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也是理论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检验。思政理论课作为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思想认识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尤为突出。第一,实践教学具有验证理论、整合知识、深化认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作用;第二,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调合作、沟通联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不可替代的。简而言之,实践教学本质而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自我认知以及外界及时信息进行整合之后运用与指导实践并内化的信息整合过程。
当前,实践教学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关键就是如何系统组织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需要新的理论和视角。
SECI模型由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最先提出,主要研究知识转化的系统过程,是知识管理中的核心理论。该理论重点论证知识转化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nation)。一般来看,人的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本质而言是人从外部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综合并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形成知识的创新。
国内外学者对SECI模型的后续研究主要集中在SECI知识转移模型研究、知识创造和扩散应用以及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设计与智力资本研究等方面,知识创造螺旋上升过程被描述成依次经过S—E—C—I四个阶段并连续渐进的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顿悟、内化过程。
隐性知识由迈克尔·波兰尼(Miehael Polanyi)最早提出,他将人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即为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就我们的简单理解,隐性知识就是个体具有的非正式、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等,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隐性知识是存在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与经验,是特定情境下的知识构成部分,是属于个人的知识,个人通过身体力行感知其内涵和功能,并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和共享。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其本质即为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外显的过程。这一理论模型的核心恰恰符合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目的,内在联系由下图示意。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单纯依靠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其教学效果不足以完成思政理论课作为“第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讲授之外,开展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也有很大推进,但是依然存在共性问题。
1.高校大学生显性知识外化不系统
究其原因,大学期间没有足够多能够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是电脑和智能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在学生获得显性信息的渠道中,网络渠道多于个人实践,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在上大学之前,学生为了准备高考,中学阶段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学习,迎接高考,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少。进入大学,时间充裕,低头族广泛存在,大学生获取外在信息主要依靠网络。调查及访谈发现,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占87.3%)、报纸(占65.8%)、电视(占65.1%)。与此相应,对国内外形势看法受影响的因素方面,79.2%的大学生会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63.9%的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44%的大学生受同学间交流的影响。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关注的方式,63.4%的学生是与同学交流,48.5%的学生仅仅只是看看,而34.5%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跟帖。网络信息存在虚假性、碎片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显性知识外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人云亦云”,缺乏个人思考,即便有个人认知也多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和系统性。
2.实践教学显性知识综合化严重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到实践教学基地观摩然后写心得体会和暑期社会实践完成调研报告两种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学生身临其境地开展个人实践探索,在显性知识的外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观摩,通过聆听讲解、学习历史资料、观看历史实物以及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对革命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开展社会实践,在社会中体会社会发展,了解国家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真实变化等。亲耳听、亲眼看的个人探索对学生显性知识的外化有极大帮助,看一眼的效果要强于教师讲一节课。但是,在学生显性知识外化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的隐性知识的综合化明显不足。也就是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听了、看了,但是从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来看,学生的思考大多还停留在实践活动本身,感性认识多,理性思考少。在心得体会中,学生感触最多的就是革命前辈的精神,但是对革命精神的本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以及革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义思考很少;在社会调研报告中发出对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和幸福的感慨的多,能够将实际变化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的少。这样两种实践教学中,学生不能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生显性知识的综合能力欠缺。
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指导缺位。在实际过程中,教学基地学生观摩时,更多的是跟随基地讲解员,不便于思政課教师的集中指导。暑期的社会实践调研,如果是以小分队的形式,思政课教师跟进指导相对容易,但是覆盖面很窄。如果是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的跟进指导很难实现。第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是1∶350—400。这是指的理论课教师。这样的师生比,放在实践教学中,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况且,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大多擅长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备课、教学和科研中,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社会等多个方面,在实践中教师自身显性知识的整合以及异性知识的内化能力难以保障,更别谈指导学生。
1.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谈及此话题,必须首先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当前,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教师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理论课堂组织的实践教学,如讨论、辩论等;二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内实践教学也包括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三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不包括课堂实践形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導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此要求,可以明确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只应该包含课外实践教学。
如前所述,学生的社会认知、意识形态等作为隐性知识,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发展和成熟。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并不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众所周知,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受两种因素的限制。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安全问题。这也是两个最不好解决的问题。在此条件下,我们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既能不用太多经费,也能相对安全。目前极少数有实力的高校在建设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模拟体验历史事件、社会情境,这是很值得尝试的一种形式。
2.提高思政课的教师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说法,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殊途同归。但是教学规律是客观唯一的。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旨在培养学生对国情、社情的认知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等意识形态。所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仅仅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指导实践活动的核心素养: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
[1]商 勇,刘 超.基于SECI模型的统计实践教学[J].统计与咨询,2011(5).
