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县城环球大酒店出发,沿着进城大道西行约2公里,便能看到左侧河对面一栋栋灰白相间、整齐有序的楼房,楼房朝外的山墙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大红标语格外醒目。庭院布局错落有致,绿化带草坪、宣传栏布局完善,居住条件与其他商业化居住小区相差无几。
2020年入秋,笔者来到距田林县城仅2公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对入住的贫困群众进行采访。
蒙启成:搬出“草窝”住“金窝”
百乐乡板干村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蒙启成,搬迁前的家是村里唯一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新家却在龙滩库区新建的搬迁地新集镇——百乐乡政府所在地。
2018年下半年,板干村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到村民小组动员群众易地搬迁。蒙启成特别纠结,想了整整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的一次选择。
蒙启成说:“入赘到这家二十多年了,有过窘迫,有过后悔,也有过骄傲。”
何来窘迫?蒙启成是百乐乡板干村青龙瑶寨人,为人和善,憨厚老实。22岁那年,他上门到这户人家,家里有一位哑巴母亲和比他小1岁的妻子。刚到这个家,低矮的泥土房,家里四壁空荡,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面对如此清贫的家,蒙启成没有怨言,他早出晚归,与村里人一样上山种玉米,下田插秧苗。由于家里实在困难,没有多余的钱购买化肥农药来施田肥地,每到收获季节,他家的粮食产量总是很低,只能勉强维持一年的生计。
婚后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了。蒙启成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的到来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忧的是家庭的困难让孩子的营养跟不上,愧对孩子。为增加家庭收入,每年农忙季节结束,蒙启成就深入茂密的瑶山深处去挖草药,妻子再将草药根烘焙制干,待到赶集日挑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婚后第4年,家里又添了一位小公主。劳力少、人口多,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生活极度困难。蒙启成更加努力劳作,原本不会做工程建筑的他,跟着村里建筑队在工地里挑沙搬砖,辛苦挣来的钱全部用来养活家人。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春季学期,蒙启成读小学的女儿不慎从床上跌落下来得了脑震荡。他辗转了几家医院给孩子治療,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让孩子休学在家养病,孩子的伤病无疑给蒙启成带来了更大压力。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次年,他的儿子患急性肝炎,送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家里两个孩子接连生病,让这个本来就非常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变得越发艰难。为治好孩子们的病,蒙启成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钱。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咬紧牙关,勇敢面对窘迫的生活。
何来后悔?蒙启成没有进过学校,只上过一晚的扫盲夜校。正是这个缘故,他渴望让孩子们多读书。可贫困家庭供孩子上学谈何容易。儿子读到初中,女儿小学没有毕业,家里已没有多余的钱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了,只好让大儿子的学历定格在初中。蒙启成说:“这是我一生最后悔的事情。”
何来骄傲?虽然因学因病致贫,但蒙启成凭借放养牲畜、参加建筑工作等增加收入,使他的女儿走上了求学之路。后来,他的女儿被百色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录取,现在依然在校就读,这是令蒙启成最骄傲的事,也算弥补了他一生的遗憾。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是农村人的传统观念。在选择搬迁还是留下来居住的时候,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经过多次动员,蒙启成最终下定决心,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同意易地搬迁。
搬迁入住的日子等来了,蒙启成穿上最新的瑶族服装,五口之家分得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套房。面积不算大,但使用功能齐全,有四室一厅一厨两卫。蒙启成说:“家里购买了新床架、新被子,新电视机、电饭煲、电炒锅,桌椅板凳等设备。养殖产业还享受国家补贴的‘以奖代补’资金。”
蒙启成搬迁后体会到了进入集镇生活的好处:医院就在家旁边,看病十分方便;每天插上电饭煲,再去市场买菜,茶余饭后还能享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生活,真正感受到从“草窝”到“金窝”的巨大变化。
站在窗前,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对面的山正好是蒙启成回瑶寨老家必经的青龙坡——他在那条路上已来回走了三十多年,不通公路之前下山步行两个小时,上山需要三个小时。公路修通后,往返只需一个小时。
邓丽萍:生存条件变模样
“这可比我们之前村里的条件好多了,生活方便,孩子上学方便。”田林县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丽萍由衷感叹。
田林县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交通便利,周边还有城市综合体、县第五幼儿园、县中医院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
