员讲课。看到医院里医疗器械如此缺乏很是吃惊,于是他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建议建立模范医院;建议办学校培养医护人才。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与此同时他和这里的医术人员一起当木匠、当铁匠,自己动手打造医疗用具。日军的大扫荡开始了,他带领了医疗队随军转移,在激烈的炮火中白求恩在一座小庙里设立急救站,他沉着、熟练地做着手术,一个接着一个,不顾疲劳的坚持工作。创造了一次战斗中坚持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手术的纪录。在工作中他不辞辛苦,不听别人劝阻还两次为伤员献血。他受到广大军民的爱戴。毛泽东十分关心他,指示军区每月发给他100元津贴,白求恩非常感动,但是他谢绝了,他说:“在其他大夫每月只拿1元,司令员才拿5元而我却接受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边区所,他的特殊照顾均被他一一谢绝。
  1939年10月底参加摩天岭战斗中,为伤员动手术不小心刺伤了左手,接着为一位伤员颈部手术时,病毒从他伤口侵入肌体,使他患破伤风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与世长辞,享年49周岁。
  在他生命垂危之时,还念念不忘他救治的 伤员和放不下的工作,他请领导替他写信给加拿大共产党领导人蒂姆·布克说:“我最后的两年是我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信中对后事做了安排。还留言给聂荣臻司令员“我得了败血症,没有办法了……请告诉毛泽东主席,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了。”并把自己的遗物一一分给身边的人留做纪念,见到这些情景真是催人泪下。
  
  高尚的人格无愧于伟大的评价
  
  白求恩的一生,是闪耀着国际共产主义光辉的一生。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给予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最直接的支持,更用自己的献血和生命在国际共产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章,这一点早在他辞世之时就已经印证。
  当年朱德总司令曾向全军发出通令为白求恩逝世表示哀悼,中共中央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在延安及晋察冀边区都举行了追悼会,哀悼这位中国人民亲密战友、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毛泽东亲笔为白求恩题写了挽词并撰写了《纪念白求恩》这篇光辉文章,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学习。文章中写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后来选入了《毛泽东选集》,影响和教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在这里严肃地提出了共产党人应当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人生价值标准,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我认为依据历史的,阶级的分析任何社会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人生价值标准。在封建社会里的价值标准是“等级”。在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官大一品压死人,于是就出现“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就是“金钱”。所谓“金钱至上”,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贪婪的追求物质利益,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应该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有和无,多和寡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高尚,是否有道德,是否有益人民,有益社会。白求恩及无数先烈为我们铸造的这种精神应该在我们的社会里,特别是在青年人当中传承下去。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改革开放推进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意识形态里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这就尤其要大力弘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在社会上形成良好风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得到全面落实,以夺取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
  拜谒白求恩故居之后,返回途中经过风景区,眼前是悠闲的游人与翱翔的鸥鸟,湛蓝的天空与湖中点点白帆互相映衬,丽日和风下勾勒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
  可是此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参谒所见,浮想联翩不胜感慨。这是我在加拿大期间最值得回忆的一天。
  作者简介:
  原一祥,离休干部。
