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除了对新闻报道理念、生产流程产生颠覆性影响,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如广播电视学教学发展和变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而言,其不仅要学习相关理论,还要掌握新闻采集、信息传播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及良好的新闻素养。为此,学校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新闻素养、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符合广播电视行业要求的优秀人才。本文对课程思政理念、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融合的作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新闻素养发展现状提出有效培养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素养;广播电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1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视野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2316;南京传媒学院教育基金专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908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专业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渗透课程思政,既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提高,就能赋予专业课程新内涵。广播电视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主要包含了传播媒介、内容、技术、受众和传播效果等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进入了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范畴。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在新闻学概论、传播史论等内容中挖掘思政因子,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新闻素养,促使其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同时提高沟通、社交能力。本文对思政理念引入专业教学的作用、学生新闻素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融合的作用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是未来新闻传播行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广播电视学专业需要培养具有较高新闻素养、职业素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当下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站在全局角度认识行业发展,使学生在有过硬的专业水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坚守职业规范,树立起积极上进的价值观。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素养培养现状
(一)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当前,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的理解不是很充分。学生无法理解理论知识不仅与其个人认知能力、教师教育水平有关,也与学校课时安排有关,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融合。在专业教师传授理论内容后,要想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抓住实践的机会,以实践的方式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例如,学习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解读新闻现象的能力,但实际上,在新闻信息日益更新的现代社会下,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对深层次内容进行挖掘。
(二)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升
在网络信息即时共享、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信息辨别能力[1]。但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使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较为片面,观点易受影响,面对复杂的声音和媒介环境,学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给学生辨别信息带来了困难。
(三)专业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作业上,导致其文稿写作能力不足。新闻工作除了在拍摄、剪辑方面有要求,其对学生的文笔、文字功底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的采访类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采访、新闻稿件制作,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写作水平。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字功底,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部分学生仅围绕作业进行实践,缺乏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新闻素养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三、课程思政下提升广播电视学学生新闻素养的对策
(一)注重学科融合,全面提高新闻素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如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通过对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一个开放性、包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广播电视学概论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开放性、创新性视角出发,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授课环节、内容进行密切结合,在实现知识点的相互融会贯通的同时进行正能量的传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具体授课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学科共性的角度出发,使用经典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不同的學科特点进行分层解读,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忆,用“点睛”的方式突出课程思政的要点。学生可以从一个案例中学习到更多的学科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经典的学科理论,全面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
(二)立足课堂阵地,提高新闻敏感性
新闻工作要求记者善于新闻发现,具备新闻敏感性。新闻发现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和最终表达方式的率先认知,新闻发现的目标是在各类信息中找出新鲜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根据这个事实发现或创造出新闻作品的最佳表达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使其学会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这一点与学生在平时课堂中完成大量的经验积累密不可分。中外新闻史的学习就是培养新闻敏感性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外新闻史包含了对新闻学者、传播媒介、新闻业务和中外报刊等内容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述历史上的新闻作品名篇,探讨其新闻价值,让学生们结成讨论小组,各小组对作品进行辩证的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新闻,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使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广电新闻人才。 (三)课程隐性渗透,培养人文素养
隐性渗透是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内容中,以无形的方式浸润学生思想、品质。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发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2]。首先,教师应密切关注课程思政,史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出发,在带领学生分析新闻前辈思想的同时,通过感受和感知前辈的精神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例如,在讲解到黄远生的“四能”时,教师可以将每一“能”对应的新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完成社会实践、甘于为新闻事业贡献、深入现场寻求真实新闻信息的重要性[3]。
教师灵活地变换授課形式,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入国内外热点事件,以动态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源进行资料呈现,让学生们结合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分析和思考。在讲解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抓住思政元素的渗透契机,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在电视摄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互帮互助进行摄像操作,分小组完成实践训练,在示范时向学生展示认真、严谨的态度,让学生在观摩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课上分析影片画面构成、镜头运用时,可以对影片主题、情感、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深层解读,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技巧,一边感受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在课内外教学中加强隐性思政元素的渗透,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四)将实践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显性阵地
广播电视学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外,要重视集中性、专题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把实践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显性阵地。专业教师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性、实践性教学内容后,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集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品质,接受先进思想政治内容的熏陶。在具体集中实践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选取与时代接轨的主题,开展纪录片创作、人物专访类的训练活动。比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优秀青年劳动模范。在采访训练中,带领学生寻找当地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对他们进行采访前,要求学生对人物背景经历进行了解。在素材的拍摄上,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工作无法推进时,积极努力地解决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完成工作。让学生们在集中实践中近距离地感受人物身上的品质、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成为优良作风的弘扬者、发扬者,成为兼具道德品质和新闻素养的现代广电新闻人才。
四、结语
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广播电视学教学相融合,是提高学生新闻素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教师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中,要将思政教育的理念牢牢植根于教学过程、教育阵地中,通过在专业课程以及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课程隐性教育和开展实践显性育人活动,构建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新闻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广电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专业认证理念下新闻实务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09):32-33.
[2] 周珂.基于新闻学专业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43.
[3] 孟园,张立,张旭洁.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提升途径[J].教育观察,2019,08(23):98-100.
