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元4-5世纪,北魏平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往盛况空前。平城成为当时各国珍奇商货的汇聚之地,无论西域还是东夷的珍品,在平城都可以看到。《南齐书·魏虏传》在描述平城宫廷陈设和用具时说,宫廷中中亚的毛织品、大秦的玻璃器、萨珊波斯的金银器皿等都随处可见。当时南北朝并立,北魏平城能有如此盛况皆得益于草原丝路的贸易。
关键词:北魏;高句丽;贸易;朝贡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9.011
1 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特征
北魏确定平城为国都后,国家经济政策逐步开放发展,推行了积极与周边国家贸易交往的贸易方针。迁都洛阳后的孝文帝拓跋宏的大臣韩显宗在上奏的奏折中曾提到:“太祖道武皇帝创立基业之时,平城已经有作坊、屠户、酒店等固定的场所,国家对于商人之间的买卖没有设置法律和规定,彼此之间可以自由买卖。”可见北魏在贸易发展上买卖自由、市场间的交易也不仅限于特定的市区,采取了扶植和鼓励政策。
1.1 朝贡占据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主体地位
朝贡,是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或外国交流时所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需要说明的是,北魏平城,对朝贡国没有政治上的管理权,因此朝贡国遣使北魏携带的大量物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物品属于献给朝廷的贡物,其他大部分物品严格说来属于进行朝贡贸易的商品。平城周边的国家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带着贸易交往的目的来到平城向北魏朝贡。由于北魏统一中原北方,国都平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平城当时四通发达的路上交通,北魏平城时代,有史书记载的国家间朝贡贸易不下200多次,与北魏平城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和部落有一百左右。如吐谷浑的“犛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破洛那、者舌国各遣使朝献,奉汗血马。”北魏平城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交通畅通后,朝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推动了整个草原丝绸之路贸易。
1.2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开展以国家政权为导向
北魏平城时代,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附于国家政权,国家间有政治建交才会有经济方面的交往,政治实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北魏定都平城后,初期道武帝忙于內部建设,草原丝路贸易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北魏国力的强盛和军事的需要,逐渐国家对外经济发展放在草原丝路贸易上,草原丝路贸易正式开启。当时北方核心政权北魏平城成为当时草原丝路贸易的东方起点;也因为国家政权的强盛,北魏在与其他国家或部落开展的草原丝路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
如果北魏与该国或部落有战争,那么彼此间的草原丝路贸易就会终止;北魏与该国或部落进行了和亲或朝贡,那么彼此间的草原丝路贸易则会畅通无阻。国家政权决定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开展。
1.3 行政特权干涉草原丝绸之路贸易
北魏平城时期,从定都到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国家对于行政官吏是没有俸禄的,这也就直接导致大量的政府官吏利用自己手中的行政特权从事经济贸易,这在当时的平城地区是占据国家贸易很大比例的贸易群体。北魏贵族官僚经营商业的人数多、范围广、规模大,是北魏平城时代的贸易特点。史书中曾记载:北魏的太子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参与贸易,在国家市场中与广大商人争夺利润。北魏的众多王公大臣相应的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贸易中,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发展的公共领域。这种情况随着北魏平城时代,国家经济形势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逐渐昌盛,因为我们知道农耕经济的核心是重农抑商,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相应的具有行政特权的官吏从事贸易活动也就更加合理和活跃。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推行官禄以前,朝廷官府中都设有“隶官商人”名为专司市以供官用,实则为官府经商服务。可以说在北魏,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最先接触的就是北魏的贵族官僚,尤其是朝贡或胡商带来的珍奇异宝,因此出现了北魏平城时期政府官僚从事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贸易繁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1.4 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换媒介仍是实物
北魏王朝在平城定都近百年,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的经济贸易。但是因为自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前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游牧经济,虽然在汉化的过程中,发展农耕经济,但是自身的贸易中介仍是中国古代最初的以物易物。最好的实例就是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两年后才出现国家铸造的钱币,称“太和五铢”,在没有官方统一钱币的情况下,平城时代商业贸易中货币并不是交换媒介,而是实际物品。
