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表情符号的信息效应——基于“迷之微笑”的实验研究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网络人际传播理论认为,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是为了弥补网络人际传播非言语线索缺失的弱点而达到降低沟通不确定性的目的。然而,以“迷之微笑”表情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表情符号如何有效降低沟通的不确定性却存在疑问。2×2多因素组间设计实验发现,“迷之微笑”表情符号虽然呈现出垄断型诠释意涵,但当其与文本效价存在冲突时,不仅不能降低沟通的不确定性,反而会产生可称之为“‘迷’效应”的干扰效果,揭示了网络表情符号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解码负担。这一发现为网络表情符号的不确定性消除论与社交线索补偿论提供了反证,同时也表
其他文献
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与塑造社会整体的价值认同是爱国歌曲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在文本的层面是如何被实施的,却缺少相应的研究.梳理1921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100首爱国歌曲文本,并借助自然语言分析工具,发现歌曲中"国家"与"政党"始终保持着二元平衡的共生状态;尽管以革命为基底的话语是爱国歌曲的核心构成,但在三大历史时期,其叙事和话语组合都有明显的变化;爱国歌曲通过空间要素、领袖感召、拟体符号等方式构造的意义空间来塑造社会认同.
一百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新闻媒介的更新迭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流媒体,紧紧围绕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传受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思想和新闻执政理念.新时代,党的新闻传受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加强对受众的舆论引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树立和强化服务群众意识;在国际传播中实施分众化表达和精准化传播.
2020年,我国媒体融合在政策导向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进入全面转型与深度融合的攻坚阶段.本年度的媒体融合发展,制度创新成为亮点,县级融媒完成挂牌,媒体智能化、直播泛在化成为常态,组织结构调整推进集约发展,跨界融合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但是体制机制束缚、融合差距逐渐明显,商业平台压缩发展空间,互联网乱象治理任重道远.未来的媒体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是主要趋势,媒体融合将在政策引导、内容科技、数字转型、供需结构以及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中谋求创新.
对外传播处于外交与外宣的交汇点,它是中国共产党外交体系和宣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递党的声音、构建党的形象、破除西方舆论偏见、谋求国际支持和合作、促进党的建设和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百年历程中,党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主动发声、联接中外、融通中外等对外传播理念,并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对外传播实践层面的变革与创新.而贯穿于不同时期对外传播理念与实践背后之基轴则是"联通中外".在联通中外的诸多实践中,"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的融合、"小外宣"与"大外宣"的融合,为提升新时代党的对外传播效度、扩大国际意识形
在技术哲学视野下,微媒技术的本质已然指向于虚拟美学的可视化展现,建构了虚拟空间的时间网格意义,形成了结构性和伦理性虚拟技术景观,生成了具有形塑功能的微媒技术文化.微媒技术不仅为展现虚拟美学提供了后台数据集成,还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发挥了技术守成意义、伦理意义与教育意义,但也引发了美学过剩、信息虚假、伦理危机和教育裂变等价值逆向.对微媒技术的哲学省思有利于廓清微媒技术的本质意义与价值指向,对技术哲学学科发展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记者被打"在中国已成为颇耐人寻味的特殊现象,考察分析记者权益保护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维度.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职业记者的角色地位今非昔比."草根记者""公民记者"等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涌入,大大增加了记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复杂性,采取身份管理的方式排斥或无视他们的存在已不现实.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超前的战略思维和全新的发展理念重新界定"记者",同时把握记者权利性质的变化,推动其由职业性权利走向社会性权利,继而对之进行规范化和体系化管理,是致力于更好维护记者合法权益的根本之
2020年"2·27事件"微博平台网民评论的态度变化,反映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群体极化具有如下特征:极化态度明显,呈现持续且不可调和的双极对立;同质化程度较高,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判断为主导;网民非理性程度始终较高,评论言辞激烈,情绪宣泄突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群体极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个体及群体心理、圈层传播结构和互动情境为依托,以信息影响为机制的群体思维过程.心理机制方面,个体认同联结为集体认同,虚假共识效应推动观点偏移;传播结构方面,圈层传播结构重新赋权,意见领袖观点引领群体极化;互动情境方面,去个
乡村振兴背景中,乡村直播是农民作为叙事主体而进行的融合文化媒介实践.融合文化语境中的农民叙事,其"农民"身份认同自觉而清晰,以日常化与娱乐化的内容偏向和"去主观化"的方式再现着"超真实"的乡村空间,具有农民形象再塑与乡村文化传播、文化权力再分配与公共性重构、城乡文化融合与关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积极文化价值.但在既有权力结构制约下,其局限性不容忽视,诸如"幻像乡村"造成认知偏差、权力"收编"阻滞建设性发挥、乡村内部分层与消费主义扩张等等,尚需相关多方在协商共识中推进权力空间扩容、商业与文化平衡,提升农民主体意识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到1926年7月终刊的近11年中,经历了从个人刊物到同人刊物,又从同人刊物到社会主义刊物,再从社会主义刊物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三次转折.以刊载明确表示"现在是应该抛弃(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了"的《本志宣言》为标志的《新青年》月刊第7卷第1期,应是共产党报刊起源的标志.鉴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是以新闻报刊为主体的社会新闻业,所以共产党报刊的起源也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起源.中共上海发起组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共产党报刊的萌芽正式出现;192
在中国电影及相关产业的沿革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极具国家特色或民族个性的现象,而西方电影理论对此几无涉及,因此我们需要创建“中国电影学派”加以系统阐释。为此,就要在厘清其体系构成及拓展路径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本土化的理论创新。“中国区域电影学”重在探讨区域电影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其研究成果在促进区域电影文化繁荣、经济结构转型,以及践行国家“十四五规划”等方面,均有不可忽视的智库价值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