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摄影已发展成一种复杂的传播形式和艺术形式,影像的题材和内容,较之传统绘画更丰富也更多样化,因此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应用,摄影也发展出自己的构图方法和要求。构图的视觉张力最直观、影响力最大,本文通过摄影构图中的平衡感研究,探讨当代摄影如何在视觉传达更广阔的空间提供创新与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当代摄影 构图 平衡感 视觉张力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海量的图像信息铺天盖地。当代摄影的发展在关注观念突破的同时,在视觉传达领域和视觉心理方面体现出更为深刻的探索。有“摄影界的毕加索”之称的爱德华·韦斯顿说:“一个拍摄者必须在拍摄前就‘预见’到未来成品的效果,并由此决定拍摄方案,否则他的作品最多也只是机械上的巧合而已。”摄影就像生活一样,面临很多选择,要成为一位能干的摄影师,就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选择最佳的拍摄方案,构图就是这决策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摄影师必须将画面中的诸多元素合理布局,根据一定的章法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和谐关系,通过艺术性的平面来深化主题内涵的表现力,传达作品信息和摄影者的观念意图。虽然早期摄影构图的法则深受绘画的影响,但当代摄影已发展成一种复杂的传播形式和艺术形式,影像的题材和内容,较之传统绘画更丰富更多样化,因此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应用,摄影也发展出自己的构图方法和要求。目前,国内外对于摄影构图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完善,但在构图的视觉张力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结论。研究当代摄影构图的视觉规律,掌握信息传递与诠释的视觉张力,有助于加强摄影者对于摄影视觉要素的认知和理解,提升视知觉的想象力,以便推进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张力的原意是指物体在受到拉力的作用时,其内部存在的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被引入艺术范畴内的张力,不再意味物理上实际的力,而是代表心理中的力。这种心理蕴含着在冲突与对立、平衡与不平衡、调节与适应过程中的某种运动。艺术领域中的各种艺术门类都与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戏剧、舞蹈、文学中的张力以不同的特征存在着,在视觉艺术中张力特指视觉与心理范畴的视知觉运动。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用了一个章节来讨论张力,其中引用了艾略特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运动着。”在希腊雕塑的褶皱中、巴洛克式建筑物正面的漩涡装饰中都可以看到物体之中的动,但是显然绘画或雕塑中不存在物理力驱动的动作,我们从中看到具有“运动性”的或康定斯基所说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绘画和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张力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视觉产生扩张感、延伸感、膨胀感、收缩感、旋转感等,表现运动感,引发视觉心理的各种感受,蕴含着霍尔特所指的“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强大的生命力”。当代摄影中,诸多因素都可以凸显视觉张力,其中构图的视觉张力最直观、影响力最大,研究摄影构图的视觉张力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当代摄影在视觉传达更广阔的空间提供创新与发展的可能。
一 构图的平衡感
平衡原是物理学的术语,意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客观物质因素间进行的自主调控及和谐调整。在现实生活中,平衡是生理器官控制的一种心理体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倾向于平衡、简单、有规则的组织结构状态。人究竟为什么需要平衡?因为平衡可以给人安全感,使人心情愉悦。为什么一种活动或情势能够令人感到愉快。阿恩海姆这样回答:“一个观赏者视觉方面的反应,应该被看作是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这种平衡的经验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美学中,平衡是指美的客体对象各部分之间进行排列,使各视觉要素在整体中形成和谐统一的分布关系。分量相当的合理布局中,某个局部失重,平衡就被打破了。当代摄影区别于传统摄影的重要特点就是要在瞬间锁定观者视线并传递信息与观念,因此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成为摄影师创作时思考的重要内容。当代摄影构图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故意破坏我们习以为常的平衡感,制造不协调,夸大数量、形状、重量等因素的差距。