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精髓。而中医问诊诊断的核心在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综合分析诊断,最后判定病症。《古今医统》有云:“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纵观我们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此时的学生何不就是一位疾病患者,而教师何不就是一位看病的医生。中医诊断过程中的精髓文化:望、闻、问、切,也恰恰能够对接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系统地考虑问题内在联系,准确地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望”——学会观察学生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首要环节,通过观望病人的外部的变化情况,掌握病情的初始资料,作为后续确诊依据。“望而知之谓之神”,告诉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首先要学会善于观察学生,借助学生的神、色、形、态,得到初始信息。
1、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
我们的学生与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一定会有情绪表情的流露。我们教师要迅速读懂表情的含义,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曾经的班级寝室的“烟头”事件,重点观察该学生的其他寝友表情及本人瞬间表情变化。同寝室学生的一脸惊讶和本人意外到惊慌的神情,告诉我这个烟头不是该生的。
2、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
“思想决定行动”,学生的行为处事中体现心声。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判断学生的真实想法或行为动机,探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类似顽固学生言行,无非是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力,因为在初中阶段他们由于成績差而经常性忽略忘却。他们只是想用自己无声的言行,引起老师对他们关注与重视。
二、“闻”——学会倾听学生
“闻诊”是继“望诊”后,根据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获取病情信息。“闻而知之谓之圣”,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认真地倾听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倾诉。而教师只要充当一位耐心的听众,并适时给予学生有效回应。
1、学会倾听学生内心想法
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能够走进学生心里,学生能把老师当做朋友对待,诉说心声。而这种关系的前提就在于教师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后来的摸索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误区所在:我以我的想法来断定学生的行为,而没有认真完整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
2、学会倾听学生周边的声音
学生的教育不单单只有老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密不可分,所以要想教育好一位学生,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这也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听取家长、任课教师、社区人员的参考意见。通过家访,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另一面,而那可能正是他的“闪光点”。
三、“问”——善于疏导学生。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询问病人及家属,了解病情发展的缘由,以及病情发展的变化,从而获取病情资料。在学生问题上,问诊就体现为对学生的沟通疏导工作。“问而知之谓之工”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管理问题上要善于疏导。
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信任老师,才能心悦诚服,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才能获得成效。而学生的信任与服从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有效的沟通和疏导的基础上。做为管理者的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高度看待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与接受学生是进行沟通疏导的前提。
在与学生的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抛开教师高高在上的气势,学着“蹲下来”,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共同协商的态度处理问题。站在学生角度,首先理解青春期学生正常心理状况,在心理上接受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早恋问题进行利弊分析,肯定学生并且剖析事件。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以及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权衡利弊。
四、“切”——确诊脉象
“切诊”是医生用手切病人脉象和触按身体相关部位,以获取病人脉象和有关体征信息。“切而知之谓之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会观察学生,耐心倾听学生述说,多方位沟通了解事件全部等固然重要,但是找到事件根源,找准切入点,发掘问题实质,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真正解决,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教师就要多给学生“切脉”,确定事件的“脉象”。
1、要及时“切”,及时寻找原因
“望、闻、问、切”为四个综合诊断过程,环环相扣。在学生管理问题上也一样道理,切不可因为事件表面问题解决,就舍弃完整性,不去刨根究底,必须究,而且要及时。
2、要分析原因
原因找到后,我们要对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也可以由一个学生的问题来对班级起到警醒作用。
3、分析要中肯
不能全盘否定,学生个人或者事件全部,总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我们要鼓励赞扬,做的不好的方面,我们也要承认并改正。
在班集体建设上,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相信我们都是爱我们的学生,但是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不可以逃避,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运用中医的传统精髓“望、闻、闻、切”,让“问诊”对话式来搭建师生心中的桥梁,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接受管理,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纵观我们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此时的学生何不就是一位疾病患者,而教师何不就是一位看病的医生。中医诊断过程中的精髓文化:望、闻、问、切,也恰恰能够对接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系统地考虑问题内在联系,准确地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望”——学会观察学生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首要环节,通过观望病人的外部的变化情况,掌握病情的初始资料,作为后续确诊依据。“望而知之谓之神”,告诉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首先要学会善于观察学生,借助学生的神、色、形、态,得到初始信息。
1、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
我们的学生与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一定会有情绪表情的流露。我们教师要迅速读懂表情的含义,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曾经的班级寝室的“烟头”事件,重点观察该学生的其他寝友表情及本人瞬间表情变化。同寝室学生的一脸惊讶和本人意外到惊慌的神情,告诉我这个烟头不是该生的。
2、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
“思想决定行动”,学生的行为处事中体现心声。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判断学生的真实想法或行为动机,探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类似顽固学生言行,无非是想引起班主任的注意力,因为在初中阶段他们由于成績差而经常性忽略忘却。他们只是想用自己无声的言行,引起老师对他们关注与重视。
二、“闻”——学会倾听学生
“闻诊”是继“望诊”后,根据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获取病情信息。“闻而知之谓之圣”,就要求教师要学会认真地倾听学生,给学生时间与空间倾诉。而教师只要充当一位耐心的听众,并适时给予学生有效回应。
1、学会倾听学生内心想法
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能够走进学生心里,学生能把老师当做朋友对待,诉说心声。而这种关系的前提就在于教师要学会倾听。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后来的摸索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误区所在:我以我的想法来断定学生的行为,而没有认真完整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
2、学会倾听学生周边的声音
学生的教育不单单只有老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密不可分,所以要想教育好一位学生,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这也要求教师要经常性地听取家长、任课教师、社区人员的参考意见。通过家访,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另一面,而那可能正是他的“闪光点”。
三、“问”——善于疏导学生。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询问病人及家属,了解病情发展的缘由,以及病情发展的变化,从而获取病情资料。在学生问题上,问诊就体现为对学生的沟通疏导工作。“问而知之谓之工”说明了老师对学生管理问题上要善于疏导。
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疏导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信任老师,才能心悦诚服,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才能获得成效。而学生的信任与服从都是建立在一次次有效的沟通和疏导的基础上。做为管理者的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高度看待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与接受学生是进行沟通疏导的前提。
在与学生的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抛开教师高高在上的气势,学着“蹲下来”,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用共同协商的态度处理问题。站在学生角度,首先理解青春期学生正常心理状况,在心理上接受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早恋问题进行利弊分析,肯定学生并且剖析事件。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事件的各种可能结果以及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权衡利弊。
四、“切”——确诊脉象
“切诊”是医生用手切病人脉象和触按身体相关部位,以获取病人脉象和有关体征信息。“切而知之谓之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会观察学生,耐心倾听学生述说,多方位沟通了解事件全部等固然重要,但是找到事件根源,找准切入点,发掘问题实质,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真正解决,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教师就要多给学生“切脉”,确定事件的“脉象”。
1、要及时“切”,及时寻找原因
“望、闻、问、切”为四个综合诊断过程,环环相扣。在学生管理问题上也一样道理,切不可因为事件表面问题解决,就舍弃完整性,不去刨根究底,必须究,而且要及时。
2、要分析原因
原因找到后,我们要对原因进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也可以由一个学生的问题来对班级起到警醒作用。
3、分析要中肯
不能全盘否定,学生个人或者事件全部,总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我们要鼓励赞扬,做的不好的方面,我们也要承认并改正。
在班集体建设上,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相信我们都是爱我们的学生,但是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不可以逃避,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运用中医的传统精髓“望、闻、闻、切”,让“问诊”对话式来搭建师生心中的桥梁,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接受管理,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