  离休前曾先后担任东北师大党委常委、团委书记;长春中医学院(现更名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离休后曾担任吉林省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后常务副主任,2008年被中共吉林省委表彰为全省“五老”先进个人。
其他文献
家是什么?  按甲骨字形来看,家是同处在一个屋檐下,是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他们所住的地方。《说文》对“家”的注解是这样的: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而《杂卦传》对家的解释是:家人内也。《周礼》中对家的定义是“有夫有妇,然后为家。”说明家是建立在夫妻和睦的基础之上的。  当你在八小时之外拖着疲倦的身躯踏进家门;当你饥肠辘辘渴望能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当你在生活中烦恼得不能自拔而企求寻找到一种超越一种解脱;当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自觉幸福史无前。衣食住行大改善,“保险柜”里有存款。回想当年借债日,真是一步登上天。常去银行存取款,忙中出错辛也甘。  一天,去银行取钱。工作人员边划存折边问:“取多少?”我说;“八百。”“请输入密码。”我“啪、啪、啪”点了几个数码。“不对。请再输一次。”我又点了几下。“还是不对。请再输一次。”我一听,头就大了:自己设置的密码,怎么会记错呢?这时,只听他接着说:“若是第三次还输不对
期刊
上周末深夜时分,窗外飞舞着雪花。我正饶有兴趣地喝着热茶看德甲联赛转播,此时电话响了,妻子在那端焦急地说你能回来一下吗,女儿有点不好受。没有大事妻子是不会打电话的,看来女儿病得不轻。我忙简单收拾一下,连夜坐上回家的火车。  第二天上午到家时,岳父骑车带着岳母刚从诊所回来,两岁的女儿精神萎靡,微闭着眼倒在岳母肩上。岳母心疼地说:“孩子得的是支气管肺炎,到昨天已是连续四天高烧不退,我们有点害怕了就给你打
期刊
哮喘病复发,这几天每天去医院打点滴。每天所见一对年近8旬的老夫妻手搀手蹒跚而来。最初不感觉什么,但慢慢的对这对老夫妻产生了一种想了解的欲望。  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位老婆婆,只见她把橘子一瓣瓣的剥开,细心的塞进老公公的嘴里,并用手绢轻轻的擦拭老公公的嘴。那目光流露出关爱和慈祥,就像对待一个婴儿一般。老公公虽然和我一样左手打着点滴,右手却无时不刻的拉着老婆婆的手臂,并轻轻的抚摸着。我觉得这是最美的摄影题
期刊
买手机至今已经五年了,然而,直至最近我才真正认识了短信这个东西。  最初,我买完手机后半年里几乎没有发过短信,只用来打电话。当时我觉得用那么小的键盘打字很麻烦,而且觉得很多事情用短信表达不清楚,所以一直很排斥短信。  后来,越来越多的朋友用短信和我联系,有的朋友还发来搞笑和祝福短信,我才“被迫”渐渐使用起短信来。  曾有一阵儿,我疯狂地发短信。每逢过节时我便会向电话本里的所有亲人、同学和朋友发祝福
期刊
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进军福建,上个世纪的40年代末,一个不到20岁的姑娘,随着人民解放军横跨半个中国,经历了新中国的诞生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60多个难忘的战斗岁月后,髦耋之年,她画鸟、练字、整理歌曲,以一份淡泊之心面对生活。    参加八路    我是河北沦州人,父母共生育了四个女儿,我在家最小,也很淘气,父亲从小就把我当男孩子培养,所以,在我7岁时,便把我送到
期刊
现在的老人总是讲究对儿女的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地关照儿女以及孙辈的生活,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结果,很多老人自己把自己逼进了困境,晚年生活在经济上穷困潦倒、精神上痛苦不堪。“人无远虑,则有近忧”!老人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在健康上、老窝上、金钱上都要留一手,自己给自己“留”出一个幸福的晚年。  很多老人从单位退休了,其实,应该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却总是以类似于家庭保姆的身份在大家庭里积极上岗,干些
期刊
我和老妈同住一个小区,刚结婚那阵儿,她就急着催我们趁早生个孩子。老妈说:“你们忙你们的,我内退在家,身子骨硬朗,孩子由我来带,用不着你们操心的。”如今,我的儿子亮亮满五岁,快六岁了,都是他奶奶一手带大的。  五年来,老妈和儿子亮亮,祖孙隔代,耳鬓厮磨,分外亲热,以至于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有时,逢双休日,我和老婆商量,将亮亮带回自己家来住,可是临睡觉时,亮亮又开始嚷着要奶奶了。没办法,我们只得又把亮
期刊
孩子进家门,首先喊的是“妈”,心中有了事情也喜欢跟当妈的唠叨唠叨,就连我们长大成人后也不例外。  每次回父母那,似乎与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家长里短、婆婆妈妈地说个没完没了,与父亲却感觉没有多少话可说。所以经常是,我和母亲嘻嘻哈哈地说笑着,父亲则坐在旁边,边听边笑。每每此时,母亲就说父亲:“我和闺女拉拉家常,你说你在这听着有什么意思呀?快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然后又笑着对我说:“瞧你爸,只要你们一回
期刊
随着用户的普及,手机功能被开发得可谓“淋漓尽致”,诸如语音命令、拍照摄像、网络游戏等早已属“昔日黄花”,随之“扩军”的是音乐频道、FM收音机、数据同步等,它们“一不小心”就把手机的菜单点缀得五彩缤纷。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空闲时间喜欢写写画画,偶尔有一两篇小东东误入编辑老师的法眼,进而换取几两碎银子改善一下生活情趣,亦快哉乐哉。所以,操作手机时我除了接发来电,最主要的“活计”就是利用手机开展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