这些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多种变化蕴含了巨大的视觉张力,能使观者产生紧张、新奇、不安等多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二 活用对称式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对称平衡的事物,如人、动物、植物的枝叶等自然生物的对称。还有许多人为的对称,如寺庙、园林、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人们将自身的对称规律外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对称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对称式的构图能使对称形式完美地展示在画面上,整齐一律、均匀划一、排列相等,可以使观者的视觉神经处于极度平衡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视觉心理及视觉注意对于平衡的追求。对称式的平衡构图,属于静止性的构图,往往给人严肃、整齐、一丝不苟的视觉感受。所以,在摄影中用对称式构图来表现庄严肃穆、神圣威严、强调形式的主题,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对称式平衡构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绝对的相等不能有力地刺激人的视觉,无法体现视觉张力表现动感,画面容易显得呆板单调、缺少变化之感,不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视觉注意。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者视线是当代摄影的禁忌,这很可能意味着作品会淹没在无数的图像信息中失去了被看到被解读的机会。怎样在对称式平衡的构图中寻求创新,既能维持视觉心理需要的稳定感又能打破对称式平衡的死板,是当代摄影者不断思索的问题。在美国摄影师亚伯拉罕·麦克纳利的《都市中的树林》中,背景上形状、数量、大小相等的隐喻万家灯火的方格以对称均衡的排列方式重复出现,看似平板缺乏动感的画面因前景中手绘线条勾勒的树林形成了向外拓展的视觉张力,破坏了画面的均衡与严谨,刻意在画面边角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被切掉的部分将观者引向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摄影师以其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准确地捕捉住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摄影艺术巨大的震撼力与视觉张力。
三 打破重力平衡 重力平衡在传统摄影构图中出现的几率是相当多的,比对称平衡构图更常见。决定平衡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重量和体积外,还与人的视觉经验和心理体验有关。重力平衡是指两种不同的物体,在画面上能使人在视觉心理上有一定的平衡效果。通过一个较小物体的配合,营造一个较大物体的平衡感,它利用假设的中轴线,形成大小物体不同远近关系,达到视觉平衡的感觉。尽管重力平衡的构图形式活泼、生动多变,但较之当代摄影构图中的重力失衡还是相形失色的。要想运用重力达到凸显视觉张力的效果,必须先了解人们普遍的视觉重量感觉:有生命的比没有生命的重;人物比动物重;动物比植物重;灵巧的物体比笨重的物体重;运动的比静止的重;大体积的比小体积的重;色调鲜明的比色调灰暗的重;深色比浅色重(背景为浅色时),浅色比深色重(背景为深色时);距离画面中心(支点)远的物体比距离支点近的物体重;形态突出比不突出的物体重;画面当中,物体位于上部比位于下部的重;画面当中,右边位置的比左边位置的重。如美国大卫·拉卡贝尔的《汉堡包》中,体积巨大无比的汉堡包压迫着身材娇俏的少女,倾斜的线条和块面形成了重心不稳的特殊动感形态。在心理体验中,这种方向性明确的张力增强了动感,诱导了心理上的不稳定感,但是汉堡包柔软的质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量感,维持了画面重力的平衡感。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用“力的分析”对塞尚的《塞尚夫人》进行分析,认为重力由构图的位置决定,还取决于大小、形状、方向,甚至集中性,但是引发了很多争议。其实艺术有相当多的规律可循,但不是所有的感觉都能用理性分析来解决,许多问题要在艺术实践中随即解决。艺术研究不同于科学研究,鲜活的艺术感受是摄影者创作的源泉。
四 视觉心理的动态平衡
同那些对称、均齐的形式不同,动态平衡不是双方在同形、同量的关系中保持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在体积对等或均匀分布关系上保持平衡,而是在动态变化中维持平衡。这种平衡在矛盾和冲突中变化,更多的是在视觉心理上产生的平衡。动态平衡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审美价值。动态平衡处理的是两个不相等的主体或者区域。就像小砝码只要改变距离支点的位置也可以获取与大砝码抗衡的机会一样,摄影画面中的不相等元素在取景框中调度安排也可以达到平衡的视觉效果。平直整齐的形体有可能单调和呆板,失衡多变又可能导致混乱,在这二者之间的适当调度才是动态平衡的精髓。动态平衡就是在力量的不断变化中显现精彩,在静中有动的图形上表现生动,这种动静相结合的复合关系使画面丰富而生动。动态平衡较之对称、均齐的形式更生动,更有视觉冲击力与视觉张力,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视觉效果。动态平衡应用于当代摄影,可以将构图中的视觉张力极力扩大,倾向于灵活多变的动态效果,也可以强调稳定的形式感,打破动态的平衡,在抗衡中突出视觉冲击的力度。这样静止的画面能够依靠“力”的动感吸引视觉关注,或者借助均衡感缓冲、协调整体的画面效果。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并非远亲,动态摄影是静态摄影画幅的延伸,如果把对构图的心血倾注在每一幅静态画面上,在构图上的动态与静态就会成为近邻。美国凯斯卡特的《望》中,孩子处于静止状态,成年人处于运动状态,孩子的形象在画面中形成了斜线结构,与成年人的动感形成均衡势态。在矛盾与平衡中产生了新的动力,变化又统一,对比又协调,动静有致的画面效果满足观者视觉多样化的需求。