邓丽萍一家原来在田林县八渡瑶族乡那拉村那拉屯,家里4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泥墙房,一家人靠丈夫帮别人开车维持生计。2018年,丈夫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无法外出打工。同年,大儿子也患上肾病综合症,经多方治疗病情缓解,回家用药治疗。家庭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病人比例重的客观现实,让邓丽萍一家成为田林县较为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类型。为解决邓丽萍一家的特困现状,乡党委政府将邓丽萍一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对象,并于2019年安排到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入住。同时,邓丽萍也进入到县城百花寨安置点附近的县第五幼儿园做后勤工作,每月有1400元工资收入,小女儿跟在她身边上幼儿园。生活的巨大变化,让邓丽萍脸上露出了以往少有的光彩。
“原来在村里住,大家习惯在院子、后屋堆放杂物,过来之后因为东西放不下,楼道里就出现杂物零乱堆放的问题。”社区负责人介绍,虽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但是不少村民还保留着原来到处堆杂物的习惯。
从村民到业主,转变生活习惯不容易,需要主动引导他们融入城镇的小区管理。乐安社区组织开展感恩励志宣讲等多种类、多形式的活动,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村民已慢慢习惯了业主身份,自觉遵守小区的管理规则。无雨的傍晚,小区前面的活动广场异常热闹,不少村民在跳广场舞,在步道上散步锻炼的人络绎不绝。
肖德伟:租房开家按摩店 肖德伟年幼时双目失明,属于视力残疾一级,原家住田林县高龙乡达尧村那保屯,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田林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他主动报名要求搬迁,一家4口于2017年正式搬迁入住百花寨安置点。
搬迁入住后,肖德伟便与妻子商议,在县城租两间门面。他利用自己所学技能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雇请了3名残疾员工。肖德伟说:“一年下来,除去员工工资等成本开支,自己还有几万块钱的收入,节约一点刚好够一家人的开销。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够在县城安家立业,是政府让我们能够在县城住上大房子,以后我们要坚持靠自己的双手,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好。”
肖德伟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以残疾之身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他人一起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这正成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业脱贫的榜样。
总目标:“稳得住”才“能致富”
县精准脱贫攻坚战易地搬迁专责小组的同志介绍,几年来全县共完成安置房建设2280套,完成搬迁入住2280户9796人,搬迁入住率100%,并投入1.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资金解决就业,确保搬迁户有产业覆盖,有就业保障。
截至2020年,全县选聘536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为搬迁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投入近7000万元在浪平、百樂、旧州、八渡、定安、八桂、六隆等7个乡(镇)安置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后续产业,如浪平镇姬松茸产业覆盖搬迁贫困户145户,吸纳搬迁户劳动力200余人在基地务工;百乐乡500亩柑橘特色产业覆盖百乐新吉安置点搬迁户85户372人;六隆镇柑橘特色产业100亩、油茶园240亩覆盖六隆安置点搬迁户73户341人,每户1.3亩柑橘和3亩油茶;旧州镇安置点260亩芒果产业覆盖安置点搬迁户100户416人,户均2.6亩芒果产业;八渡瑶族乡福达安置点租地500亩种植砂糖橘覆盖八渡福达安置点和八头安置点共104户530人;定安镇东六澳洲坚果3000亩基地,落实450亩作为安置点后续产业,覆盖搬迁户147户带动200人就业;八桂瑶族乡安置点100亩柑橘配置给49户搬迁户。同时以飞地扶贫模式,将潞城2600亩油茶基地配置给县城百花寨安置点640户、潞城安置点73户共713户搬迁户,每户3~4亩油茶产业覆盖;旧州平林1758亩芒果基地配置给利周平坤安置点35户、利周百达安置点42户、浪平安置点224户、旧州安置点100户、平塘安置点84户、福达安置点59户、八桂安置点49户共493户搬迁户,每户3~4亩芒果产业覆盖。
此外,县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在乐里镇、利周瑶族乡、浪平镇、潞城瑶族乡、旧州镇、定安镇、六隆镇、百乐乡、平塘乡等建立扶贫车间12个,引进企业进驻,发展电子、针织、民族刺绣、八渡笋、姬松茸、种桑养蚕等产业,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统筹开发公共服务管理员、保洁员、治安员、村务协理员、水电工等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给无法转移就业的特殊脱贫家庭成员;举办27期易搬点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搬迁劳动力5000余人,实现4778人稳定就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鼓励自主创业就业;对31户无劳动力的弱势搬迁户家庭落实A类低保政策给予兜底保障;安置点638户搬迁户家庭中有在校学生623名,其中学前教育69名、义务教育阶段387名、高中以上167名,全部由县教育局安排就近入园入学。以上措施,以套餐式服务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致富的愿望。
