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运动实践中,人们只有充分认识疲劳的本质,才能更有效的预防和延缓疲劳,从而提高王作效率和运动技术水平。正确地选择消除疲劳的方法,对机体的恢复、工作能力的增强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症状恢复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0085-01
一、疲劳产生的原因
一般人体各部位各种形式的疲劳,以物质代谢、内环境、神经系统等因素的变化为基础。 有如下四种主要观点:
1.能源物质耗竭学说
即在运动过程中,由于ATP、CP和糖等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致使机体能源短缺,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1)ATP、CP与疲劳
ATP是肌肉内收缩的直接能源,CP是合成ATP的直接原料。大量的实验结果说明CP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肌肉疲劳的重要因素,而提示ATP的影响不大,但有人研究证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疲劳时肌肉中ATP与CP的大量消耗是肌肉疲劳和中枢疲劳的重要因素。所以,目前对ATP与CP在疲劳中的重要看法有异处,还需要大量研究来观察。
(2)糖与疲劳
长时间运动疲劳主要是与糖的耗损有关。糖是运动时的重要能源,在体内主要以肌糖元、肝糖元和血糖的形式存在。当肌糖元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表现为疲劳。在长时间运动中,肌肉内不仅消耗肌糖元,而且大量摄取血糖,摄取能力大于肝糖元分解入血的能力,因而引起血糖降低。有许多学者认为,低血糖会引起全身性疲劳,特别是引起依靠糖供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由于代谢加强而堆积了许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导致其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大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乳酸堆积直接或间接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主要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H+起作用,方使机体产生疲劳的乳酸的堆积,造成PH下降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
肌肉中生成的氨可提高P酸,使糖激酶活性升高,促进糖酵解,还会抑制线粒体呼吸,所以它将导致乳酸增多和PH值下降,进而发生肌肉收缩能力的衰竭。
3.内环境平衡失调学说
即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机体渗透压、离子分布、水份、温度等内环境条件产生巨大变化,平衡失调,致使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内环境平衡失调,一般都伴随着能源物质代谢,废物堆积而发生,长时间较大强度运动尤其如此。
二、疲劳产生的部位
人体的疲劳总是发生在机体的某个或几个部位。一般来说,较易发生疲劳的部位是神经中枢突触、运动终端和肌肉等处。因此,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中枢疲劳、接点疲劳、局部疲劳和全身性疲劳。
1.中枢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疲劳的产生是中枢的一种维护性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有人通過实验证实了运动性疲劳在中枢和中枢抑制的保护性特征。
2.神经肌肉接点疲劳
运动终端是神经和肌肉之间连接并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研究发现,疲劳并非起子肌肉组织,而是发生在运动终端。不少学者认为此处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酸度升高影响运动终端处冲动传递是疲劳的重要原因。
3.外周疲劳
外周疲劳包括除神经系统和运动终端之外的各器官系统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的运动器官,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局部肌肉血液。因而,肌肉就成为外周疲劳的侧重研究的方面。阿尔伯格研究发现。疲劳时的乳酸堆积在最大收缩是30-60%时为最多,由于肌肉收缩引起血流受阻,能源供应不足代谢产物阻塞,易于导致肌肉疲劳。
4.全身性疲劳
根据前人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疲劳的产生是联系的、综合的,带有全身性的特点,推出了全身性疲劳的观点,疲劳控制链与突变理论。
认为由于激烈运动时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堆积,理化环境平衡破坏,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分调节机能障碍,导致疲劳。
三、消除疲劳的方法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判断疲劳的方法有:形态变化测定法,肌力测定法,神经系统机能测定法,感觉机能测定法,循环机能测定法,唾液PH变化测定法和心理测定法。在科学仪器的测试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观察法的应用比较普遍。观察法是指认真观察队员在训练中的表现及教练的主观感觉,应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测试 。
1.活动性休息
休息时,体内进行恢复过程,疲劳慢慢消除,用变换肌肉运动,作为活动性休息的手段,对消除疲劳是非常有益的。经科学测试表明,以轻松的动力性负荷为恢复手段时,肌肉中血乳酸消除能力比运用静止休息方式恢复时快三倍。在疲劳后变换运动练习或做些轻松动作,均可达到活动性休息的目的。