所谓法无定法,艺术的突破就在于适度地打破规律,寻找新规律的契机。因此刻意违背平衡法则,用画面中的失衡营造动荡感,形成张力冲击视觉心理的平稳,利用变格形式来深刻地揭示表达主题正符合当代摄影的追求。如果说传统摄影构图倾向于平衡,那么当代摄影构图关注于不平衡。通常会刻意制造矛盾,打破平衡,进而获取矛盾产生的新动力,这其中的统一协调与矛盾变化适时地满足了当代人丰富多样的视觉心理需求。不平衡构图不走寻常路,超出人的习惯思维,通过新奇感和奇特感吸引观者目光,引发其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不平衡构图突破画框限制,激起观者的联想和主动性思考,将思维引向画面之外。法国斯蒂芬的《女郎》中,摄影师选择妙龄女郎的侧面局部作为画面的主题,充满创新意识的构图大胆地将画面定格,模特脸部处于画面中部,脸部轮廓线的动感打破了发型垂线的宁静,带来冲撞的视觉体验。不均衡构图还有“边角式构图”、“残缺式构图”、“错误式构图”等多种形式,这些非传统的摄影构图看似是摄影者漫不经心的“失误”,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哲理和视觉心理经验,成功地倾诉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特殊的真实感和运动感。
对于摄影师来说,摄影构图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看似平凡的事物,由于拍摄的角度不同,惊喜与创新会应运而生。这不单纯是构图和拍摄技巧的学问,更是审美与素养的考验。当代摄影构图的创新与突破要从生动鲜活的实践中不断寻找动力,打破平衡感仅是形成画面张力诸多因素之一,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构图的新奇而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对于视觉张力的研究尚有大量未知的空间值得探讨。
注: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艺术教育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编号:SGH123。
参考文献:
[1] 雷依里、卓鹏:《摄影构图圣经》,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 [美]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4] 张禾金:《摄影的魅力与构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殷晓克,男,1980—,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摄影,工作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关键词:当代摄影 构图 平衡感 视觉张力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海量的图像信息铺天盖地。当代摄影的发展在关注观念突破的同时,在视觉传达领域和视觉心理方面体现出更为深刻的探索。有“摄影界的毕加索”之称的爱德华·韦斯顿说:“一个拍摄者必须在拍摄前就‘预见’到未来成品的效果,并由此决定拍摄方案,否则他的作品最多也只是机械上的巧合而已。”摄影就像生活一样,面临很多选择,要成为一位能干的摄影师,就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选择最佳的拍摄方案,构图就是这决策方案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摄影师必须将画面中的诸多元素合理布局,根据一定的章法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和谐关系,通过艺术性的平面来深化主题内涵的表现力,传达作品信息和摄影者的观念意图。虽然早期摄影构图的法则深受绘画的影响,但当代摄影已发展成一种复杂的传播形式和艺术形式,影像的题材和内容,较之传统绘画更丰富更多样化,因此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应用,摄影也发展出自己的构图方法和要求。目前,国内外对于摄影构图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完善,但在构图的视觉张力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结论。研究当代摄影构图的视觉规律,掌握信息传递与诠释的视觉张力,有助于加强摄影者对于摄影视觉要素的认知和理解,提升视知觉的想象力,以便推进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张力的原意是指物体在受到拉力的作用时,其内部存在的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被引入艺术范畴内的张力,不再意味物理上实际的力,而是代表心理中的力。这种心理蕴含着在冲突与对立、平衡与不平衡、调节与适应过程中的某种运动。艺术领域中的各种艺术门类都与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戏剧、舞蹈、文学中的张力以不同的特征存在着,在视觉艺术中张力特指视觉与心理范畴的视知觉运动。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用了一个章节来讨论张力,其中引用了艾略特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似乎在不断运动着。”