通过北魏相关书籍的记载,我们得出虽然北魏平城时代没有官方流通的通用货币,但是出现了以物易物中主流交换媒介,就是中国中原传统的纺织品。历史古书中,涉及北魏平城时代的贸易记载有很多是通过以纺织品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贸易记录,如《赵柔传》记载:河内太守赵柔带着自己的铁片去市场进行交易,很受欢迎,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纺织品作为交换物进行交换。可见以物易物中的物一个是贸易商品一个是纺织品。而当时周边各国的朝贡和互市,也多以获得纺织品来进行的。正如东方的纺织品是打开西方贸易大门的钥匙,北魏平城时代的纺织品也是行走在草原丝路贸易上的固定物品。
总之,随着北魏平城政权的稳定,拓跋鲜卑逐渐以经济贸易取代塞外经济成为谋取生活的主要方式。这对发展草原丝路贸易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形式
国家政权对贸易的积极态度,陆上贸易交通的畅通,巨大商业利润的吸引,为北魏平城时代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使北魏平城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带的核心。 2.1 跨境间的贡赐贸易
朝贡是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形式。北魏平城时期,朝贡遣使,其主要目的已经是为了进行贸易。正如日本学者久米邦武《日本古代史》中提出:“南北朝时各方的结合,不是战争同盟,而是根据通商的利益达成的。”北魏对西域诸国或东北地区、韩半岛基本上没有统治权,史书记载的与北魏平城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或部落有很多是西域、中西亚,甚至是东罗马,这些国家在政治上与北魏是相对独立的,不存在政治管辖地的隶属,那么此时贡赐频繁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与北魏平城的贸易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是驱使不同地域国家间贡赐贸易的根本点。当时胡商盛行,很多周边国家雇佣胡商假借朝贡之名,带着本国的特产来到当时北方国际大都市-平城进行贸易。因而北魏平城时期的“朝贡”与“赏赐”的实质则是商品贸易。
草原丝绸之路通过朝贡贸易,把北魏平城与周边各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互通有无。
2.2 朝廷管理下的商贾贸易
朝廷管理下的商贾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草原丝绸之路的商人与平城的官员进行贸易,官僚贸易。另一种是在“市场”中,各地商人与平城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官僚贸易。中国古代的贸易领域,很多是政府管控的,类似于涉及国家民生的盐、铁、茶、酒等主要商品的贸易交往。北魏平城时代也不例外,国家设置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更是开展“和市”即官市来进行这些物品的贸易交往。加上北魏允许官僚经商,致使许多北魏的官员参与贩运贸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皆专置商人,货殖求利,为官僚提供财物。当来自各国的朝贡使者带来商品时,北魏政府就会把他们带到官府管理的商铺中进行交易,商铺的商人只是北魏官员的“代言人”,实质仍是与官员进行商品交易。北魏平城已经有政府管理的“市场”,并设有经营金银玉石的店铺,相当繁华。
2.3 自由多樣的互市贸易
中原与西域各族的互市贸易从曹魏就开始,发展到北魏平城时期,凉州也成为西域商人聚集互市的地方。而在东北地区,北燕与库莫奚就曾以营丘为交易市场进行贸易,初步形成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地区互市贸易区。随后北魏平城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在辽西地区进行频繁的互市贸易。北魏边境的安州(河北)、和龙(辽宁)、密云(北京)、营州(辽宁朝阳市)是与东北亚诸族进行贸易的重要互市地,契丹族用自己的名马和好的皮草作为交易品请求开展互市贸易,北魏同意后,在和龙、密云之间与其开展互市贸易。史书中也记载库莫奚每年都请求进入北魏的边塞地区,与北魏的民众进行交易,由此可见互市贸易在北魏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魏平城周边相继存在着柔然、高句丽、于阗、龟玆、嚈哒、波斯萨珊王朝等,它们随着彼此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先后都与北魏平城发生了互市贸易。
2.4 聚落中转站出现及聚落贸易
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上的很多的中原域外贸易品并不是从生产地直接到达交易地,而是经过不同国家、不同商人的几经贸易后到达中原地区。因此在丝绸之路上就会形成一些贸易的据点,随着贸易的进行这些据点逐渐成为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北魏平城时期,繁荣的草原丝路贸易使得之前与中原形成的聚落再次兴盛、繁荣起来。
4世纪初,高昌、凉州、敦煌等地是丝路贸易商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商业中转站,而敦煌已成为当时粟特商人的丝路贸易上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这些信札中可以看出这些商人在凉州等地方扎根,这些地方不仅是贸易商贾聚集所形成的中原聚落地区,更为贩运而来的商品交易提供了场所。商贸贩运的聚落中转站在后期逐步发展出由北魏政府任命的官员-萨保,可见聚落贸易的繁荣程度。
南北朝时期,由于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东来西往的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平城,随后又带着中原的特产输入西域、中亚、东亚等国家,虽然国家间经常出现的征战或纷争,但是以北魏平城为起点的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没有停止过。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杜士铎主编.卫广来,张庆捷副主编.北魏史[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4]李凭.北魏平城时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S20B050);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S20B050)。