2.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清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在运动后做整理运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事实上,运动时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并不是随运动的停止而同时消失的。做轻微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氧债的偿还和使高水准的血乳酸迅速下降。整理活动包含一些呼吸运动和缓慢柔和的全身性活动,量不宜大,逐渐由大到小,尽量使肌肉,尤其是主动肌肉放松下来,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疲劳。
3.营养因素
运动时消耗的能量物质,要由安静饮食中的营养来补充,安排好膳食有助于恢复,应注意首选下列食物。
高蛋白的食品:如豆腐、牛羊奶、蛋类、牛羊肉、猪肉、家禽肉、鱼类等,这些高蛋白食品能及时补充人体所消耗的热量,从而促进消除人体的疲劳感;
碱性食物:有些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如香蕉、黄瓜、茄子,对消除人体疲劳具有显著功效。碱性食物具有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平衡人体内酸性偏高的状态有很好的功能。
维生素族类及富含维生素食品:维生素对维持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代谢废物均有妙处。维生素B族群及维生素C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基本维生索。它们能尽快地消除人体内积存的代谢产物,使人体重新充满活力。维生素E已被人们认为是抗衰老、消除疲劳的良药。因此,多食豆类、瓜类、胡萝卜、动物肝脏及杂粮,及时从中获得多种维生素,适当调整饮食对消除疲劳有明显效果。夏天出汗多的情况下,还应及时补充盐和糖份以补充能量。
4.中草药和茶
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三七、灵芝、五味子、枸杞子、银耳、麦冬、阿胶、花粉等,具有固本扶阳、补气生精、活血祛淤等功效,从而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活力,消除疲劳。茶是中国的古老饮料,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及咖啡因,并有维生素C及其他营养成分。饮用后有解除疲乏的奇妙效益。
5.气功与按摩术
气功是我国的文化魂宝,自古以来在防治疾病,健身益寿方面对人们作出了贡献。运动员常练气功有助于在运动比赛时,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有利于创造好成绩,运用气功对人体进行调节,能够促使及时恢复体力。通过医学按摩术,采用推拿、穴位按摩、点穴以及水按摩等方法,能够对消除疲劳,促进工作能力提高上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6.物理方法
运动后洗热水澡,使肌肉放松,由于大脑受到温水的刺激,皮肤肌肉的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循环加快,积聚在肌肉中的乳酸和其他废物便会很快排除,使疲劳消失。睡眠使大脑皮质由兴奋转为抑制,新陈代谢缓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使全身绝大多数器官得到休息。另外听轻松悦耳的音乐也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了解疲劳产生的生理变化特征,准确地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制定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经常不断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作者简介:
杜云波(1972-)男,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田径训练。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 症状恢复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0-0085-01
一、疲劳产生的原因
一般人体各部位各种形式的疲劳,以物质代谢、内环境、神经系统等因素的变化为基础。 有如下四种主要观点:
1.能源物质耗竭学说
即在运动过程中,由于ATP、CP和糖等能源物质的大量消耗,致使机体能源短缺,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1)ATP、CP与疲劳
ATP是肌肉内收缩的直接能源,CP是合成ATP的直接原料。大量的实验结果说明CP是短时间大强度运动肌肉疲劳的重要因素,而提示ATP的影响不大,但有人研究证明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疲劳时肌肉中ATP与CP的大量消耗是肌肉疲劳和中枢疲劳的重要因素。所以,目前对ATP与CP在疲劳中的重要看法有异处,还需要大量研究来观察。
(2)糖与疲劳
长时间运动疲劳主要是与糖的耗损有关。糖是运动时的重要能源,在体内主要以肌糖元、肝糖元和血糖的形式存在。当肌糖元被大量消耗时,运动能力就下降,表现为疲劳。在长时间运动中,肌肉内不仅消耗肌糖元,而且大量摄取血糖,摄取能力大于肝糖元分解入血的能力,因而引起血糖降低。有许多学者认为,低血糖会引起全身性疲劳,特别是引起依靠糖供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由于代谢加强而堆积了许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导致其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大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乳酸堆积直接或间接引起肌肉机能下降,主要是通过乳酸分子上的H+起作用,方使机体产生疲劳的乳酸的堆积,造成PH下降是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
肌肉中生成的氨可提高P酸,使糖激酶活性升高,促进糖酵解,还会抑制线粒体呼吸,所以它将导致乳酸增多和PH值下降,进而发生肌肉收缩能力的衰竭。
3.内环境平衡失调学说
即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机体渗透压、离子分布、水份、温度等内环境条件产生巨大变化,平衡失调,致使工作能力下降,表现为疲劳。
内环境平衡失调,一般都伴随着能源物质代谢,废物堆积而发生,长时间较大强度运动尤其如此。
二、疲劳产生的部位
人体的疲劳总是发生在机体的某个或几个部位。一般来说,较易发生疲劳的部位是神经中枢突触、运动终端和肌肉等处。因此,按其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中枢疲劳、接点疲劳、局部疲劳和全身性疲劳。
