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风险排查项目“京津高震级震源排查”专题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 :防灾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1st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rn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修订版)》(国灾险普办发(2021]6号)任务分工,京津地区高震级潜在震源调查作为中央本级任务,由中国地震局统一组织相关单位实施.
其他文献
地震基本情况rn(一)震情rn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34秒,云南省漾濞县(北纬25.67°,东经99.87°)发生M6.4地震.rn据云南省地震台网测定,截至2021年5月30日08时00分共记录到M3.0以上地震46次,其中6.0-69级地震1次,5.0-5.9级地震3次,4.0-4.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29次.
期刊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隆尧县发生6.8级地震,随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6.8级地震北部又连续发生了4次6级以上强烈地震.最大的地震震级达到7.2级,其能量相当于4个6.8级地震.邢台地震序列中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高达34次.5级以上破坏性强余震区分布范围约2000多平方公里,涉及6个县40个乡镇.其中3月8日的隆尧6.8级地震和3月22日的宁晋6.7级地震和7.2级宁晋地震都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期刊
2021年3月11日是东日本9.0级大地震十周年.地震造成了日本战后最大的人员伤亡和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持续倒退,对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阴影.特大地震灾难的发生及影响远远超越了现有的许多科学认知.笔者震后曾两次深入地震灾区调研,目睹了大地震造成的满目疮痍,感受了大地震对日本社会的冲击和影响.十年来与很多日本地震学者、社会学者、防灾专家、政府防灾官员就东日本大地震及其日本防灾理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得知日本各界对这次地震灾难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
期刊
中国和新西兰山高水远,分别位于不同的两个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边界线,是海陆兼备的国家.新西兰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经常袭击中国各地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地震、台风、滑坡和洪水等.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是地球上地质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为了应对
期刊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青海省地震局会同地震系统内外各有关单位,扎实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期刊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是风险普查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直接支撑.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作为上述两项任务的技术支撑单位,充分利用团队十余年的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组建了工作专班,优化了工作流程,建立了模型和方法,编制了3部技术标准,研发了评估软件
期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n“两个同等”重要思想是引领中国科普事业进入一个变革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科普的重大意义和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期刊
前言rn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为解决此类问题,向地下要空间成为近些年的热门词汇.其次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指出对于城市地下发展的规划.
期刊
顺应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探讨构建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体系的新途径.
期刊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中承担了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任务,项目周期为一年.根据项目时间紧、任务重、野外作业实施难度大等特点,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提升政治站位,强化业务指导,积极协调部署,项目组克服疫情和严寒双重考验,使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期刊