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概念与规律,又能掌握研究的方法。与平常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下面以初中几何第三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为例进行操作尝试。
一、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下面就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引入时设计的问题:
问题1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圆与圆组成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例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奥运会的会标、“日环食”照片等,都反映了圆与圆的画面。请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本设计展现生活中圆与圆组成的图形,并由学生举出实际例子,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中两个圆之间有着多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的感知,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经尝试,学生反应活跃,兴趣随即在活跃的气氛中被提起来了。
二、 指引探究思路,明确探究方向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讲上述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作如下引导: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三、 运用不同方法,主动探究因果
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渠道,创设活动意境让学生尽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接着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2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你模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公共点多少的情况画一画看。
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而先让学生画一画,实质上是创设活动意境,让学生按公共点的个数把两圆的位置关系分类,从而描述两圆相离、相交、相切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不同色彩的“知识”。
问题3请你拿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课前备好的),将大纸片(⊙O1)固定不变,小纸片(⊙O2)从⊙O1的外部逐渐向⊙O1移动,观察这个运动过程,你对问题2有没有新的看法?
学生通常不能正确地画出两圆所有不同的位置关系,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并从中体会运动的方法有助于全面观察、正确归纳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四、 数形有机结合,概括探究规律
图形关系往往与某些数量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数与形是互相依赖的。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问题显得更清晰。于是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4(1)观察纸片⊙O2在向⊙O1移动的过程中,除两圆位置关系发出了变化,还有什么现象发生?两圆心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吗?(2)量一量纸片⊙O1、⊙O2在各种位置关系下的圆心距,你发现纸片⊙O2在向⊙O1移动的各种情况,所量得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和或者差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让学生感知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常常是互相联系的,从而得到在两圆各种位置关系中,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 及时定向测练,巩固探究成果
有了探究成果,再经过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好,印象更深刻。在课堂知识的巩固时,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经了解效果很好。
一、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源于兴趣的动力是无穷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思维经常从问题开始,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下面就是“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引入时设计的问题:
问题1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圆与圆组成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例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奥运会的会标、“日环食”照片等,都反映了圆与圆的画面。请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本设计展现生活中圆与圆组成的图形,并由学生举出实际例子,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中两个圆之间有着多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的感知,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经尝试,学生反应活跃,兴趣随即在活跃的气氛中被提起来了。
二、 指引探究思路,明确探究方向
学生在探究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讲上述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作如下引导: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三、 运用不同方法,主动探究因果
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不同方法,通过不同渠道,创设活动意境让学生尽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接着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2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你模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公共点多少的情况画一画看。
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而先让学生画一画,实质上是创设活动意境,让学生按公共点的个数把两圆的位置关系分类,从而描述两圆相离、相交、相切的位置关系。这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不同色彩的“知识”。
问题3请你拿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形纸片(课前备好的),将大纸片(⊙O1)固定不变,小纸片(⊙O2)从⊙O1的外部逐渐向⊙O1移动,观察这个运动过程,你对问题2有没有新的看法?
学生通常不能正确地画出两圆所有不同的位置关系,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并从中体会运动的方法有助于全面观察、正确归纳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四、 数形有机结合,概括探究规律
图形关系往往与某些数量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数与形是互相依赖的。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问题显得更清晰。于是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
问题4(1)观察纸片⊙O2在向⊙O1移动的过程中,除两圆位置关系发出了变化,还有什么现象发生?两圆心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吗?(2)量一量纸片⊙O1、⊙O2在各种位置关系下的圆心距,你发现纸片⊙O2在向⊙O1移动的各种情况,所量得的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和或者差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让学生感知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常常是互相联系的,从而得到在两圆各种位置关系中,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
五、 及时定向测练,巩固探究成果
有了探究成果,再经过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好,印象更深刻。在课堂知识的巩固时,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经了解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