数据表明,田林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数为9764人,其中,县内完成集中安置1732户7556人,分散安置164户603人,跨区域搬迁百色深圳小镇386户1609人。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搬迁安置9768人,完成搬迁任务100.04%。
2020年入秋,笔者来到距田林县城仅2公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对入住的贫困群众进行采访。
蒙启成:搬出“草窝”住“金窝”
百乐乡板干村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蒙启成,搬迁前的家是村里唯一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新家却在龙滩库区新建的搬迁地新集镇——百乐乡政府所在地。
2018年下半年,板干村村委会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到村民小组动员群众易地搬迁。蒙启成特别纠结,想了整整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最难的一次选择。
蒙启成说:“入赘到这家二十多年了,有过窘迫,有过后悔,也有过骄傲。”
何来窘迫?蒙启成是百乐乡板干村青龙瑶寨人,为人和善,憨厚老实。22岁那年,他上门到这户人家,家里有一位哑巴母亲和比他小1岁的妻子。刚到这个家,低矮的泥土房,家里四壁空荡,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面对如此清贫的家,蒙启成没有怨言,他早出晚归,与村里人一样上山种玉米,下田插秧苗。由于家里实在困难,没有多余的钱购买化肥农药来施田肥地,每到收获季节,他家的粮食产量总是很低,只能勉强维持一年的生计。
婚后第二年,大儿子出生了。蒙启成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的到来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忧的是家庭的困难让孩子的营养跟不上,愧对孩子。为增加家庭收入,每年农忙季节结束,蒙启成就深入茂密的瑶山深处去挖草药,妻子再将草药根烘焙制干,待到赶集日挑到集市上去卖,贴补家用。婚后第4年,家里又添了一位小公主。劳力少、人口多,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生活极度困难。蒙启成更加努力劳作,原本不会做工程建筑的他,跟着村里建筑队在工地里挑沙搬砖,辛苦挣来的钱全部用来养活家人。
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春季学期,蒙启成读小学的女儿不慎从床上跌落下来得了脑震荡。他辗转了几家医院给孩子治療,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让孩子休学在家养病,孩子的伤病无疑给蒙启成带来了更大压力。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次年,他的儿子患急性肝炎,送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家里两个孩子接连生病,让这个本来就非常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变得越发艰难。为治好孩子们的病,蒙启成借了亲戚朋友不少钱。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咬紧牙关,勇敢面对窘迫的生活。
何来后悔?蒙启成没有进过学校,只上过一晚的扫盲夜校。正是这个缘故,他渴望让孩子们多读书。可贫困家庭供孩子上学谈何容易。儿子读到初中,女儿小学没有毕业,家里已没有多余的钱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了,只好让大儿子的学历定格在初中。蒙启成说:“这是我一生最后悔的事情。”
何来骄傲?虽然因学因病致贫,但蒙启成凭借放养牲畜、参加建筑工作等增加收入,使他的女儿走上了求学之路。后来,他的女儿被百色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录取,现在依然在校就读,这是令蒙启成最骄傲的事,也算弥补了他一生的遗憾。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是农村人的传统观念。在选择搬迁还是留下来居住的时候,二十多年的艰苦岁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经过多次动员,蒙启成最终下定决心,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同意易地搬迁。
搬迁入住的日子等来了,蒙启成穿上最新的瑶族服装,五口之家分得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套房。面积不算大,但使用功能齐全,有四室一厅一厨两卫。蒙启成说:“家里购买了新床架、新被子,新电视机、电饭煲、电炒锅,桌椅板凳等设备。养殖产业还享受国家补贴的‘以奖代补’资金。”
蒙启成搬迁后体会到了进入集镇生活的好处:医院就在家旁边,看病十分方便;每天插上电饭煲,再去市场买菜,茶余饭后还能享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生活,真正感受到从“草窝”到“金窝”的巨大变化。
站在窗前,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对面的山正好是蒙启成回瑶寨老家必经的青龙坡——他在那条路上已来回走了三十多年,不通公路之前下山步行两个小时,上山需要三个小时。公路修通后,往返只需一个小时。
邓丽萍:生存条件变模样
“这可比我们之前村里的条件好多了,生活方便,孩子上学方便。”田林县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丽萍由衷感叹。
田林县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交通便利,周边还有城市综合体、县第五幼儿园、县中医院等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
