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或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或巧设导语,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氛围;或精心设计疑惑,让学生平静的思维激荡起波澜……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教学如能重视易被忽视的课前组织教学步骤,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前四分钟,我常用以下两种活动方式组织教学。
一、两分钟讲话活动
上课预备铃声刚落,八(1)班即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在听一名女生讲“生命如此短暂”的故事:一位旅行者来到一块墓地,发现墓碑都是一样的形式:一个名字,一个在世的时间。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只有11年。他们的生命为何都如此短暂?看守墓地的老人为他解开了疑团。原来当地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当一个人长到15岁时,父母会给他一个本子。从此,每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他就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因为什么快乐,右边写上这个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比方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出门旅游,他在他乡遇到了旧识。这些都带给他多长时间的快乐,是几小时还是几天?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他快乐的时间总和。刻到他的墓碑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时间才是一个人的生命时间。同学们听了,很多人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这就是我教这个班以来,为了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开展的。活动之一——课前一分钟故事。
该活动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每次两人,每人平均一分钟左右。一学期每人上台“亮相”四次。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可以写成稿子,但上台时要脱离稿子讲述。内容可以是书上的,最好来自生活,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所历。先由教师命题,如《自我介绍》、《我的座右铭》、《我身边的故事》等。八年级由全命题变为半命题或学生自由命题,可以讲述一个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笑话幽默,或评价一则格言警句,叙述一段近日见闻,评论一种班级现象,谈对社会热门话题的看法等。到九年级加大难度,进行即兴发言的训练。讲话的姿态也有要求:站立要挺胸、端正,眼睛平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最好能辅以恰当的手势。这轮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求他们有头有尾地叙述一件事,有条有理地说明一事物,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一个观点,培养他们观察、感受、表现生活的能力。学生们对这两分钟讲话很感兴趣,每个人都认真准备,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是展示自己才能、培养锻炼自己胆量和技能的机会。有一个课堂上从不发言的学生,每次轮到他时却也相当投入,老早就“吭哧吭哧”地写起讲稿(他可是最不愿写作也是写得最不好的一个),写好后主动找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修改,然后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又提前练习,不断改进讲话的口气、语态和表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轮到他讲话时表现挺不错,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进步鼓掌。初次尝试的成功,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他对语文课开始有了兴趣,慢慢地也能举手发言,进步很大。
二、两分钟集体朗诵
集体朗诵在讲话训练结束后进行,朗诵内容是课内外文笔优美、精彩的短文、片段或诗词。按小组顺序。每次由同桌的两位学生查找、讨论并确定内容。早一天抄在黑板上,规定每个学生都要摘记到一本专门的本子上,预先去揣摩、领会,朗诵时做到精神振奋。通过朗诵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朗诵课文时,逐渐能读得正确,不少字加字,不颠倒字词,不读错、读破句子;也能读得通畅自如、抑扬顿挫,不再是高低一个样、一个语调读到底;还能读出感情,如能用轻松、明快的语调读出活泼、愉悦的情态;用低沉、凝重的语调读出悲哀、沉痛的心态等等。通过训练,还强化了记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看看学生们选择的朗诵内容,足可见他们令人欣喜的鉴赏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看“不是——写给失败灰心者”,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落在肥沃的土壤中,不是每一棵幼苗都拥有阳光,不是每一个人生梦都会甜蜜美好,你要用双手和血汗砍除路上的荆棘;不是每一只蝴蝶折翅后不能再飞,不是每一棵小草枯后不能再绿;不是每一次雨后天空的彩云不再出现,不是每二次希望受到打击后不再燃起。你要将你心上的伤口牢牢包扎。人生的路上,并不是多次的失败就意味着结局。因为黎明之前,曾是黑暗;春来之前,曾是冷酷无情的冬。”这是一名普通学生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首青春短诗,一次集体朗诵后,学生们在日记本上感叹,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关于如何对待挫折、失败:关于作文原来是如此——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想等等。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是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活动中组织教学,既是对学生朗诵能力和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也能拨动孩子们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是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学生有了兴趣这种学习知识的催化剂,就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最快地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那么,课前活动的主体——学生们又是如何评价这四分钟活动的呢?以前比较内向寡言的学生最有话说:“我以前不爱讲话,更不爱举手发言,刚上台时,双腿直打颤,但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专心致志的样子,情绪就慢慢稳定了,也就不怕了。现在当然已不再是惧怕发言的胆小鬼了。这个活动,锻炼了我的胆量,也训练了我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说:“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每天都可以接受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日积月累,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还有的说:“听故事、朗诵优美文章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能受到许多人生教益,真是一举多得啊!”语文课代表更深有感触:“以前上课,老师都站在门口了。有时教室里还静不下来,如今再用不着我整顿纪律了。因为铃声一响,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等候这宝贵时刻的到来。如果哪一天不听故事、不进行集体朗诵,同学们就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不用赘述,短短四分钟,既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训练了语文的各种能力。