关键词:北魏;高句丽;贸易;朝贡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9.011
1 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特征
北魏确定平城为国都后,国家经济政策逐步开放发展,推行了积极与周边国家贸易交往的贸易方针。迁都洛阳后的孝文帝拓跋宏的大臣韩显宗在上奏的奏折中曾提到:“太祖道武皇帝创立基业之时,平城已经有作坊、屠户、酒店等固定的场所,国家对于商人之间的买卖没有设置法律和规定,彼此之间可以自由买卖。”可见北魏在贸易发展上买卖自由、市场间的交易也不仅限于特定的市区,采取了扶植和鼓励政策。
1.1 朝贡占据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主体地位
朝贡,是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或外国交流时所形成的特殊的外交、贸易、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制度和秩序。需要说明的是,北魏平城,对朝贡国没有政治上的管理权,因此朝贡国遣使北魏携带的大量物品,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物品属于献给朝廷的贡物,其他大部分物品严格说来属于进行朝贡贸易的商品。平城周边的国家沿着草原丝绸之路带着贸易交往的目的来到平城向北魏朝贡。由于北魏统一中原北方,国都平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平城当时四通发达的路上交通,北魏平城时代,有史书记载的国家间朝贡贸易不下200多次,与北魏平城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和部落有一百左右。如吐谷浑的“犛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破洛那、者舌国各遣使朝献,奉汗血马。”北魏平城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交通畅通后,朝贡贸易成为贸易的主体,推动了整个草原丝绸之路贸易。
1.2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开展以国家政权为导向
北魏平城时代,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依附于国家政权,国家间有政治建交才会有经济方面的交往,政治实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北魏定都平城后,初期道武帝忙于內部建设,草原丝路贸易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随着北魏国力的强盛和军事的需要,逐渐国家对外经济发展放在草原丝路贸易上,草原丝路贸易正式开启。当时北方核心政权北魏平城成为当时草原丝路贸易的东方起点;也因为国家政权的强盛,北魏在与其他国家或部落开展的草原丝路贸易中占有主导地位。
如果北魏与该国或部落有战争,那么彼此间的草原丝路贸易就会终止;北魏与该国或部落进行了和亲或朝贡,那么彼此间的草原丝路贸易则会畅通无阻。国家政权决定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开展。
1.3 行政特权干涉草原丝绸之路贸易
北魏平城时期,从定都到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国家对于行政官吏是没有俸禄的,这也就直接导致大量的政府官吏利用自己手中的行政特权从事经济贸易,这在当时的平城地区是占据国家贸易很大比例的贸易群体。北魏贵族官僚经营商业的人数多、范围广、规模大,是北魏平城时代的贸易特点。史书中曾记载:北魏的太子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参与贸易,在国家市场中与广大商人争夺利润。北魏的众多王公大臣相应的也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经济贸易中,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发展的公共领域。这种情况随着北魏平城时代,国家经济形势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逐渐昌盛,因为我们知道农耕经济的核心是重农抑商,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相应的具有行政特权的官吏从事贸易活动也就更加合理和活跃。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推行官禄以前,朝廷官府中都设有“隶官商人”名为专司市以供官用,实则为官府经商服务。可以说在北魏,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最先接触的就是北魏的贵族官僚,尤其是朝贡或胡商带来的珍奇异宝,因此出现了北魏平城时期政府官僚从事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贸易繁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1.4 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换媒介仍是实物
北魏王朝在平城定都近百年,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家的经济贸易。但是因为自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前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游牧经济,虽然在汉化的过程中,发展农耕经济,但是自身的贸易中介仍是中国古代最初的以物易物。最好的实例就是北魏政权在迁都洛阳两年后才出现国家铸造的钱币,称“太和五铢”,在没有官方统一钱币的情况下,平城时代商业贸易中货币并不是交换媒介,而是实际物品。