在希腊雕塑的褶皱中、巴洛克式建筑物正面的漩涡装饰中都可以看到物体之中的动,但是显然绘画或雕塑中不存在物理力驱动的动作,我们从中看到具有“运动性”的或康定斯基所说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绘画和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张力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视觉产生扩张感、延伸感、膨胀感、收缩感、旋转感等,表现运动感,引发视觉心理的各种感受,蕴含着霍尔特所指的“最优美的地方和最强大的生命力”。当代摄影中,诸多因素都可以凸显视觉张力,其中构图的视觉张力最直观、影响力最大,研究摄影构图的视觉张力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为当代摄影在视觉传达更广阔的空间提供创新与发展的可能。
一 构图的平衡感
平衡原是物理学的术语,意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客观物质因素间进行的自主调控及和谐调整。在现实生活中,平衡是生理器官控制的一种心理体验。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倾向于平衡、简单、有规则的组织结构状态。人究竟为什么需要平衡?因为平衡可以给人安全感,使人心情愉悦。为什么一种活动或情势能够令人感到愉快。阿恩海姆这样回答:“一个观赏者视觉方面的反应,应该被看作是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时,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这种平衡的经验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美学中,平衡是指美的客体对象各部分之间进行排列,使各视觉要素在整体中形成和谐统一的分布关系。分量相当的合理布局中,某个局部失重,平衡就被打破了。当代摄影区别于传统摄影的重要特点就是要在瞬间锁定观者视线并传递信息与观念,因此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第一时间引起关注,成为摄影师创作时思考的重要内容。当代摄影构图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故意破坏我们习以为常的平衡感,制造不协调,夸大数量、形状、重量等因素的差距。这些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多种变化蕴含了巨大的视觉张力,能使观者产生紧张、新奇、不安等多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二 活用对称式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对称平衡的事物,如人、动物、植物的枝叶等自然生物的对称。还有许多人为的对称,如寺庙、园林、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人们将自身的对称规律外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对称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对称式的构图能使对称形式完美地展示在画面上,整齐一律、均匀划一、排列相等,可以使观者的视觉神经处于极度平衡状态,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视觉心理及视觉注意对于平衡的追求。对称式的平衡构图,属于静止性的构图,往往给人严肃、整齐、一丝不苟的视觉感受。所以,在摄影中用对称式构图来表现庄严肃穆、神圣威严、强调形式的主题,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对称式平衡构图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绝对的相等不能有力地刺激人的视觉,无法体现视觉张力表现动感,画面容易显得呆板单调、缺少变化之感,不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视觉注意。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者视线是当代摄影的禁忌,这很可能意味着作品会淹没在无数的图像信息中失去了被看到被解读的机会。怎样在对称式平衡的构图中寻求创新,既能维持视觉心理需要的稳定感又能打破对称式平衡的死板,是当代摄影者不断思索的问题。在美国摄影师亚伯拉罕·麦克纳利的《都市中的树林》中,背景上形状、数量、大小相等的隐喻万家灯火的方格以对称均衡的排列方式重复出现,看似平板缺乏动感的画面因前景中手绘线条勾勒的树林形成了向外拓展的视觉张力,破坏了画面的均衡与严谨,刻意在画面边角留下被切割的不完整形象,被切掉的部分将观者引向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摄影师以其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准确地捕捉住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了摄影艺术巨大的震撼力与视觉张力。