一、两分钟讲话活动
上课预备铃声刚落,八(1)班即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在听一名女生讲“生命如此短暂”的故事:一位旅行者来到一块墓地,发现墓碑都是一样的形式:一个名字,一个在世的时间。时间都很短,最长的只有11年。他们的生命为何都如此短暂?看守墓地的老人为他解开了疑团。原来当地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当一个人长到15岁时,父母会给他一个本子。从此,每当遇到快乐的事情时,他就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因为什么快乐,右边写上这个快乐持续了多长时间。比方说,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他出门旅游,他在他乡遇到了旧识。这些都带给他多长时间的快乐,是几小时还是几天?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他快乐的时间总和。刻到他的墓碑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时间才是一个人的生命时间。同学们听了,很多人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这就是我教这个班以来,为了激发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开展的。活动之一——课前一分钟故事。
该活动按学号顺序轮流进行,每次两人,每人平均一分钟左右。一学期每人上台“亮相”四次。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可以写成稿子,但上台时要脱离稿子讲述。内容可以是书上的,最好来自生活,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所历。先由教师命题,如《自我介绍》、《我的座右铭》、《我身边的故事》等。八年级由全命题变为半命题或学生自由命题,可以讲述一个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笑话幽默,或评价一则格言警句,叙述一段近日见闻,评论一种班级现象,谈对社会热门话题的看法等。到九年级加大难度,进行即兴发言的训练。讲话的姿态也有要求:站立要挺胸、端正,眼睛平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最好能辅以恰当的手势。这轮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要求他们有头有尾地叙述一件事,有条有理地说明一事物,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一个观点,培养他们观察、感受、表现生活的能力。学生们对这两分钟讲话很感兴趣,每个人都认真准备,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是展示自己才能、培养锻炼自己胆量和技能的机会。有一个课堂上从不发言的学生,每次轮到他时却也相当投入,老早就“吭哧吭哧”地写起讲稿(他可是最不愿写作也是写得最不好的一个),写好后主动找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修改,然后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又提前练习,不断改进讲话的口气、语态和表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轮到他讲话时表现挺不错,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的进步鼓掌。初次尝试的成功,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他对语文课开始有了兴趣,慢慢地也能举手发言,进步很大。
二、两分钟集体朗诵
集体朗诵在讲话训练结束后进行,朗诵内容是课内外文笔优美、精彩的短文、片段或诗词。按小组顺序。每次由同桌的两位学生查找、讨论并确定内容。早一天抄在黑板上,规定每个学生都要摘记到一本专门的本子上,预先去揣摩、领会,朗诵时做到精神振奋。通过朗诵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朗诵课文时,逐渐能读得正确,不少字加字,不颠倒字词,不读错、读破句子;也能读得通畅自如、抑扬顿挫,不再是高低一个样、一个语调读到底;还能读出感情,如能用轻松、明快的语调读出活泼、愉悦的情态;用低沉、凝重的语调读出悲哀、沉痛的心态等等。通过训练,还强化了记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看看学生们选择的朗诵内容,足可见他们令人欣喜的鉴赏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看“不是——写给失败灰心者”,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落在肥沃的土壤中,不是每一棵幼苗都拥有阳光,不是每一个人生梦都会甜蜜美好,你要用双手和血汗砍除路上的荆棘;不是每一只蝴蝶折翅后不能再飞,不是每一棵小草枯后不能再绿;不是每一次雨后天空的彩云不再出现,不是每二次希望受到打击后不再燃起。你要将你心上的伤口牢牢包扎。人生的路上,并不是多次的失败就意味着结局。因为黎明之前,曾是黑暗;春来之前,曾是冷酷无情的冬。”这是一名普通学生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首青春短诗,一次集体朗诵后,学生们在日记本上感叹,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关于如何对待挫折、失败:关于作文原来是如此——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感想等等。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是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活动中组织教学,既是对学生朗诵能力和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也能拨动孩子们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是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学生有了兴趣这种学习知识的催化剂,就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最快地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那么,课前活动的主体——学生们又是如何评价这四分钟活动的呢?以前比较内向寡言的学生最有话说:“我以前不爱讲话,更不爱举手发言,刚上台时,双腿直打颤,但看到同学们一个个专心致志的样子,情绪就慢慢稳定了,也就不怕了。现在当然已不再是惧怕发言的胆小鬼了。这个活动,锻炼了我的胆量,也训练了我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说:“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每天都可以接受新知识,开阔了视野,日积月累,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对语文学习大有裨益。”还有的说:“听故事、朗诵优美文章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能受到许多人生教益,真是一举多得啊!”语文课代表更深有感触:“以前上课,老师都站在门口了。有时教室里还静不下来,如今再用不着我整顿纪律了。因为铃声一响,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等候这宝贵时刻的到来。如果哪一天不听故事、不进行集体朗诵,同学们就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不用赘述,短短四分钟,既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训练了语文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