作者简介:戎媛(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学、媒介融合、视觉修辞。
郭子辉(197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闻素养;广播电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11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视野下的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SJA2316;南京传媒学院教育基金专项“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908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到专业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各个环节。通过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渗透课程思政,既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提高,就能赋予专业课程新内涵。广播电视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主要包含了传播媒介、内容、技术、受众和传播效果等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进入了广播电视专业教学范畴。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在新闻学概论、传播史论等内容中挖掘思政因子,以更好地提升学生新闻素养,促使其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同时提高沟通、社交能力。本文对思政理念引入专业教学的作用、学生新闻素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融合的作用
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是未来新闻传播行业的中坚力量,因此广播电视学专业需要培养具有较高新闻素养、职业素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当下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站在全局角度认识行业发展,使学生在有过硬的专业水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坚守职业规范,树立起积极上进的价值观。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素养培养现状
(一)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当前,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的理解不是很充分。学生无法理解理论知识不仅与其个人认知能力、教师教育水平有关,也与学校课时安排有关,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融合。在专业教师传授理论内容后,要想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抓住实践的机会,以实践的方式理解、消化理论知识。例如,学习新闻学概论课程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解读新闻现象的能力,但实际上,在新闻信息日益更新的现代社会下,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对深层次内容进行挖掘。
(二)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升
在网络信息即时共享、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信息进入人们的视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信息辨别能力[1]。但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使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较为片面,观点易受影响,面对复杂的声音和媒介环境,学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给学生辨别信息带来了困难。
(三)专业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在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学生更多地将精力放在理论知识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作业上,导致其文稿写作能力不足。新闻工作除了在拍摄、剪辑方面有要求,其对学生的文笔、文字功底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的采访类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采访、新闻稿件制作,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写作水平。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有些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文字功底,难以写出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也有部分学生仅围绕作业进行实践,缺乏临场发挥、随机应变能力,新闻素养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三、课程思政下提升广播电视学学生新闻素养的对策
(一)注重学科融合,全面提高新闻素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如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通过对多学科理论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一个开放性、包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广播电视学概论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开放性、创新性视角出发,挖掘各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授课环节、内容进行密切结合,在实现知识点的相互融会贯通的同时进行正能量的传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养。在具体授课环节中,教师可以从学科共性的角度出发,使用经典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不同的學科特点进行分层解读,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忆,用“点睛”的方式突出课程思政的要点。学生可以从一个案例中学习到更多的学科知识,从专业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经典的学科理论,全面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
(二)立足课堂阵地,提高新闻敏感性
新闻工作要求记者善于新闻发现,具备新闻敏感性。新闻发现就是对新闻信息的传播价值和最终表达方式的率先认知,新闻发现的目标是在各类信息中找出新鲜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根据这个事实发现或创造出新闻作品的最佳表达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使其学会发现有价值的新闻,这一点与学生在平时课堂中完成大量的经验积累密不可分。中外新闻史的学习就是培养新闻敏感性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外新闻史包含了对新闻学者、传播媒介、新闻业务和中外报刊等内容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述历史上的新闻作品名篇,探讨其新闻价值,让学生们结成讨论小组,各小组对作品进行辩证的思考、讨论,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新闻,提高他们的新闻敏感性,使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广电新闻人才。 (三)课程隐性渗透,培养人文素养
隐性渗透是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内容中,以无形的方式浸润学生思想、品质。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发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2]。首先,教师应密切关注课程思政,史论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从历史角度出发,在带领学生分析新闻前辈思想的同时,通过感受和感知前辈的精神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例如,在讲解到黄远生的“四能”时,教师可以将每一“能”对应的新闻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完成社会实践、甘于为新闻事业贡献、深入现场寻求真实新闻信息的重要性[3]。
教师灵活地变换授課形式,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入国内外热点事件,以动态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源进行资料呈现,让学生们结合主流媒体的报道进行分析和思考。在讲解理论知识、指导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要抓住思政元素的渗透契机,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在电视摄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互帮互助进行摄像操作,分小组完成实践训练,在示范时向学生展示认真、严谨的态度,让学生在观摩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课上分析影片画面构成、镜头运用时,可以对影片主题、情感、文化层面的内容进行深层解读,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技巧,一边感受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在课内外教学中加强隐性思政元素的渗透,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积极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四)将实践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显性阵地
广播电视学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外,要重视集中性、专题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把实践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显性阵地。专业教师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性、实践性教学内容后,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集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品质,接受先进思想政治内容的熏陶。在具体集中实践活动的组织上,教师应选取与时代接轨的主题,开展纪录片创作、人物专访类的训练活动。比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优秀青年劳动模范。在采访训练中,带领学生寻找当地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在对他们进行采访前,要求学生对人物背景经历进行了解。在素材的拍摄上,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工作无法推进时,积极努力地解决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实践中完成工作。让学生们在集中实践中近距离地感受人物身上的品质、价值观,促使学生主动成为优良作风的弘扬者、发扬者,成为兼具道德品质和新闻素养的现代广电新闻人才。
四、结语
将课程思政理念与广播电视学教学相融合,是提高学生新闻素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教师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中,要将思政教育的理念牢牢植根于教学过程、教育阵地中,通过在专业课程以及实践中,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课程隐性教育和开展实践显性育人活动,构建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和新闻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广电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专业认证理念下新闻实务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以新闻评论课程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09):32-33.
[2] 周珂.基于新闻学专业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43.
[3] 孟园,张立,张旭洁.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提升途径[J].教育观察,2019,08(23):98-100.
作者简介:戎媛(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新闻学、媒介融合、视觉修辞。
郭子辉(197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