[2]王永志.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3]任 军,王埃亮,张久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与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当前,实践教学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关键就是如何系统组织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这需要新的理论和视角。
一、SECI模型理论和隐性知识
SECI模型由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最先提出,主要研究知识转化的系统过程,是知识管理中的核心理论。该理论重点论证知识转化过程的四个环节: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综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nation)。一般来看,人的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本质而言是人从外部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综合并内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形成知识的创新。
国内外学者对SECI模型的后续研究主要集中在SECI知识转移模型研究、知识创造和扩散应用以及基于SECI模型的组织设计与智力资本研究等方面,知识创造螺旋上升过程被描述成依次经过S—E—C—I四个阶段并连续渐进的学习过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顿悟、内化过程。
隐性知识由迈克尔·波兰尼(Miehael Polanyi)最早提出,他将人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即为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部分,就我们的简单理解,隐性知识就是个体具有的非正式、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等,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隐性知识是存在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与经验,是特定情境下的知识构成部分,是属于个人的知识,个人通过身体力行感知其内涵和功能,并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和共享。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其本质即为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外显的过程。这一理论模型的核心恰恰符合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目的,内在联系由下图示意。
二、SECI框架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单纯依靠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其教学效果不足以完成思政理论课作为“第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讲授之外,开展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也有很大推进,但是依然存在共性问题。
1.高校大学生显性知识外化不系统
究其原因,大学期间没有足够多能够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是电脑和智能手机使用的主要群体。在学生获得显性信息的渠道中,网络渠道多于个人实践,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在上大学之前,学生为了准备高考,中学阶段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学习,迎接高考,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少。进入大学,时间充裕,低头族广泛存在,大学生获取外在信息主要依靠网络。调查及访谈发现,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网络(占87.3%)、报纸(占65.8%)、电视(占65.1%)。与此相应,对国内外形势看法受影响的因素方面,79.2%的大学生会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63.9%的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44%的大学生受同学间交流的影响。大学生对国内外形势关注的方式,63.4%的学生是与同学交流,48.5%的学生仅仅只是看看,而34.5%的学生会选择网上跟帖。网络信息存在虚假性、碎片化等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显性知识外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人云亦云”,缺乏个人思考,即便有个人认知也多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和系统性。
2.实践教学显性知识综合化严重不足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到实践教学基地观摩然后写心得体会和暑期社会实践完成调研报告两种方式。能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学生身临其境地开展个人实践探索,在显性知识的外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观摩,通过聆听讲解、学习历史资料、观看历史实物以及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对革命历史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开展社会实践,在社会中体会社会发展,了解国家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真实变化等。亲耳听、亲眼看的个人探索对学生显性知识的外化有极大帮助,看一眼的效果要强于教师讲一节课。但是,在学生显性知识外化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的隐性知识的综合化明显不足。也就是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听了、看了,但是从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来看,学生的思考大多还停留在实践活动本身,感性认识多,理性思考少。在心得体会中,学生感触最多的就是革命前辈的精神,但是对革命精神的本质、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以及革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义思考很少;在社会调研报告中发出对国家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和幸福的感慨的多,能够将实际变化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的少。这样两种实践教学中,学生不能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课堂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学生显性知识的综合能力欠缺。
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指导缺位。在实际过程中,教学基地学生观摩时,更多的是跟随基地讲解员,不便于思政課教师的集中指导。暑期的社会实践调研,如果是以小分队的形式,思政课教师跟进指导相对容易,但是覆盖面很窄。如果是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的跟进指导很难实现。第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是1∶350—400。这是指的理论课教师。这样的师生比,放在实践教学中,显而易见是远远不够的。况且,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大多擅长理论教学,工作中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备课、教学和科研中,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社会等多个方面,在实践中教师自身显性知识的整合以及异性知识的内化能力难以保障,更别谈指导学生。
三、应对措施
1.探索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谈及此话题,必须首先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当前,不同的学校以及不同的教师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理论课堂组织的实践教学,如讨论、辩论等;二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课堂内实践教学也包括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三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只是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不包括课堂实践形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導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此要求,可以明确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只应该包含课外实践教学。
如前所述,学生的社会认知、意识形态等作为隐性知识,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发展和成熟。单纯依靠课堂讲授,并不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众所周知,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受两种因素的限制。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安全问题。这也是两个最不好解决的问题。在此条件下,我们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既能不用太多经费,也能相对安全。目前极少数有实力的高校在建设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模拟体验历史事件、社会情境,这是很值得尝试的一种形式。
2.提高思政课的教师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说法,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思政课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本质上是殊途同归。但是教学规律是客观唯一的。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旨在培养学生对国情、社情的认知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等意识形态。所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仅仅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指导实践活动的核心素养: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商 勇,刘 超.基于SECI模型的统计实践教学[J].统计与咨询,2011(5).
[2]王永志.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3]任 军,王埃亮,张久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与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