三 打破重力平衡 重力平衡在传统摄影构图中出现的几率是相当多的,比对称平衡构图更常见。决定平衡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重量和体积外,还与人的视觉经验和心理体验有关。重力平衡是指两种不同的物体,在画面上能使人在视觉心理上有一定的平衡效果。通过一个较小物体的配合,营造一个较大物体的平衡感,它利用假设的中轴线,形成大小物体不同远近关系,达到视觉平衡的感觉。尽管重力平衡的构图形式活泼、生动多变,但较之当代摄影构图中的重力失衡还是相形失色的。要想运用重力达到凸显视觉张力的效果,必须先了解人们普遍的视觉重量感觉:有生命的比没有生命的重;人物比动物重;动物比植物重;灵巧的物体比笨重的物体重;运动的比静止的重;大体积的比小体积的重;色调鲜明的比色调灰暗的重;深色比浅色重(背景为浅色时),浅色比深色重(背景为深色时);距离画面中心(支点)远的物体比距离支点近的物体重;形态突出比不突出的物体重;画面当中,物体位于上部比位于下部的重;画面当中,右边位置的比左边位置的重。如美国大卫·拉卡贝尔的《汉堡包》中,体积巨大无比的汉堡包压迫着身材娇俏的少女,倾斜的线条和块面形成了重心不稳的特殊动感形态。在心理体验中,这种方向性明确的张力增强了动感,诱导了心理上的不稳定感,但是汉堡包柔软的质感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重量感,维持了画面重力的平衡感。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用“力的分析”对塞尚的《塞尚夫人》进行分析,认为重力由构图的位置决定,还取决于大小、形状、方向,甚至集中性,但是引发了很多争议。其实艺术有相当多的规律可循,但不是所有的感觉都能用理性分析来解决,许多问题要在艺术实践中随即解决。艺术研究不同于科学研究,鲜活的艺术感受是摄影者创作的源泉。
四 视觉心理的动态平衡
同那些对称、均齐的形式不同,动态平衡不是双方在同形、同量的关系中保持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在体积对等或均匀分布关系上保持平衡,而是在动态变化中维持平衡。这种平衡在矛盾和冲突中变化,更多的是在视觉心理上产生的平衡。动态平衡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审美价值。动态平衡处理的是两个不相等的主体或者区域。就像小砝码只要改变距离支点的位置也可以获取与大砝码抗衡的机会一样,摄影画面中的不相等元素在取景框中调度安排也可以达到平衡的视觉效果。平直整齐的形体有可能单调和呆板,失衡多变又可能导致混乱,在这二者之间的适当调度才是动态平衡的精髓。动态平衡就是在力量的不断变化中显现精彩,在静中有动的图形上表现生动,这种动静相结合的复合关系使画面丰富而生动。动态平衡较之对称、均齐的形式更生动,更有视觉冲击力与视觉张力,可以产生耐人寻味的视觉效果。动态平衡应用于当代摄影,可以将构图中的视觉张力极力扩大,倾向于灵活多变的动态效果,也可以强调稳定的形式感,打破动态的平衡,在抗衡中突出视觉冲击的力度。这样静止的画面能够依靠“力”的动感吸引视觉关注,或者借助均衡感缓冲、协调整体的画面效果。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并非远亲,动态摄影是静态摄影画幅的延伸,如果把对构图的心血倾注在每一幅静态画面上,在构图上的动态与静态就会成为近邻。美国凯斯卡特的《望》中,孩子处于静止状态,成年人处于运动状态,孩子的形象在画面中形成了斜线结构,与成年人的动感形成均衡势态。在矛盾与平衡中产生了新的动力,变化又统一,对比又协调,动静有致的画面效果满足观者视觉多样化的需求。
所谓法无定法,艺术的突破就在于适度地打破规律,寻找新规律的契机。因此刻意违背平衡法则,用画面中的失衡营造动荡感,形成张力冲击视觉心理的平稳,利用变格形式来深刻地揭示表达主题正符合当代摄影的追求。如果说传统摄影构图倾向于平衡,那么当代摄影构图关注于不平衡。通常会刻意制造矛盾,打破平衡,进而获取矛盾产生的新动力,这其中的统一协调与矛盾变化适时地满足了当代人丰富多样的视觉心理需求。不平衡构图不走寻常路,超出人的习惯思维,通过新奇感和奇特感吸引观者目光,引发其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不平衡构图突破画框限制,激起观者的联想和主动性思考,将思维引向画面之外。法国斯蒂芬的《女郎》中,摄影师选择妙龄女郎的侧面局部作为画面的主题,充满创新意识的构图大胆地将画面定格,模特脸部处于画面中部,脸部轮廓线的动感打破了发型垂线的宁静,带来冲撞的视觉体验。不均衡构图还有“边角式构图”、“残缺式构图”、“错误式构图”等多种形式,这些非传统的摄影构图看似是摄影者漫不经心的“失误”,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哲理和视觉心理经验,成功地倾诉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特殊的真实感和运动感。
对于摄影师来说,摄影构图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看似平凡的事物,由于拍摄的角度不同,惊喜与创新会应运而生。这不单纯是构图和拍摄技巧的学问,更是审美与素养的考验。当代摄影构图的创新与突破要从生动鲜活的实践中不断寻找动力,打破平衡感仅是形成画面张力诸多因素之一,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构图的新奇而忽略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对于视觉张力的研究尚有大量未知的空间值得探讨。
注: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艺术教育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编号:SGH123。
参考文献:
[1] 雷依里、卓鹏:《摄影构图圣经》,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
[2] [美]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4] 张禾金:《摄影的魅力与构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殷晓克,男,1980—,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摄影,工作单位: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