1.中枢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疲劳的产生是中枢的一种维护性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有人通過实验证实了运动性疲劳在中枢和中枢抑制的保护性特征。
2.神经肌肉接点疲劳
运动终端是神经和肌肉之间连接并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研究发现,疲劳并非起子肌肉组织,而是发生在运动终端。不少学者认为此处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酸度升高影响运动终端处冲动传递是疲劳的重要原因。
3.外周疲劳
外周疲劳包括除神经系统和运动终端之外的各器官系统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的运动器官,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局部肌肉血液。因而,肌肉就成为外周疲劳的侧重研究的方面。阿尔伯格研究发现。疲劳时的乳酸堆积在最大收缩是30-60%时为最多,由于肌肉收缩引起血流受阻,能源供应不足代谢产物阻塞,易于导致肌肉疲劳。
4.全身性疲劳
根据前人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疲劳的产生是联系的、综合的,带有全身性的特点,推出了全身性疲劳的观点,疲劳控制链与突变理论。
认为由于激烈运动时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代谢产物堆积,理化环境平衡破坏,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分调节机能障碍,导致疲劳。
三、消除疲劳的方法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判断疲劳的方法有:形态变化测定法,肌力测定法,神经系统机能测定法,感觉机能测定法,循环机能测定法,唾液PH变化测定法和心理测定法。在科学仪器的测试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观察法的应用比较普遍。观察法是指认真观察队员在训练中的表现及教练的主观感觉,应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测试 。
1.活动性休息
休息时,体内进行恢复过程,疲劳慢慢消除,用变换肌肉运动,作为活动性休息的手段,对消除疲劳是非常有益的。经科学测试表明,以轻松的动力性负荷为恢复手段时,肌肉中血乳酸消除能力比运用静止休息方式恢复时快三倍。在疲劳后变换运动练习或做些轻松动作,均可达到活动性休息的目的。
2.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清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在运动后做整理运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事实上,运动时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并不是随运动的停止而同时消失的。做轻微的整理活动有助于氧债的偿还和使高水准的血乳酸迅速下降。整理活动包含一些呼吸运动和缓慢柔和的全身性活动,量不宜大,逐渐由大到小,尽量使肌肉,尤其是主动肌肉放松下来,这样有利于消除或减轻疲劳。
3.营养因素
运动时消耗的能量物质,要由安静饮食中的营养来补充,安排好膳食有助于恢复,应注意首选下列食物。
高蛋白的食品:如豆腐、牛羊奶、蛋类、牛羊肉、猪肉、家禽肉、鱼类等,这些高蛋白食品能及时补充人体所消耗的热量,从而促进消除人体的疲劳感;
碱性食物:有些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如香蕉、黄瓜、茄子,对消除人体疲劳具有显著功效。碱性食物具有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平衡人体内酸性偏高的状态有很好的功能。
维生素族类及富含维生素食品:维生素对维持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代谢废物均有妙处。维生素B族群及维生素C等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基本维生索。它们能尽快地消除人体内积存的代谢产物,使人体重新充满活力。维生素E已被人们认为是抗衰老、消除疲劳的良药。因此,多食豆类、瓜类、胡萝卜、动物肝脏及杂粮,及时从中获得多种维生素,适当调整饮食对消除疲劳有明显效果。夏天出汗多的情况下,还应及时补充盐和糖份以补充能量。
4.中草药和茶
中药中的人参、党参、三七、灵芝、五味子、枸杞子、银耳、麦冬、阿胶、花粉等,具有固本扶阳、补气生精、活血祛淤等功效,从而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活力,消除疲劳。茶是中国的古老饮料,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及咖啡因,并有维生素C及其他营养成分。饮用后有解除疲乏的奇妙效益。
5.气功与按摩术
气功是我国的文化魂宝,自古以来在防治疾病,健身益寿方面对人们作出了贡献。运动员常练气功有助于在运动比赛时,能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有利于创造好成绩,运用气功对人体进行调节,能够促使及时恢复体力。通过医学按摩术,采用推拿、穴位按摩、点穴以及水按摩等方法,能够对消除疲劳,促进工作能力提高上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6.物理方法
运动后洗热水澡,使肌肉放松,由于大脑受到温水的刺激,皮肤肌肉的毛细血管扩张变粗,血液循环加快,积聚在肌肉中的乳酸和其他废物便会很快排除,使疲劳消失。睡眠使大脑皮质由兴奋转为抑制,新陈代谢缓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使全身绝大多数器官得到休息。另外听轻松悦耳的音乐也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实践证明,只有真正了解疲劳产生的生理变化特征,准确地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制定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经常不断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作者简介:
杜云波(1972-)男,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田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