通过北魏相关书籍的记载,我们得出虽然北魏平城时代没有官方流通的通用货币,但是出现了以物易物中主流交换媒介,就是中国中原传统的纺织品。历史古书中,涉及北魏平城时代的贸易记载有很多是通过以纺织品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贸易记录,如《赵柔传》记载:河内太守赵柔带着自己的铁片去市场进行交易,很受欢迎,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纺织品作为交换物进行交换。可见以物易物中的物一个是贸易商品一个是纺织品。而当时周边各国的朝贡和互市,也多以获得纺织品来进行的。正如东方的纺织品是打开西方贸易大门的钥匙,北魏平城时代的纺织品也是行走在草原丝路贸易上的固定物品。
总之,随着北魏平城政权的稳定,拓跋鲜卑逐渐以经济贸易取代塞外经济成为谋取生活的主要方式。这对发展草原丝路贸易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形式
国家政权对贸易的积极态度,陆上贸易交通的畅通,巨大商业利润的吸引,为北魏平城时代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使北魏平城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带的核心。 2.1 跨境间的贡赐贸易
朝贡是北魏平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形式。北魏平城时期,朝贡遣使,其主要目的已经是为了进行贸易。正如日本学者久米邦武《日本古代史》中提出:“南北朝时各方的结合,不是战争同盟,而是根据通商的利益达成的。”北魏对西域诸国或东北地区、韩半岛基本上没有统治权,史书记载的与北魏平城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或部落有很多是西域、中西亚,甚至是东罗马,这些国家在政治上与北魏是相对独立的,不存在政治管辖地的隶属,那么此时贡赐频繁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与北魏平城的贸易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是驱使不同地域国家间贡赐贸易的根本点。当时胡商盛行,很多周边国家雇佣胡商假借朝贡之名,带着本国的特产来到当时北方国际大都市-平城进行贸易。因而北魏平城时期的“朝贡”与“赏赐”的实质则是商品贸易。
草原丝绸之路通过朝贡贸易,把北魏平城与周边各地紧密连接在一起,互通有无。
2.2 朝廷管理下的商贾贸易
朝廷管理下的商贾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草原丝绸之路的商人与平城的官员进行贸易,官僚贸易。另一种是在“市场”中,各地商人与平城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官僚贸易。中国古代的贸易领域,很多是政府管控的,类似于涉及国家民生的盐、铁、茶、酒等主要商品的贸易交往。北魏平城时代也不例外,国家设置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更是开展“和市”即官市来进行这些物品的贸易交往。加上北魏允许官僚经商,致使许多北魏的官员参与贩运贸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皆专置商人,货殖求利,为官僚提供财物。当来自各国的朝贡使者带来商品时,北魏政府就会把他们带到官府管理的商铺中进行交易,商铺的商人只是北魏官员的“代言人”,实质仍是与官员进行商品交易。北魏平城已经有政府管理的“市场”,并设有经营金银玉石的店铺,相当繁华。
2.3 自由多樣的互市贸易
中原与西域各族的互市贸易从曹魏就开始,发展到北魏平城时期,凉州也成为西域商人聚集互市的地方。而在东北地区,北燕与库莫奚就曾以营丘为交易市场进行贸易,初步形成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地区互市贸易区。随后北魏平城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在辽西地区进行频繁的互市贸易。北魏边境的安州(河北)、和龙(辽宁)、密云(北京)、营州(辽宁朝阳市)是与东北亚诸族进行贸易的重要互市地,契丹族用自己的名马和好的皮草作为交易品请求开展互市贸易,北魏同意后,在和龙、密云之间与其开展互市贸易。史书中也记载库莫奚每年都请求进入北魏的边塞地区,与北魏的民众进行交易,由此可见互市贸易在北魏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北魏平城周边相继存在着柔然、高句丽、于阗、龟玆、嚈哒、波斯萨珊王朝等,它们随着彼此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先后都与北魏平城发生了互市贸易。
2.4 聚落中转站出现及聚落贸易
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上的很多的中原域外贸易品并不是从生产地直接到达交易地,而是经过不同国家、不同商人的几经贸易后到达中原地区。因此在丝绸之路上就会形成一些贸易的据点,随着贸易的进行这些据点逐渐成为有一定规模的聚落。北魏平城时期,繁荣的草原丝路贸易使得之前与中原形成的聚落再次兴盛、繁荣起来。
4世纪初,高昌、凉州、敦煌等地是丝路贸易商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商业中转站,而敦煌已成为当时粟特商人的丝路贸易上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这些信札中可以看出这些商人在凉州等地方扎根,这些地方不仅是贸易商贾聚集所形成的中原聚落地区,更为贩运而来的商品交易提供了场所。商贸贩运的聚落中转站在后期逐步发展出由北魏政府任命的官员-萨保,可见聚落贸易的繁荣程度。
南北朝时期,由于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东来西往的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平城,随后又带着中原的特产输入西域、中亚、东亚等国家,虽然国家间经常出现的征战或纷争,但是以北魏平城为起点的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没有停止过。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杜士铎主编.卫广来,张庆捷副主编.北魏史[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4]李凭.北魏平城时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S20B050);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S20B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