邓丽萍一家原来在田林县八渡瑶族乡那拉村那拉屯,家里4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泥墙房,一家人靠丈夫帮别人开车维持生计。2018年,丈夫患上了严重的肾病无法外出打工。同年,大儿子也患上肾病综合症,经多方治疗病情缓解,回家用药治疗。家庭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病人比例重的客观现实,让邓丽萍一家成为田林县较为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类型。为解决邓丽萍一家的特困现状,乡党委政府将邓丽萍一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对象,并于2019年安排到易地扶贫搬迁百花寨安置点入住。同时,邓丽萍也进入到县城百花寨安置点附近的县第五幼儿园做后勤工作,每月有1400元工资收入,小女儿跟在她身边上幼儿园。生活的巨大变化,让邓丽萍脸上露出了以往少有的光彩。
“原来在村里住,大家习惯在院子、后屋堆放杂物,过来之后因为东西放不下,楼道里就出现杂物零乱堆放的问题。”社区负责人介绍,虽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但是不少村民还保留着原来到处堆杂物的习惯。
从村民到业主,转变生活习惯不容易,需要主动引导他们融入城镇的小区管理。乐安社区组织开展感恩励志宣讲等多种类、多形式的活动,引导群众改变生活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村民已慢慢习惯了业主身份,自觉遵守小区的管理规则。无雨的傍晚,小区前面的活动广场异常热闹,不少村民在跳广场舞,在步道上散步锻炼的人络绎不绝。
肖德伟:租房开家按摩店 肖德伟年幼时双目失明,属于视力残疾一级,原家住田林县高龙乡达尧村那保屯,2015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田林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他主动报名要求搬迁,一家4口于2017年正式搬迁入住百花寨安置点。
搬迁入住后,肖德伟便与妻子商议,在县城租两间门面。他利用自己所学技能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雇请了3名残疾员工。肖德伟说:“一年下来,除去员工工资等成本开支,自己还有几万块钱的收入,节约一点刚好够一家人的开销。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够在县城安家立业,是政府让我们能够在县城住上大房子,以后我们要坚持靠自己的双手,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好。”
肖德伟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主创业,以残疾之身为其他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他人一起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这正成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业脱贫的榜样。
总目标:“稳得住”才“能致富”
县精准脱贫攻坚战易地搬迁专责小组的同志介绍,几年来全县共完成安置房建设2280套,完成搬迁入住2280户9796人,搬迁入住率100%,并投入1.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资金解决就业,确保搬迁户有产业覆盖,有就业保障。
截至2020年,全县选聘536名产业发展指导员,为搬迁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投入近7000万元在浪平、百樂、旧州、八渡、定安、八桂、六隆等7个乡(镇)安置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后续产业,如浪平镇姬松茸产业覆盖搬迁贫困户145户,吸纳搬迁户劳动力200余人在基地务工;百乐乡500亩柑橘特色产业覆盖百乐新吉安置点搬迁户85户372人;六隆镇柑橘特色产业100亩、油茶园240亩覆盖六隆安置点搬迁户73户341人,每户1.3亩柑橘和3亩油茶;旧州镇安置点260亩芒果产业覆盖安置点搬迁户100户416人,户均2.6亩芒果产业;八渡瑶族乡福达安置点租地500亩种植砂糖橘覆盖八渡福达安置点和八头安置点共104户530人;定安镇东六澳洲坚果3000亩基地,落实450亩作为安置点后续产业,覆盖搬迁户147户带动200人就业;八桂瑶族乡安置点100亩柑橘配置给49户搬迁户。同时以飞地扶贫模式,将潞城2600亩油茶基地配置给县城百花寨安置点640户、潞城安置点73户共713户搬迁户,每户3~4亩油茶产业覆盖;旧州平林1758亩芒果基地配置给利周平坤安置点35户、利周百达安置点42户、浪平安置点224户、旧州安置点100户、平塘安置点84户、福达安置点59户、八桂安置点49户共493户搬迁户,每户3~4亩芒果产业覆盖。
此外,县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在乐里镇、利周瑶族乡、浪平镇、潞城瑶族乡、旧州镇、定安镇、六隆镇、百乐乡、平塘乡等建立扶贫车间12个,引进企业进驻,发展电子、针织、民族刺绣、八渡笋、姬松茸、种桑养蚕等产业,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统筹开发公共服务管理员、保洁员、治安员、村务协理员、水电工等一批扶贫公益性岗位给无法转移就业的特殊脱贫家庭成员;举办27期易搬点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搬迁劳动力5000余人,实现4778人稳定就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鼓励自主创业就业;对31户无劳动力的弱势搬迁户家庭落实A类低保政策给予兜底保障;安置点638户搬迁户家庭中有在校学生623名,其中学前教育69名、义务教育阶段387名、高中以上167名,全部由县教育局安排就近入园入学。以上措施,以套餐式服务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有保障、能致富的愿望。
数据表明,田林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数为9764人,其中,县内完成集中安置1732户7556人,分散安置164户603人,跨区域搬迁百色深圳小镇386户1609人。截至目前,实际完成搬迁安置9768人,完成搬迁任务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